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以及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增加了2.14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
中国文化产业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版图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也是全球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幅员辽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加之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积极引导,市场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庞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格局也已经形成,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逐渐缩小。
按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未来,中国文化产业仍然会迎来一轮新的发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文化产业的消费空间也会持续增长,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中国文化消费总量将达到16.65万亿元。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化产业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上行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462亿元,比2004年增长9.3倍;2005年-2017年年均增长19.7%(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6.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文化产业在未来将强化自身的新技术产业属性,技术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自身属性。未来,以“互联网+”或“新技术+”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将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文化产业门类。2017年上半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增速高达32.7%,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7%。在中国,以腾讯、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已经在文化产业深耕,利用新科技的形式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的深度优化,与互联网、高科技的融合是未来文化产业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文化产业也迎来新的机遇期。新兴的城镇化建设将会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从乡村向城镇涌入的新居民,他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在日益提升。同时,他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标准又与一二线城市居民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这当中会涌现许多更加细分、垂直的新机会。
文化出海会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经济、中国文化将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世界而言也变得举足轻重。
文化的输出一定是晚于经济的输出,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一举超越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但其文化影响力却并未与经济实力同步超越,其文化影响力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称霸全球。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第二步就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具体路径可以立足日韩于东南亚起步,这些国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尤其是日本与韩国,在历史上就与中国一衣带水,它们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中国历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的文化内容有着天然的接受度。打开了亚洲市场后,再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相对而言则变得更加稳妥。而实现了文化输出,文化贸易也将随之而进一步扩大,成为真正的文化出口大国。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比较大复杂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发展的历史相对不长,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以及开放化程度离大多数文化产业强国仍有差距。
首先,中国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上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多数地区缺乏相对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鉴于文化产业内容丰富、涉及部门繁多,当前各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大多分散且各自为政,比如在内容审查、内容发行、市场管理、出版与复制等等环节,分别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效率的降低。
其次,中国文化产业在市场开放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在过去20年实现年均超过20%增速的飞跃式发展,在有限的开放市场,比如动漫产业、电影产业等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投资与竞争过度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产业仍然有类似新闻出版等核心领域市场开放程度不足的情况,这也就导致在部分领域仍然存在供给短缺、商事主体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扶持而发展迟缓、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以及产品质量难以达标等现象。
中国文化产业因为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宣传体制的一部分,文化产业与政治体制密不可分,文化管理体制上的改革,需要考虑和兼顾到这个重要的特征,因此在突破上仍然不易。同时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需要在市场化和宣传体制这二者之间寻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平衡点,当中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
投资泡沫化与过剩则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在市场化相对充分的游戏、动漫、影视领域,在2015年前后一度出现了高度的泡沫化。文化产业在大部分传统行业表现疲软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因此在近年来成为资本最青睐的行业。但随着资本的涌入,行业泡沫化倾向明显,出现大量投机现象。
中国文化产业的基础教育仍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同时从业人数也普遍缺乏,尤其是与美国相比,差距非常大。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的基础建设与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对有所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在进入新常态后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
文化产业门类众多,但有几个重点趋势领域可以关注。
首先是与新技术、互联网结合的文化业态,比如互联网的平台型公司,不仅仅局限于腾讯、爱奇艺这类综合类的平台型公司,还有垂直型长视频或者短视频平台,或者快看漫画这类漫画类的平台。
其次,是线上线下结合的休闲娱乐业态。将文化类IP融化到线下的实景体验将是未来最具有持续投资价值的文化产业业态之一。这类模式依赖于IP,基于商业中心或者旅游景区,在线上消费时间逐渐趋于饱和的状态下,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多沉浸式的体验。此外,有更多小的衍生业态,如mini KTV、桌游室机等,将越来越多线上玩法融合至线下。
第三,文化装备领域是目前仍然亟待开发的蓝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文化装备”的概念。目前国内的文化装备领域方兴未艾,还是一片蓝海。比如剧院的兴建、电影院的改造等,对于新技术的需求量非常大。目前所见的新技术主要集中在VR、AR、AI、云计算等领域。代表全球最高技术和最新装备水平的美国广播电视设备展NAB SHOW最近引進我国,也将促进国内文化装备行业的提升。
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增加了2.14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
中国文化产业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版图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也是全球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幅员辽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加之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积极引导,市场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庞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格局也已经形成,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逐渐缩小。
按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未来,中国文化产业仍然会迎来一轮新的发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文化产业的消费空间也会持续增长,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中国文化消费总量将达到16.65万亿元。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趋势
中国文化产业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上行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462亿元,比2004年增长9.3倍;2005年-2017年年均增长19.7%(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6.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文化产业在未来将强化自身的新技术产业属性,技术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自身属性。未来,以“互联网+”或“新技术+”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将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文化产业门类。2017年上半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增速高达32.7%,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7%。在中国,以腾讯、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已经在文化产业深耕,利用新科技的形式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的深度优化,与互联网、高科技的融合是未来文化产业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文化产业也迎来新的机遇期。新兴的城镇化建设将会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从乡村向城镇涌入的新居民,他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在日益提升。同时,他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标准又与一二线城市居民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这当中会涌现许多更加细分、垂直的新机会。
文化出海会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经济、中国文化将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世界而言也变得举足轻重。
文化的输出一定是晚于经济的输出,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一举超越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但其文化影响力却并未与经济实力同步超越,其文化影响力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称霸全球。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第二步就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具体路径可以立足日韩于东南亚起步,这些国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尤其是日本与韩国,在历史上就与中国一衣带水,它们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中国历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的文化内容有着天然的接受度。打开了亚洲市场后,再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相对而言则变得更加稳妥。而实现了文化输出,文化贸易也将随之而进一步扩大,成为真正的文化出口大国。
文化产业市场的复杂性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比较大复杂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发展的历史相对不长,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以及开放化程度离大多数文化产业强国仍有差距。
首先,中国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上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多数地区缺乏相对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鉴于文化产业内容丰富、涉及部门繁多,当前各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大多分散且各自为政,比如在内容审查、内容发行、市场管理、出版与复制等等环节,分别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效率的降低。
其次,中国文化产业在市场开放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在过去20年实现年均超过20%增速的飞跃式发展,在有限的开放市场,比如动漫产业、电影产业等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投资与竞争过度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产业仍然有类似新闻出版等核心领域市场开放程度不足的情况,这也就导致在部分领域仍然存在供给短缺、商事主体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扶持而发展迟缓、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以及产品质量难以达标等现象。
中国文化产业因为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宣传体制的一部分,文化产业与政治体制密不可分,文化管理体制上的改革,需要考虑和兼顾到这个重要的特征,因此在突破上仍然不易。同时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需要在市场化和宣传体制这二者之间寻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平衡点,当中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
投资泡沫化与过剩则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在市场化相对充分的游戏、动漫、影视领域,在2015年前后一度出现了高度的泡沫化。文化产业在大部分传统行业表现疲软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因此在近年来成为资本最青睐的行业。但随着资本的涌入,行业泡沫化倾向明显,出现大量投机现象。
中国文化产业的基础教育仍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同时从业人数也普遍缺乏,尤其是与美国相比,差距非常大。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的基础建设与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对有所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在进入新常态后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
可以重点关注的文化产业的机遇
文化产业门类众多,但有几个重点趋势领域可以关注。
首先是与新技术、互联网结合的文化业态,比如互联网的平台型公司,不仅仅局限于腾讯、爱奇艺这类综合类的平台型公司,还有垂直型长视频或者短视频平台,或者快看漫画这类漫画类的平台。
其次,是线上线下结合的休闲娱乐业态。将文化类IP融化到线下的实景体验将是未来最具有持续投资价值的文化产业业态之一。这类模式依赖于IP,基于商业中心或者旅游景区,在线上消费时间逐渐趋于饱和的状态下,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多沉浸式的体验。此外,有更多小的衍生业态,如mini KTV、桌游室机等,将越来越多线上玩法融合至线下。
第三,文化装备领域是目前仍然亟待开发的蓝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文化装备”的概念。目前国内的文化装备领域方兴未艾,还是一片蓝海。比如剧院的兴建、电影院的改造等,对于新技术的需求量非常大。目前所见的新技术主要集中在VR、AR、AI、云计算等领域。代表全球最高技术和最新装备水平的美国广播电视设备展NAB SHOW最近引進我国,也将促进国内文化装备行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