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相似思维,发展言语思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cat8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敏,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
   相似思维就是“对彼此联系的事物形成的共时性关系进行系统探究,从中找寻事物关联的机质”[1]。事物之间的相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他相似”,一种是“自相似”。所谓“他相似”,是指“两种截然不同事物在某种性质、功能上的相似”。所谓“自相似”,就是“一个事物的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在某种性质上的相似”[2]。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于1982年5月,十年动乱的创伤还在,作者的小弟又身患绝症却无法诊治,作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偶遇藤萝,伫足观赏,描绘了一树生命力旺盛的紫藤萝。又展开联想,回忆十多年前藤萝的遭遇,从花的由衰而盛想到人的遭遇,从而把对自然的感触升华到对生命永恒的感悟,获得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力量。这篇写景状物散文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相似思维的典型例文。
   文章宏观篇章结构上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根据立意描写物像特征,象征或隐喻抽象的思想感情。整体上立象见意,“窥意象而运斤”,层层渲染物象与旨意之间的相似,从而具体形象地表达抽象的生命哲理,这是物与人的他相似思维。
   微观具体行文中描写眼前的藤萝,处处突出花开之盛,这又如自相似基因,在不断的复制与生长中,渲染了藤萝旺盛的生命力。而藤萝之“衰”,在时空上与藤萝之“盛”在情境、氛围、状态上相似,对比衬托出藤萝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这是历史的自相似。在文本展开的修辞过程中,比喻、拟人、通感的使用,也都蕴含物与人的他相似思维。首先是充满动感的喻体“瀑布”,由外在而内在,在形状、形态、神韵等方面与藤萝相似,突出其盛;其次,拟人手法,生动呈现藤萝的生机盎然,构成物性与人性方面的相似;再次,通感的手法,从视觉和嗅觉的相似相通,令读者感觉到生命力之美好。
   文章从宏观到微观的相似思维运用,层层反复渲染强化了生命永恒的主旨。初一学生阅读积累和社会阅历都有限,紫藤萝瀑布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学生很难理解紫藤萝瀑布对作者的意义和价值,很难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只有渗透相似思维,才能帮助他们深切领悟托物言志的手法,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悟,发展言语思维。
   一、品析藤萝“盛”“衰”,感受花与人的相似
   教学中,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听读课文,初步感受紫藤萝的繁密茂盛、生机盎然,并勾画圈点,划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和文章主旨的句子,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写景(触发)——生情(继发)——悟理(完形)”的思维结构图式。然后重点品析藤萝“盛”“衰”,学习作者怎样把“生命永恒”的人生感悟形象生动地传达给读者。
   (一)品析藤萝之“盛”之“衰”,渗透他相似思维
   1.品析描写藤萝之“盛”的修辞手法:
   (1)比喻:尽可能多地发现花与物的相似。
   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这一句用比喻的寫法,把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花与瀑布相似:瀑布形状之长“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相似于紫藤萝花从上到下,下垂的状态,写出开得繁密,生生不息;瀑布的面积之大相似于花开的数量多而密;瀑布状态之流动相似于花的上浅下深,仿佛在流动,突出花在阳光照射下缤纷灿烂,生机无穷。
   ②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连用三个比喻,先将每一朵盛开的紫藤萝花上面的花瓣比作船帆,将下面的花瓣比作船舱和笑容。张满的帆,鼓鼓的舱,忍俊不禁的笑容,他们形态性的相似背后,共通的地方就是生命的美好与旺盛的活力,这是内在情韵的相似。同时,“帆”“舱”等喻体又跟后文“花的河流”相照应,“花的河流”相似于人的“生命的长河”。
   (2)拟人:读拟人句,说说你会联想到怎样的人?感受到什么?想象花与人的相似。
   ①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这一句写花的颜色之盛。紫色“在流动”“在欢笑”“在生长”拟人修辞,化静为动,花的动作,声音,神韵与人相似,让人想到活泼的孩童,青春的少女,拔节成长的少年,感受到藤萝的生机盎然。
   ②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挑逗”,贬词褒用,让人想到调皮的孩子,突出花似人富有生机和情趣。写出花在阳光照耀下的闪闪的光泽,辉煌夺目,灿烂美丽。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句写花的数量之多。模拟人的动作,用“挨”“接”“推”“挤”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化静为动,写出紫藤萝花排列之紧之密之盛,花的极富生命力与人的活泼生机相似,让人想到密密匝匝摩肩接踵的人群,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花在声音与情态方面与人相似,化静为动,让人想到一群欢呼雀跃的孩子,自信满满,欢声笑语,热烈欢腾,活泼热闹,感受到藤萝的生机盎然。
   (3)通感,想象花与人的相似,用一两个词形容作者此刻的心情。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一句写花的香气,作者将嗅觉视觉幻觉化,花的紫色之深与花香浓郁之间相似,花的光彩与芬芳的美好生命与人的生命力的美好相似,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心灵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品析描写藤萝之“衰”的修辞手法。
   拟人:想象十多年前的藤萝“试探”的内容,多角度关联物与人的相似,体会历史的自相似。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这一处拟人的手法写十多年前藤萝的稀落,“伶仃”的状态,“试探”的情态,与当时人的处境相似,这是物与人的相似;从历史的这个断面来看整个历史过程,现在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是时空相似,从过去到现在时间在变化,藤萝也在变化,这是内相似。关联当时的时代氛围,人处其间的感受,花的遭遇和人的遭遇的相似,从时间进程角度来看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就能感悟到生生不息的紫藤萝与历经浩劫而顽强不屈的人的生命之相似,由此感悟时代发展的生生不息,充满希望!
   (二)发现描写藤萝之“盛”之“衰”的思维聚合点
   学生充分体会到藤萝“盛”“衰”之后,适时地引导總结回顾,作者从整体到局部,写花形、花色、花香、花语等,将紫藤萝瀑布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在“盛”这一点上聚合。
   首先,作者精心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思维聚合在藤萝之“盛”这一基本语义之上,有点有面,有声有色、化静为动,由外在到内在,抓住花与人的生命的相似,多层次多角度反复渲染呈现了一树繁密的紫藤萝,突出了它的生命力旺盛,形象地表达内心体验到的生机与力量,愉悦与欢喜。其次,还与十多年前家门外的藤萝对比反衬,体现了藤萝“盛”“衰”的自相似,强化其生生不息的流动感,为从“疑惑痛楚”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以至于生命永恒的感悟的情感转变铺垫蓄势。
   二、理解托物言志手法,渗透物与人的他相似思维
   1.品读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文中的花和人分别遇到了怎样的不幸?
   ①花的不幸:开得稀落伶仃,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人的不幸: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等。
   ②作者说“各种各样的不幸”,你还能想到哪些不幸呢?
   交通事故、考试失败、身体残疾、情感挫折、失去亲朋挚友……
   ③从不幸的角度,点出花(自然)与人(人类)的相似。
   遭遇相似,处境相似,生命状态相似,动态发展变化的趋势相似……
   (2)划出文中有关瀑布“流着”的四处句子,动情地读一读,联系课文其他各处描写的紫藤萝之“盛”,想象作者要表现的是怎样的“生命的长河”?
   四处含有瀑布的短语:“像一条瀑布”“这一条紫藤萝瀑布”“紫色的瀑布”“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①形态和长度看,“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藤萝瀑布的流动就如同生命长河的流动前行,向前不见其发端,向后亦无终结,像长河一样奔流不息,无休无止;
   ②状态和神韵上看,“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笑”“嚷嚷”“挨着”“挤着”等词句展现了张满了希望,鼓满了生机的蓬勃旺盛且活泼有趣的生命长河;
   ③时间和空间看,“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写出了历经浩劫而乐观顽强,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河。
   作者根据立意的需要描写事物特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3)整理感悟: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相似在何处?为什么说“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衰——盛——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自相似)
   (他相似思维、历史相似思维)
   人:痛苦、劫难——生命的长河生生不息(自相似)
   花的生命年年凋而复开,衰而复盛与人类生命长河的绵延不断他相似;个体生命的痛苦短暂,有限与群体生命延续,永恒自相似。由物及人,作者领悟到即便个体生命遭受痛苦和毁灭,但是种族、群体的生命仍会永恒延续,生生不息。我们要善于从自然汲取力量,振奋向前。
   联系作者的个人际遇,设身处地理解物象与人的感悟的相通之处,由物及人,领会两者的相似性,从而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这是读懂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关键。
   三、链接严文井《永久的生命》,内化思维路径
   课堂的最后环节链接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请学生说说两文的共同之处,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说说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
   严文井也是由自然生命谈到人类生命,揭示出个体生命的卑微柔弱,人类生命的永恒不朽。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写出生命的渺小和不朽。用宗璞的话说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同样是谈“生命永恒”的哲理,严文井主要以议论性的文字来阐述哲理,言语表达形式上与本文迥异。这就进一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托物言志类散文,选择事物诸多特点中与自己情感表达需求紧密相关的,物与人具有高度相似性的这一点多层次多角度反复渲染强化,根据立意描写景物特征,剔取事物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而再现出来表达抽象哲理的相似思维方式,以此内化思维路径。
   “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在多姿多彩的创造性相似思维中产生出来的,它们一般都能够在巨大的思想张力中,给读者造成又痛又快的阅读感受”[3]本课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和联想想象,揣摩物性结构和情感结构的相似性,还原相似思维的内容,由言得意,由意寻言,渗透相似思维路径,掌握如何将抽象的主旨形象地表达出来。由一篇到一类,促进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实现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一体化,促进了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相似思维不仅在语文教学中,而且在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拉德·劳伦兹在《动物笑谈》中写自己匍匐在草地,模仿母凫的叫声成功召唤带领小凫前进,就是相似思维在科学探究中的成功运用。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间的他相似,或者发现同一事物的共时性或历史性的自相似,渗透相似思维,丰富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路径,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
   参考文献:
   [1][2]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2,93.
   [3]段建军,李作新.散文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
其他文献
《孔乙己》这篇小说,被鲁迅视为他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历来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经典篇目。本次统编版教材也不例外,它将《孔乙己》放在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首篇位置。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时至今日,从不同角度对《孔乙己》进行相关研究论述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但经典的作品常读常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已有定论的“笑”“小伙计的视角”及那件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等等的解读外,本人在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而题目中的“套子”则可以理解为沙皇专制统治和一些旧制度、旧思想、旧观念、旧秩序的反动势力。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笔者觉得这篇文章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决定以文解文,探析《皇帝的新装》中那些“装在套子里的人”达到了相映生辉的良效。  
一、高考小说考点回放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手法、标题、语言。其中,小说“情节”考查两个点,即“内容概括”“作用分析”。本设计在“情节作用”视点下,专注于学生思维训练与提升作教学设计。   小说情节作用题型主要有三种:1.XX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好处?2.XX情節是否多余/应该删除?3.小说中某事/物多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高考小说考点大致有八个,“回放”让学生搭建一个“高
“最终我杀害了父亲。”“我不是在肉体上,而是在政治上杀害了他。”——小说《好的斯大林》是这样开头的。  “我”就是维克多·叶罗菲耶夫,俄罗斯当今著名作家,曾以创办地下文学刊物《大都会》、出版惊世骇俗的小说《俄罗斯美女》和发表耸人听闻的论文《追悼苏联文学》而多次成为苏联/俄罗斯文坛的轰动性人物。“父亲”就是弗拉基米尔·叶罗菲耶夫,曾任斯大林的法语翻译、苏联驻瑞典大使柯伦泰(苏联著名女外交家)的助手、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浣溪沙》写于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084年),彼时苏轼已经离开谪居四年多的黄州,迁移汝州。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近五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意志消沉、委靡不振,相反,此时的苏轼仿佛经过一场透彻灵魂的洗礼,完成了自身的完美蜕变与人格重塑。所以经历了宦海沉浮后,苏轼才能俯首滚滚红尘,以超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选择怎样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文言教学丰富、灵动起来,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试从教学内容有效确定的三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借助教材助学系统,有效确定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有效地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很好地利用教材的助学系统,因为教材的编写者从选择例文开始到组合单元再到编写课文助学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一个热门课题,中外学者论著颇多。就西学东渐这个方面而言,以往的研究著作最多的关注是传教史以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科技和物质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比如数学、物理、天文等科学的传人,西洋的测量仪器、钟表火炮的传人;其次也很关注西方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透视法之类)的传入及其影响。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历史学者在做,更有科技史和美术史研究者在做。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在科技和文艺层面是争议最
杨祥明,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中学教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教材九下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为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既要服务于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承担借以理解古人的政治生活,感受连类譬喻的讽谏语言艺术,积累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知识的任务,同时,它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又有拓展阅读理解,培养学生学习古文情趣的责任。发挥文本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相得益彰,这也正是语文学科
刘云英,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教师。   《哦,香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文章。关于这一篇的文本解读,解读角度有多种:有抓住其文体特征,落实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也有以叙事学理论中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为切入口的,更有抓住《哦,香雪》的个性特征——“诗性”,分析文本“诗性”具体表现的。但从关键词角度深入探究的相关文本解读还有所欠缺。本文拟就某些能够探究文本意
王日淦,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古诗词具有极其深厚的根基,早已成为培养和塑造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养料。古诗词中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以其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湛的艺术展现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因此,在广大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肯定也少不了源自古诗词的营养。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展开古诗词教学,才有可能教他们真正学好和会学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