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史铁生转着轮椅“走遍”了地坛,他一遍遍地审问自己生的意义究竟何在。地坛用了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隐默地透露着答案。而他现在大概仍在思索,仍会在园子里长久静坐,在朝晖夕阴、树影鸟鸣中寻找关于时间、关于生命的秘密。
毕竟,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竟有些羡慕他的残疾。一个作家最深沉的愉悦便是独自安静地思考,十分钟,十小时,十天甚至十年。而残疾的双腿在夺尽一切原属于年轻人的狂热与活力后,又仁慈而慷慨地赐予了史铁生一份宁静,即使那本质上不过是外人施舍的怜悯。一触即发的痛苦使整个世界骤然变得小心翼翼,无人敢接近,即便是母亲。
而母亲恰恰是这宁静的最大祭品。轮椅的车辙缓缓前进,数十米后的林中总隐约现出一个人影。那便是母亲,默默咀嚼着一切痛苦折磨的人。她明白此时的儿子是易爆品,脆弱得再也经不起打磨;可又怕别的什么会将其引爆——唯有远远跟随着。
偌大的地坛,满园的苦涩。
生命在这园中忽然变得安谧、唯美,时间如树影般被夕阳拉长。生命的脚步缓慢得似乎永无止境。我亦渴望如史铁生拥有整座地坛般拥有一座园子,在经不起某次打击后能进去好好躲一躲、想一想。而我没有那福祉,因为我亦不曾经受过等量的罪孽。而生死的问题却始终在脑海中萦绕,如同地坛那模糊的影子在眼前挥之不去。
我想我不可能比史铁生参透得更深,权且将自己的薄见融入前者的领悟罢。“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我倾心于这样坦诚的语言。也许寻死是为了解脱,为了不再苟延残喘,但“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这世上畏生者毕竟是少数,更多人畏缩着欲推迟那盛大“节日”的到来。可正如生一样,绝大多数死亦无法选择。尽管广博的自然并不吝啬轮回,切割成段的人生却依然在那节日的"狂欢"时刻让人心如刀割。属于史铁生的那个秋季,当大口吐着血的母亲被抬进救护车,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着,手足无措。对于一个废了双腿的人而言,任何一个细微动作都穷奢极侈。即使是握着母亲的手,拥着她的肩头。那段回忆在心口结痂,成了史铁生永远的痛。不知在多年后的某个秋日,凝望满地落槐,一个瘦弱而怯懦的身影倏地闪现,这个早已看淡生死的男人是否仍会潸然泪下。
母亲耗尽短暂一生,硬是从主宰生死的神灵手中夺回了迷失的儿子。那已不是形式上的降生,而是一种精神的复活。生的光线曾经刺痛双眼,他只渴望在死的黑夜中永恒隐匿。意外地,带着浑身对生的厌恶与烦躁,他竟闯入了一块净土。而地坛缓缓拥其入怀,天地间似乎有一颗无形的心脏在跳动,深沉地召唤着落魄的灵魂。在它面前他只是一个过于淘气的孩子,外出玩得太久,该回家了。他渐渐平静下来,审视园中一切,审视自己的人生。他相信自己一定是做错了什么,否则母亲不会过早地撒手人寰……而母亲虽离去,却又并未远去。走投无路的她,最终选择把自己交给了地坛,借用鸟鸣松影追随每一道车辙,化身落日余晖铺平青砖上每一道坎坷。那对老年夫妇,那位长跑者,那对兄妹……谁能说他们不是母亲的化身呢?透过他们的瞳孔,母亲的生命平静地折射着。一位位路人在史铁生身边匆匆经过,点缀而感化那曾经顽固乖戾的心。只是至亲已逝,生者方恍如初醒。唯有地坛恒久的光影,沉默见证着生命的轨迹怎样艰难延伸。
而我终于明白死亡何以存在,那是为了托起生命的悲壮与盛大,为了灌溉下一亩生的田园。没有谁能与你完整地度过此生,赐予你生命的人往往最残酷地让你见识死亡的痛。当一切生的迹象褪去,死亡的触角缓缓蔓延,此时的心已经麻木。而我们没有地坛来埋葬汹涌的痛楚,没有洗尽铅华的心境来沉淀迷失的自我。唯有的只剩下自己尚未耗光的命,那伤痕累累的躯壳。于茫然中磨去的时光终于惶恐地被试图追忆,死亡终于不动声色地在生者的舞台登场。台上的谢幕不过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来震慑观众的心:在余下的日子损失殆尽之前,站起来做点什么,让人知道你还活着。
尽管生已经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死亦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依然会在深夜感到恐惧。我想象着属于自己的结局会是如何书写,那一天将进行怎样一场盛大的狂欢。那一秒过后闭上的双眼再也睁不开,此后人类无尽的未来都与我无关。浓重的夜色中,未来,生死,始终,这些困扰了人类亿万年的问题总让我沉溺而无助。或许宗教最大的益处便是赐予了人类坚定的信仰。在古老的经书中有关生死的一切困扰都会得到温暖的解答,无需我们再苦苦思索。而地坛又何尝不是一份信仰呢?我亦奢望余下的日子如史铁生般在安静思考中度过,可我并无那份福气。我只是俗人,遵循着既定的轨道,即使把世界走遍也无法使精神生活如史铁生那般的充实。当思维在地坛上空盘旋,他已看清整个世界。而我,还在用近乎幼稚的眼光打量着浩瀚的生死。可笑,能看出什么来?
还好,这至少说明自己还未堕落,还活着。
只是这种活法,太悲哀。
史铁生用半辈子的光阴在地坛里活了一遭。而我们,也还在这尘世间执著不休地跌打滚爬。即使艰难,即使最终灰飞烟灭。正如"一个人质粉碎一场阴谋的最佳方式便是把自己杀死",曾经的求死者报复这世界的最佳方式便是好好活着。生是这世界永恒的欲望,死不过是令欲望不灭的代价。又或许在大千世界中,个体的思考根本无知而可笑;甚至当我们尚来不及作出反应,时间已将一切统统冲走。谈何生死,谈何追求?
恋生而不畏死,已然是凡人至足境界罢。
编辑/梁宇清
毕竟,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竟有些羡慕他的残疾。一个作家最深沉的愉悦便是独自安静地思考,十分钟,十小时,十天甚至十年。而残疾的双腿在夺尽一切原属于年轻人的狂热与活力后,又仁慈而慷慨地赐予了史铁生一份宁静,即使那本质上不过是外人施舍的怜悯。一触即发的痛苦使整个世界骤然变得小心翼翼,无人敢接近,即便是母亲。
而母亲恰恰是这宁静的最大祭品。轮椅的车辙缓缓前进,数十米后的林中总隐约现出一个人影。那便是母亲,默默咀嚼着一切痛苦折磨的人。她明白此时的儿子是易爆品,脆弱得再也经不起打磨;可又怕别的什么会将其引爆——唯有远远跟随着。
偌大的地坛,满园的苦涩。
生命在这园中忽然变得安谧、唯美,时间如树影般被夕阳拉长。生命的脚步缓慢得似乎永无止境。我亦渴望如史铁生拥有整座地坛般拥有一座园子,在经不起某次打击后能进去好好躲一躲、想一想。而我没有那福祉,因为我亦不曾经受过等量的罪孽。而生死的问题却始终在脑海中萦绕,如同地坛那模糊的影子在眼前挥之不去。
我想我不可能比史铁生参透得更深,权且将自己的薄见融入前者的领悟罢。“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我倾心于这样坦诚的语言。也许寻死是为了解脱,为了不再苟延残喘,但“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而这世上畏生者毕竟是少数,更多人畏缩着欲推迟那盛大“节日”的到来。可正如生一样,绝大多数死亦无法选择。尽管广博的自然并不吝啬轮回,切割成段的人生却依然在那节日的"狂欢"时刻让人心如刀割。属于史铁生的那个秋季,当大口吐着血的母亲被抬进救护车,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着,手足无措。对于一个废了双腿的人而言,任何一个细微动作都穷奢极侈。即使是握着母亲的手,拥着她的肩头。那段回忆在心口结痂,成了史铁生永远的痛。不知在多年后的某个秋日,凝望满地落槐,一个瘦弱而怯懦的身影倏地闪现,这个早已看淡生死的男人是否仍会潸然泪下。
母亲耗尽短暂一生,硬是从主宰生死的神灵手中夺回了迷失的儿子。那已不是形式上的降生,而是一种精神的复活。生的光线曾经刺痛双眼,他只渴望在死的黑夜中永恒隐匿。意外地,带着浑身对生的厌恶与烦躁,他竟闯入了一块净土。而地坛缓缓拥其入怀,天地间似乎有一颗无形的心脏在跳动,深沉地召唤着落魄的灵魂。在它面前他只是一个过于淘气的孩子,外出玩得太久,该回家了。他渐渐平静下来,审视园中一切,审视自己的人生。他相信自己一定是做错了什么,否则母亲不会过早地撒手人寰……而母亲虽离去,却又并未远去。走投无路的她,最终选择把自己交给了地坛,借用鸟鸣松影追随每一道车辙,化身落日余晖铺平青砖上每一道坎坷。那对老年夫妇,那位长跑者,那对兄妹……谁能说他们不是母亲的化身呢?透过他们的瞳孔,母亲的生命平静地折射着。一位位路人在史铁生身边匆匆经过,点缀而感化那曾经顽固乖戾的心。只是至亲已逝,生者方恍如初醒。唯有地坛恒久的光影,沉默见证着生命的轨迹怎样艰难延伸。
而我终于明白死亡何以存在,那是为了托起生命的悲壮与盛大,为了灌溉下一亩生的田园。没有谁能与你完整地度过此生,赐予你生命的人往往最残酷地让你见识死亡的痛。当一切生的迹象褪去,死亡的触角缓缓蔓延,此时的心已经麻木。而我们没有地坛来埋葬汹涌的痛楚,没有洗尽铅华的心境来沉淀迷失的自我。唯有的只剩下自己尚未耗光的命,那伤痕累累的躯壳。于茫然中磨去的时光终于惶恐地被试图追忆,死亡终于不动声色地在生者的舞台登场。台上的谢幕不过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来震慑观众的心:在余下的日子损失殆尽之前,站起来做点什么,让人知道你还活着。
尽管生已经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死亦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依然会在深夜感到恐惧。我想象着属于自己的结局会是如何书写,那一天将进行怎样一场盛大的狂欢。那一秒过后闭上的双眼再也睁不开,此后人类无尽的未来都与我无关。浓重的夜色中,未来,生死,始终,这些困扰了人类亿万年的问题总让我沉溺而无助。或许宗教最大的益处便是赐予了人类坚定的信仰。在古老的经书中有关生死的一切困扰都会得到温暖的解答,无需我们再苦苦思索。而地坛又何尝不是一份信仰呢?我亦奢望余下的日子如史铁生般在安静思考中度过,可我并无那份福气。我只是俗人,遵循着既定的轨道,即使把世界走遍也无法使精神生活如史铁生那般的充实。当思维在地坛上空盘旋,他已看清整个世界。而我,还在用近乎幼稚的眼光打量着浩瀚的生死。可笑,能看出什么来?
还好,这至少说明自己还未堕落,还活着。
只是这种活法,太悲哀。
史铁生用半辈子的光阴在地坛里活了一遭。而我们,也还在这尘世间执著不休地跌打滚爬。即使艰难,即使最终灰飞烟灭。正如"一个人质粉碎一场阴谋的最佳方式便是把自己杀死",曾经的求死者报复这世界的最佳方式便是好好活着。生是这世界永恒的欲望,死不过是令欲望不灭的代价。又或许在大千世界中,个体的思考根本无知而可笑;甚至当我们尚来不及作出反应,时间已将一切统统冲走。谈何生死,谈何追求?
恋生而不畏死,已然是凡人至足境界罢。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