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岁月中,新疆畜牧业承载着一个难以翻身的负担——受制于草原畜牧业比重过大等因素,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和规模效益与畜牧业资源很不相称。
2013年,新疆畜牧业产值604.2亿元,仅占大农业产值的23.8%,位居全国第19位,相当于内蒙古的53.8%。
虽然,新疆天然草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但在8.6亿亩草原中,有80%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40%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了30%到50%。很多冬牧场因为过度放牧,30%的草场不能利用,加之抗灾能力弱,牧区经济结构单一,新疆牧民长期处在“富饶的贫困”之中。
别了,我的故乡
努拉依·卡力木是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阿克铁克切社区第一批定居下来的牧民,她定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保护草原。
与过去很多被说服、劝导定居的牧民不一样的是,努拉依·卡力木是主动向大自然妥协的。“如果我们继续在草原放牧,过不了多少年,那里的草场就会变成沙漠,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努拉依·卡力木说,“因为爱它,我必须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它。”
努拉依·卡力木家的人曾世代生活在裕民县塔斯提草原,她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
“最早,塔斯提草原的草有一人高,慢慢地,牲畜越来越多,草就越来越矮。”努拉依·卡力木说,后来,草地上开始出现一块又一块黄色的“伤口”,一阵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粉尘。
类似的变化,几年前,在全疆大多数的草原都可以看到。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全区牧民人口为80万,到2010年底,牧区人口增至153万。这样庞大的人口直接与现有天然草场的自然承载力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田烽说,这就意味着,草场的面积没有变,但草场的人口负担却比过去多了近一倍,而这近一倍的人,至少会带动多出一倍的畜群,于是草场超载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一开始,我和很多牧民一样,心情也很复杂。”努拉依·卡力木说,当生产生活方式必须改变的时候,人们都会有一种撕裂般的感觉,难以告别、难以割舍。
“但是当我明显地感受到草原一年比一年干枯时,我就觉得,真的是该与过去告别了。”努拉依·卡力木说。
务实的塔斯提牧民,很清楚地划分出别离的伤感情绪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2007年,他们全部搬离塔斯提草原实现定居。
而被定居改变的,不仅是草原的命运,还有人和牲畜。
记者在塔城市齐巴尔吉迭新区见到加依娜·阿布力汗时,她正在自己的食品店里忙碌。
从凌晨5点到下午4点,加依娜·阿布力汗在店里已经忙了快12个小时。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她的工作时刻表上,开始忙碌的时间是凌晨5点,结束的时间是晚上11点。
“没想到生意这么好,一天至少有几千元的收入,比在山上放牧时半年的收入还高。”加依娜·阿布力汗说,在齐巴尔吉迭新区当农民劳务创收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退牧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希望,就在眼前
在裕民县市政环卫处对面,有一个刚刚建成的小区,金恩斯汗·铁留汗的家就在小区的第二栋楼里。
自从小区开始施工,这个不久前还在草原上放羊的牧人,就彻底改变了游牧人的生活。
“以前,我们都是逐水草而居,经常在转场途中,有牲畜和家人死亡,这种日子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金恩斯汗·铁留汗告诉记者,2006年春,一场狂风暴雪袭击了草原,牧民们普遍受灾。在这场灾害中,他家的牲畜损失了一半,原本有100只羊,最后只剩下50只了,剩下的羊膘情都很差。
新疆草原畜牧业占据着畜牧业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受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牧民仍然沿袭着传统生产方式和习惯,生产节奏随草场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草原畜牧业完全受制于自然,发展牲畜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大灾大损失,小灾小损失的恶性循环之中。
今年,金恩斯汗·铁留汗家的200亩饲草料地有一半种上了苜蓿。金恩斯汗·铁留汗说:“现在,生活有希望了,这里牧草的产量至少顶得上以前的三倍,再也不用为牛羊的生存担心了。”
这几年,全疆牧民们开始自主生产后,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完全依赖,牲畜越冬死亡率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0%下降到1.5%左右,草原畜牧业逐渐告别连年受灾,被动抗灾的局面。
“最令人兴奋的是,现在,一到夏天,草原上的各种野草茂盛碧绿,各色野花竞相开放,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改善,带动了草原旅游的持续升温。”塔城市窝依加依劳牧场铁列克提村村委会主任杰恩斯·朱玛什说。
杰恩斯·朱玛什说,每年6月,是“牧家乐”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至少接待两拨游客。
杰恩斯·朱玛什是2010年搬到铁列克提村定居的。在此之前,一家6口人,靠种70亩地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定居后,他开起了“牧家乐”。2013年,全家收入达到50万元。
今年,在牧场的帮扶支持下,杰恩斯·朱玛什又开了两家“牧家乐”,搭起了新毡房,购置了桌子、音响、电视等设备。杰恩斯·朱玛什说,“牧家乐”让他过上了好日子,加上政府的支持,他对开好“牧家乐”比以前更有信心了。
我们依然在路上,截至2013年底,新疆有21.7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近百万各族牧民摆脱了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对于新疆,这不仅是从牧区到农区,更是从草原畜牧业到现代畜牧业的质的飞跃。
但是目前,全区整体定居率还不到80%,我们依然在路上。
“现在,饲草料短缺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田烽说,“特别是南疆饲草料供给不足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新疆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畜牧业大区,利用天然草原养殖成本低、利润高。过去全区约有70%以上的牲畜一年四季在天然草原上放养,牧民用最少的投入最大化地获取利润,现在,自治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草原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后,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已不可再延续。按照自治区提出的“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要求,全区饲草料缺口还很巨大。
自治区畜牧厅厅长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告诉记者,人工种草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的关键环节之一。一直以来,我区人工种草都伴随着牧民定居和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进程。
据悉,2002年,自治区提出一个发展思路:围绕农区畜牧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使全区人工饲草料地的种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0%以上,尽快实现“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
12年后,计划仍在进行。目前,全疆人工种草面积突破了1000万亩,其中,苜蓿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188万亩增加到421万亩,全区人工种草工作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这仅占全区草原面积的1.5%、耕地面积的15%,现有的人工种草面积维持目前牲畜饲养规模已经偏紧。
据自治区草原总站的监测数据统计,近年来,全区牧草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但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就苜蓿而言,全区苜蓿干草平均单产600公斤,比全国单产750公斤的平均水平低25%,受收割、打捆等技术的影响和制约,商品草平均粗蛋白含量不足18%,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说,长期以来,我区一直在大力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工作,牲畜良种化程度大幅提升,但单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苜蓿等优质牧草不足。优质牧草的有效供给,不仅可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能力,而且是实现“良畜优养”、提高牲畜个体单产和产品质量的基础。
侯方平说,明年,他计划再新增4000~5000亩的草地进行实验,等实验成熟后,将在全村推广。
目前,这2000亩实验田,已经有多家企业争着签订订单。侯方平说,今后,他会积极引进牧草加工设备,提高草捆、草颗粒的比例。
2013年,新疆畜牧业产值604.2亿元,仅占大农业产值的23.8%,位居全国第19位,相当于内蒙古的53.8%。
虽然,新疆天然草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但在8.6亿亩草原中,有80%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40%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了30%到50%。很多冬牧场因为过度放牧,30%的草场不能利用,加之抗灾能力弱,牧区经济结构单一,新疆牧民长期处在“富饶的贫困”之中。
别了,我的故乡
努拉依·卡力木是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阿克铁克切社区第一批定居下来的牧民,她定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保护草原。
与过去很多被说服、劝导定居的牧民不一样的是,努拉依·卡力木是主动向大自然妥协的。“如果我们继续在草原放牧,过不了多少年,那里的草场就会变成沙漠,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努拉依·卡力木说,“因为爱它,我必须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它。”
努拉依·卡力木家的人曾世代生活在裕民县塔斯提草原,她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
“最早,塔斯提草原的草有一人高,慢慢地,牲畜越来越多,草就越来越矮。”努拉依·卡力木说,后来,草地上开始出现一块又一块黄色的“伤口”,一阵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粉尘。
类似的变化,几年前,在全疆大多数的草原都可以看到。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全区牧民人口为80万,到2010年底,牧区人口增至153万。这样庞大的人口直接与现有天然草场的自然承载力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田烽说,这就意味着,草场的面积没有变,但草场的人口负担却比过去多了近一倍,而这近一倍的人,至少会带动多出一倍的畜群,于是草场超载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一开始,我和很多牧民一样,心情也很复杂。”努拉依·卡力木说,当生产生活方式必须改变的时候,人们都会有一种撕裂般的感觉,难以告别、难以割舍。
“但是当我明显地感受到草原一年比一年干枯时,我就觉得,真的是该与过去告别了。”努拉依·卡力木说。
务实的塔斯提牧民,很清楚地划分出别离的伤感情绪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2007年,他们全部搬离塔斯提草原实现定居。
而被定居改变的,不仅是草原的命运,还有人和牲畜。
记者在塔城市齐巴尔吉迭新区见到加依娜·阿布力汗时,她正在自己的食品店里忙碌。
从凌晨5点到下午4点,加依娜·阿布力汗在店里已经忙了快12个小时。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她的工作时刻表上,开始忙碌的时间是凌晨5点,结束的时间是晚上11点。
“没想到生意这么好,一天至少有几千元的收入,比在山上放牧时半年的收入还高。”加依娜·阿布力汗说,在齐巴尔吉迭新区当农民劳务创收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退牧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希望,就在眼前
在裕民县市政环卫处对面,有一个刚刚建成的小区,金恩斯汗·铁留汗的家就在小区的第二栋楼里。
自从小区开始施工,这个不久前还在草原上放羊的牧人,就彻底改变了游牧人的生活。
“以前,我们都是逐水草而居,经常在转场途中,有牲畜和家人死亡,这种日子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金恩斯汗·铁留汗告诉记者,2006年春,一场狂风暴雪袭击了草原,牧民们普遍受灾。在这场灾害中,他家的牲畜损失了一半,原本有100只羊,最后只剩下50只了,剩下的羊膘情都很差。
新疆草原畜牧业占据着畜牧业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受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牧民仍然沿袭着传统生产方式和习惯,生产节奏随草场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草原畜牧业完全受制于自然,发展牲畜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大灾大损失,小灾小损失的恶性循环之中。
今年,金恩斯汗·铁留汗家的200亩饲草料地有一半种上了苜蓿。金恩斯汗·铁留汗说:“现在,生活有希望了,这里牧草的产量至少顶得上以前的三倍,再也不用为牛羊的生存担心了。”
这几年,全疆牧民们开始自主生产后,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完全依赖,牲畜越冬死亡率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0%下降到1.5%左右,草原畜牧业逐渐告别连年受灾,被动抗灾的局面。
“最令人兴奋的是,现在,一到夏天,草原上的各种野草茂盛碧绿,各色野花竞相开放,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改善,带动了草原旅游的持续升温。”塔城市窝依加依劳牧场铁列克提村村委会主任杰恩斯·朱玛什说。
杰恩斯·朱玛什说,每年6月,是“牧家乐”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至少接待两拨游客。
杰恩斯·朱玛什是2010年搬到铁列克提村定居的。在此之前,一家6口人,靠种70亩地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定居后,他开起了“牧家乐”。2013年,全家收入达到50万元。
今年,在牧场的帮扶支持下,杰恩斯·朱玛什又开了两家“牧家乐”,搭起了新毡房,购置了桌子、音响、电视等设备。杰恩斯·朱玛什说,“牧家乐”让他过上了好日子,加上政府的支持,他对开好“牧家乐”比以前更有信心了。
我们依然在路上,截至2013年底,新疆有21.7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近百万各族牧民摆脱了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对于新疆,这不仅是从牧区到农区,更是从草原畜牧业到现代畜牧业的质的飞跃。
但是目前,全区整体定居率还不到80%,我们依然在路上。
“现在,饲草料短缺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田烽说,“特别是南疆饲草料供给不足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新疆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畜牧业大区,利用天然草原养殖成本低、利润高。过去全区约有70%以上的牲畜一年四季在天然草原上放养,牧民用最少的投入最大化地获取利润,现在,自治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草原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后,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已不可再延续。按照自治区提出的“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要求,全区饲草料缺口还很巨大。
自治区畜牧厅厅长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告诉记者,人工种草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的关键环节之一。一直以来,我区人工种草都伴随着牧民定居和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进程。
据悉,2002年,自治区提出一个发展思路:围绕农区畜牧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使全区人工饲草料地的种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0%以上,尽快实现“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
12年后,计划仍在进行。目前,全疆人工种草面积突破了1000万亩,其中,苜蓿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188万亩增加到421万亩,全区人工种草工作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这仅占全区草原面积的1.5%、耕地面积的15%,现有的人工种草面积维持目前牲畜饲养规模已经偏紧。
据自治区草原总站的监测数据统计,近年来,全区牧草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但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就苜蓿而言,全区苜蓿干草平均单产600公斤,比全国单产750公斤的平均水平低25%,受收割、打捆等技术的影响和制约,商品草平均粗蛋白含量不足18%,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说,长期以来,我区一直在大力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工作,牲畜良种化程度大幅提升,但单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苜蓿等优质牧草不足。优质牧草的有效供给,不仅可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能力,而且是实现“良畜优养”、提高牲畜个体单产和产品质量的基础。
侯方平说,明年,他计划再新增4000~5000亩的草地进行实验,等实验成熟后,将在全村推广。
目前,这2000亩实验田,已经有多家企业争着签订订单。侯方平说,今后,他会积极引进牧草加工设备,提高草捆、草颗粒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