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却深受学生的喜欢,呈现出新课程、新技术的魅力。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赞皇,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数字化教学、网络教学已成为赞皇中学教育教学成绩提升的有效手段。作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教学。下面,我想说说自己的最新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定义深刻。
信息技术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使其在进入大学后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教学课程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是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中学生要学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突破概念门槛,首先要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以至于口语讲信息技术都显得很不顺口,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我首先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1、给出信息的通俗定义: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情报、知识等。2、给出科学的定义: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可以从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方面举几个例子。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的概念,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信息的基本操作以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的是如下几点: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和高级信息;信息传递媒体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举例;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向学生讲明,本门课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我们的课程中计算机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同学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三、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能做到人手一机,每台机器都具备多媒体功能,最好都能上网,由于理想环境建设投资较大,非一般学校能够负担得起,在机房建设方面最好采取与自身承受能力折中的方案。上不了网可暂时不上,做不到人手一机,可以多人一机。建议主管教育部门或社会自愿投资者,建一些商业性的机房为学生们提供有偿上机服务,使部分学校共享。
机房维护管理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一些同志认为机房建设好就可以了,后续资金不必要,机房的正常运转及效率提高离不开后续资金的投入,自然的设备损耗如:键盘鼠标需要更替,设备升级需要资金,新的软件购置也需要花费,机房维护得好设备运行正常率高,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才有保障。信息技术教师开设信息技术专题讲座,举行电脑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开办兴趣小组,以多种形式为学生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关于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初步思考。
1、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教学的中心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较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集中精讲一般性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如片面追求科学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使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创新思路,多种形式使本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定义深刻。
信息技术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使其在进入大学后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教学课程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是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中学生要学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突破概念门槛,首先要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以至于口语讲信息技术都显得很不顺口,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我首先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1、给出信息的通俗定义: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情报、知识等。2、给出科学的定义: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可以从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方面举几个例子。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的概念,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信息的基本操作以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的是如下几点: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和高级信息;信息传递媒体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举例;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向学生讲明,本门课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我们的课程中计算机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同学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三、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能做到人手一机,每台机器都具备多媒体功能,最好都能上网,由于理想环境建设投资较大,非一般学校能够负担得起,在机房建设方面最好采取与自身承受能力折中的方案。上不了网可暂时不上,做不到人手一机,可以多人一机。建议主管教育部门或社会自愿投资者,建一些商业性的机房为学生们提供有偿上机服务,使部分学校共享。
机房维护管理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一些同志认为机房建设好就可以了,后续资金不必要,机房的正常运转及效率提高离不开后续资金的投入,自然的设备损耗如:键盘鼠标需要更替,设备升级需要资金,新的软件购置也需要花费,机房维护得好设备运行正常率高,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才有保障。信息技术教师开设信息技术专题讲座,举行电脑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开办兴趣小组,以多种形式为学生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关于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初步思考。
1、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教学的中心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较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集中精讲一般性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如片面追求科学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使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创新思路,多种形式使本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