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可以这样说,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价值诉求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教。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从备课开始,从教学的设计开始。基于此,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地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
【教学片段1】合作探索,寻找规律
1.第一次探索。
例1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师: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交流。
2.第二次探索。
师:如果我们每次框的数是3个、4个、5个,会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并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3.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吗?请同学们互相交流。
师生互动形成以下列表:
师:仓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填得特别快。怎么这么快?你们发现填表的规律了吗?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生:我们组发现,数的总个数-框的个数=移的次数。
师:说得真好!发现这个规律对我们五年级同学来说虽然不是一件难事,但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上发现的第一个规律,为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开了个好头。请允许老师把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圈起来。(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在数量之间加上有关符号并把规律圈起来,如下图)
生:我们组还发现,移的次数 1=和的个数。
师:很好!这个规律虽然表达起来很简单,但同样十分重要,老师也要把它圈起来,这样一圈以后,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兴奋地)是“移的次数”这个量把两个规律联系了起来。
师:对!“移的次数”这个量就相当于两个规律之间的——(生)桥梁。要得到和的个数,可以通过这个桥梁求到。这里的“ 1”又指什么?
生:这个“1”其实就是第一次框住两个数得到的一个和。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发现?
生:……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填表、分析,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思考逐步提升,并自主探索概括出图形覆盖现象中的基本规律,亲历规律得到的过程,提高分析概括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后反思】
从教学实际看,这个片段的设计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教材例1的表格设计了3个项目: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不但表述上不统一,而且不便于回答“想一想”中的第一个问题: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我把3个项目改成4个项目:数的总个数、框的个数、移的次数、和的个数,在表述上统一为“数量”。观察、分析、比照、概括起来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规律的验证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在讨论和探寻规律时就能很容易地发现“数的总个数-框的个数=移的次数”这样的关系,而并非教材所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合理设计,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构造了一条思维的绿色通道。
同时,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表达、自主的实践和体验,使得生成精彩、智慧生花。加之,教学设计巧妙地根据学生的交流用两个椭圆把两个规律圈起来,生动地把数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受到启发,思维逐步升级,并自主探索概括出图形覆盖现象中的基本规律,精巧的板书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引导起到了理想的效果。学生亲历了规律得到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坚定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
【教学片段2】引导分析,验证规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得到了许多规律,这些规律对不对?适应能力怎么样?我们有必要来检验一下。如果我们给出的数不是数1到10了,而是从1到15,每次框的数是4个,会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呢?请同学们做一做,看结果能不能证明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生:我们发现结果能证明我们得到的规律是正确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我们给出的数不是连续的自然数了,而是连续的奇数或者同学们自己举的例子,每次框若干个数,会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能否证明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数据)
师:如果我们给出的数有X个,每次框的数是A个,会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呢?
……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数列长度和顺序,进一步丰富表象,验证初步总结的规律,使得到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性和可信度。
【教后反思】
从教学实际看,课堂始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不只是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用列举、操作、填表等方法找出不同和的个数,初步感知平移次数与不同和的个数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这种方法是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教师注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问题引领实践,让实践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真正走出“为实践而操作”的误区,通过学具的运用,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体验“移”的机会,把“亲历”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凸显数学课堂的本质。
如今,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么,教学必须适应为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教,着眼于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确定“学”在何处,明白“学”往何方,弄清如何“促进”,构建基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新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而教,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教。
让设计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导航仪,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追求: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一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如何较好地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在以往备课中一直是比较重视的环节,其着力点重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熟练上。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这节课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还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哪些功能。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建构模型,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给学生的精神以积极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以“理解与尊重”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学生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在课堂上展现其天真而颇具创造力的一面。他们用童心感受这个世界,用脆弱但不失真诚的情感在努力地发现与探索现实世界的美好,他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成年人无法想象出来的东西。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努力遵循“理解和尊重儿童”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多维度备课,进而组织好每一节课的学习活动。首先,应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发现,即使有错误,我们也应充分理解学生,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当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发现过程——即学生生命生动发展的过程,生命智慧形成的过程。其次,要学会欣赏学生,要充分地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绽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教学片段1】合作探索,寻找规律
1.第一次探索。
例1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师: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交流。
2.第二次探索。
师:如果我们每次框的数是3个、4个、5个,会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并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3.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吗?请同学们互相交流。
师生互动形成以下列表:
师:仓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填得特别快。怎么这么快?你们发现填表的规律了吗?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生:我们组发现,数的总个数-框的个数=移的次数。
师:说得真好!发现这个规律对我们五年级同学来说虽然不是一件难事,但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上发现的第一个规律,为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开了个好头。请允许老师把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圈起来。(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在数量之间加上有关符号并把规律圈起来,如下图)
生:我们组还发现,移的次数 1=和的个数。
师:很好!这个规律虽然表达起来很简单,但同样十分重要,老师也要把它圈起来,这样一圈以后,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兴奋地)是“移的次数”这个量把两个规律联系了起来。
师:对!“移的次数”这个量就相当于两个规律之间的——(生)桥梁。要得到和的个数,可以通过这个桥梁求到。这里的“ 1”又指什么?
生:这个“1”其实就是第一次框住两个数得到的一个和。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发现?
生:……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填表、分析,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思考逐步提升,并自主探索概括出图形覆盖现象中的基本规律,亲历规律得到的过程,提高分析概括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后反思】
从教学实际看,这个片段的设计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教材例1的表格设计了3个项目: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不但表述上不统一,而且不便于回答“想一想”中的第一个问题: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我把3个项目改成4个项目:数的总个数、框的个数、移的次数、和的个数,在表述上统一为“数量”。观察、分析、比照、概括起来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规律的验证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在讨论和探寻规律时就能很容易地发现“数的总个数-框的个数=移的次数”这样的关系,而并非教材所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合理设计,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构造了一条思维的绿色通道。
同时,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表达、自主的实践和体验,使得生成精彩、智慧生花。加之,教学设计巧妙地根据学生的交流用两个椭圆把两个规律圈起来,生动地把数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受到启发,思维逐步升级,并自主探索概括出图形覆盖现象中的基本规律,精巧的板书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引导起到了理想的效果。学生亲历了规律得到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坚定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
【教学片段2】引导分析,验证规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得到了许多规律,这些规律对不对?适应能力怎么样?我们有必要来检验一下。如果我们给出的数不是数1到10了,而是从1到15,每次框的数是4个,会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呢?请同学们做一做,看结果能不能证明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生:我们发现结果能证明我们得到的规律是正确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我们给出的数不是连续的自然数了,而是连续的奇数或者同学们自己举的例子,每次框若干个数,会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能否证明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数据)
师:如果我们给出的数有X个,每次框的数是A个,会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呢?
……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数列长度和顺序,进一步丰富表象,验证初步总结的规律,使得到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性和可信度。
【教后反思】
从教学实际看,课堂始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不只是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用列举、操作、填表等方法找出不同和的个数,初步感知平移次数与不同和的个数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这种方法是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教师注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问题引领实践,让实践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真正走出“为实践而操作”的误区,通过学具的运用,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体验“移”的机会,把“亲历”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凸显数学课堂的本质。
如今,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么,教学必须适应为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教,着眼于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确定“学”在何处,明白“学”往何方,弄清如何“促进”,构建基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新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而教,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教。
让设计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导航仪,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追求: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一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如何较好地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在以往备课中一直是比较重视的环节,其着力点重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熟练上。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这节课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还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哪些功能。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建构模型,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给学生的精神以积极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以“理解与尊重”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学生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在课堂上展现其天真而颇具创造力的一面。他们用童心感受这个世界,用脆弱但不失真诚的情感在努力地发现与探索现实世界的美好,他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成年人无法想象出来的东西。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努力遵循“理解和尊重儿童”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多维度备课,进而组织好每一节课的学习活动。首先,应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发现,即使有错误,我们也应充分理解学生,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当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发现过程——即学生生命生动发展的过程,生命智慧形成的过程。其次,要学会欣赏学生,要充分地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绽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