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an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志刚的网上昵称叫“我行我素”,不知道是他自己起的,还是别人送的。
  “我行我素”是句成语,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说,不管别人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的一套去做。想想志刚平时的所作所为,这成语好似为他量身定做。
  我与志刚认识于世纪之交。当时他在电视台当编导,我是电视台的业余通讯员,见面喊他一声“老师”,再无交集。给我的感觉,赵老师个头不高才情高,块头不大脾气大,喜较真,爱抬杠,特立独行,恃才傲物。本以为他是寿州城里人,去电视台多了,得知他跟我一样,也来自偏远的淠水岸边。尽管是老乡,也萌生过叙攀念头,但因我俩外表悬殊太大,一直望而却步。志刚面目清朗,玉树临风,而我却牙龅唇厚,灰头土脸,两人站在一起,总担心让人想起左拉笔下的“陪衬人”。每逢见面,总感觉一股凛然正气扑面而来。因自惭形秽,“我与阔佬说话了”的美好愿望只好胎死腹中。
  与志刚真正相知相交是在转岗新闻单位后,那时他已调文化部门多年。因为小城拿得动笔的就那么几人,能够坚持写作的更是微乎其微。我们单位办有一份县报,隔三天岔五日的,志刚就会过来送稿或拿样报,我俩低头不见抬头见,职业和爱好为我俩深入了解并勾肩搭背打开了方便之门。志刚并不像外人所感觉的那样鼻眼朝天,其实是一个很随意的人,各行各业的各类朋友很多,重情义,爱喝酒,且仗义疏财,视金钱如粪土,口袋里只要余得“仨瓜俩枣”,就会约上三五好友到大排档“撮”上一顿。志刚还是一个很简单的性情中人,喜怒于色,爱憎分明,藏不好、掖不住,信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高兴了割头换胆,为朋友两肋插刀,不高兴了也能拍案亮剑,插对方两刀。我就曾见过他在一次宴会上,见本桌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肃然起坐,拂袖而去,连声招呼都不打,谁的面子也没看。
  记忆中,志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参加报社创刊二十周年纪念活动。那次他获得征文一等奖,颁奖过程中要发表获奖感言。作为资深老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获奖本是意料中事;坐在一群花红柳绿的年轻获奖作者中,志刚本来就是老师级人物,说什么应该是如数家珍,怎么说必定是口吐莲花。世事就是那么的充满不确定性,可可地,志刚的发言出了意外。“我要说!我要说!……”紧接“说”字后的嘴巴变成“O”型,两道热泪耙耧般顺腮而下,哽咽着再难吐出半字。这事我当时不在现场,情景是后来听人当笑话叙说的。听一人说一次不以为意,听多人说多次就引起我的思量,还不是因为志刚特别在意这张小报在其成长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這人懂得感恩呵!
  懂得感恩的人都有颗赤子之心。与县报的感情,志刚不是写篇征文、说段感言就了事的。对于每次我们组织的采风、笔会等活动,他都身体力行地参加,从来不讲任何条件,并以最快速度拿出文章。这种认真、敬业精神,实在值得很多动不动就耍大牌的同行学习。志刚的特长并不仅限于诗词歌赋,他被同行们誉为小城“编剧第一人”,近些年立得起来拿得出手的几个剧本都出自他手。县电视台专题栏目解说词他说他的撰稿是第二,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部门开展演讲比赛,只要是他撰的稿就没有不获奖的道理。哪家单位想策划台文艺节目,志刚写主持词是不二人选。这些都是他的业务和饭碗,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他从不推却,也不偷懒。都说志刚是头“倔牛”,可都别忘了“毛牛好使手”,没几把“刷子”,你尥个蹶子试试?他在单位也算“刺儿头”,但无论大大小小的头头,还是老老少少的同事都能容得下,一是因有真本事,二是肯干事、干成事。
  还有第三个原因:志刚讲理。我俩闲聊的时候,他曾感叹,领导都不喜欢有脾气的下属,像他这样眼里不容沙子的人,能在单位得到承认,很知足了。他还说,别看我俩现在称兄道弟,真在一个单位,不一定相互快活。我笑笑,没告诉他,他的缺点就是不拘小节,原则问题一直把握得很好,看起来是我行我素,但“天下谁人不识君”? 说起来是一意孤行,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也没告诉他,别看你是犟脾气,偶尔也犯浑犯错,但谁能保证自己是圣君完人?而且你是非观念强,服从道理,知错能改,还不记仇,情绪都写在脸上。这样的人,坦坦荡荡,白纸样清朗,生活中无须提防,工作上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响,真要在同一战壕应是哪辈子修来的缘分?洒家焉有不快活之理?!
  小城把爱急眼的人称作“耍急相”。性格直爽的人都爱“耍急相”,志刚概莫能外。我们经常聚在一起打牌“惯蛋”,与志刚作“对门”时,只要他一出错牌,我马上批评,把输牌的过错全归咎于他;与他作“对手”时,不住口地挑撩激将,扰乱他的心绪。虽知我是在故意使坏,但志刚依然会很快入彀急眼,暴跳如雷,样子十分滑稽可爱,屡试不爽。按照气急败坏的程度,估计手头有刀,当即会把我大卸八块。可当扑克牌一推,略一平静,志刚兄便马上释然,端起酒杯与我碰得“啪啪”作响,所有的误解和委屈全丢到爪哇国去了。
  有时我想,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碰在一起,怎么都就孩子般的长不大?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惺惺相惜”?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从没有过这样的景致让我如此情绪激昂。站在净峰的大竹岛巅峰,看那海,碧得这么清澈;那天,蓝得如此彻底;还有那朵朵云,白得那么的极致,像棉花似的,飘在海与天的接壤处变幻出种种形状,忽而迷离、忽而整片游来将天蔽住,忽而又于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从来就不曾出现过似的……但这些,真的都还不算什么。  看到没,那片在海风鼓噪下的相思林,沿着山势起起伏伏荡起一波波的浪,一会儿绿波荡漾,一会儿黄浪盖顶,远远望去
期刊
我与远在南方的倩并不认识。  但倩给我来过许多信,而每一封信我不知看了多少次。那充满生活情韵和生活哲理的话语总叫人铭记不忘。  倩是怎么知道我的,到现在我也不清楚。  当初,倩给我来信时,语言大大落落,豪豪爽爽,字里行间没有给人一种腼腆羞涩的女孩感觉。我以为倩是一个旧传统与新思潮兼而有之的风流倜傥的小伙子,在我回信的时候,我总是不拘无束地与其谈聊,即便说错了,也觉得无关要紧,好在我的年龄比其大多了
期刊
走上泸沽湖观景台的那惊鸿一瞥,我全然没了午后的倦意,而是被阳光直射泸沽湖的明丽和浩渺画面融化了。  早闻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这种独特的女儿国为泸沽湖平添了很多神秘色彩。为此,环泸沽湖有着许多以“女神”“情人”等命名的美丽传说和自然景点,比如“情人滩”。围绕着独木舟,一片片飞絮般散落的漂浮物在湖面晃荡,不耀眼,似乎一浪一浪地欲从水中伸出头来,又想潜入水里。大巴上,我
期刊
1933年,24岁的李临秋将一首歌词交给27岁的邓雨贤谱曲,谁也未曾料到,两个二十几岁的台湾青年首度合作,就创作出了传唱八十余年、成为台湾早期四大名曲之一的《望春风》。  上世紀二十年代,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一批台湾知识精英们发起过新文化运动,力求以新文学、新戏剧、新歌谣与新美术来启迪民众、唤醒民心。但在被封建礼教严加束缚、花季少女毫无个人情感表达与追求自由的背景下,李临秋写了这首代全天下的少女向
期刊
打谷黄桶不比盛水的黄桶。  打谷黄桶四四方方,每个主柱长出一个木柄,木柄呈半月形,乡下叫“木耳朵”,方便捏拿得稳实又舒服。在一丘田里短距离移动时,前面两人各执一木柄,弯腰、弓背奋力前拖,那黄桶自然跟着你滑移到你想要的位置,它真乖。  用黄桶打谷极需技巧的。你不能握得太多,多而不稳。用左手五指提起沉甸甸的稻穗,右手迎上去,双手盈盈一握,然后轻轻然向脑后上扬出去,舞女以袖舞,农人以禾舞,其实也是“欲抑
期刊
土,是万物生长的根源,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本。没有土地,就不会有枝的繁,叶的茂,花的香。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长着好多好多叫做榆树的地方,那是全国有名产粮大县。那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那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不知疲倦的拖拉机一直在这片厚土上奔驰着,和着春风播种着希望。金黄色的玉米、火红的高粱、大片大片的谷子、黄豆的一个轮回,就有了丰收的祈盼!  往日的温馨与疼爱历历在目。  育红班(幼儿园)里那个
期刊
书架成为我书籍唯一的分享者。之所以能分享,是因为它能与我平和相处。我需要的书,它能主動献出;我不需要的书,它能妥善收藏。  书架是一颗恒星,它有着永不枯竭的光能和热量。它的光热在内部不断循环、置换、发散、凝聚,不断形成新的发光体和发热体。书架又像一把钝刀,它所有部位都含蓄着内敛的锋芒,它的锋芒面向自身,一点点地熔铸、沉积到自己的心灵。书架的心灵窝藏在最晦暗的明亮处、最枯黄的新鲜处、最脆薄的坚硬处、
期刊
昨天下班路上,忽遇大雨,被淋了个落汤鸡。  回家换了衣服,接着坐上餐桌,品尝热饭热菜,周身顿时就暖和起来。  吃饭的时候,窗外的雨声,仍然哗哗哗哗的,我突发奇想,故意问在我家读书的小侄女,你看,刮风下雨的时候,我们可以打伞,可以往家里跑,那些花草树木,浑身上下被大雨淋得湿漉漉的,就连现在都还在大雨里面淋着,好可怜哦!  小侄女想了想說,它们在大雨里面洗澡,才不可怜呢!  我说,你在大雨里面淋起的话
期刊
爱过的人,会永远记得,有一份爱曾经拥有过,又似乎从未拥有过。它像夜风,吹过我的身前,留下了一缕暗香。  想把你的味道,放在鼻子嗅一次。就像躺在爱人的胸膛,享受轻柔的月光。  用生命的虔诚等待爱的人,像灿烂的夏花,开在我午夜的衣襟,写上一首情诗,从心田溢出,都是因为爱在。  我有一份没褪色的记忆,温存着我的光阴。梦里的花开在梦里是悲凉,都是为了你心生了一份痴。  你最清晰的身影,早就印在了我心灵的泥
期刊
父亲心里,装着他的土地,然后才是母亲和我们。  土地,之于父亲究竟是什么?春天来了,种地前要先翻地,父亲收拾好了歇了一冬天的犁铧,然后把犁铧放到家里一个小木车上,牛拉着车上的犁铧前往要翻的土地!我坐在我家的木车上,一路跟着父亲,享受坐木车的感受!春天,泥土的气息涌动升腾,跟着春光,洋溢成愉快的呼吸!父亲说“春迟一日,秋迟一季!”春天种地一定要应节气,不能耽误!我的二十四节气歌就是跟父亲种地时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