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讲似乎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前者是通过听觉感受音乐,后者是通过视觉感受线条与色彩。但在艺术实践中,音乐与画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关系,没有谁能把音乐与形象、色彩完全分隔开来。
首先,线条是绘画中的基础要素,它的方向最终将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音乐也是如此,只不过音乐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音乐线条,随着时间的延续,描绘出整体音乐形象。
其次,音乐是有色彩感的。早在17世纪,著名科学家牛顿曾经作过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恰好相当于C、D、E、F、G、A、B七个音。指挥家高得弗策认为长笛与蓝色、单簧管与玫瑰色、铜管与红色有对应关系。
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道出了音乐与绘画的又一个联系,即音乐的形象性。音乐是一种无形的音响造型,它象征地体现出某种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空间感。如强弱音乐力度的变化给人以近和远的空间感;复调音乐体现出声部与声部之间的上下空间关系。而舞蹈艺术也可以说是音乐与形象完美结合的表现。
音乐虽然不能用画笔勾画风景,但它却另有表现画面的方式,即:摹仿、象征、暗示、表情手段等。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不同的木管乐器对不同类的鸟鸣的模仿,主要是为了暗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天画面。圣-桑的管弦乐狂想曲《动物狂欢节》中,用强有力的和弦低音半音进行模仿万兽之王狮子的咆哮,用单簧管的几声咕咕模仿密林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声。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闪电波尔卡》中,作曲家以定音鼓的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歌剧《魔弹射手》序曲中圆号深沉的和声象征层层的森林。格里格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一分曲《朝景》乐曲开始,用长笛吹出了一段静谧、安祥的主题,渲染出一幅作曲家企图表现的晨景。在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暴风雨》中,弦乐的快速进行、短笛的尖叫、定音鼓的轰鸣、长号和低音提琴的呼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音响结构,从而为听众提供了对暴风雨作多层联想的音响依据,即大雨倾盆、狂风呼啸、雷声轰鸣的昏暗混沌世界。
与绘画有关的音乐作品有许多,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作品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其中的第六分曲《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从音响上,它包含两个主题,一个主题在低音区、深沉、稳健,节奏带有一定的冲击力;另一个主题在高音区,慌张、忙乱、节奏细碎并带有退缩感,低音区的主题将会使人联想到一位趾高气扬的富人,神气十足、不可一世,而高音区的主题又将会使人们联想到一位胆小心虚的穷人,躲躲闪闪、可怜巴巴。听众似乎从音乐中感受到画中的形象。
有些音乐作品,既不像取材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也不像交响音画或交响素描。作曲家在创作时并不着意描绘画面,也不以想象中的画面作为构思的依据,而是以作曲家对各种景象或事物形象的亲身体验为依据进行创作,把一系列由视觉形象触发的感情体验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就是这类作品的曲型例子。贝多芬并没把它写成一部绚丽多彩的音画,而是以质朴的感情表现取代对大自然色彩的渲染。从全曲的标题来看,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愉快的感受”和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幸福的感谢的心情”,它们明确地指出了音乐表达的内容是作曲家在大自然感召下的感情体验,既使是被认为描绘性较强的第三乐章“溪边影色”,仍然是表现多于描绘,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象征性的画面,而是清新、愉悦的自然之情。
首先,线条是绘画中的基础要素,它的方向最终将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音乐也是如此,只不过音乐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音乐线条,随着时间的延续,描绘出整体音乐形象。
其次,音乐是有色彩感的。早在17世纪,著名科学家牛顿曾经作过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恰好相当于C、D、E、F、G、A、B七个音。指挥家高得弗策认为长笛与蓝色、单簧管与玫瑰色、铜管与红色有对应关系。
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道出了音乐与绘画的又一个联系,即音乐的形象性。音乐是一种无形的音响造型,它象征地体现出某种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空间感。如强弱音乐力度的变化给人以近和远的空间感;复调音乐体现出声部与声部之间的上下空间关系。而舞蹈艺术也可以说是音乐与形象完美结合的表现。
音乐虽然不能用画笔勾画风景,但它却另有表现画面的方式,即:摹仿、象征、暗示、表情手段等。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不同的木管乐器对不同类的鸟鸣的模仿,主要是为了暗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天画面。圣-桑的管弦乐狂想曲《动物狂欢节》中,用强有力的和弦低音半音进行模仿万兽之王狮子的咆哮,用单簧管的几声咕咕模仿密林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声。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闪电波尔卡》中,作曲家以定音鼓的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歌剧《魔弹射手》序曲中圆号深沉的和声象征层层的森林。格里格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一分曲《朝景》乐曲开始,用长笛吹出了一段静谧、安祥的主题,渲染出一幅作曲家企图表现的晨景。在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暴风雨》中,弦乐的快速进行、短笛的尖叫、定音鼓的轰鸣、长号和低音提琴的呼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音响结构,从而为听众提供了对暴风雨作多层联想的音响依据,即大雨倾盆、狂风呼啸、雷声轰鸣的昏暗混沌世界。
与绘画有关的音乐作品有许多,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作品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其中的第六分曲《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从音响上,它包含两个主题,一个主题在低音区、深沉、稳健,节奏带有一定的冲击力;另一个主题在高音区,慌张、忙乱、节奏细碎并带有退缩感,低音区的主题将会使人联想到一位趾高气扬的富人,神气十足、不可一世,而高音区的主题又将会使人们联想到一位胆小心虚的穷人,躲躲闪闪、可怜巴巴。听众似乎从音乐中感受到画中的形象。
有些音乐作品,既不像取材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也不像交响音画或交响素描。作曲家在创作时并不着意描绘画面,也不以想象中的画面作为构思的依据,而是以作曲家对各种景象或事物形象的亲身体验为依据进行创作,把一系列由视觉形象触发的感情体验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就是这类作品的曲型例子。贝多芬并没把它写成一部绚丽多彩的音画,而是以质朴的感情表现取代对大自然色彩的渲染。从全曲的标题来看,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愉快的感受”和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幸福的感谢的心情”,它们明确地指出了音乐表达的内容是作曲家在大自然感召下的感情体验,既使是被认为描绘性较强的第三乐章“溪边影色”,仍然是表现多于描绘,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象征性的画面,而是清新、愉悦的自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