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如今新世界踏旧山河款款而来,信息革命冲击着守旧与传统。
纵然“微信红包”“聚餐消费”等时髦庆祝手段缓解了信息浪潮冲击下的群体孤独感,却也让年味淡化,传统节日气氛衰微等问题日渐突显。
“年味”是过年氛围的集中体现,是继承传统的表现,更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与精神内涵的源泉。《诗经》言:“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我们在这里不妨将“仪”看作仪式感,“仪式感”的缺失与对文化传统的不重视正是“年味”消失的根源。
诚然,“存在即合理”,那些微信红包、商场促销、过节聚餐的确丰富了百姓生活,走入了大众视野,但年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方面,年味消失是因为仪式感的缺失。仪式感并非严肃、一丝不苟的代表,而是融入平淡生活的生命体味。物理学中,除了现实意义上的温度外,还存在一种“体感温度”。在刚回暖的春天,虽温度不高,体感却已温暖备至;在初雪时分,气温虽不低,体感却寒冷异常。而仪式感下的年味正是这样一种“体感气氛”降温的真实反映。一篇《生活需要仪式感》将“年味”淡化的社会现状引入公众视野,发出了传统节日中急需仪式感、提升“体感年味”的呼声。
另一方面,年味消失更“失”在信息冲击下人们对文化的淡漠与传统的遗忘。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记否?春节喜庆的红白年糕,贴着红字的饱满福橘,寓意“好彩头”的翠绿菜头粿……现如今,竟有人不知腊八、祭灶,竟有人不识艾草、菖蒲……这些无不反映出传统习俗的枯萎。那些被侵蚀得只剩下“过节就是吃饭”“过年就是抢红包”概念的传统节日,亟须向中华传统内核、文化渊源汲取力量。
身处革新与传统的缝隙中,面对传统习俗日渐衰微、仪式感缺失、年味离你我渐渐远去的尴尬境况,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度迫在眉睫,应从生活细节入手,让传统节日具有仪式感,提升“体感年味”。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寻找消失的年味,纪念过去,许诺未来。
名师点评
文章标题振聋发聩,突出中心。全文结合材料中的现象具有较深入的分析,对年味的概念有理性的阐释,对年味消失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在原因分析上,能立足时代现状进行理性的辩证分析。文章语言气势磅礴,有青年之于時代的情怀。(陈原)
纵然“微信红包”“聚餐消费”等时髦庆祝手段缓解了信息浪潮冲击下的群体孤独感,却也让年味淡化,传统节日气氛衰微等问题日渐突显。
“年味”是过年氛围的集中体现,是继承传统的表现,更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与精神内涵的源泉。《诗经》言:“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我们在这里不妨将“仪”看作仪式感,“仪式感”的缺失与对文化传统的不重视正是“年味”消失的根源。
诚然,“存在即合理”,那些微信红包、商场促销、过节聚餐的确丰富了百姓生活,走入了大众视野,但年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方面,年味消失是因为仪式感的缺失。仪式感并非严肃、一丝不苟的代表,而是融入平淡生活的生命体味。物理学中,除了现实意义上的温度外,还存在一种“体感温度”。在刚回暖的春天,虽温度不高,体感却已温暖备至;在初雪时分,气温虽不低,体感却寒冷异常。而仪式感下的年味正是这样一种“体感气氛”降温的真实反映。一篇《生活需要仪式感》将“年味”淡化的社会现状引入公众视野,发出了传统节日中急需仪式感、提升“体感年味”的呼声。
另一方面,年味消失更“失”在信息冲击下人们对文化的淡漠与传统的遗忘。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记否?春节喜庆的红白年糕,贴着红字的饱满福橘,寓意“好彩头”的翠绿菜头粿……现如今,竟有人不知腊八、祭灶,竟有人不识艾草、菖蒲……这些无不反映出传统习俗的枯萎。那些被侵蚀得只剩下“过节就是吃饭”“过年就是抢红包”概念的传统节日,亟须向中华传统内核、文化渊源汲取力量。
身处革新与传统的缝隙中,面对传统习俗日渐衰微、仪式感缺失、年味离你我渐渐远去的尴尬境况,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度迫在眉睫,应从生活细节入手,让传统节日具有仪式感,提升“体感年味”。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寻找消失的年味,纪念过去,许诺未来。
名师点评
文章标题振聋发聩,突出中心。全文结合材料中的现象具有较深入的分析,对年味的概念有理性的阐释,对年味消失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在原因分析上,能立足时代现状进行理性的辩证分析。文章语言气势磅礴,有青年之于時代的情怀。(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