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要符合国情,同时也要了解国际上农业转型的普遍规律,借鉴国际经验。从发达国家农业转型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来看,其主要规律和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农业亟需结构调整
现代农业的结构特点表现为农业产业经营格局一体化。农业处于产业链条中游,它既依赖上游重工业部门提供现代商品投入,建立物质技术支持系统,又依赖下游轻工业部门的加工转化。这样在开放的状态下,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价值的交换,密切了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或中介组织和高效管理方式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美国,农产品的 80%销售给食品工业,而其中肉类工业和奶制品工业又占食品工业农产品购买量的80%。荷兰、丹麦的谷物种植业的产品,除小部分人们直接食用外,基本上为畜牧业所转化,而种植业、养殖业的产品几乎绝大部分都要经过加工再进入市场,其中有2/3的农产品是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后再进入市场的。这样,就使得农业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初级原料的产业部门,而是能够创造高额利润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基础产业部门。
再就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现代农业一般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发展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低效率的生产要素被高效率的生产要素所取代的过程,同时也是稀缺的生产要素被供给相对充足的生产要素所替代的过程。其结果是,发挥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收益率。从国际上看,人多地少的国家,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以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人少地多的国家,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国之内,则形成了各具优势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或地带,即形成了合理的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
现代农业是科技密集型的产业。放眼当今世界,农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为紧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年增长率高达30%左右,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过去10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40倍,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产业组织、管理方式向农业产业领域推广与应用,将促进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产业的不断分化、延伸和集中,有助于建立起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精细分工与协作密切的新兴农业产业体系,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同时,现代技术及工业化成果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推进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销、贸易、中介服务等产业的分化与延伸,并按照现代分工与协作原则,建立起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率。
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来自资源供给、配置及利用效率方面的约束,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需求方面的约束。这种变化对于维持农业增长和改进增长的利益分配都是非常必要的。考察各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结构变化都是在市场需求因素的诱导下发生的,即市场是结构变化最基本的动力。最明显的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解决民众温饱问题是首要的目标,所以农业结构的特点是偏重于产量增加;而在发达国家,由于消费者重视品质、营养和健康,农业结构相应地偏重于提高质量。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食物质量安 全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更优先的政策目标。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都具备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比如,为确保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包括农业部、食品药物管理局、环保署、卫生部等在内的诸多行政管理机构,各州县市也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美国政府非常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农业形态转变和结构升级依赖外部投入增加,特别是依赖对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我国农业落后和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本稀缺,投入严重不足。在外部投入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一般都承担了主要投资主体和组织者的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韩国的新农村运动。1970年开始的新农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不仅是强有力的组织者,而且是积极的直接参与者,政府为新村运动的顺利进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变了韩国农村的面貌,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韩国农民的收入,大幅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借外力推动现代农业
地区农业发展要善于借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东风。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终究是不可移易之势,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在这种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开始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自身的比较成本和利益优势,扩大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培育农业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美国农业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对许多国家的农业发展都构成了冲击,影响到其他国家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构。美国农业对出口的依赖度是其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2倍以上,扩大出口是美国农业贸易的基本取向。
美国的经验表明,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来自于资源的比较优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农业经营组织的组织优势,来自农业经营主体对各种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分配。美国正是由于其强大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使其农业在资源利用、科技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有了巨大的优势,形成了在国际农业竞争中的“霸主”地位。
此外,政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竞争力。政策和制度本身不能增加资源,但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组合的环境和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分配的公正程度。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如确定适宜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等等。国际经验还表明,一个国家农业竞争力的高低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效率密切相关。这首先体现在政府管理机构完全是按照市场体制下农业产业运行特点和政府调控需要而设置的,各部门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严格的权力边界,同时有规范的行政程序;其次,与农业有关的各部门之间,分工也很明确,关系比较协调,较少发生摩擦、冲突和相互争利;最后,政府部门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纵观国际经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高度重视民间的力量。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是现代社会相互作用又各司其职的三驾马车。民间组织对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利,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调控的不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东亚地区,农协、农会、专业化农业中介组织等对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
吕明宜,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先后担任农业部办公厅处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为农民日报副总编辑。组织、主持编写过《中国共产党的三农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中国土地改革研究》等专著。发表过《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分析》、《农业投入知多少》、《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发展现代农业的两大关键问题》等文章。
现代农业亟需结构调整
现代农业的结构特点表现为农业产业经营格局一体化。农业处于产业链条中游,它既依赖上游重工业部门提供现代商品投入,建立物质技术支持系统,又依赖下游轻工业部门的加工转化。这样在开放的状态下,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价值的交换,密切了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或中介组织和高效管理方式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在美国,农产品的 80%销售给食品工业,而其中肉类工业和奶制品工业又占食品工业农产品购买量的80%。荷兰、丹麦的谷物种植业的产品,除小部分人们直接食用外,基本上为畜牧业所转化,而种植业、养殖业的产品几乎绝大部分都要经过加工再进入市场,其中有2/3的农产品是经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后再进入市场的。这样,就使得农业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初级原料的产业部门,而是能够创造高额利润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基础产业部门。
再就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现代农业一般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发展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低效率的生产要素被高效率的生产要素所取代的过程,同时也是稀缺的生产要素被供给相对充足的生产要素所替代的过程。其结果是,发挥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收益率。从国际上看,人多地少的国家,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以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人少地多的国家,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国之内,则形成了各具优势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或地带,即形成了合理的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
现代农业是科技密集型的产业。放眼当今世界,农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为紧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年增长率高达30%左右,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过去10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40倍,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产业组织、管理方式向农业产业领域推广与应用,将促进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产业的不断分化、延伸和集中,有助于建立起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精细分工与协作密切的新兴农业产业体系,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同时,现代技术及工业化成果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推进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销、贸易、中介服务等产业的分化与延伸,并按照现代分工与协作原则,建立起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率。
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来自资源供给、配置及利用效率方面的约束,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需求方面的约束。这种变化对于维持农业增长和改进增长的利益分配都是非常必要的。考察各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结构变化都是在市场需求因素的诱导下发生的,即市场是结构变化最基本的动力。最明显的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解决民众温饱问题是首要的目标,所以农业结构的特点是偏重于产量增加;而在发达国家,由于消费者重视品质、营养和健康,农业结构相应地偏重于提高质量。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食物质量安 全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更优先的政策目标。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都具备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比如,为确保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包括农业部、食品药物管理局、环保署、卫生部等在内的诸多行政管理机构,各州县市也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美国政府非常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农业形态转变和结构升级依赖外部投入增加,特别是依赖对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我国农业落后和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本稀缺,投入严重不足。在外部投入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一般都承担了主要投资主体和组织者的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韩国的新农村运动。1970年开始的新农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不仅是强有力的组织者,而且是积极的直接参与者,政府为新村运动的顺利进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变了韩国农村的面貌,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韩国农民的收入,大幅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借外力推动现代农业
地区农业发展要善于借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东风。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终究是不可移易之势,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在这种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开始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自身的比较成本和利益优势,扩大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培育农业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美国农业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对许多国家的农业发展都构成了冲击,影响到其他国家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构。美国农业对出口的依赖度是其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2倍以上,扩大出口是美国农业贸易的基本取向。
美国的经验表明,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来自于资源的比较优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农业经营组织的组织优势,来自农业经营主体对各种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分配。美国正是由于其强大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使其农业在资源利用、科技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有了巨大的优势,形成了在国际农业竞争中的“霸主”地位。
此外,政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竞争力。政策和制度本身不能增加资源,但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组合的环境和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分配的公正程度。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如确定适宜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等等。国际经验还表明,一个国家农业竞争力的高低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效率密切相关。这首先体现在政府管理机构完全是按照市场体制下农业产业运行特点和政府调控需要而设置的,各部门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严格的权力边界,同时有规范的行政程序;其次,与农业有关的各部门之间,分工也很明确,关系比较协调,较少发生摩擦、冲突和相互争利;最后,政府部门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纵观国际经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高度重视民间的力量。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是现代社会相互作用又各司其职的三驾马车。民间组织对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利,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调控的不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东亚地区,农协、农会、专业化农业中介组织等对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
吕明宜,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先后担任农业部办公厅处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为农民日报副总编辑。组织、主持编写过《中国共产党的三农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中国土地改革研究》等专著。发表过《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分析》、《农业投入知多少》、《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发展现代农业的两大关键问题》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