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MBA思维养蝗虫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雨渐歇,空气潮湿。于红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雨后乡间泥泞的黄泥地,走进了他的“昆虫养殖基地”——一个专门养蝗虫的地方。
  “养蝗”基地看不出啥稀奇
  这里看上去就跟农村常见的蔬菜种植基地没啥两样,就连养蝗虫的地方都大同小异:20个一人高的塑料大棚一字排开,虫卵就在这里一天天长大,变成蝗虫。
  “确实差不多。”于红雨笑呵呵地表示认同,但他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其实原理和作用完全不一样。”原来,蔬菜大棚用的是塑料膜,目的是保持棚内温度;而蝗虫的大棚用的则是镂空的纱网,棚里必须通风透气,尽量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搭这个大棚的目的只是为了圈住蝗虫,别让它们飞走了。
  “养殖蝗虫就是用来吃的,肚子是它身上最有营养的部分,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味道香。”蝗虫品种很多,北方田间常见的那种蝗虫个头太小,而且肚子瘪瘪的,没啥吃头;大油蚂蚱虽然体积更大,吃起来也挺香,可不少人对它的肉有过敏反应,不适合大规模推广。“选来选去还是东亚飞蝗最合适,毕竟养蝗虫也得选择最适合大众口味的品种。”于红雨说。
  在读MBA谈养蝗经
  即使事先不知道于红雨的另外一个身份——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在读MBA,谈话中也不难发现这个养蝗专业户的与众不同:“融资”、“现金流”、“产业链”、“规模化”、“证券化”等专业词汇时常从他口中“溜”出来。在讲到基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时,他说,接下来他会把土地分成若干份,把它们交给多个投资人“认养”。“这样既能快速融资,解决当前的资金问题,也有利于我们统一管理,确保质量,降低投资人的风险。”他称这种做法为“土地证券化”。
  于红雨现在还记得,小时候他最爱和小伙伴们趴在田间地头逮蚂蚱(蝗虫),玩够了,拿回家去用火烤了吃。再后来,一些饭店也相继有了“油炸蝗虫”这道菜,而且价格不菲。因为极少有人专门养殖,饭店通常只能从农户手中收购一些野生蝗虫。
  “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报道,有个老人就在养殖蝗虫,我立马就动心了,觉得这里面大有商机。”于红雨说。他在那位养蝗老人家一住就是好几天,带了满满一大本笔记回来。没多久,他就说服了父母、姐夫,共同筹资建起了这个蝗虫养殖基地。
  那一年,他刚刚考上天津大学,读MBA。
  打造“蝗虫产业链”
  一斤蝗虫20多元、一个大棚年产三四百斤,二十棚蝗虫一年能为于红雨带来至少十几万元收入。
  于红雨还开发了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一条完美的“养蝗产业链”:包括销售虫卵、提供养殖技术等,就连基地里暂时闲置的土地,于红雨也种上了树,五年后这些树木长大成材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
  这片原则上五年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树林,于红雨也派上了用场:北边的那片小树林同时也是一个养蝉基地,三年可以见到回报;而东、北的两片林子,他也已经想好了:用网围起来,办一个开放式的养鸡场。
  “我们已经在着手准备了。如果5月份进鸡苗的话,不出半年就能见到收益了。”于红雨笑嘻嘻地透露,他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蝗香鸡”,因为它们吃的是蝗虫。“想想吧,在林子里散养,吃着蝗虫长大的鸡,不比那些土鸡、草鸡更天然,也更有营养价值?”
  
  博客地址:http://flylocuster.blog.tianya.cn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曾把孩童的手喻作紫芽姜。鲜嫩的姜芽淡紫,水分十足,鹅黄鲜亮,抚摸它,还真似摸弄着幼童肥厚的小手,颇为可人。小的时候,曾玩过编姜的游戏,中指压着食指,无名指压着中指,小拇指压着无名指,如此,一块鲜嫩的姜就大功告成,看谁编得快,编得好。编好之后,嬉戏互殴,败者再编,乐此不疲。以蔬菜花草为游戏主题者,不少,比如拔胡萝卜、栽蒜、击鼓传花之类等等,大都取其神,惟编姜游戏形神兼备。  姜,不只是辣。 
1954年的一个清晨,在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者艾伦·图灵的家庭实验室里,发生了一幕凄惨的悲剧——艾伦·图灵自杀了。   图灵很早之前就患了一种难言的疾病,这种病疼起来让他痛不欲生,加上世人对他一些生活细节上的误解,在精神上给他施加了不小的压力。而最为不幸的是,他又被一名同性恋者给敲诈了。坏事连连,加上病痛的不断折磨,这些负面因素的不断叠加终于促使图灵有了轻生的念头。于是,他配制了一种剧毒
“爸爸,我可以从你的卡上刷99美元吗?我要买一本书……”  “买什么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咱们书架上有。”   “那不是纸的吗?”  “纸的怎么啦?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读的就是纸的。”   “你也想让我像你一样一页一页地翻?那种纸书没有声音,没有图像,只有一行一行的字,字号也改变不了。你还是留着自己读吧。”  “那你把这盘DVD拿去看吧。这是我15年前买的。”  “DVD
谁能不心动    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却饶有趣味的故事,  女主人公朱莉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小女生,这小家伙7岁就开始准备“恋爱”了,缠着新搬来的邻家男孩布菜断不放,电影的主题尽管围绕着纯真年代及青涩初恋展开,最有趣的是一种交替比对、切换叙事的手法。让人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原来,女孩与男孩眼里的同一个世界竟然有那么多差别,矛盾,甚至鸿沟!也正是这种差异为故事增添了很多笑
离开西双版纳前,见路旁有一株爬藤植物,就像北方夏季里的蒿草一样野辣辣地疯长,有几棵长得特别粗壮的,还耀武扬威地攀到了高高的树上。心里不由地喜欢上了它的任性与狂放,正好,山径上,就在我的脚边,匍匐着瘦瘦小小的一株。身不由己地蹲下身来,把这个小东西连根拔起,根须上是没有土的,它生长的地方只有干热的细沙。用纸袋包裹了,放到已经装得满满的行囊之中。  两天之后,登上飞往北方的飞机,临行前见那株小草已经干枯
我和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他和我,分别是“60季”末和“90季”初的两个男人。  对,两个男人!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因为我入了团,长了胡子,一米七六的个子,这足以证明我已经不再是孩子。  我想他生活的年代应该绝少浪漫,在暗淡不见生动的枯槁岁月里,一点摇曳都可以带来许多惊喜与闪光。大概与他那个年代的精神及他的自身阅历有关,他很稳重内敛,他不喜欢我的张扬任性。他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我未雨
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读《西厢记》在《红楼梦》中有重要意义,宝黛爱情通过共读西厢变得明朗而且更有内涵和诗意。共读西厢发生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进入大观园之后,一方面因为大观园具备诗情画意的背景,另一方面,进入大观园之后贾宝玉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    贾宝玉的青春心理    贾宝玉是根据贾元春的旨意搬进大观园的—— “禁管”其在大观园中读书。  贾宝玉进入大观园后好好读书了吗?根本没有,他干脆连学都不上了
我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梧桐”的地方很多,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等,其感情基调大多是悲伤的。   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来表达悲伤呢?  第一,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不是今天的法国梧桐。前者科属为“梧桐”,后者科属为“悬铃木”;前者树皮呈青绿色,后者树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实味道香甜,后者果实味道苦涩。唐宋时期,人们喜欢在庭院里、水井边种
Thos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he 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s splendid. Pity is that the dusk fast approaching.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Achievement is founded on deligence
静静是我偶然认识的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女人。别人问及她的行当,她乐呵呵地说:“我啊,搞地勤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在哪家航空公司高就呢。她所谓的地勤,其实就是扫地。她在一家保洁公司做清洁工,哪怕一身工服,也很注重打扮自己,衣着整洁,发丝不乱,脖子上挂一串珠子,市面上那种挺便宜的浊黄木珠,竟也衬出几许妩媚来。问她信不信佛,她只笑笑说:“信,佛就在心中。不信,佛就在天上。”如此绝妙的回答,倒是很少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