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启示

来源 :教育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i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发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空心病"现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众多,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徐凯文提出的"超我缺位,本我泛滥,自我丢失"三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出现"空心病"现象的人格原因。认为通过系统化的人格教育保障个体人格健全发展,对于"空心病"现象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不断改变,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血尿酸水平升高不仅与痛风有关,还可能与血压紊乱、
首先介绍了有关自恋的一些经典理论,剖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着重关注自恋型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指出自恋人格是一种健康与不健康的连续体。自恋型人格会导致健康心
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内毒素。在感染等情况下,大量LPS进入机体可引发全身多器官炎症反应。低剂量的LPS同样也可以导致机体的损伤。
目的:(1)建立鼠疫动物模型,并观察鼠疫F1IgM抗体的动态变化规律。(2)建立检测F1—IgM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I—IgM—ELISA)。(3)建立免疫胶体金标法检测人的F1—IgM抗体(FI—IgM—GIC
本文在我国已有的技术基础上,采用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建立适合于复杂食品基质中砷形态分析方法,为解决我国食品中砷卫生限量标准与检测方法不配套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