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形象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一个国家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外国媒体纷纷报道产生了对中国的“报道热”。但是在西方媒体的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时好时坏,时高时低,其中既存在意识形态的因素也存在文化差异的因素,选取《华盛顿邮报》就我国的关注重点“南海主权“的报道进行分析,试探讨外媒报道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最后进行侧面反思从而为中国国际形象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华盛顿邮报》 南海主权
一、绪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中国的国家形象不断改善,各方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综合评价也在不断提高。据我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凯度华通明略开展的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评分调查,中国国家整体印象得分为6.22分,延续了近年来小幅增长的势头,分年龄来看,海外年轻群体(18—35岁)、中年群体(36—50岁)和老年群体(51—65岁)对中国形象的打分分别为6.6、6.1和5.6分,年轻群体对于中国保持着更好的印象。[数据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18-01-12/doc-ifyqptqv8072382.shtml]从“东亚病夫”到“中国威胁论”再到后来的“中国崩溃论”等等,我国的国际形象正面效应正在凸显,国际上相关组织以及国家对于我国的形象认可度在深化。
二、国家形象概念论述:
关于国家形象,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看法。国内学者李正国认为国家形象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因素组成,第一是自我形象,其次是他形象,最后是错位形象,自我形象主要对内层是指一国自我寻求的形象,对外层次来讲,自我形象指的是国际社会对该国的信任以及支持的程度;而他形象主要指的是,国际社会成员对于塑造形象的国家基于多年的研究或者主观经验分析,建立对于该国的国际形象观。错位形象则主要指的是该国的形象由于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或者控制,因而国际社会对于该国的形象在短期内出现了颠覆的现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国家获得全球认可和支持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竟争的必要武器。而一些国际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的国民产生微妙的影响和作用。关注及分析国际媒体对于我国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更科学地更主动地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从而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影响。如2017年,学者陈勇经对关于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的外媒报道作研究分析,认为《纽约时报》 报道最为负面,《华盛顿邮报》次之,而《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则相对为客观。[陈勇, 姚宝权. 新闻框架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对美国三大报纸昆明暴力恐怖事件报道的比較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7(4):130-132.]他指出造成三大报纸报道框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消息来源选择。了解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特色,掌握它们在报道中表现出的特点和规律,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南海主权问题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2016年7月12日,国际海事法院对南海仲裁案作出最终裁决,以菲律宾所谓的“胜利”结束,并且宣称中国对于南海没有历史性的所有权。对此裁断中国官方给出的消息是不参与,不接受与不承认。《华盛顿邮报》是华盛顿的最大、最老的报纸,因1970年揭露“水门事件”使其国际威望得到不断提升。这家报纸曾获得过十多次普利策奖,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关注度,其在全球对于各国的形象的塑造与舆论主导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笔者主要通过对于历史学者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对于《华盛顿邮报》网站以南海主权事件为主要的检索词获取报道作为分析基础。从报道的稿量、报道的篇幅以及来源等方面进行探讨。
分析发现,从2013年到2016年期间对于南海争端问题,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2016年7月的结果宣布之后,其相关报道篇数高达19篇,其报道紧紧随事态的发展趋势逐步增加其关注度。篇幅方面,有2篇报道少于300字,18篇有300-1000字,多于1000字的有16篇。从新闻的来源来看, 33篇是来自于编辑部评论,3篇来自于读者来信,这三篇中有对于判决的不满,也有台湾当局的声明,还有中国驻美大使馆的看法,具体都与美当局的态度以及其他报道的总体倾向格格不入。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华盛顿邮报》的“客观中立”,也间接削弱了其他报道中建构的负面的中国形象。《华盛顿邮报》信源丰富,其中36份报道涵盖138个来源,除评论外,几乎所有新闻都有2个以上信源。据统计,消息源在1-3个及4-6个之间的比例分别达到36.1%、30.6%。这些来源包括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媒体及媒体工作者、研究机构及相关专家,以及普通民众。这些信源集纳了美中、菲等多方的观点。可见《华盛顿邮报》尽可能地兼顾各方观点,并且采取“平衡式报道”的手法来凸显其立场的中立、客观,由此建构出的我国国家形象也呈现出更为丰富、立体的特征。
从报告的内容和基调来看,华盛顿邮报一再提到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宣示,不仅在南海进行战略部署,而且在南海领域建造人工岛、港口等,而菲律宾同样认为这些行为侵犯了其国家的主权。关于国际态度, 《华盛顿邮报》关注这三个国家的态度,中国对南海问题持坚定态度,表示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认为该裁决无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对南海问题的态度暧昧,暂时保沉默,而菲律宾民众的态度很纯粹即反对中国;美国则充当“裁判者”角色,对中国建造人工岛,进行导弹演习等行为表示反对。总体来说,《华盛顿邮报》在南海仲裁案报道中对中国、菲律宾、美国维持了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但在一些评论中依然建构了中国在领土上肆意扩张、在外交上孤立无援的“霸国形象”,而美国是在关键时刻“维持正义”的“维和者”形象。 一方面,《华盛顿邮报》引用中国媒体、官方、学者等的观点对南海仲裁案进行报道,做到表面上的“客观”。另一方面,它遵循美国的官方态度,支持菲律宾并批评中国。因此, 《华盛顿邮报》是在整体上彰显客观,在局部上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
四、《华盛顿邮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分析
《华盛顿邮报》在一些评论的过程中采取了過激的语言对中国的形象进行了侵犯,把中国描绘作了侵占别国的霸主。而其笔下的美国是正义且勇敢的,是在关键时刻维护世界和平的英雄,这显然与该报纸所处在的国家以及媒体所维护的意识形态有关。由于美国意识形态与我国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秉承的是政治是金钱的母乳,因而只是从维护自身的利益角度去加以分析问题。
战争只不过是经济的延续罢了,美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欣慰,可以为美国带来利益。但是美国又担心中国的过于强大,对于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会产生影响,。中美在南海问题上面存在很大的分歧,是因为美国希望通过对于南海事件的处理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通过媒体文笔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面的形象进一步丑化,在全球塑造一个侵略他国的霸权国家的形象,从而侧面的给美国带来利益。因而《华盛顿邮报》在对于美国形象的构建过程中,无法避免会造成对于中国热点事件报道的不客观。
对于该报整体表达出的客观性,则因为其商业性质。南海主权问题中,中国是作为主要参与者,而美国是作为菲律宾的主要支持者,而《华盛顿邮报》作为一个商业主体,在政治上它并不需要表达特别明确的态度,但在利益驱动下,它需要维护多方的观点,传递各个国家的态度,从而获取更多的讨论量及流量。
五、总结与思考:
改善国家软实力方面,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现代中国是一个重大问题,以前,西方通过殖民主义和劳动力输出来了解中国。中国是弱者和穷人,被冠以“东亚病夫”的形象。改革开放后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开始通过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视作品来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影视作品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中介符号,但在这个象征中,中国在旧照片中仍然是封建中国和黄土中国。
今天,中国的经济,技术和学术交流等都已与国际接轨。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国家形象,官方媒体就要充分把握话语权,打破外国媒体建构中国国际形象的垄断格局,积极塑造国家软实力的品牌形象。媒体应该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在对中国的各方评论中,既不盲从也不妄自菲薄是基本的社会责任。媒体必须树立真正反映中国现实的媒体信誉,秉承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及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价值导向。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一方面,我们必须提高人民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媒体也必须走向世界 ,也就是说,在维护中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中国媒体和外国媒体尽可能地互动, 改善国家对外交流机制,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关形象。才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层次的发展,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有益于推动实现世界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 姚宝权. 新闻框架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对美国三大报纸昆明暴力恐怖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7(4):130-132.
【2】数据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18-01-12/doc-ifyqptqv8072382.shtml、
作者简介:龙猷(1993),女,研究生,籍贯: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550025,社会新闻学。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华盛顿邮报》 南海主权
一、绪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中国的国家形象不断改善,各方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综合评价也在不断提高。据我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凯度华通明略开展的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评分调查,中国国家整体印象得分为6.22分,延续了近年来小幅增长的势头,分年龄来看,海外年轻群体(18—35岁)、中年群体(36—50岁)和老年群体(51—65岁)对中国形象的打分分别为6.6、6.1和5.6分,年轻群体对于中国保持着更好的印象。[数据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18-01-12/doc-ifyqptqv8072382.shtml]从“东亚病夫”到“中国威胁论”再到后来的“中国崩溃论”等等,我国的国际形象正面效应正在凸显,国际上相关组织以及国家对于我国的形象认可度在深化。
二、国家形象概念论述:
关于国家形象,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看法。国内学者李正国认为国家形象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因素组成,第一是自我形象,其次是他形象,最后是错位形象,自我形象主要对内层是指一国自我寻求的形象,对外层次来讲,自我形象指的是国际社会对该国的信任以及支持的程度;而他形象主要指的是,国际社会成员对于塑造形象的国家基于多年的研究或者主观经验分析,建立对于该国的国际形象观。错位形象则主要指的是该国的形象由于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或者控制,因而国际社会对于该国的形象在短期内出现了颠覆的现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国家获得全球认可和支持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竟争的必要武器。而一些国际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的国民产生微妙的影响和作用。关注及分析国际媒体对于我国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更科学地更主动地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从而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影响。如2017年,学者陈勇经对关于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的外媒报道作研究分析,认为《纽约时报》 报道最为负面,《华盛顿邮报》次之,而《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则相对为客观。[陈勇, 姚宝权. 新闻框架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对美国三大报纸昆明暴力恐怖事件报道的比較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7(4):130-132.]他指出造成三大报纸报道框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消息来源选择。了解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特色,掌握它们在报道中表现出的特点和规律,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南海主权问题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建构
2016年7月12日,国际海事法院对南海仲裁案作出最终裁决,以菲律宾所谓的“胜利”结束,并且宣称中国对于南海没有历史性的所有权。对此裁断中国官方给出的消息是不参与,不接受与不承认。《华盛顿邮报》是华盛顿的最大、最老的报纸,因1970年揭露“水门事件”使其国际威望得到不断提升。这家报纸曾获得过十多次普利策奖,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关注度,其在全球对于各国的形象的塑造与舆论主导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笔者主要通过对于历史学者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对于《华盛顿邮报》网站以南海主权事件为主要的检索词获取报道作为分析基础。从报道的稿量、报道的篇幅以及来源等方面进行探讨。
分析发现,从2013年到2016年期间对于南海争端问题,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2016年7月的结果宣布之后,其相关报道篇数高达19篇,其报道紧紧随事态的发展趋势逐步增加其关注度。篇幅方面,有2篇报道少于300字,18篇有300-1000字,多于1000字的有16篇。从新闻的来源来看, 33篇是来自于编辑部评论,3篇来自于读者来信,这三篇中有对于判决的不满,也有台湾当局的声明,还有中国驻美大使馆的看法,具体都与美当局的态度以及其他报道的总体倾向格格不入。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华盛顿邮报》的“客观中立”,也间接削弱了其他报道中建构的负面的中国形象。《华盛顿邮报》信源丰富,其中36份报道涵盖138个来源,除评论外,几乎所有新闻都有2个以上信源。据统计,消息源在1-3个及4-6个之间的比例分别达到36.1%、30.6%。这些来源包括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媒体及媒体工作者、研究机构及相关专家,以及普通民众。这些信源集纳了美中、菲等多方的观点。可见《华盛顿邮报》尽可能地兼顾各方观点,并且采取“平衡式报道”的手法来凸显其立场的中立、客观,由此建构出的我国国家形象也呈现出更为丰富、立体的特征。
从报告的内容和基调来看,华盛顿邮报一再提到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宣示,不仅在南海进行战略部署,而且在南海领域建造人工岛、港口等,而菲律宾同样认为这些行为侵犯了其国家的主权。关于国际态度, 《华盛顿邮报》关注这三个国家的态度,中国对南海问题持坚定态度,表示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认为该裁决无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对南海问题的态度暧昧,暂时保沉默,而菲律宾民众的态度很纯粹即反对中国;美国则充当“裁判者”角色,对中国建造人工岛,进行导弹演习等行为表示反对。总体来说,《华盛顿邮报》在南海仲裁案报道中对中国、菲律宾、美国维持了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但在一些评论中依然建构了中国在领土上肆意扩张、在外交上孤立无援的“霸国形象”,而美国是在关键时刻“维持正义”的“维和者”形象。 一方面,《华盛顿邮报》引用中国媒体、官方、学者等的观点对南海仲裁案进行报道,做到表面上的“客观”。另一方面,它遵循美国的官方态度,支持菲律宾并批评中国。因此, 《华盛顿邮报》是在整体上彰显客观,在局部上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
四、《华盛顿邮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分析
《华盛顿邮报》在一些评论的过程中采取了過激的语言对中国的形象进行了侵犯,把中国描绘作了侵占别国的霸主。而其笔下的美国是正义且勇敢的,是在关键时刻维护世界和平的英雄,这显然与该报纸所处在的国家以及媒体所维护的意识形态有关。由于美国意识形态与我国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秉承的是政治是金钱的母乳,因而只是从维护自身的利益角度去加以分析问题。
战争只不过是经济的延续罢了,美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欣慰,可以为美国带来利益。但是美国又担心中国的过于强大,对于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会产生影响,。中美在南海问题上面存在很大的分歧,是因为美国希望通过对于南海事件的处理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通过媒体文笔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面的形象进一步丑化,在全球塑造一个侵略他国的霸权国家的形象,从而侧面的给美国带来利益。因而《华盛顿邮报》在对于美国形象的构建过程中,无法避免会造成对于中国热点事件报道的不客观。
对于该报整体表达出的客观性,则因为其商业性质。南海主权问题中,中国是作为主要参与者,而美国是作为菲律宾的主要支持者,而《华盛顿邮报》作为一个商业主体,在政治上它并不需要表达特别明确的态度,但在利益驱动下,它需要维护多方的观点,传递各个国家的态度,从而获取更多的讨论量及流量。
五、总结与思考:
改善国家软实力方面,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现代中国是一个重大问题,以前,西方通过殖民主义和劳动力输出来了解中国。中国是弱者和穷人,被冠以“东亚病夫”的形象。改革开放后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开始通过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视作品来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影视作品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中介符号,但在这个象征中,中国在旧照片中仍然是封建中国和黄土中国。
今天,中国的经济,技术和学术交流等都已与国际接轨。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国家形象,官方媒体就要充分把握话语权,打破外国媒体建构中国国际形象的垄断格局,积极塑造国家软实力的品牌形象。媒体应该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在对中国的各方评论中,既不盲从也不妄自菲薄是基本的社会责任。媒体必须树立真正反映中国现实的媒体信誉,秉承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及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价值导向。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一方面,我们必须提高人民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媒体也必须走向世界 ,也就是说,在维护中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中国媒体和外国媒体尽可能地互动, 改善国家对外交流机制,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关形象。才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层次的发展,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有益于推动实现世界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 姚宝权. 新闻框架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对美国三大报纸昆明暴力恐怖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7(4):130-132.
【2】数据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18-01-12/doc-ifyqptqv8072382.shtml、
作者简介:龙猷(1993),女,研究生,籍贯: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550025,社会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