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受邀参加体验,我对ARJ21新支线飞机的首航,一直很期待。不过,我的第一关注点可能与别人稍有不同。对于国产民机,有些人关注的是飞机制造的细节、空姐的服务是否热情,甚至是其安全性,但我关心的首先是天气。毕竟,恶劣天气对成熟机型都是很大的挑战,对进行首次商业运营的ARJ21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进入6月份后,我就特别关注成都、上海两地的天气。成都还好,但上海今年的雨水特别多,我感觉6月份上海的雨天大大多过晴天,而且似乎越是临近首航,雨下得越大了。25日、26日,上海都有雷雨。
27日,我从北京赶到成都。北京、成都都是晴天,上海却仍是雷雨天气,虹桥、浦东两个机场都因此造成大面积延误。晚饭时,我与朋友们聊起明天的首航,所有人都祈祷明天上海有个好天气。至于万一还是雷雨,又该怎么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堆想法,但谁也没有说出来。
连老天也被感动了
28日,我一大早就醒来了,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查上海的天气,结果仍是雷雨。“只要没有雷,下点雨也没关系。”我一边宽慰自己,一边快速洗漱,早餐后,与参加体验的嘉宾们一起赶往机场。
8点左右,我们来到停机坪。停机坪上热闹非凡,成都航空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上海的雷雨,组织了好多人来给“阿娇”送行:有些人拉着横幅,祝“阿娇”首航成功;有些人装扮成熊猫的样子,与嘉宾们互动;还有很多漂亮的空姐,她们不论是靓丽的外表、高贵的气质,还是优雅的一言一行,都极好地展示了成都航空的形象。
受此感染,嘉宾们也从内心燃烧起见证历史的豪情,有的人围着飞机拍照,有的人向中国商飞或是成都航空的人员请教关于“阿娇”的问题,也有些人三三两两扎成一堆,或是回顾中国民机产业的艰难历程,或是畅想ARJ21、C919的美好前景。
9点左右,大家登机,各就各位。我的位置是14E,靠窗的。关注ARJ21的人或许知道,这款飞机有两种座舱布局,混合级布局78座,其中头等舱8个座位,全经济舱布局90个座位。今天首航的这架飞机是全经济舱布局,一排5座,我的座位是比较靠前的。因为靠窗,我在飞行过程中既看到了西部地区的绵绵群山,也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富饶的平原,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使我对ARJ21有了新的思考。
9点25分,机上广播响起:“本次飞行注定会载入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作为ARJ21-700飞机的全球首家用户,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安全、舒适、温馨的乘机环境,祝您旅途愉快!”随后,飞机滑行,加速,起飞,在离开地面的那一瞬间,机舱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正像机长说的,“本次飞行注定会载入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这一次起飞,这一次离地,就是两个时代的临界点。
在此之前,中国尽管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中国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尽管已超过2500架,但这些来来往往穿梭的航班中,没有一架喷气式飞机是咱们中国人自己造的!今天,中国人终于把骄傲写在了蓝天上。在那一瞬间,我作为一个从事民航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兵,内心百感交集,除了拼命鼓掌,没有别的语言、动作能表达我的激动之情!
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在成都航空精心的安排、热情的服务之中很快就过去了。这里,我不想多讲成航安排的切蛋糕仪式、领导举杯的庆祝活动,也不想多讲飞机座椅的间距、噪音大小以及空姐甜美的笑容、格外可口的飞机餐,这些,微博、微信里有大量的图片和介绍,我就不想再多说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和所有嘉宾的激动。当天上午,连老天也被感动了。我们起飞时还是雷雨交加的上海,等我们降落时,风停了,雨住了,一派祥和。在机轮接地的那一刹那,机舱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国民机产业、中国民航运输业,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款量身打造的飞机
6月27日晚上,我正在为上海的天气担忧呢,北京一朋友发微信给我,约我明天一起吃午饭。我说改天吧,我要送“阿娇”出阁呢,结果他给我来了一句:“哟,您胆儿可真大!”
看到这话,我只能“呵呵”了。恐惧,是因为不了解。不了解,就会瞎猜。一般而言,瞎猜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捧上天堂,一个是贬入地狱。对于国产民机,捧上加捧的人少,贬而又贬的人多。在我眼里,这两种人都是错的。
我对ARJ21的了解,一方面来源于平时对国产民机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来自于我自己的采访、调查。我正在做一个《中国的大飞机》课题,其中一部分《中国适航报告》7月1日起在《中国民航报》连载。在文章的开头,我就引用了中国民航局原总工程师张红鹰的话:“适航是民用飞机进入市场的最低门槛,代表社会公众对飞机安全的认可。”
而ARJ21是中国第一款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走完适航审查全过程的喷气式支线客机,这就充分证明了它是一款安全的飞机。你想,如果ARJ21不是严格按照适航条款逐条通过审查,哪个领导敢签发型号合格证?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签字都是要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谁也不敢作假。
所以,对于ARJ21的安全性,我一点儿也不操心,我关心的是它的市场适应能力。ARJ21首航执飞的是成都-上海航线。将来,成都航空也可能会用它执飞成都-北京、成都-广州、成都-武汉等航线。这些都是干线航线,客源充足,上座率高,对于刚刚投入商业运营的ARJ21来说,有利于树立一个良好形象。但我觉得,这些航线并不是“阿娇”的优势所在。
ARJ21是一款支线飞机,我认为它的特点有两个:第一,它是支线飞机里的“大飞机”。一般的支线飞机,如新舟60、ERJ145等,都是50~60座,而ARJ21是70~90座;第二,ARJ21动力强劲,在空气稀薄的高原机场可以满载起降。 这两个特点正是适应了中国的国情。首先,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坐飞机出行,但机场的起降时刻是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为了能满足更多乘客的需求,就只能增加飞机的座位。因此,即使是支线飞机,也需要大型化。
其次,中国的支线航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在中东部,近几年由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人们对支线飞行的需求已大大减少,甚至部分干线航线都受到了高铁的挤压,但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形限制,高密度地修建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是不经济的,支线航空在这里将大展拳脚。而这些地区往往都是高原,一般的飞机都只能减载起降。
所以说,ARJ21是一款为中国西部支线航线量身打造的飞机,它既能适应西部高原的自然环境,也能适应人口密集的特殊国情。这一点,就是我前面讲到的,当天上午我坐在ARJ21上面,看到西部的绵绵群山和东部的一马平川时突然理解的。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因为有一些不了解民机研制规律的人质疑国产民机的安全性,所以在网上有一句传播很广的话,叫“让领导先坐”。其实,这些人不仅不了解民机研制的规律,连ARJ21的研制过程也不了解。在首航之前,已经有很多领导,如中国民航局原局长李家祥、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金壮龙等坐过ARJ21。当天的航班上,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李健、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贺东风、成都航空董事长庄浩刚等也都在座。
事实上,在中国航空工业界,各级领导从来都是与工人一起奋斗在一线的。无论是总装车间还是部装车间,生产线旁边的卡座里,就坐着车间主任、飞机设计师甚至更高级的领导,他们随时指导、帮助工人解决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
我参观过ARJ21的总装车间,印象最深的不是整洁有序的生产线、忙碌的工人,而是墙上挂着的四条巨大的标语:“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也许有些人会说,挂标语有什么用?喊喊口号而已。不是的!在过去只喊口号的时代,大家都挂标语,那是没什么用。可是,现在,你还见到哪家企业里挂标语?能同时总装四五架飞机的巨大的总装车间里,四条巨大的标语从天花板上垂下,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个企业精神的象征。
在那个车间里,我听说了钳工师傅胡双钱的故事。胡师傅1980年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厂,从运10开始干起,经历过麦道82/90项目,接着又干起ARJ21、C919。他一生认定了国产民机事业,从不为别的诱惑所动。在上飞厂最困难的时候,别的公司把车开到厂门口来抢他们这些技师,身边的工友纷纷跳槽,但胡师傅只是淡淡地守着自己的工位。他跟人讲,“造飞机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你能想象吗?三十几年里,他手里从没出过一件次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今天,我认为,代表中国摘取“现代工业皇冠”的航空人,正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所以,进入6月份后,我就特别关注成都、上海两地的天气。成都还好,但上海今年的雨水特别多,我感觉6月份上海的雨天大大多过晴天,而且似乎越是临近首航,雨下得越大了。25日、26日,上海都有雷雨。
27日,我从北京赶到成都。北京、成都都是晴天,上海却仍是雷雨天气,虹桥、浦东两个机场都因此造成大面积延误。晚饭时,我与朋友们聊起明天的首航,所有人都祈祷明天上海有个好天气。至于万一还是雷雨,又该怎么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堆想法,但谁也没有说出来。
连老天也被感动了
28日,我一大早就醒来了,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查上海的天气,结果仍是雷雨。“只要没有雷,下点雨也没关系。”我一边宽慰自己,一边快速洗漱,早餐后,与参加体验的嘉宾们一起赶往机场。
8点左右,我们来到停机坪。停机坪上热闹非凡,成都航空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上海的雷雨,组织了好多人来给“阿娇”送行:有些人拉着横幅,祝“阿娇”首航成功;有些人装扮成熊猫的样子,与嘉宾们互动;还有很多漂亮的空姐,她们不论是靓丽的外表、高贵的气质,还是优雅的一言一行,都极好地展示了成都航空的形象。
受此感染,嘉宾们也从内心燃烧起见证历史的豪情,有的人围着飞机拍照,有的人向中国商飞或是成都航空的人员请教关于“阿娇”的问题,也有些人三三两两扎成一堆,或是回顾中国民机产业的艰难历程,或是畅想ARJ21、C919的美好前景。
9点左右,大家登机,各就各位。我的位置是14E,靠窗的。关注ARJ21的人或许知道,这款飞机有两种座舱布局,混合级布局78座,其中头等舱8个座位,全经济舱布局90个座位。今天首航的这架飞机是全经济舱布局,一排5座,我的座位是比较靠前的。因为靠窗,我在飞行过程中既看到了西部地区的绵绵群山,也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富饶的平原,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使我对ARJ21有了新的思考。
9点25分,机上广播响起:“本次飞行注定会载入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作为ARJ21-700飞机的全球首家用户,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安全、舒适、温馨的乘机环境,祝您旅途愉快!”随后,飞机滑行,加速,起飞,在离开地面的那一瞬间,机舱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正像机长说的,“本次飞行注定会载入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这一次起飞,这一次离地,就是两个时代的临界点。
在此之前,中国尽管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中国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尽管已超过2500架,但这些来来往往穿梭的航班中,没有一架喷气式飞机是咱们中国人自己造的!今天,中国人终于把骄傲写在了蓝天上。在那一瞬间,我作为一个从事民航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兵,内心百感交集,除了拼命鼓掌,没有别的语言、动作能表达我的激动之情!
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在成都航空精心的安排、热情的服务之中很快就过去了。这里,我不想多讲成航安排的切蛋糕仪式、领导举杯的庆祝活动,也不想多讲飞机座椅的间距、噪音大小以及空姐甜美的笑容、格外可口的飞机餐,这些,微博、微信里有大量的图片和介绍,我就不想再多说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和所有嘉宾的激动。当天上午,连老天也被感动了。我们起飞时还是雷雨交加的上海,等我们降落时,风停了,雨住了,一派祥和。在机轮接地的那一刹那,机舱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国民机产业、中国民航运输业,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款量身打造的飞机
6月27日晚上,我正在为上海的天气担忧呢,北京一朋友发微信给我,约我明天一起吃午饭。我说改天吧,我要送“阿娇”出阁呢,结果他给我来了一句:“哟,您胆儿可真大!”
看到这话,我只能“呵呵”了。恐惧,是因为不了解。不了解,就会瞎猜。一般而言,瞎猜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捧上天堂,一个是贬入地狱。对于国产民机,捧上加捧的人少,贬而又贬的人多。在我眼里,这两种人都是错的。
我对ARJ21的了解,一方面来源于平时对国产民机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来自于我自己的采访、调查。我正在做一个《中国的大飞机》课题,其中一部分《中国适航报告》7月1日起在《中国民航报》连载。在文章的开头,我就引用了中国民航局原总工程师张红鹰的话:“适航是民用飞机进入市场的最低门槛,代表社会公众对飞机安全的认可。”
而ARJ21是中国第一款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走完适航审查全过程的喷气式支线客机,这就充分证明了它是一款安全的飞机。你想,如果ARJ21不是严格按照适航条款逐条通过审查,哪个领导敢签发型号合格证?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签字都是要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谁也不敢作假。
所以,对于ARJ21的安全性,我一点儿也不操心,我关心的是它的市场适应能力。ARJ21首航执飞的是成都-上海航线。将来,成都航空也可能会用它执飞成都-北京、成都-广州、成都-武汉等航线。这些都是干线航线,客源充足,上座率高,对于刚刚投入商业运营的ARJ21来说,有利于树立一个良好形象。但我觉得,这些航线并不是“阿娇”的优势所在。
ARJ21是一款支线飞机,我认为它的特点有两个:第一,它是支线飞机里的“大飞机”。一般的支线飞机,如新舟60、ERJ145等,都是50~60座,而ARJ21是70~90座;第二,ARJ21动力强劲,在空气稀薄的高原机场可以满载起降。 这两个特点正是适应了中国的国情。首先,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坐飞机出行,但机场的起降时刻是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为了能满足更多乘客的需求,就只能增加飞机的座位。因此,即使是支线飞机,也需要大型化。
其次,中国的支线航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在中东部,近几年由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人们对支线飞行的需求已大大减少,甚至部分干线航线都受到了高铁的挤压,但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形限制,高密度地修建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是不经济的,支线航空在这里将大展拳脚。而这些地区往往都是高原,一般的飞机都只能减载起降。
所以说,ARJ21是一款为中国西部支线航线量身打造的飞机,它既能适应西部高原的自然环境,也能适应人口密集的特殊国情。这一点,就是我前面讲到的,当天上午我坐在ARJ21上面,看到西部的绵绵群山和东部的一马平川时突然理解的。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因为有一些不了解民机研制规律的人质疑国产民机的安全性,所以在网上有一句传播很广的话,叫“让领导先坐”。其实,这些人不仅不了解民机研制的规律,连ARJ21的研制过程也不了解。在首航之前,已经有很多领导,如中国民航局原局长李家祥、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金壮龙等坐过ARJ21。当天的航班上,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李健、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贺东风、成都航空董事长庄浩刚等也都在座。
事实上,在中国航空工业界,各级领导从来都是与工人一起奋斗在一线的。无论是总装车间还是部装车间,生产线旁边的卡座里,就坐着车间主任、飞机设计师甚至更高级的领导,他们随时指导、帮助工人解决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
我参观过ARJ21的总装车间,印象最深的不是整洁有序的生产线、忙碌的工人,而是墙上挂着的四条巨大的标语:“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也许有些人会说,挂标语有什么用?喊喊口号而已。不是的!在过去只喊口号的时代,大家都挂标语,那是没什么用。可是,现在,你还见到哪家企业里挂标语?能同时总装四五架飞机的巨大的总装车间里,四条巨大的标语从天花板上垂下,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个企业精神的象征。
在那个车间里,我听说了钳工师傅胡双钱的故事。胡师傅1980年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厂,从运10开始干起,经历过麦道82/90项目,接着又干起ARJ21、C919。他一生认定了国产民机事业,从不为别的诱惑所动。在上飞厂最困难的时候,别的公司把车开到厂门口来抢他们这些技师,身边的工友纷纷跳槽,但胡师傅只是淡淡地守着自己的工位。他跟人讲,“造飞机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你能想象吗?三十几年里,他手里从没出过一件次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今天,我认为,代表中国摘取“现代工业皇冠”的航空人,正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