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称:北京故宫博物院
地点:中国北京市东城区
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
数据: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内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余间。
设计者:由明成祖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
构造:建筑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文华殿、西武英殿为两翼,外朝后为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此外,东侧还有宁寿宫。
象征意义: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五大宫殿”之首,更是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1]
李凡没有想到,自己时空之旅的最后一站,会是明朝。
烈烈长风划破浩荡天际,彼时的明朝正处于盛世辉煌中,散发生机与力量。李凡作为朝会上一个普通侍从,悄悄看向御座之上的那个帝王——明成祖朱棣。历经数年靖难之役,终于夺取王座的他踌躇满志,想要亲手开拓一片盛世江山。
但在此之前,他要跨过一个坎——迁都。南京很好,山水优美,风物宜人,自古便是龙脉蜿蜒、王气鼎盛之地。可是,温山润水散人心志,太过舒适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更何况,朱棣曾经的封地——燕京之域,从来就不是一块太平地。那里风沙蔓延,气候寒冷,而且蒙古族时刻虎视眈眈,企图南下掠夺土地和粮食,如果不迁都,不构筑牢固的北方防线,蒙古族一旦长驱直入,则家国危矣。
然而,即使朱棣身为帝王,迁都也有重重阻碍:北方不是产粮区,整个国家的行政中心迁过去,粮食难以供应;河道不通,许多生活用品无法运达;更有众多臣工的亲朋故旧、社会人脉都在南方,一旦北迁,半生经营付诸东流,他们又如何愿意?故而他迁都的想法一提出,就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
站在历史洪流的十字路口,朱棣顶住了压力。他夙兴夜寐,督促修通水路;调动资金,修筑城池宫殿;力排众议,强力执行迁都。李凡跟随在后,看他意气风发地站在紫禁城巅,看他披上盔甲跨上战马,以帝王之尊亲率军队出征漠北,将野心勃勃的蒙古族强势击溃。
天子守国门,这是其他帝王难有的气魄与伟业,而紫禁城与明朝一起,迎来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华章。
[2]
如果有人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些帝王的人生最跌宕起伏、引人好奇,那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一定名列其中。他曾登基为帝,又因辛亥革命退位,在跨越时光漫漫洪流之后,等到了新中国的诞生,经过改造、特赦,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开启了全然不同的人生。
李凡到来的那天,正是紫禁城和溥仪一起黯淡的时刻。辛亥革命后,清王室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帝制宣告终结。
溥仪冲龄登基,即使做了三载帝王,此时的他也不过是个五六岁的幼童。李凡的目光穿过人群,看着御座上的溥仪,只见他稚嫩而懵懂的眼神扫过身边的太后、下面的臣子,对他们的悲伤忧愁难有感触。
忽然,一只漂亮的鸟儿在殿外跳跃,然后展翅飞远。御座上的孩童对暗潮汹涌的洪流毫无所觉,而是向着飞走的鸟儿,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他不会知道12年后的某天,军阀冯玉祥派大将冲进紫禁城,逼他交出财物,他仓皇逃离,失去了庇护之所,紫禁城真正成为“故宫”;他也不会知道,22年后的某天,他成为伪满洲国的“旗号”,从此被千万人唾弃;他更不会知道,1960年11月26日,他将神情庄严,拿着写有“爱新觉罗·溥仪”的選民证,并把它投入选票箱。
他说:“我觉得把我有生以来的一切珍宝加起来,也没有它贵重。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我和中国6亿5千万同胞一起,成了这块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主人。”
[3]
历经盛世辉煌和末世仓皇的激荡心情,在李凡再次睁开双眼后,出奇地平静了下来。尽管他所面对的,不过是现实世界一处普通的建筑工地。
不,并不普通。建成后,它将是故宫北院区。
现在的故宫是精美的博物馆,展出3万余件展品,但这不过是它众多藏品中的2%。为了不让这些文物被时光淹没,“故宫博物院北院区”计划被提上日程。当它建好后,不仅将有更广大的区域、更先进的技术、更安全的空间来扩大文物展示数量,确保文物得到及时、科学的保护,这里的传统工艺工作室还将对外开放,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给公众,从而获得新生。
百年风雨,沧桑巨变,故宫从辉煌到离乱再到新生的路途,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百年起伏的投影与写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将由我们写就,让我们昂首阔步,勇敢前行。
历史小Tips:
1.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儿孙,藩王势力膨胀。建文帝即位后与亲信开始削藩,并以防边为名将燕王朱棣的精兵调出塞外,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缺乏谋略,朱棣适时出击,策略灵活,于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辛亥革命
发生于公元1911年-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革。
3.《我的前半生》
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记录了他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的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
地点:中国北京市东城区
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
数据: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内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余间。
设计者:由明成祖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
构造:建筑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文华殿、西武英殿为两翼,外朝后为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此外,东侧还有宁寿宫。
象征意义: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五大宫殿”之首,更是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1]
李凡没有想到,自己时空之旅的最后一站,会是明朝。
烈烈长风划破浩荡天际,彼时的明朝正处于盛世辉煌中,散发生机与力量。李凡作为朝会上一个普通侍从,悄悄看向御座之上的那个帝王——明成祖朱棣。历经数年靖难之役,终于夺取王座的他踌躇满志,想要亲手开拓一片盛世江山。
但在此之前,他要跨过一个坎——迁都。南京很好,山水优美,风物宜人,自古便是龙脉蜿蜒、王气鼎盛之地。可是,温山润水散人心志,太过舒适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更何况,朱棣曾经的封地——燕京之域,从来就不是一块太平地。那里风沙蔓延,气候寒冷,而且蒙古族时刻虎视眈眈,企图南下掠夺土地和粮食,如果不迁都,不构筑牢固的北方防线,蒙古族一旦长驱直入,则家国危矣。
然而,即使朱棣身为帝王,迁都也有重重阻碍:北方不是产粮区,整个国家的行政中心迁过去,粮食难以供应;河道不通,许多生活用品无法运达;更有众多臣工的亲朋故旧、社会人脉都在南方,一旦北迁,半生经营付诸东流,他们又如何愿意?故而他迁都的想法一提出,就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
站在历史洪流的十字路口,朱棣顶住了压力。他夙兴夜寐,督促修通水路;调动资金,修筑城池宫殿;力排众议,强力执行迁都。李凡跟随在后,看他意气风发地站在紫禁城巅,看他披上盔甲跨上战马,以帝王之尊亲率军队出征漠北,将野心勃勃的蒙古族强势击溃。
天子守国门,这是其他帝王难有的气魄与伟业,而紫禁城与明朝一起,迎来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华章。
[2]
如果有人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些帝王的人生最跌宕起伏、引人好奇,那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一定名列其中。他曾登基为帝,又因辛亥革命退位,在跨越时光漫漫洪流之后,等到了新中国的诞生,经过改造、特赦,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开启了全然不同的人生。
李凡到来的那天,正是紫禁城和溥仪一起黯淡的时刻。辛亥革命后,清王室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帝制宣告终结。
溥仪冲龄登基,即使做了三载帝王,此时的他也不过是个五六岁的幼童。李凡的目光穿过人群,看着御座上的溥仪,只见他稚嫩而懵懂的眼神扫过身边的太后、下面的臣子,对他们的悲伤忧愁难有感触。
忽然,一只漂亮的鸟儿在殿外跳跃,然后展翅飞远。御座上的孩童对暗潮汹涌的洪流毫无所觉,而是向着飞走的鸟儿,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他不会知道12年后的某天,军阀冯玉祥派大将冲进紫禁城,逼他交出财物,他仓皇逃离,失去了庇护之所,紫禁城真正成为“故宫”;他也不会知道,22年后的某天,他成为伪满洲国的“旗号”,从此被千万人唾弃;他更不会知道,1960年11月26日,他将神情庄严,拿着写有“爱新觉罗·溥仪”的選民证,并把它投入选票箱。
他说:“我觉得把我有生以来的一切珍宝加起来,也没有它贵重。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我和中国6亿5千万同胞一起,成了这块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主人。”
[3]
历经盛世辉煌和末世仓皇的激荡心情,在李凡再次睁开双眼后,出奇地平静了下来。尽管他所面对的,不过是现实世界一处普通的建筑工地。
不,并不普通。建成后,它将是故宫北院区。
现在的故宫是精美的博物馆,展出3万余件展品,但这不过是它众多藏品中的2%。为了不让这些文物被时光淹没,“故宫博物院北院区”计划被提上日程。当它建好后,不仅将有更广大的区域、更先进的技术、更安全的空间来扩大文物展示数量,确保文物得到及时、科学的保护,这里的传统工艺工作室还将对外开放,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给公众,从而获得新生。
百年风雨,沧桑巨变,故宫从辉煌到离乱再到新生的路途,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百年起伏的投影与写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将由我们写就,让我们昂首阔步,勇敢前行。
历史小Tips:
1.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儿孙,藩王势力膨胀。建文帝即位后与亲信开始削藩,并以防边为名将燕王朱棣的精兵调出塞外,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缺乏谋略,朱棣适时出击,策略灵活,于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辛亥革命
发生于公元1911年-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革。
3.《我的前半生》
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记录了他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的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