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成都市天府绿道景观场所营造浅议

来源 :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在此大背景下,成都市天府绿道被赋予了全新的理论内核与打造目标,将实现从空间建造向场所营造的根本转变。作者结合在天府绿道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大量实践,详细论述了天府绿道典型场所类型及其营造手法,进而总结归纳出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天府绿道景观场所营造的四大途径。
  关键词: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场所营造
  1 研究背景
  1.1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2018年习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由此,成都市努力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并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纳入战略目标,使之成为各项规划建设的宏观背景与理想目标。
  1.2 天府绿道建设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都市开启了全域推进天府绿道的建设。通过在市域范围内构建天府绿道体系,建设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的天府绿道,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
  2 天府绿道体系及特色构建
  2.1 设计理念
  天府绿道的设计,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以绿道为主线、以生态为本底、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的理念。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进行规划,将涵盖“生态保障、文化创意、慢行交通、体育运动、休闲游览、景观农业、城乡统筹、应急避难”等八大功能,成为多元融合、功能复合、文化传扬、经济提振的蓝绿网络。
  2.2 总体规划
  绿道网络串联“山、水、田、林”,构建完整连续的全域生态格局。规划“一轴两山三环七带1”的主干绿道体系。除区域级主干绿道外,结合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配合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沿线文、体、旅、商、农等产业,最终将构成极具国际化引领性的世界最长的1.7万公里的绿道体系。
  3 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与天府绿道设计和建设打造中,均强调了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的思路转变,主旨在于深度体现场所精神、充分考虑使用体验、全面营造特色场景。
  场所营造之所以不同于单纯的空间建造,就在于其为空间注入了丰富多元 的内在意义,使之成为有意义的空间。即在“形”的基础上引入了“意”的概念,达到“形”与“意”的高度统一和融合,恰似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意境”。
  场所营造及场所精神的实现和诠释,需要人的参与和体验,表现为“人化环境的意义”或是“可读的场所意象”。场所营造亦可体现在多个设计维度:场所的自然格局,场所的植被特色,场所的历史文化,场所的功能业态等。
  4 天府绿道典型场所类型及其营造
  因此,我们在天府绿道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场所营造的理念和手法,只有充分挖掘、尊重并利用场所原生的内涵特质,创新性的引入场所演绎的内涵特质,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让场所更能与使用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互动,才能让天府绿道体系真正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
  4.1 生活休闲场所
  生活休闲场所是天府绿道场所中最普遍的类型,是绿道设计以人民為中心的最直接体现。将骑行、跑步、运动、亲子、游乐、休憩等多元活动融为一体,展现开放乐活、和谐共享的生活之美,提升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如锦城绿道桂溪生态公园段的打造,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设置了既丰富多元又富有弹性使用功能的特色休闲活动场所。其中,多元阳光草坪是该段引爆都市活力的重要生活休闲场景。通过对基地光照条件的全时四季模拟分析,营造了大成都范围内稀缺的可进入式草坪,真正给都市人群拥抱绿色,享受生态新区生活的富氧交流场所,并且使之成为区域内最大的弹性活动空间,可支撑大型的都市活动,如节庆烟火汇演、草坪音乐节、户外电影等提供多种可能性。
  4.2 文化艺术场所
  文化艺术场所内涵极其丰富,不同的文化及艺术内涵呈现形式各不相同,是绿道中最画龙点睛的亮点所在,也是一处场所最有别于其它场所的唯一性和独创性的特质所在。
  以锦城绿道江家艺苑段为例。其场所营造的初衷源于对自然与艺术的双重价值思考,以诗画意境作为设计蓝本,巧植文化,强调艺苑文脉。在整体风貌上,以大气舒朗的大地景观造景手法,田园为纸,草木为绘,池渊为墨,重现《蜀川胜概图》的经典格局,描绘“意境疏远”的巴蜀特色美景;在细节设计上,将艺术与活动场景完美结合,如儿童活动区奇幻太阳花园,将建筑大师高迪马赛克艺术装饰手法与梵高《星空》构图与配色结合,形成一个极富艺术底蕴和纯真童趣的活力地带。
  4.3 地域田园场所
  地域田园场所是脱胎于其周遭环境、自然格局、地域文脉的场所类型,着力反映的是地缘关系,呈现原生、乡土的地域特色。
  如锦城绿道玉石湿地段的麦田濯玉景观农业示范区,旨在打造典型的川西坝子田园盛景。利用作物轮作与间种模式,构建四季有景的田园大地景观。通过绿道、田间小径将其串联成网,打造田园中央可进入,可参与的游览体验。林盘院落的打造,也是展现川西地域田园特色的重要手法。设计以散布在田间的林盘为中心,构建消隐于林间的建筑群落、合院式布局围合成的活动场地、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的空间氛围,烘托出川西林盘特有的场所感。采用原生态乡土材料,引入富有乡情的特色业态,营造场景化的特色景观。
  4.4 绿色生态场所
  天府绿道是城市最优质的生态资产,因此绿色生态场所是绿道系统中最不可或缺的场所类型。   以锦城绿道青龙湖段为例,作为成都主城区最大的原生湖区及鸟类栖息地,以生态理念先行,进行绿色生态场所的营造。在植物设计上,尽量保留场地原生植被;新栽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整体规划,特色打造;强化每个分区、段落的植物主题特色;合理配置不同等级绿道行道树的种类,突出主线绿道的特点。此外,通过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景观水系等措施,增强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容量。
  4.5 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场景
  构建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是天府绿道场所营造与传统的空间建造最显著的区别。依托空间,策划活动,植入业态,着眼于长效、动态的使用和运营周期中,保持场所可持续的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通过对文化和业态的激活创造场景,离不开“策划+设计”的思路。通过节庆活动策划,打造文化旅游场景和城市记忆点。比如锦江绿道打造的“夜游锦江”就是市民们可参与可体验的新兴文化和消费场景,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重现唐宋时期成都人船游锦江的历史场景,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绘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生活美学地图。
  5 场所营造途径
  5.1 延续记忆
  充分利用场地特色,延续场地记忆,对场所精神进行传承、再现和演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尽最大努力合理保留,减少土方外运和原生植被的破坏。原生态格局进行最大程度保留,如修复水体与岸线、保留特色植被群落,形成多样化水域和特色植物区域。评估有价值的林盘和建筑群落,并进行保留,建筑拆迁后遗留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如瓦、砖、石材等。现状构筑物等尽可能利用,成为新场地的一部分,保留场地印记。
  5.2 尊重需求
  在人性化和细节上把握项目品质和彰显人文关怀,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遵循使用者心理、行为、感知和体验,包括宏观层面的功能组织布局,中观层面的休憩节点、儿童活动、老年活动、运动场地的设计,细节层面的座椅、灯具、导视系统等家具的设计,均是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绿道核心打造理念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与市民对话的方式及时有效的解决各类工程问题,实现后期运营、管理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中与市民需求紧密结合。
  5.3 根植文化
  景观场所营造与文化密不可分,结合传承与创新,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才能将有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延续、发扬下去。在天府绿道场所营造中,根植文化这一点,除了展现以“天府文化”为代表的成都地域文化内涵之外,还包含在设计中将中国独特的艺术审美、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的理念与手法。以求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公园城市文化景观体系。
  5.4 综合策划
  充分利用生态价值外溢带来的消费客流,在绿道建设中同步植入优质商业资源和时尚商业元素,推动实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以各项规划和策划为指导,加强文体旅商农的融合,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绿道未来的自我造血能力。形成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休闲产业集聚区,放大绿道价值、提升绿道综合品质,以绿色经济为指导思想,把握住产业这个让绿道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实现从“景观空间建造”到“消费场景营造”的转变。
  6 结语
  在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彰显城市美学、体现时代价值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天府绿道通过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的转变,遵循延续记忆、尊重需求、根植文化、综合策划的策略,打造人、城、境、业相辅相成的多元场所,成为供人们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绿色开放空间。
  由此,天府绿道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发展之变、生活之变、治理之变的驱动性工程,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引领性项目,成为公园城市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文化名城最时尚的创意表达,造福后代的最宝贵的绿色财富。
  參考文献
  [1]闻之.全域规划建设生态品质城市——成都打造高标准天府绿道[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8(01)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筑工程越来越受欢迎,建设绿色城市受到了广泛关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城市可以健康发展。在绿色工程发展的面临了一些建筑问题,解决面临的建筑问题,确保绿色建筑的稳定性,绿色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环境破坏日益严峻,绿色建筑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低碳行为来降低施工时产生的垃圾,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  1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的现阶段,环境资源日益稀缺,节能环保逐渐地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建设的速度,还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还有后代的发展。虽然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同样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和代价。本文就针对小型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改造的关键问题来进行分析研究,综合现阶段各类常见的小型锅炉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從而设计出更加高效,耗能更低的锅炉,为我国的
期刊
摘 要:针对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混凝土裂缝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加以解决。通过对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混凝土裂缝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温度裂缝的防范措施、沉陷裂缝防范、规范施工过程、防止混凝土自身收缩等策略手段进行解决。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混凝土裂缝成因复杂,任何环节的管理漏洞,都会无形中增加管理难度。鉴于此,在现阶段的管理途径和措施中,阐述了以道路桥梁工程计量管理工作提升桥梁工程质量的新举措,为道路
期刊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升经济效益、做好林业管理工作是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近年来,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林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核心植树造林,更要提升林地的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林业工程造林过程中,以有效的方式加强管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升林地经济效益,是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现代林业工
期刊
摘 要:在房屋建筑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建筑设计,因为建筑设计的好坏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方面也越来越重视,不但追求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更加注重设计中的美术,重视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美感。  关键词:建筑;室内环境;美术;设计  一、建筑设计简述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设计是其主要的依据,并且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促进作
期刊
摘 要:建筑节能是保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关于电能的节约,尤其是在建筑电气照明的节能方面,更是需要引起电气设计人员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电气照明节能设计的原则,探讨了电气照明设计中的若干节能措施。  关键词:照明电气;设计;节能  一、电气照明的基本概念  ①电光源。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光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得,并且利用这一原理的装置实现照明效果的装置就被称为光源。其中光源主要采用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建筑节能设计含义,从建筑平面设计、建筑体型和窗户设计三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节能  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建筑物保温隔热性能很差,再加上供能系统的低效率,致使建筑物要达到规定的舒适度,单位面积所需的能耗比同纬度发达国家高出3~5 倍。因此,生态住宅进行节能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建筑材料和制品的选择与生产、
期刊
摘 要:从目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实际来说,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为很多精品建筑的生产提供了保障,具有积极的意义。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因为检测对象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检测的难度,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检测结果还存在争议,因此需要加以完善和优化,推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優缺点;未来展望  1 建筑工程建设中开展质量检测工作的优点  首先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水泥稳定碎石技术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问题,接着 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泥路面;碎石施工技术;应用  0 引言  对旧混凝土路面实施碎石化处理是一项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战略与创建集约型社会战略的重要方针。通过对这项技术的合理应用,能保证加铺结构层的质量和强度,避免产生差异沉降与反射裂缝。  1 水泥稳定碎石技术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问题  1.1 未知因
期刊
摘 要: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了城市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减少资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以往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应该被淘汰,因此我们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者和居住者,应该树立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视角,以生态发展作为城市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和社会文明建设奠定基石。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