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过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积极推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探索,是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型符合人才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管理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课堂教学管理使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率,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教学管理是在课堂教学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序的、规范的要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功能的发挥不会自然产生,需要长期的累积与构建。它的本质特征在于使课堂教学有序化、规范化。课堂管理不仅涉及课堂的方方面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1]。良好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
2.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有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对同一门课程的选课目的动机和领悟能力大相径庭。由于公共选修课的课堂缺少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制约,很容易因为教学管理的缺失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因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比普通的课堂教学管理难度更大,但对于实现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却更大。在管理过程中,对任课教师的责任心要求更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
(二)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课堂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状况的好与坏、教学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的主阵地集中在课堂,教学计划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班级、课堂是展示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合理而严密地组织教学过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落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需要高校教师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出色的课堂管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而不仅仅是为了将违纪行为降到最低程度,尤其不是为了消极地压制学生,形成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只有当管理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时,教学才会由多元性、散漫性和随意性向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转化,教学也才张弛有度,疏密有致,也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陈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教师管理方式僵化、管理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针对这些问题,推行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创新与探索,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地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2]。
二、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探索路径
1.公选课任课教师的教师自我管理的重新定位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历来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未被否定过,教学效果好坏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作为为人师表的典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师自我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公共选修课的课程魅力主要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公选课的开设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进行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展创造条件[3]。如果教师能从严格管理自身入手,从教育观念、人格魅力、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完善自己,将对学生、对课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良好的人格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环节,其言行、信念、气质和态度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只有在总的任务内不断地移动,才能长期坚持在某一事物上,否则就会出现起伏。调控学生情绪,唤起其求知欲,保持其注意力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根本点。教师通过课堂管理能够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情况,不仅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而且了解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4]。
2.对学生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缺少传统的班级管理的约束。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将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过程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能动的参与者。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选课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提升并不完全依赖于教师对自身的管理,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其核心在于如何在公选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学生的积极投入是公选课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基础,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教学活动的开展。当代课堂肯定型纪律理论认为,好的纪律并不依赖于更多的规则和苛刻的惩罚,而是来自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和尊重,公选课课堂管理就是要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和帮助的关系,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密切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教师对学生实现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打造健康型的师生关系[5]。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信任,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而又不放弃自己责任;在学生有能力承担责任的限度内, 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管理权;在公选课课堂管理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课堂管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不仅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且还包括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下,对自己的管理。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参与、选择积极课堂活动以及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从公选课的开设初衷来看,学生就是因为自身的兴趣所以才选修了相关的课程。因此一般而言,应该能够自我约束,积极关注课程的教学,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基于这样的背景,认可教师要切实理解学生个体心理和学习需要,通过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使学生掌握自我管理、有效学习的策略,从而牢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公选课的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强化,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它健康品质[6]。
4.教师权威的合理运用,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充分保障。在现代社会里,使用权威进行管理,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的权威主要来源于其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所表观出来的知识、技能、社会性、人格情操等方面的特征。教师权威是教师教育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7]。课堂教学管理不是公选课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管理是要预防和解决课堂违纪行为,为课堂教学提供正常的课堂秩序,并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个人权威进行公选课课堂教学管理,是应当的。在传统社会,教师代表社会权威,对学生具有绝对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教师的权威地位早已动摇。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使用应该保持一定的限度,过度使用权威必将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依靠权力来控制学生,会使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5.打造创新型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与归属。课堂教学管理的改革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本科学习的专业选择的余地较小,但是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由于开设门数较多,类别丰富,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因而更受学生的欢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传统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化,陈旧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而开放性是创新型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由于公共选修课程的授课对象与普通的专业课有较大区别,公选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限制了公共选修课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就必须对多年的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更新、改革,促使课堂教学管理改革,使之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8]。因此,打造创新型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与归属。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或者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授课对象来自于全校的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差异性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传统的对待一般行政班的方式,要不断地创新与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创新型课堂的设置应该以师生的共同参与、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数字化教学手段等紧密结合、应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励,鼓励学生的创新与突破。在课堂进行管理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管理中特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主张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9]。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大胆试验,勇于创新,形成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成效标准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孔兵兵.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3).
[2]孙静华.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0).
[3]朱雪波.关于加强我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02).
[4]石鲁珍,杨可晗.浅谈公选课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3).
[5]袁晨华.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途径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6]王玉东.课堂管理方法的系统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
[7]申翠英,刘平,杨树东,肖健,李涛,汪文棣,刘孝梅.医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05).
[8]杜萍.论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权威的有限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9]宋秋前.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5(17).
[10]吕阳芬.课堂管理的变革与创新[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关于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以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为视角”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J08C008);2009年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推进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YB2009020)。
作者简介:
周德军(1978—),男,江苏阜宁人,法学硕士,江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学研究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朱琼(1966—),女,江苏张家港人,硕士,江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关键词】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管理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课堂教学管理使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率,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教学管理是在课堂教学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序的、规范的要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功能的发挥不会自然产生,需要长期的累积与构建。它的本质特征在于使课堂教学有序化、规范化。课堂管理不仅涉及课堂的方方面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1]。良好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
2.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有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对同一门课程的选课目的动机和领悟能力大相径庭。由于公共选修课的课堂缺少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制约,很容易因为教学管理的缺失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因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比普通的课堂教学管理难度更大,但对于实现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却更大。在管理过程中,对任课教师的责任心要求更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
(二)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课堂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状况的好与坏、教学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的主阵地集中在课堂,教学计划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班级、课堂是展示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合理而严密地组织教学过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落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需要高校教师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出色的课堂管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而不仅仅是为了将违纪行为降到最低程度,尤其不是为了消极地压制学生,形成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只有当管理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时,教学才会由多元性、散漫性和随意性向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转化,教学也才张弛有度,疏密有致,也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陈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教师管理方式僵化、管理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针对这些问题,推行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创新与探索,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地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2]。
二、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探索路径
1.公选课任课教师的教师自我管理的重新定位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历来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未被否定过,教学效果好坏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作为为人师表的典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师自我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公共选修课的课程魅力主要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公选课的开设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进行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展创造条件[3]。如果教师能从严格管理自身入手,从教育观念、人格魅力、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完善自己,将对学生、对课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良好的人格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环节,其言行、信念、气质和态度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只有在总的任务内不断地移动,才能长期坚持在某一事物上,否则就会出现起伏。调控学生情绪,唤起其求知欲,保持其注意力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根本点。教师通过课堂管理能够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情况,不仅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而且了解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4]。
2.对学生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缺少传统的班级管理的约束。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将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过程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能动的参与者。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选课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提升并不完全依赖于教师对自身的管理,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其核心在于如何在公选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学生的积极投入是公选课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基础,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教学活动的开展。当代课堂肯定型纪律理论认为,好的纪律并不依赖于更多的规则和苛刻的惩罚,而是来自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和尊重,公选课课堂管理就是要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和帮助的关系,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密切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教师对学生实现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打造健康型的师生关系[5]。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信任,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而又不放弃自己责任;在学生有能力承担责任的限度内, 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管理权;在公选课课堂管理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课堂管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不仅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且还包括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下,对自己的管理。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参与、选择积极课堂活动以及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从公选课的开设初衷来看,学生就是因为自身的兴趣所以才选修了相关的课程。因此一般而言,应该能够自我约束,积极关注课程的教学,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基于这样的背景,认可教师要切实理解学生个体心理和学习需要,通过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使学生掌握自我管理、有效学习的策略,从而牢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公选课的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强化,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它健康品质[6]。
4.教师权威的合理运用,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充分保障。在现代社会里,使用权威进行管理,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的权威主要来源于其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所表观出来的知识、技能、社会性、人格情操等方面的特征。教师权威是教师教育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7]。课堂教学管理不是公选课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管理是要预防和解决课堂违纪行为,为课堂教学提供正常的课堂秩序,并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个人权威进行公选课课堂教学管理,是应当的。在传统社会,教师代表社会权威,对学生具有绝对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教师的权威地位早已动摇。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使用应该保持一定的限度,过度使用权威必将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依靠权力来控制学生,会使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5.打造创新型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与归属。课堂教学管理的改革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本科学习的专业选择的余地较小,但是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由于开设门数较多,类别丰富,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因而更受学生的欢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传统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化,陈旧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而开放性是创新型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由于公共选修课程的授课对象与普通的专业课有较大区别,公选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限制了公共选修课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就必须对多年的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更新、改革,促使课堂教学管理改革,使之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8]。因此,打造创新型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与归属。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或者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授课对象来自于全校的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差异性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传统的对待一般行政班的方式,要不断地创新与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创新型课堂的设置应该以师生的共同参与、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数字化教学手段等紧密结合、应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励,鼓励学生的创新与突破。在课堂进行管理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管理中特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主张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9]。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大胆试验,勇于创新,形成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成效标准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孔兵兵.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3).
[2]孙静华.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0).
[3]朱雪波.关于加强我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02).
[4]石鲁珍,杨可晗.浅谈公选课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3).
[5]袁晨华.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途径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6]王玉东.课堂管理方法的系统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
[7]申翠英,刘平,杨树东,肖健,李涛,汪文棣,刘孝梅.医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05).
[8]杜萍.论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权威的有限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9]宋秋前.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5(17).
[10]吕阳芬.课堂管理的变革与创新[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关于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以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为视角”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J08C008);2009年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推进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YB2009020)。
作者简介:
周德军(1978—),男,江苏阜宁人,法学硕士,江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学研究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朱琼(1966—),女,江苏张家港人,硕士,江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