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以教师教为主,以学生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大弊端。本文针对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所处的位置,谈谈自己的见解,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一些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 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数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对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些见解。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痹症”
首先,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队伍中,抱着“重方法、轻理论”心态的教师普遍存在。许多教师认为研究理论是专家的事,作为教师只想知道“怎样做”。看的是课本与教参,观摩的是公开课,大纲经常被放在一边……语文教师把“语文”与“自身”是隔开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常理论缺乏、观念陈旧、思想闭塞,使教学的改革大多停留在外在层面上,很难有“质”的突破。
其次,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升学考试在小学中虽然取消了,但分数仍是考评教师、学生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多教师是为了学生分数在教书。这对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变成了施压和惩罚;师生的情感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惟命是从;愉快的审美体验变成了乏味的机械训练;精彩的即兴发挥变成了枯燥的照本宣科;必要的人生点拨和德育渗透也被统统砍去而直奔考试中心……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条块分割式的空洞分析,对学生积极激发极其不利,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再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走一条传统的模式框架,即以文章分析为重点、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方式、以知识评价为主要内容,学生得到的是概念化的词语解释、机械的写作方法、构段方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多少作用。平日,我们研究的是怎么教,至于教什么,学生得到什么最重要、最有用,却被忽略了。学的目的是要会用,即知识转化为能力,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缺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是学生在建构知识中“亲历”文史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教、学生学,是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学生学习过程普遍存在两种令人遗憾的缺陷: 一是被动式的学习成为了习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让学生看哪几页书,做哪几道题,他们就照办,养成了被动式的学习习惯,要突然改变学习习惯,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度差。在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下,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和激发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许多学生因方法不当而掉队。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这些问题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教师讲课文 →学生练习,重教法而轻学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能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应该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转变,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愉悦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我们提倡点拨式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火把,教师只是点拨、助燃的作用。
三、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我意如能令学生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 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一教师不易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出必须注意之点, 令自为理解, 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诱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诱导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这样必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引进充满时代气息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及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还应订阅一些适宜学生阅读的优秀报刊,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曾有人说过语文教学就是现实生活,有内涵与外延,其内容是非常非富的,让我们用现实生活来充实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要进行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新宣言》中预言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出新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其真正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当然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艰难的过程,这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否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所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是从目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现状看,想切实搞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继续学习,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把自己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小学语文教学.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 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数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对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些见解。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痹症”
首先,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队伍中,抱着“重方法、轻理论”心态的教师普遍存在。许多教师认为研究理论是专家的事,作为教师只想知道“怎样做”。看的是课本与教参,观摩的是公开课,大纲经常被放在一边……语文教师把“语文”与“自身”是隔开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常理论缺乏、观念陈旧、思想闭塞,使教学的改革大多停留在外在层面上,很难有“质”的突破。
其次,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升学考试在小学中虽然取消了,但分数仍是考评教师、学生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多教师是为了学生分数在教书。这对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变成了施压和惩罚;师生的情感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惟命是从;愉快的审美体验变成了乏味的机械训练;精彩的即兴发挥变成了枯燥的照本宣科;必要的人生点拨和德育渗透也被统统砍去而直奔考试中心……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条块分割式的空洞分析,对学生积极激发极其不利,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再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走一条传统的模式框架,即以文章分析为重点、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方式、以知识评价为主要内容,学生得到的是概念化的词语解释、机械的写作方法、构段方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多少作用。平日,我们研究的是怎么教,至于教什么,学生得到什么最重要、最有用,却被忽略了。学的目的是要会用,即知识转化为能力,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缺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是学生在建构知识中“亲历”文史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教、学生学,是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学生学习过程普遍存在两种令人遗憾的缺陷: 一是被动式的学习成为了习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让学生看哪几页书,做哪几道题,他们就照办,养成了被动式的学习习惯,要突然改变学习习惯,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度差。在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下,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和激发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许多学生因方法不当而掉队。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这些问题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教师讲课文 →学生练习,重教法而轻学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能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应该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转变,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愉悦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我们提倡点拨式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火把,教师只是点拨、助燃的作用。
三、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我意如能令学生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 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一教师不易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出必须注意之点, 令自为理解, 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诱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诱导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这样必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引进充满时代气息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及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还应订阅一些适宜学生阅读的优秀报刊,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曾有人说过语文教学就是现实生活,有内涵与外延,其内容是非常非富的,让我们用现实生活来充实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要进行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新宣言》中预言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出新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其真正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当然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艰难的过程,这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否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所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是从目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现状看,想切实搞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继续学习,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把自己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小学语文教学.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