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培养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和锻炼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运用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程序,去解决自己钻研的问题。学习的实质是内存的心理变化,不是外显行为的变化。加强思维训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介入学生自身活动,在有“导向性”的指引下,使学生从起始状态的心理过渡封目标状态的心理。在外部,同时显现出具体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内存,是主动的、持久的、有巨大作用的。
[关键词]思维训练 探索 模式
历史学科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大任务,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如果能全面完成这些任务,并赋予以新的时代内容,那么,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能较圆满地达到。而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直接保证。在此,我就探索构造适应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模式谈点粗浅意见。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发挥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以及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全体性(或称公正性),面向每一位学习;全面性,强调全面发展。独特性,强调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时代性,充分考虑现在与未来的时代特点。我们要依据历史教学的任务和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构造以下三种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模式。
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谈教师的职能时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中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培养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和锻炼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运用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程序,去解决自己钻研的问题。
培养自学能力,就要真正落实“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的“三主”原则,在学习中,加强思维训练。因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存的心理变化,不是外显行为的变化。加强思维训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介入学生自身活动,在有“导向性”的指引下,使学生从起始状态的心理过渡封目标状态的心理。在外部,同时显现出具体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内存,是主动的、持久的、有特大作用的。
这种过程如何操作呢?第一步,明确目标,自学探索。第二步,独立作业,形成技能。第三步,交流评议,自我总结。第四步,质疑问难,听到讲析。第五步、自我矫正,加深巩固。这样做,就要求教师不仅备教,而且备学;不仅有教案,而且有学案;不仅讲究教法,而且講究学法。教师只启发引导解疑,让学生自己走路。实践证明;学生由被灌输的地位转到了主动求知探索的地位,聪劣才智被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具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努力构造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成才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个性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有各自的爱好,有各自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依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原则,对爱好历史的学习组织了课外课堂,主要做法是:
1.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特长。
2.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学科兴趣活动,如指导学生绘制历史挂图,使课内外有机结合,深化了课堂内容,扩大了教学效果。
3.举办读书讲座,进行读书指导,让学生写心得,做笔记,开拓学生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悬相辅相成,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可以说它是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力量源泉。但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人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手段。”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对发展他(她)本人的个性至关重要,而且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身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愿,尽力用主动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由死变活,由静态变为动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塑造人格,提高素质。
三、努力构造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教学模式
历史学科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应该充分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是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历史教学能够通过具体准确、生动的历史知识来教育熏陶学生,做到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适当吸取教材外的材料,然后系统地有机地整理分类,使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次进行。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利用历史教材提供的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名物”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紧扣教材,以情动人,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再如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和奸人佞臣的丑行劣迹向学生对比宣读,对学生起到了“善可以法,恶可为戒”的作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史可法的宁死不屈,戚继光的忠心保国,邓世昌的以身殉国,谭嗣同的舍身变法,李大钊的英勇就义,这些人坚强信念和英雄行为不仅使天地惊鬼神泣,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当然,教育是一种艺术,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要讲究艺术,注意效果,课堂教育切忌简单说教,穿靴戴帽,要因势利导,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潜移默化,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训练 探索 模式
历史学科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大任务,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如果能全面完成这些任务,并赋予以新的时代内容,那么,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能较圆满地达到。而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直接保证。在此,我就探索构造适应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模式谈点粗浅意见。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发挥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以及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全体性(或称公正性),面向每一位学习;全面性,强调全面发展。独特性,强调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时代性,充分考虑现在与未来的时代特点。我们要依据历史教学的任务和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构造以下三种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模式。
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谈教师的职能时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中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培养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和锻炼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运用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程序,去解决自己钻研的问题。
培养自学能力,就要真正落实“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的“三主”原则,在学习中,加强思维训练。因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存的心理变化,不是外显行为的变化。加强思维训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介入学生自身活动,在有“导向性”的指引下,使学生从起始状态的心理过渡封目标状态的心理。在外部,同时显现出具体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内存,是主动的、持久的、有特大作用的。
这种过程如何操作呢?第一步,明确目标,自学探索。第二步,独立作业,形成技能。第三步,交流评议,自我总结。第四步,质疑问难,听到讲析。第五步、自我矫正,加深巩固。这样做,就要求教师不仅备教,而且备学;不仅有教案,而且有学案;不仅讲究教法,而且講究学法。教师只启发引导解疑,让学生自己走路。实践证明;学生由被灌输的地位转到了主动求知探索的地位,聪劣才智被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具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努力构造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成才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个性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有各自的爱好,有各自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依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原则,对爱好历史的学习组织了课外课堂,主要做法是:
1.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特长。
2.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学科兴趣活动,如指导学生绘制历史挂图,使课内外有机结合,深化了课堂内容,扩大了教学效果。
3.举办读书讲座,进行读书指导,让学生写心得,做笔记,开拓学生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悬相辅相成,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可以说它是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力量源泉。但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人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手段。”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对发展他(她)本人的个性至关重要,而且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身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愿,尽力用主动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由死变活,由静态变为动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塑造人格,提高素质。
三、努力构造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教学模式
历史学科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应该充分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是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历史教学能够通过具体准确、生动的历史知识来教育熏陶学生,做到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适当吸取教材外的材料,然后系统地有机地整理分类,使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次进行。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利用历史教材提供的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名物”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紧扣教材,以情动人,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再如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和奸人佞臣的丑行劣迹向学生对比宣读,对学生起到了“善可以法,恶可为戒”的作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史可法的宁死不屈,戚继光的忠心保国,邓世昌的以身殉国,谭嗣同的舍身变法,李大钊的英勇就义,这些人坚强信念和英雄行为不仅使天地惊鬼神泣,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当然,教育是一种艺术,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要讲究艺术,注意效果,课堂教育切忌简单说教,穿靴戴帽,要因势利导,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潜移默化,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