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真是一个沟通感情拉近人际关系的良好契机。一年中各类节日,传统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就此功能来说,都不如春节。而拜年又是拉近这种人际关系的一种最普遍、最自然、最合时宜、最有年味的活动和礼仪。一个“拜”字,多少隔阂与误会都在“拜”中消弭,多少情谊和关怀都从这里延伸。
古语所言拜年的主旨乃是“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就是通过拜年联络友谊,增进感情。最普通的是“走拜”,有诗文曰:“路上相逢共长揖,恭喜发财贺新年。”可见拜年路上所遇邻里朋友,都得恭谨相贺,关系近些的,还得特意到他家里,连其长辈都拜一拜,才算够礼儿。古今皆以这种挨家挨户的“走拜”为最隆重。
古时也有“团拜”,且强调须围成一圈,为的是相互都看得见,防止拜不到。拜不到就是失礼,失礼就是失敬,失敬就会影响人际关系。这么多人难得在这么个特殊的日子聚在一起,谁都不肯有错失,因此礼数格外周到。这种“拜”法热闹、省时。
古时也有“贺卡”。不过历经数千年,称谓多变,计有“名刺”“贺启”“拜年贴”“门状”“柬”“笺”等。与现在不同的是,“沿门投递”,不走邮路。且制贴都为手工,照今日观念,越是手工的,越是徒步送达的,越传真情,你看这年味足不足?
现在时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互不见面,甚至不闻其声,当然也是拜年,但味道就不相同了。更有的短信拜年,采取群发形式,千人一词,发错了对象也不知道,发对了的接到后,往往也是感觉彼此之间不是近了,而是远了,这种拜年法就有些变了味了。
今日的过年,真是得向祖先学习,当然,今人有今人的性格,也有新鲜的理念,不必拘守旧俗,但人际关系总得“拉近”,不能“走远”,而尤应“复兴”古时人际关系的那一份质朴、真诚、周到和“讲求实效”。
由拜年想到小学时老师的家庭走访。这种家庭走访记得上中学以后就没有了,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学生已经长大了。记得上小学时,老师经常在节假日或星期天,甚至不辞辛苦地在劳作了一天之后的晚上,到学生家里走访。这种走访主要是老师想就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状况与学生家长作一沟通,因此大多是叫学生先通知一下家长,为的是去时家长不在。在我的记忆里,这种家庭走访,多是不好的信息,要么是学生在学校里犯了事,要么是学生近期成绩下降。家长接到老师要家访的通知后,都当作一件慎重的事情来对待,老早在家里恭候。学生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一则感到荣幸,老师能到学生家里,总归是一件有面子的事,一则是诚惶诚恐,不知老师要跟家长谈什么。然不管是福是祸,学生和家长总是以非常的热情期待着和欢迎老师的到访。
家庭走访因施教的地点、时间、氛围的不同,不是上大课,是一对一,所以给家长和学生的印象就特别深,因此效果就特别好。一般来说,家庭走访过后,学生都会有更好的改进和表现。这种家庭走访,加强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加深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许多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家庭走访都有着终生难忘的印象,有些家长就因为这么一次家庭走访,一辈子都记得老师的好,想起来就对孩子说,你看人家老师对你多好!有的家长因此跟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和友谊,这对加强学生的追踪考察和不断教育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有的学生因为一次的家庭走访而整个地发生了变化,甚至影响了学生一辈子。也有因好事到学生家里走访的,是老师特地告知家长,让他们高兴,是对学生的一种特殊的奖励形式,而学生也因此更加努力。总之,家庭走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方法,是加深彼此了解,增进相互感情,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好方法。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因为家庭走访,似乎对老师除了师情之外,又多了一份亲情,除了激励之外,又多了一份感激,表现在回到学校后对老师是格外的尊敬,还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
由拜年、家庭走访又想到企业里的沟通。现在沟通的方式比我们上学那会儿多多了,有口头、有书面、有音讯的、有网络的,当然效果各不相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且不说,我就是感觉没有像拜年和家庭走访那样如礼如仪,记忆深刻。我就想,我们可不可以从拜年和家庭走访中汲取一点营养和要素,改进一下、加强一下我们企业的沟通文化呢?就说拜年吧,我们的董事长、总裁,我们的主管、主任、总监,除了应当拜上,是否也拜拜下呢?让职工、让部下也感受一下我们这些企业家的春节问候呢?让他们也增加一些格外的年味呢?如果再搞一个像模像样的团拜仪式,那年味一定与众不同;如果再像中央领导那样,每年过年到困难职工家里过个年,或者和加班的农民工集体一起过年,那一定会有轰动效应;如能再把这种仪式固定下来,传扬下去,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春节礼仪,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企业文化的。我们的企业家们真该把春节当作一种拉近员工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机会和文化资源来对待,在这方面向传统学习学习是有借鉴意义的。
再比如家庭走访,时下,企业家或企业主管家庭走访的恐怕不多,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小学老师的沟通方式呢,我想那效果一定比人机对话强。都说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也有不少企业在倡导亲情文化、家庭文化、和谐企业。过年时在这个大家庭里上上下下拜拜年,是不是更像一家人?不时地走访走访职工小家庭,是不是更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络、感情和相互关系呢?我想如果一旦形成了这种拜年式的、家庭走访式的沟通文化,那一定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大家庭,在这种大家庭里工作,那氛围和劲头也一定不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文化又多了一道感人的风景。
(作者系南京圣道企业文化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郝幸田)
古语所言拜年的主旨乃是“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就是通过拜年联络友谊,增进感情。最普通的是“走拜”,有诗文曰:“路上相逢共长揖,恭喜发财贺新年。”可见拜年路上所遇邻里朋友,都得恭谨相贺,关系近些的,还得特意到他家里,连其长辈都拜一拜,才算够礼儿。古今皆以这种挨家挨户的“走拜”为最隆重。
古时也有“团拜”,且强调须围成一圈,为的是相互都看得见,防止拜不到。拜不到就是失礼,失礼就是失敬,失敬就会影响人际关系。这么多人难得在这么个特殊的日子聚在一起,谁都不肯有错失,因此礼数格外周到。这种“拜”法热闹、省时。
古时也有“贺卡”。不过历经数千年,称谓多变,计有“名刺”“贺启”“拜年贴”“门状”“柬”“笺”等。与现在不同的是,“沿门投递”,不走邮路。且制贴都为手工,照今日观念,越是手工的,越是徒步送达的,越传真情,你看这年味足不足?
现在时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互不见面,甚至不闻其声,当然也是拜年,但味道就不相同了。更有的短信拜年,采取群发形式,千人一词,发错了对象也不知道,发对了的接到后,往往也是感觉彼此之间不是近了,而是远了,这种拜年法就有些变了味了。
今日的过年,真是得向祖先学习,当然,今人有今人的性格,也有新鲜的理念,不必拘守旧俗,但人际关系总得“拉近”,不能“走远”,而尤应“复兴”古时人际关系的那一份质朴、真诚、周到和“讲求实效”。
由拜年想到小学时老师的家庭走访。这种家庭走访记得上中学以后就没有了,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学生已经长大了。记得上小学时,老师经常在节假日或星期天,甚至不辞辛苦地在劳作了一天之后的晚上,到学生家里走访。这种走访主要是老师想就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状况与学生家长作一沟通,因此大多是叫学生先通知一下家长,为的是去时家长不在。在我的记忆里,这种家庭走访,多是不好的信息,要么是学生在学校里犯了事,要么是学生近期成绩下降。家长接到老师要家访的通知后,都当作一件慎重的事情来对待,老早在家里恭候。学生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一则感到荣幸,老师能到学生家里,总归是一件有面子的事,一则是诚惶诚恐,不知老师要跟家长谈什么。然不管是福是祸,学生和家长总是以非常的热情期待着和欢迎老师的到访。
家庭走访因施教的地点、时间、氛围的不同,不是上大课,是一对一,所以给家长和学生的印象就特别深,因此效果就特别好。一般来说,家庭走访过后,学生都会有更好的改进和表现。这种家庭走访,加强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加深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许多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家庭走访都有着终生难忘的印象,有些家长就因为这么一次家庭走访,一辈子都记得老师的好,想起来就对孩子说,你看人家老师对你多好!有的家长因此跟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和友谊,这对加强学生的追踪考察和不断教育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有的学生因为一次的家庭走访而整个地发生了变化,甚至影响了学生一辈子。也有因好事到学生家里走访的,是老师特地告知家长,让他们高兴,是对学生的一种特殊的奖励形式,而学生也因此更加努力。总之,家庭走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方法,是加深彼此了解,增进相互感情,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好方法。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因为家庭走访,似乎对老师除了师情之外,又多了一份亲情,除了激励之外,又多了一份感激,表现在回到学校后对老师是格外的尊敬,还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
由拜年、家庭走访又想到企业里的沟通。现在沟通的方式比我们上学那会儿多多了,有口头、有书面、有音讯的、有网络的,当然效果各不相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且不说,我就是感觉没有像拜年和家庭走访那样如礼如仪,记忆深刻。我就想,我们可不可以从拜年和家庭走访中汲取一点营养和要素,改进一下、加强一下我们企业的沟通文化呢?就说拜年吧,我们的董事长、总裁,我们的主管、主任、总监,除了应当拜上,是否也拜拜下呢?让职工、让部下也感受一下我们这些企业家的春节问候呢?让他们也增加一些格外的年味呢?如果再搞一个像模像样的团拜仪式,那年味一定与众不同;如果再像中央领导那样,每年过年到困难职工家里过个年,或者和加班的农民工集体一起过年,那一定会有轰动效应;如能再把这种仪式固定下来,传扬下去,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春节礼仪,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企业文化的。我们的企业家们真该把春节当作一种拉近员工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机会和文化资源来对待,在这方面向传统学习学习是有借鉴意义的。
再比如家庭走访,时下,企业家或企业主管家庭走访的恐怕不多,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小学老师的沟通方式呢,我想那效果一定比人机对话强。都说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也有不少企业在倡导亲情文化、家庭文化、和谐企业。过年时在这个大家庭里上上下下拜拜年,是不是更像一家人?不时地走访走访职工小家庭,是不是更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络、感情和相互关系呢?我想如果一旦形成了这种拜年式的、家庭走访式的沟通文化,那一定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大家庭,在这种大家庭里工作,那氛围和劲头也一定不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文化又多了一道感人的风景。
(作者系南京圣道企业文化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