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总以一种迥异的素朴与温情,履越尘淀的沧桑,带给我们弥读弥新的感知与洗涤。近日,捧卷着薄薄却又厚重异常的《学记》,一袭跫音,携着杏林中的缕缕馥韵,猛然而沉稳地追问着我的教学履历、叩问着我的教育考量。或许,这些关乎逝去,但细品其里,却又紧紧地系牵着未来。
一、知困:以一种卑微仰望
以前,总骄傲地以为:“知困”,是一种习惯。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书,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教”与“学”,如出一辙,“不足”与“知困”,是为一辙之两翼。
前段时间,教授《孔雀东南飞》。一种惯性,课末,我即抛出一句套语: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沉默,片刻。一声响亮的疑问,彻响教室——
“老师,‘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该怎样理解?”
“哪位同学来帮帮他?”
“一些资料上,认为这句话中运用了‘夸张’,刘兰芝临走时已经和小姑差不多高了,极言时光飞逝。”
“但是,前文提到‘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说明刘兰芝在焦家,只有两三年的时间,这里,难道也用了‘夸张’的修辞吗?”
沉默,又是沉默。我亦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以上,是课堂窘况的真实印照。课后,无法按捺住躁动的绪意,我深深扎入了书房的角隅。《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有着如下记载:
“这首诗(笔者按:指《孔雀东南飞》)的字句,各本颇不同,文词也有费解的地方。最可怀疑的便是,前言‘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后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在二三年中小姑绝不会由扶床而走的孩子,骤长至与新妇同长。”
学生的发现,是惊人的!
又过几日,偶翻《语文建设》1996年第10期所刊林廉的《
一、知困:以一种卑微仰望
以前,总骄傲地以为:“知困”,是一种习惯。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书,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教”与“学”,如出一辙,“不足”与“知困”,是为一辙之两翼。
前段时间,教授《孔雀东南飞》。一种惯性,课末,我即抛出一句套语:
“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沉默,片刻。一声响亮的疑问,彻响教室——
“老师,‘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该怎样理解?”
“哪位同学来帮帮他?”
“一些资料上,认为这句话中运用了‘夸张’,刘兰芝临走时已经和小姑差不多高了,极言时光飞逝。”
“但是,前文提到‘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说明刘兰芝在焦家,只有两三年的时间,这里,难道也用了‘夸张’的修辞吗?”
沉默,又是沉默。我亦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以上,是课堂窘况的真实印照。课后,无法按捺住躁动的绪意,我深深扎入了书房的角隅。《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有着如下记载:
“这首诗(笔者按:指《孔雀东南飞》)的字句,各本颇不同,文词也有费解的地方。最可怀疑的便是,前言‘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后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在二三年中小姑绝不会由扶床而走的孩子,骤长至与新妇同长。”
学生的发现,是惊人的!
又过几日,偶翻《语文建设》1996年第10期所刊林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