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谈论“老”这个话题大抵是很不合适的,但我觉得,我需要记录点什么。
  若是等到老去再写“老”,那么我有可能就不能写此命题的文章了,毕竟世事难料;若是有幸成为了老人,着实有了资格写这篇文章,那么文章的风格与此相比定大不相同,所蕴含的思想也一定是天与地的区别,纵使万般思考,也定写不出刚二十出头写的文字了。单是这两点来看,当下写“老”倒是有一些必要的。
  人,老了是可怜的,但又是难得的。可怜在于他的身心不如年轻时候活跃,或许满身疾病,随时面临未知的死亡,而难得在于他已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坎坷,见惯了幸福与陡然的不幸。
  走在大街上,看着一家家服装专卖店,竟然找不到一家是专门卖给老人的。打开电影上映名单,你几乎不能挑出来哪一部专门是为老年人拍的。
  可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任何一个老去的人,他们也有曾经的年轻。那么一定给老人们留一些地方,毕竟,这社会是用他们曾经的岁月创造的。
  2017年寒假回家,我和哥哥从“六伯”家门口走过,我们同六伯打过招呼,六伯唤我们过去,说距离这么远,现在已经看不清打招呼的人是谁了。我们打招呼的距离,不过五米。
  我俩走上前去,六伯首先说起话来。
  “我六十多还不服老,七十多了咋就成了这了!”六伯说,情绪好像有些低落,但还是笑着。这笑里,可能有对于老去的无奈也有对于时间逝去的豁达。
  怎么突然间,六伯已经七十多了。
  六伯是烈士康行的侄子,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康行陵园”扫墓,他站在众人之前讲话,那话语及富有感染力。
  又想起爷爷近些日子突然间变老了,眼睛浑浊,步伐也没有记忆中的矫健。那数日没有刮掉的胡子已经几乎变成了白色,为“老”增添了一些味道;老家斜对门的四伯不知怎的,近几年记忆力下降,有时候竟记不得我了。
  人老了怎么会变成这样?
  回忆起以前的他们,幻想着他们口中的“年轻时候”,再看看当下的他们,我真的怕自己也有那么一天,可能站在自己的妻儿的面前都记不得他们,可能会忘记父母的名字,甚至连他们的坟墓都会忘记,紧接着,我可能就会被整个世界遗忘。
  世界还是以往的样子,好像我并不曾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
  现在的我有点儿害怕老去,比起眼睛看不清物体,步履蹒跚,精气神下降,更为恐惧是我思维意识的模糊,没有思想的苇草便只能苟且地活着,看不到远方的美好与诗。我不希望我生活的美好泯灭于一片混沌之中,活着,就该追求美好。
  无论一个人活在什么阶段,思维意识的清楚明白很是重要。
  可是所有人,包括我,对于老去都无能为力。我们纵使有万般不愿变老,不愿变得没有活力,但使不上一点儿力气。
  人老了,年轻时候获得的种种名利又能拿来干甚,拿来延长生命,或者是拿来减缓衰老?都不能,那么年轻时候的种种作为又能给老年留下些什么呢?留下的大概只是回忆了吧。
  如果一个人快要离开人世,此刻问他,最大的后悔是什么?
  他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某事某刻,他对某个人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做了某个错误的决定。这句话可能早已经被任何人所忘记,而这个决定可能不会对他的人生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他能记忆起的这些一定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内心。而他,几乎不可能说,我差一点儿就功成名;我本来能当上组长;如果我当时那样做决定,那么我現在一定很有钱。
  这些东西,在一个人被迷惑的时候,仿佛重于一切。有的人可以为了钱与妻子离婚,有的人可以为了利益而违背道德。这些,在现实的社会中发生着,也一定正在上演,注定还会不断地发生。
  如果问他,此生最得意的是什么?
  他很可能会说,年少时,我有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年长些,这些爱就多了起来,我有了爱自己的妻子儿女。他们爱我,而我也爱他们。他们,是我这一生最得意的拥有;我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对待朋友毫无私心,或者是在一个黄昏,我扶起过跌倒在马路上的老人。
  大抵很少有人会扳动手指头得意自己赚了多少套房子,有多少辆车,卡里面存着多少钱。这些定然不能说是坏东西,但是他们会让很多人改变。
  当将境地至于老去甚或是临终之时,一个人便能更清晰地从中看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哪些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
  虽然这一切都是想象,夹杂着影响着我身处环境的声音,但是,这个虚幻的“谎言”看起来倒也有几分道理。
  人生就像爬一座座连绵的山,人们从山脚开始爬起,爬上第一座山峰发现风景的美好,感叹人生的美妙。但他们爬着爬着,爬过了山头,便会进入谷底,这时候他们又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残酷,然后又是接着攀爬,跌落,再攀爬,再跌落。当人们从最后一座山峰滑了下去,生命便走向消亡。
  最终和最初一样,回到了攀爬的起点。
  这就是人生,生前与死后一样,都可化为一个“空”字。
  生命始于无,终于无,而生命的意义全都体现在攀岩的过程。走下最后一座山峰后的记忆与感慨大概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浓缩了。
  至于爬什么山,怎么爬,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但可以确定的是:爬不同的山,用不同的方法爬,都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因经历不同浓缩而成的东西也一定不相同。
  年轻的时候该好好拼搏,给自己的生命讲一些故事听,也是讲给老去的自己听。人生应该有一些故事,不然你说,生命是不是少了很多乐趣与意义?
  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之后缓缓老去,然后回忆着那风雨之中的种种,就像在观一场独一无二的人生电影,而电影的主角即是自己,这的确是一件浪漫幸福的事。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网师园引静桥  小巧,精致。苏州特色彰显无余。  网师园内的引静桥。中国园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桥。全长2.4米,桥面宽0.7米,桥栏高0.2米,桥孔高1.7米。  将你复制130座一座一座连起来还不抵一座宝带桥之长。  将你高高托起6倍还不抵吴门桥桥孔之高。  将你的桥面拓宽9倍也赶不上万年桥桥面之宽。  三步两部便上了桥面,一步便跨过桥面,下台阶抬两下脚便踩到了地面,何不叫你“五步桥”、“袖珍桥”
期刊
这个世界,形形色色万千物种分布在同一个地球上,享受造物主所赐于的恩惠,是相互依存和隶属的关系。任何一类物种的灭绝,都是灾难性的,好像铁轮少了螺丝钉,钟表少了一根弦。它通常的表现就是唇亡齿寒、牵秧带瓜,或是诛连九族、一殒俱损等现象。人类进入近一百年时间里,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几乎每时每刻,就有一种珍贵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物种灭绝是可怕的、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由于新物种难以产生,由于生态遭
期刊
维吾尔族对苜宿芽有着特殊的偏好。一到开春,苜蓿刚从地里露出新绿,那些勤快的主妇,便急不可待前去“掐尖”。苜蓿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还会长出新的一茬。只是韭菜生长频率快,一茬一茬照吃不误。苜蓿则慢得多,一年两茬,至多三茬,而且除了春天那一茬新芽外,稍一长老则不可食用。  先是一簇一簇,随后则一片一片,齐拃长的黄杆子,是去年的老茬,新芽就从老茬里长出来。以前苜蓿地都是集体的,因为
期刊
几年前,就想写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没有偶像剧里的跌宕起伏,他们只是平常人家中的普通平凡的一例。而平凡恰恰也最容易感动人,但也往往难以发现。  二十几年前,他只是一个默默奉献的教书匠,她也只是一个农村人家的孩子,家境一般。我曾问他,当年为什么选择了她,他说选择她时大脑一片空白,没有过多考虑。就这样,在他的空白中,她的懵懂里,他们牵手步入婚姻殿堂。  世界上没有合适的两个人,只有相互
期刊
湖那边就是广袤无垠的草原,有高耸入云的扎马日神山和自由翱翔的雄鹰,那里还有能抖落草尖上露珠,歩频与铃声一致的佩戴罗佳的叶合茂姑娘。叶合茂村是刚察县泉吉乡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北渡黄河随刚察部落迁徙的一个部族,叶和茂部落是刚察部落的小部落,曾是黄河以南扎玛日神山下的刚察部落的措瓦部落,也曾是游牧在青海湖畔的一个小部落,经过百年世事沧桑,现在扎根青海湖畔。透过浩渺的烟波,我已然发现,我深爱着这片草原,不仅
期刊
几场淅沥的细雨过后,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东山和它脚下的曲柳河渐渐苏醒了过来。贴在门楣上的过门笺悠悠地飘扬几下,大地绿了,桃花红了,隐藏在草丛中的堇堇花儿也在不经意间悄无声息地傲然绽放。  回到故乡,漫步在无垠的田野上,我不禁想起了那个春天,还有那些年少的金色时光。  天还未亮,娘扛着锨镢还未走出大门,又返回身叫着姐姐的名字说:“带着你弟弟,去坡里薅点草、挖点野菜吧。”  “嗯!”姐姐很痛快地答应着。 
期刊
早春时节,阳光稀稀落落地透过轻纱般的薄雾散落一地,栈道一旁的茶树饱含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伴随着阵阵微风、一股股清香、淡雅的茶香弥漫开来,让这本就古色古香的栈道更加增添了几分历史的韵味。  栈道起始于梅子湖畔、终止于茶山山顶,由下而上环山而行,沿途不但可以吮吸茶乡鲜甜的空气,还能一览茶城妙曼多姿的景色,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沿着栈道朝山顶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那白里透粉、粉中裹金
期刊
这是一个生命应该要来的地方。  因为黄叶飘飘。  鸟儿从四面八方飞来。它们用了几个季度的经历进行比较筛选,才决定在这里归宿。也许和其它生命一样,它们看厌了钢筋水泥架构的豪华与浮躁,呼吸了滚滚铁流喘息的气体散发的熏肝熏肺的味道。  鸟儿们和其他生命一样,决定要到这里来。它们疲倦的生命需要安静下来,尤其要抓紧时间过一段释放心情的生活,以后的日子对于它们来说非常重要。何况在过去骚动的年华里,由于难免的盲
期刊
栖息在心间的那抹杏子香  我和花一定是前世有约,不管是漫步在园林庭院,还是行走在山间小路,只要看见花,我就像看见久别重逢的故人,一定要凑上去看一看,闻一闻。而那娇媚的花似乎也能讀懂我的心思,被我收养的花,随便我怎么侍弄,它们总能开得眉开眼笑,喜气洋洋。榆林古塔镇的杏花早就在我的心底幽幽地绽放了。早春四月,文友一声召唤,我便驱车直奔而去。  谁没有看过杏花?  到了古塔镇,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络绎
期刊
龙泉古村像一幅山水画,古朴典雅,时而温婉清秀、时而豪放豁达,盎然于大雷山深处。  我们不是当年抗日武工队员,不需要秘藏隐行,却也在曲折中盘桓穿梭,从平坦一步一步走向了崎岖。来到这个远离尘嚣,距离临海市区几十公里的高山小村(海拨560多米,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00多人),迎接我们的是绵绵细雨,以及若有若无的鸡鸣狗吠,让人顿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感叹。  细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