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这是1926年10月4日,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信。前一日,梁啟超的弟子徐志摩和陆小曼举行婚礼,梁启超作为证婚人在婚礼上发表训词,对两人大大地教训一番。梁启超写信将此事告诉孩子们,并为徐志摩未来的婚姻生活担忧。这是《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如右有售)一书中的片段。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教子有方,9个子女(5男4女)皆有成就,且一门三院士,堪称现代家庭教育的传奇。1948年,中国首次评选院士,梁启超的两个儿子梁思成、梁思永同时当选,梁思礼则于1987年、199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弟弟梁启勋、梁启雄和侄子梁廷灿,在其引导和指点下也成为了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那么,梁启超的育儿经是什么呢?从他写给儿女的书信中,可一探究竟。
对子女和家庭投入十二分热烈的感情 现存梁启超家书650余封,其中给儿女的信就有400多封,按他写信的频率——经常是前一封信刚刚发出就写下一封,并且与居住在各地的儿女分别写——来看,肯定远远不止这些。他在信中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有多忙,最少隔几个月总要来一封信,(即)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他对儿女常用昵称、戏称,称大女儿梁思顺为“大宝贝”,二女儿梁思庄为“小宝贝”,三女儿梁思懿为“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为“老白鼻”。
在子女专业的选择上,他既考虑学科的发展,又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如梁思庄留学美国,因为国内生物学几乎是一片空白,梁启超本希望她学生物学。但梁思庄学了一段时间后,对生物学不感兴趣。他得知后,不仅没有责骂女儿,反而写信安慰她,让她按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得到父亲的支持后,梁思庄换了专业,后来成了一代图书馆学家。
对子女的婚姻,梁启超也心细入微,如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就是他有心促成的。林徽因是梁启超的好友林长民之女,是梁启超先留心观察看好后再介绍给儿子,然后由他们自己去交往。梁思顺和周希哲(马来西亚华侨,也是梁启超的学生)的结合也是通过这个方法促成的。这是梁启超“发明”的方法,他对此很是得意,“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身教重于言传 梁启超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他在信中说:“我常常感觉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兄弟姐妹的模范。我也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到我的遗传和影响,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1916年,梁启超与蔡锷一起讨伐袁世凯时写了《从军日记》,目的是以自己的经历来激励子女。他对梁思顺说:“此《记》(即《从军日记》)无副本,宜保存之,将来以示诸弟,此汝曹最有力之精神教育也。”所谓“最有力之精神教育”,就是指人格的典范教育,即以自己这一时段的经历来教导子女如何面临困境、处理家国大事。梁启超除了借助自我的经历为孩子树立榜样和参照以外,还经常就孩子们的亲身经历随机点化,让他们借机自省。如1923年,梁思成、梁思永在北平遭遇车祸,两个孩子都受了伤,一家人颇受惊吓。梁启超连续写信告知梁思顺,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车祸前后兄弟俩的相互救助,以及在惊惧之中与父母姐妹的情感牵挂,细致入微,只是在其中略加点化,说此次能够“逢凶化吉真是侥天之幸”。梁思成因车祸骨折,入院治疗两个月,梁启超要他借机温习读诵《论语》《孟子》。梁思成原定的出国留学计划因此事受到影响,梁启超又开导说:“人生之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性之好机会。”
梁启超平时将儿女当成朋友一般,平等交流,但遇到紧急时刻也会施以当头棒喝,往往收到奇效。梁思忠结交了一个女孩,梁启超知道她父亲为人卑劣,了解到她也受到影响品行不好,就拿出父亲的威严,写了1000多字的信严肃告诫他。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
更多家教之道请看以下书籍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教子有方,9个子女(5男4女)皆有成就,且一门三院士,堪称现代家庭教育的传奇。1948年,中国首次评选院士,梁启超的两个儿子梁思成、梁思永同时当选,梁思礼则于1987年、199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弟弟梁启勋、梁启雄和侄子梁廷灿,在其引导和指点下也成为了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那么,梁启超的育儿经是什么呢?从他写给儿女的书信中,可一探究竟。
对子女和家庭投入十二分热烈的感情 现存梁启超家书650余封,其中给儿女的信就有400多封,按他写信的频率——经常是前一封信刚刚发出就写下一封,并且与居住在各地的儿女分别写——来看,肯定远远不止这些。他在信中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有多忙,最少隔几个月总要来一封信,(即)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他对儿女常用昵称、戏称,称大女儿梁思顺为“大宝贝”,二女儿梁思庄为“小宝贝”,三女儿梁思懿为“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为“老白鼻”。
在子女专业的选择上,他既考虑学科的发展,又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如梁思庄留学美国,因为国内生物学几乎是一片空白,梁启超本希望她学生物学。但梁思庄学了一段时间后,对生物学不感兴趣。他得知后,不仅没有责骂女儿,反而写信安慰她,让她按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得到父亲的支持后,梁思庄换了专业,后来成了一代图书馆学家。
对子女的婚姻,梁启超也心细入微,如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就是他有心促成的。林徽因是梁启超的好友林长民之女,是梁启超先留心观察看好后再介绍给儿子,然后由他们自己去交往。梁思顺和周希哲(马来西亚华侨,也是梁启超的学生)的结合也是通过这个方法促成的。这是梁启超“发明”的方法,他对此很是得意,“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身教重于言传 梁启超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他在信中说:“我常常感觉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兄弟姐妹的模范。我也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到我的遗传和影响,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1916年,梁启超与蔡锷一起讨伐袁世凯时写了《从军日记》,目的是以自己的经历来激励子女。他对梁思顺说:“此《记》(即《从军日记》)无副本,宜保存之,将来以示诸弟,此汝曹最有力之精神教育也。”所谓“最有力之精神教育”,就是指人格的典范教育,即以自己这一时段的经历来教导子女如何面临困境、处理家国大事。梁启超除了借助自我的经历为孩子树立榜样和参照以外,还经常就孩子们的亲身经历随机点化,让他们借机自省。如1923年,梁思成、梁思永在北平遭遇车祸,两个孩子都受了伤,一家人颇受惊吓。梁启超连续写信告知梁思顺,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车祸前后兄弟俩的相互救助,以及在惊惧之中与父母姐妹的情感牵挂,细致入微,只是在其中略加点化,说此次能够“逢凶化吉真是侥天之幸”。梁思成因车祸骨折,入院治疗两个月,梁启超要他借机温习读诵《论语》《孟子》。梁思成原定的出国留学计划因此事受到影响,梁启超又开导说:“人生之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性之好机会。”
梁启超平时将儿女当成朋友一般,平等交流,但遇到紧急时刻也会施以当头棒喝,往往收到奇效。梁思忠结交了一个女孩,梁启超知道她父亲为人卑劣,了解到她也受到影响品行不好,就拿出父亲的威严,写了1000多字的信严肃告诫他。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
更多家教之道请看以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