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的度,既是新闻学上需要回答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新闻实践中时时碰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故有认真探讨之必要。然而尽管“要注意把握度”的提醒频出现在有关新闻宣传的指示中,但有关新闻的度的论文较少。本文不揣冒昧,试论一番,权当抛砖引玉之笔。
一、什么是新闻的度
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新闻不可能也不应该有闻必录,因而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纤毫不遗的复制或“克隆”。不论记者主观上如何力求客观公正,如何完全不加褒贬地“纯客观”报道,但他在对新闻素材的取舍中,在对事物、人物的描写中,在对故事的叙述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不可避免地留下主观的痕迹。因此从属性上讲,新闻事实一旦成为新闻作品。便从“形而下”变为“形而上”,从物质存在上升为意识形态。
我认为,新闻的度就是指在将新闻事实写成新闻作品并将之发表久过程中,保持新闻的质的数量界限。但这个界限不像物质上的度无一例外地可以直接用数量来表示,新闻的度有时直接表现为数量,而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态度和程度。
如果上述定义成立,那么新闻的度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媒体和编辑、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新闻人物、某一社会现象的态度
态度是把握新闻的度的首要问题。对某一新闻或热处理,或冷处理,或中性处理,或“枪毙”,这无不在有意无意地表明媒体的态度,或褒,或贬,或不褒不贬,或不予理睬。即使同持一种态度,还有程度差异的问题。态度有的直接体现在新闻作品中,有的新闻作品本身不露声色而体现在版面语言中。
2.新闻的真实度,或者叫作可信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度越高,可信度便越高。因此真实是构成新闻的度诸因素的核心。真实度主要由下述4个要素组成:首先是“5个W”的准确度,每个“W”都应交待得清清楚楚,不可含糊其词;其次是细节的保真度,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只有一个细节错误或不准确,也会影响整篇新闻的作品的可信度;再次是对新闻事实、新闻人物评价的科学尺度及辩证程度,且不说将蚂蚁说成大象似的夸大其词,或盲人摸象般的以偏概全,即使稍有扰高之嫌或绝对化之嫌,都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度;最后是新闻作品与时代的吻合度,新闻是时代的广场,所报道的人和事应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否则读者就会恍若隔世或非我族类之感,怀疑其真实度。
3.媒体及新闻作品对读者的贴近度和亲和度
成熟媒体和名专栏等无不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名记者也无不拥有“铁杆”的读者群。撇开别的原因,此乃贴近度和亲切度使然。媒体对读者的贴近和亲和度愈高,读者对媒体的认知度便愈高。因此,记者在写作新闻时,编辑在编辑稿件和安排版面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可不考虑贴近度的和亲和度的问题,同时又要防止失度,或丧失原则,迁就某些读者不正当要求;或降低品位格调,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
总之,新闻的度无处不在,既体现在每一篇新闻作品中,又体现在版面语言中,从总编辑到编辑、记者,不可不察。
二、度与舆论导向
江泽民同志直截了当地的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毫无疑义,舆论导向的正确,首先取决于质,即宣传的内容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但是,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如果不注意把握度,导向也会出现问题,甚至会导出与主观愿望相反的结果。
正如列宁论度的那段名言所指出的: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①在新闻宣传中,那种认为只要内容没问题,即使过点头,导向也不会出问题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写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也许是骚客在故弄玄虚,但借用这几句话来讲新闻的度是不错的。处理新闻特别是在上夜班时常常会遇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短”的情况,稍不留神,都可能因失度而造成导向失误。尤其是在处理敏感政治新闻和外交新闻时,度的微妙有时“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②,应慎之又慎。
三、度与宣传效果
虽然不是任何失度都必然造成导向失误,但哪怕是最小的失度都会影响宣传效果。
首先,失度即失实,失度报道影响读者对真伪的判断。新闻一旦失度,严格地讲应视为失实。
其次,失度即失信,失度报道影响受众对媒体的信赖。受众对媒体的信赖是媒体的生命,一旦这种信赖消失,媒体的生命便终结了,即使还能强制性地发行,但读者也许会订而不阅。而造成失信的原因,屡屡并非因为公开造假,而是因为失度。
最后,失度即失绳,失度报道影响受众对是非的判断,干扰权力机关对事件的公正处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媒体的影响力对权力的行使会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有时甚至会产生关乎成败的影响。这是因为新闻特别是揭露性新闻一经媒体披露,就会在直接受众和间接受众中广泛传播,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定势”或日“广泛的印象定势”。
四、失度的原因与防止失度的对策
造成某些新闻失度的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新闻界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
从新闻界自身找新闻失度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四种:
(1)调查研究功夫欠缺。现在新闻工作者真正沉到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时候少了,跑机关,访上层,靠材料写稿的时候多了。有些被采访单位的领导接待记者,在通常情况下当然是成绩讲得越充分越好,问题讲得越轻描淡写越好。“真理位于一口水井的底部。”记者如果不深入到“井底”去了解情况,写出来的稿子往往会失度。
(2)对金钱的腐蚀抵制不力。花钱买版面的现象时有发生,以新闻稿为筹码拉广告的情况并未绝迹。尽管已有新闻与经营分离的要求,但仍有媒体给记者、编辑定广告指标。新闻一旦沾上了铜臭,即使不有意造假,也失度无疑。前面讲到的盲目跟风“起哄”和搞商业式“炒作”,也与片面追求发行量和经济效益有关。
(3)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表现在单篇作品中的问题是说满话,一俊遮百丑,或只有先进性没有人情味等等。表现在版面上的问题,一是只有“主”,没有“副”,造成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的比例失度;二是只注意上情下达,领导讲话、会议报道连篇累牍,而不注意下情上达,忽视对基层的报道和反映群众呼声,造成高层报道与基层报道的比例失度;三是只注意突出宣传中心,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报道,造成宣传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比例失度,酿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后果。因此,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就事论事地解决,除了加强学习,还应树立向党和人民负责,向工作负责的观念才行。
(4)缺乏对把握度的教育训练。高等学校新闻院系在采编教学中没有如何把握新闻的度的专门内容,有些媒体也没给从业人员补上这一课,连这方面的论文也寥基晨星。毛泽东同志要求文章要准确、鲜明、生动。所谓准确就是对质量度的准确把握。度既然是新闻工作者一个天天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有专门的研究和训练。
一、什么是新闻的度
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新闻不可能也不应该有闻必录,因而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纤毫不遗的复制或“克隆”。不论记者主观上如何力求客观公正,如何完全不加褒贬地“纯客观”报道,但他在对新闻素材的取舍中,在对事物、人物的描写中,在对故事的叙述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不可避免地留下主观的痕迹。因此从属性上讲,新闻事实一旦成为新闻作品。便从“形而下”变为“形而上”,从物质存在上升为意识形态。
我认为,新闻的度就是指在将新闻事实写成新闻作品并将之发表久过程中,保持新闻的质的数量界限。但这个界限不像物质上的度无一例外地可以直接用数量来表示,新闻的度有时直接表现为数量,而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态度和程度。
如果上述定义成立,那么新闻的度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媒体和编辑、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新闻人物、某一社会现象的态度
态度是把握新闻的度的首要问题。对某一新闻或热处理,或冷处理,或中性处理,或“枪毙”,这无不在有意无意地表明媒体的态度,或褒,或贬,或不褒不贬,或不予理睬。即使同持一种态度,还有程度差异的问题。态度有的直接体现在新闻作品中,有的新闻作品本身不露声色而体现在版面语言中。
2.新闻的真实度,或者叫作可信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度越高,可信度便越高。因此真实是构成新闻的度诸因素的核心。真实度主要由下述4个要素组成:首先是“5个W”的准确度,每个“W”都应交待得清清楚楚,不可含糊其词;其次是细节的保真度,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只有一个细节错误或不准确,也会影响整篇新闻的作品的可信度;再次是对新闻事实、新闻人物评价的科学尺度及辩证程度,且不说将蚂蚁说成大象似的夸大其词,或盲人摸象般的以偏概全,即使稍有扰高之嫌或绝对化之嫌,都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度;最后是新闻作品与时代的吻合度,新闻是时代的广场,所报道的人和事应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否则读者就会恍若隔世或非我族类之感,怀疑其真实度。
3.媒体及新闻作品对读者的贴近度和亲和度
成熟媒体和名专栏等无不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名记者也无不拥有“铁杆”的读者群。撇开别的原因,此乃贴近度和亲切度使然。媒体对读者的贴近和亲和度愈高,读者对媒体的认知度便愈高。因此,记者在写作新闻时,编辑在编辑稿件和安排版面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可不考虑贴近度的和亲和度的问题,同时又要防止失度,或丧失原则,迁就某些读者不正当要求;或降低品位格调,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
总之,新闻的度无处不在,既体现在每一篇新闻作品中,又体现在版面语言中,从总编辑到编辑、记者,不可不察。
二、度与舆论导向
江泽民同志直截了当地的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毫无疑义,舆论导向的正确,首先取决于质,即宣传的内容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但是,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如果不注意把握度,导向也会出现问题,甚至会导出与主观愿望相反的结果。
正如列宁论度的那段名言所指出的: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①在新闻宣传中,那种认为只要内容没问题,即使过点头,导向也不会出问题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写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也许是骚客在故弄玄虚,但借用这几句话来讲新闻的度是不错的。处理新闻特别是在上夜班时常常会遇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短”的情况,稍不留神,都可能因失度而造成导向失误。尤其是在处理敏感政治新闻和外交新闻时,度的微妙有时“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②,应慎之又慎。
三、度与宣传效果
虽然不是任何失度都必然造成导向失误,但哪怕是最小的失度都会影响宣传效果。
首先,失度即失实,失度报道影响读者对真伪的判断。新闻一旦失度,严格地讲应视为失实。
其次,失度即失信,失度报道影响受众对媒体的信赖。受众对媒体的信赖是媒体的生命,一旦这种信赖消失,媒体的生命便终结了,即使还能强制性地发行,但读者也许会订而不阅。而造成失信的原因,屡屡并非因为公开造假,而是因为失度。
最后,失度即失绳,失度报道影响受众对是非的判断,干扰权力机关对事件的公正处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媒体的影响力对权力的行使会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有时甚至会产生关乎成败的影响。这是因为新闻特别是揭露性新闻一经媒体披露,就会在直接受众和间接受众中广泛传播,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定势”或日“广泛的印象定势”。
四、失度的原因与防止失度的对策
造成某些新闻失度的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新闻界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
从新闻界自身找新闻失度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四种:
(1)调查研究功夫欠缺。现在新闻工作者真正沉到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时候少了,跑机关,访上层,靠材料写稿的时候多了。有些被采访单位的领导接待记者,在通常情况下当然是成绩讲得越充分越好,问题讲得越轻描淡写越好。“真理位于一口水井的底部。”记者如果不深入到“井底”去了解情况,写出来的稿子往往会失度。
(2)对金钱的腐蚀抵制不力。花钱买版面的现象时有发生,以新闻稿为筹码拉广告的情况并未绝迹。尽管已有新闻与经营分离的要求,但仍有媒体给记者、编辑定广告指标。新闻一旦沾上了铜臭,即使不有意造假,也失度无疑。前面讲到的盲目跟风“起哄”和搞商业式“炒作”,也与片面追求发行量和经济效益有关。
(3)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表现在单篇作品中的问题是说满话,一俊遮百丑,或只有先进性没有人情味等等。表现在版面上的问题,一是只有“主”,没有“副”,造成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的比例失度;二是只注意上情下达,领导讲话、会议报道连篇累牍,而不注意下情上达,忽视对基层的报道和反映群众呼声,造成高层报道与基层报道的比例失度;三是只注意突出宣传中心,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报道,造成宣传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比例失度,酿成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后果。因此,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就事论事地解决,除了加强学习,还应树立向党和人民负责,向工作负责的观念才行。
(4)缺乏对把握度的教育训练。高等学校新闻院系在采编教学中没有如何把握新闻的度的专门内容,有些媒体也没给从业人员补上这一课,连这方面的论文也寥基晨星。毛泽东同志要求文章要准确、鲜明、生动。所谓准确就是对质量度的准确把握。度既然是新闻工作者一个天天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有专门的研究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