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调查分析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经研究发现,目前各高校的改革理念逐渐明确,课程评价日渐正规化,课程安排日渐合理化。但是体育课程改革依旧存在很多欠缺,如体育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之间没有统一性。体育课程改革本是复杂的全面的项目,所以需要各部门相互合作。本文就很多问题的原因,解析了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并相对应提出改革的方法。希望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所帮助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 课程改革 方法 主要因素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的体育教学,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时代,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体育方面人才,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要承担的重担。课程改革实质是欲通过新的方法、理念、制度和措施,来改变原本课程体制的存在的不足和欠缺。近些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取得的成就、带来的影响,促成的发展日渐引起各界的关注,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全面的研究课程改革,能为高等体育教育事业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提升。
一、分析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至今取得的成果
课程评价日渐科学化。学习评价,作为实现课程既定目标的方法和完善课程建设的手段,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结果,还需评价学习的过程,即跟踪学习过程。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是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全面评价,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同样,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既要有授课水平的评价,又要有业务素养的评价。新课程评价体系体现出全面性、客观性的特点,包含课程管理、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课程资源协调和课程目标完成水平等,这样的课程评价是科学的、合理的。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愈加清晰明确。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人性化教学,学生也成以前的被动输入转变成现在的主动汲取。学生在课程内容、授课老师、上课时间上有了自主选择权以后,学生表现的更活泼。在积极提倡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政策氛围中,教师也从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引导性的加强,二者关系逐渐融洽协调,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成绩。
2.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程安排仍有不合理的地方,内容冗余、杂乱、针对性不强。现在依然有不少高校体育教学强调以运动技艺的传授与学习为中心,教材的选择也偏向于运动技艺方面。许多的课程缺乏终身受益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体育活动也就结束了。这些高校的教学模式与中小学没有太大区别,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另外很多教材内容浅尝则止,不深入,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成果有很大影响。
体育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以前的课程评价,尤其是学生个体评价上,只注重筛选与分级。只看重运动技能的评价,不能很好地鼓励学生以及信息反馈,而且对学生在运动兴趣、习惯上评价基本就被忽视了。这样的选拔式评价体系,固定地按照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标准,过分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这样组织教学课程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只反映出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学习成果和运动技能习得情况,导致的评价结果必然也会以偏概全,反映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这些主要是由于忘记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原则,使得体育教学在现实中也偏离了教育和培养运动人才的目的。
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策
理清体育课程目标,拓展育人为本的教育范畴。众所周知,体育是一门实践课程,它不仅需要思维活动,更强调体力投入,或许正因为如此,历来在涉及体育课程目标时,体育行为目标会不经意地成为体育课程目标的代名词。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运动技能”成为体育课程追求的唯一目标。2002年颁布的《纲要》虽然对体育课程目标作了历史性突破。将其划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并分别规定了两个目标统辖下的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但是,由于这些目标大多有隐形的和非量化的特点,从而导致迄今为止体育课程目标还深深地陷在“运动技能”的泥潭中。
教师队伍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环境,对急需的专业项目可以聘请专家来讲学、培训和外出进修,充实教学内容,以不断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为适应21世纪现代高校教育的需要,必须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补充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以保持知识技术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为此,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学院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达标标准,促进教师多学习一些理论技术、实际操作的本领。这对自身的成长和适应教学需要大有好处。
三、结束语
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着新的探索,力图通过改革来使体育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从整体上看,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本文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原因,探索解决路径,可能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希望读者能提供宝贵意见,共同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2]白文飞,徐玲.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J].继续教育,2002,(6):36-37.
[3]徐汉云.大学体育的改革与转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84-86.
[4]李显冬.民法概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392.
关键词:高校体育 课程改革 方法 主要因素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的体育教学,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时代,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体育方面人才,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要承担的重担。课程改革实质是欲通过新的方法、理念、制度和措施,来改变原本课程体制的存在的不足和欠缺。近些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取得的成就、带来的影响,促成的发展日渐引起各界的关注,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全面的研究课程改革,能为高等体育教育事业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提升。
一、分析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至今取得的成果
课程评价日渐科学化。学习评价,作为实现课程既定目标的方法和完善课程建设的手段,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结果,还需评价学习的过程,即跟踪学习过程。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是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全面评价,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同样,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既要有授课水平的评价,又要有业务素养的评价。新课程评价体系体现出全面性、客观性的特点,包含课程管理、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课程资源协调和课程目标完成水平等,这样的课程评价是科学的、合理的。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愈加清晰明确。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人性化教学,学生也成以前的被动输入转变成现在的主动汲取。学生在课程内容、授课老师、上课时间上有了自主选择权以后,学生表现的更活泼。在积极提倡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政策氛围中,教师也从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引导性的加强,二者关系逐渐融洽协调,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成绩。
2.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程安排仍有不合理的地方,内容冗余、杂乱、针对性不强。现在依然有不少高校体育教学强调以运动技艺的传授与学习为中心,教材的选择也偏向于运动技艺方面。许多的课程缺乏终身受益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体育活动也就结束了。这些高校的教学模式与中小学没有太大区别,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另外很多教材内容浅尝则止,不深入,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成果有很大影响。
体育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以前的课程评价,尤其是学生个体评价上,只注重筛选与分级。只看重运动技能的评价,不能很好地鼓励学生以及信息反馈,而且对学生在运动兴趣、习惯上评价基本就被忽视了。这样的选拔式评价体系,固定地按照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标准,过分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这样组织教学课程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只反映出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学习成果和运动技能习得情况,导致的评价结果必然也会以偏概全,反映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这些主要是由于忘记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原则,使得体育教学在现实中也偏离了教育和培养运动人才的目的。
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策
理清体育课程目标,拓展育人为本的教育范畴。众所周知,体育是一门实践课程,它不仅需要思维活动,更强调体力投入,或许正因为如此,历来在涉及体育课程目标时,体育行为目标会不经意地成为体育课程目标的代名词。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运动技能”成为体育课程追求的唯一目标。2002年颁布的《纲要》虽然对体育课程目标作了历史性突破。将其划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并分别规定了两个目标统辖下的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但是,由于这些目标大多有隐形的和非量化的特点,从而导致迄今为止体育课程目标还深深地陷在“运动技能”的泥潭中。
教师队伍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环境,对急需的专业项目可以聘请专家来讲学、培训和外出进修,充实教学内容,以不断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为适应21世纪现代高校教育的需要,必须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补充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以保持知识技术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为此,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学院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达标标准,促进教师多学习一些理论技术、实际操作的本领。这对自身的成长和适应教学需要大有好处。
三、结束语
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着新的探索,力图通过改革来使体育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从整体上看,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本文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原因,探索解决路径,可能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希望读者能提供宝贵意见,共同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2]白文飞,徐玲.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J].继续教育,2002,(6):36-37.
[3]徐汉云.大学体育的改革与转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84-86.
[4]李显冬.民法概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