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程文综卷第40题的看法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ao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能力,启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9-0022-02
  
  对高考题的评价是每年考后的热门话题,也是反思教学、研究教学的一次机会。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认为,与其对整套试卷泛泛地评析,不如就某一道试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和讨论。《历史教学》杂志曾做过这方面的有益尝试,现在又组织对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0题的讨论,这是探讨新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的有效之举。安徽省虽属单独命题,但笔者认为,全国卷第40题具有方向性意义,确实有研究的价值,因此谈点看法,求教同仁。
  该题考查范围,涉及课标“内容标准”的两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查的思路是比较型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使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下去,为什么没有实现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而西欧却完成了这样的转变;从对比中认识世界不同地区文明演进的差异。该题的立意学术味浓厚,当然难度也不小。有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过去被誉为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在新时期,则被认为是伪命题。单纯的雇佣劳动能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没有外部力量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能否发展成资本主义?类似质疑很多。该题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我认为,这是该题的题眼,是点睛之笔,也切合课标提出的“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的要求。
  该题的能力考查目标符合考纲的要求:“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而且高层次能力要求比重大。第1问和第2问都是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概括”“说明”历史问题及其特征。第1问的答案基本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就能从材料中概括出来。第2问的“两个阶段”,材料呈现的清晰明白,“两个阶段”各自的特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来概括特征。我认为,第2问的答案缺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历程,是不够全面的。课程内容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的发展线索来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史,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工业化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况且材料二中也有市场的扩大对工业化发展的刺激作用的明显信息。第3问“根据材料”是指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呈现出中国明清时期存在着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的前半段呈现了从中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存在着新型的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工业化”,材料二的后半段从“劳动力”“海外市场”“机器化”等条件的具备说明资本主义由萌芽能够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3问要求“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从对比分析中搞清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因为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前提”,所以不可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因为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前提”,所以其资本主义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光靠材料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什么是走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条件呢?从我有限的学识来理解,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体,这是中国与西方的差异所在。第一是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是多元的社会结构,中世纪的西方是领主制,地方权力较大,后来还出现了一些自治城市(城市国家),地方自治是工商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之一,自治城市成为有效保护工商业的堡垒。即使后来英法等国王权有所加强,但它对于罗马教廷来说,只是民族国家利益的代言人,是秩序的代表。强大的王权保护了本国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而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元的,士、农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结构稳定,高度的中央集权使政府对工商业能够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规模、控制税收、控制国内外市场)。有一位当代史学家曾说过,明朝后期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随着明王朝的衰亡而兴盛,随着清王朝的强盛而衰落。国家的经济政策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开辟、争夺海外市场、还是闭关锁国?是鼓励保护私人工商业、还是限制打压?社会风气和习惯也受社会结构影响,是追逐工商之利、还是固守土地?是重商还是重农?第二是支撑工商业持续发展的银行、信贷、股票等新兴事物是否兴起。银行、信贷、股票的出现,它们的作用是能将社会财富转化为“资本”。这些新兴事物在西方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发展,而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政府,一部分私人工商业积累的财富反向流向购买土地等不动产,所谓“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第三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西方的人文主义和新教精神,鼓励人们去奋斗,去追求财富,而明清时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直不断被强化的“三纲五常”,强调忠孝义理、安土重迁、耕读传家。循着这样比较的思路,回答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不知距离各省的评分标准是近、还是远?
  对该题研究获得的启示,以及今后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高中教学必须将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尤其要注意把握历史事物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叶小兵教授在《特点的归纳》一文中说:“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历史认识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对历史特点进行归纳的过程,也是历史思维深入开展的过程。特别是高中的历史学习,不仅需要了解具体的史事,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史事展开多方面的认识,以增强历史意识。对史事的特点进行探讨,就是增强历史洞察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这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该题第1、2问都是从特点、特征来考查知识与能力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分得很清楚。在平时教学中,抓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能只停留在史事的掌握上,要强化对历史事物的特点和历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做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新课标教材是专题史的形式,这对纵向认识历史比较有利,但对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横截面的掌握及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利,因此,平时教学要注意将必修三个模块放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来考量,使学生避免将历史人为地割裂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块。
  第二,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复习要有一定的学术视野,对一些宏观层面上的,甚至某些微观的学术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有一定的了解,这对我们把握新课标和新课标教材有好处。如课标规定的必修(Ⅱ)的“内容标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有“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要求,如果我们按照课标的要求处理教学内容,学习古代手工业发展史时,既要讲史实,更要总结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既讲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与发展,更要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种种原因,当然最好是联系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壮大的原因作对比分析。这样的教学,学生在面对第40题时,应该说心中是有底的。
  
  责任编辑:任世江
其他文献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在貌似“平淡”的解读方式和解读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公开课感悟;文本解读;“平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58-1  笔者接到开一节公开课的任务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