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进行研究。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组,然后再选取3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MRI扫描,采集两组对象的静息态功能数据,对其脑功能采用专门的程序进行分析。 结果 ①两组对象的不同脑区及其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感兴趣区具有广泛联系,但是连接测程度和范围并不一致,有所差异。②经多重比较阈值校正,两组对象的PCC、RSⅠ和RMⅠ的功能连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Ⅰ和LMⅠ功能连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同侧大脑半球中,面部初级的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和对应脑区的连接有所增强,是周围性面瘫混着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主要表现,这些部位主要集中在和感觉与运动有关的脑区,可能和患者的感觉运动障碍的脑功能代偿具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大脑皮层
[中图分类号] R445.2;R7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7-0100-04
Study of cerebral function imaging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under resting state
ZHENG Jie CHEN Bo WANG Fan DI Xingbo MAO Dewang DI Hua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Zhejiang People’s Hospital,Hangzhou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erebral function imaging under resting st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6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MRI scanning. The functional data under resting st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 and specialized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ir cerebral function. Results (1) Different brain areas of both groups were extensively linked to regions of interest such as PCC, LSⅠ, LMⅠ, RSⅠ and RMⅠ, but the connection degree and range were different. (2) Multiple comparison and threshold valu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of PCC, RSⅠ and RMⅠ,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of LSⅠ and LMⅠ. Conclusion In the ipsilateral side of cerebral hemisphe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imary facial sensory cortex and motor cortex and corresponding brain areas enhances, which i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cerebral function imaging under resting st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paralysis. These positions mainly locate in sense and motor related brain areas and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erebral function compensation of sensomotor disorders.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Resting state; Cerebral function imaging; Cerebral cortex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并不具有特异性,任何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该症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病变程度以及治疗的及时性具有密切关系[1]。目前,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针刺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该症的常规解剖图像并没有明显的阳性反应。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由疾病导致的脑功能变化进行临床诊断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技术,普遍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疗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2]。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任务态,一种则是静息态。前者是建立在特定任务刺激基础之上的,而后者则不需要特定任务进行刺激。针刺任务态核磁共振的刺激源就是针刺刺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针刺即刻效应;同时,面部肌肉的运动也可以作为任务态核磁共振成像的刺激源。当然,在周围性面瘫的研究中,静息态功能连接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应用于周围性面瘫脑功能重组患者的康复研究中。为了探究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变化,我院随机选取了36例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成像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作为观察组对象,均为右手利,且均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包括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3岁,平均(36.8±5.4)岁。然后从同期健康人群中随机抽取36例作为对照组对象,均知情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包括男23例,女1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平均(36.8±5.5)岁。两组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扫描数据采集序列 两组对象均采用MRI全身扫描仪(Siemens Symphony 1.5T)以及标准的头像圈,依次采集定位像、T2WI、T1WI的2D解剖像、静息态功能成像和T1WI的3D解剖像数据,扫描范围需覆盖全脑[3,4]。
1.2.2 扫描数据采集设置 ①EPI-BOLD序列是静息态核磁功能脑成像采集的主要根据,采集部位与2D解剖像相同,具体的参数设置如下:TR/TE/FA为3000 ms/30 ms/90°;FOV为192 mm×192 mm;间距/层厚为0.75 mm/3 mm;分辨率为64×64,即每间隔3 s就能获取间隔0.75 mm的36层全脑覆盖图像。②扰相梯度回波序列是3D解剖像的采集根据,具体参数设置如下:TR/TE/FA为2100 ms/3.93 ms/13°;FOV为250 mm×250 mm;间距/层厚为0.5 mm/1 mm;分辨率为256×256。③自旋回波T1WI序列是2D解剖像的采集依据,具体参数设置如下:TR/TE为500 ms/12 ms;FOV为230 mm×230 mm;间距/层厚为0.75 mm/3 mm;分辨率为192×144。
1.3 观察指标
对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5个感兴趣区以及面部投射的对应区域作为种子点,对两组对象的DMN、面部初级感觉和运动功能网络连接进行组内和组间差异分析。
1.4 影像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采集数据均由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处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①不同脑区之间慢波振荡的同步性分析,即功能连接分析;②局部脑区内部慢波振荡的特性分析[5]。
2 结果
两组对象的不同脑区及其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感兴趣区具有广泛的联系,但是连接测程度和范围并不一致,有所差异。静息态fMRI数据的功能连接组内分析(P=0.001,α≤0.05),见图1、2。
组间对比分析(P<0.01,α≤0.05),得出PCC、LSⅠ、RSⅠ、RMⅠ、LMⅠ五种连接分析结果,其中PCC、RSⅠ、RMI三种功能连接组间分析Mpnte Carlo多重比较阈值校正(P=0.01,α≤0.05),LSⅠ、LMⅠ两种功能连接组间分析经Mpnte Carlo多重比较阈值校正(P=0.01,α≤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影像学诊断中,常规的CT扫描以及MRI扫描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检查结果却并没有明显的阳性症状。国外学者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长期功能训练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进行了随访研究[6-8];同时,有人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作了对比研究,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9-11]: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治疗发生一定变化。通过这一结论,推断周围性面瘫的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愈和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具有密切关联[12-15]。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学者对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穴位电针刺激治疗后,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变化。研究显示,对左侧的合谷穴和地仓穴进行电针刺激,会导致左右多个脑区的信号发生变化[16,17]。为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和大脑皮层功能重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掌握中医针刺治疗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我院将相关患者和健康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了解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变化,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判定和随访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过去,虽然也有不少学者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其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的脑功能变化,对感觉相关的脑功能变化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分析该病的发生机制可知,患者的面部本体感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本研究中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结果显示:两组对象的不同脑区及其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感兴趣区具有广泛的联系,但是连接测程度和范围并不一致,有所差异;两组对象的PCC、RSⅠ和RMⅠ的功能连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Ⅰ和LMⅠ功能连接则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蒋萃等[9]、单良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5个部位作为了感兴趣区,这些部位主要分布在面部的感觉皮层区域和运动皮层区域,主要分析了它们和对应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经过研究发现,面部的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与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呈上升趋势,而且这些增强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扣带回、楔前叶、左侧楔叶、颞中回、颞上回颞横回等和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相关的区域[19,20]。
综上所述,和健康者相比,在同侧大脑半球中,面部初级的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和对应脑区的连接有所增强,是周围性面瘫混着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主要表现,这些部位主要集中在和感觉与运动有关的脑区,可能和患者的感觉运动障碍的脑功能代偿具有密切联系。当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脑功能连接为什么会出现偏侧性变化,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大脑皮层
[中图分类号] R445.2;R7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7-0100-04
Study of cerebral function imaging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under resting state
ZHENG Jie CHEN Bo WANG Fan DI Xingbo MAO Dewang DI Hua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Zhejiang People’s Hospital,Hangzhou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erebral function imaging under resting st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6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MRI scanning. The functional data under resting st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 and specialized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ir cerebral function. Results (1) Different brain areas of both groups were extensively linked to regions of interest such as PCC, LSⅠ, LMⅠ, RSⅠ and RMⅠ, but the connection degree and range were different. (2) Multiple comparison and threshold valu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of PCC, RSⅠ and RMⅠ,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of LSⅠ and LMⅠ. Conclusion In the ipsilateral side of cerebral hemisphe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imary facial sensory cortex and motor cortex and corresponding brain areas enhances, which i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cerebral function imaging under resting state of the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paralysis. These positions mainly locate in sense and motor related brain areas and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erebral function compensation of sensomotor disorders.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Resting state; Cerebral function imaging; Cerebral cortex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并不具有特异性,任何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该症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病变程度以及治疗的及时性具有密切关系[1]。目前,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针刺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该症的常规解剖图像并没有明显的阳性反应。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由疾病导致的脑功能变化进行临床诊断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技术,普遍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疗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2]。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任务态,一种则是静息态。前者是建立在特定任务刺激基础之上的,而后者则不需要特定任务进行刺激。针刺任务态核磁共振的刺激源就是针刺刺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针刺即刻效应;同时,面部肌肉的运动也可以作为任务态核磁共振成像的刺激源。当然,在周围性面瘫的研究中,静息态功能连接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应用于周围性面瘫脑功能重组患者的康复研究中。为了探究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变化,我院随机选取了36例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成像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作为观察组对象,均为右手利,且均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包括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3岁,平均(36.8±5.4)岁。然后从同期健康人群中随机抽取36例作为对照组对象,均知情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包括男23例,女1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平均(36.8±5.5)岁。两组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扫描数据采集序列 两组对象均采用MRI全身扫描仪(Siemens Symphony 1.5T)以及标准的头像圈,依次采集定位像、T2WI、T1WI的2D解剖像、静息态功能成像和T1WI的3D解剖像数据,扫描范围需覆盖全脑[3,4]。
1.2.2 扫描数据采集设置 ①EPI-BOLD序列是静息态核磁功能脑成像采集的主要根据,采集部位与2D解剖像相同,具体的参数设置如下:TR/TE/FA为3000 ms/30 ms/90°;FOV为192 mm×192 mm;间距/层厚为0.75 mm/3 mm;分辨率为64×64,即每间隔3 s就能获取间隔0.75 mm的36层全脑覆盖图像。②扰相梯度回波序列是3D解剖像的采集根据,具体参数设置如下:TR/TE/FA为2100 ms/3.93 ms/13°;FOV为250 mm×250 mm;间距/层厚为0.5 mm/1 mm;分辨率为256×256。③自旋回波T1WI序列是2D解剖像的采集依据,具体参数设置如下:TR/TE为500 ms/12 ms;FOV为230 mm×230 mm;间距/层厚为0.75 mm/3 mm;分辨率为192×144。
1.3 观察指标
对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5个感兴趣区以及面部投射的对应区域作为种子点,对两组对象的DMN、面部初级感觉和运动功能网络连接进行组内和组间差异分析。
1.4 影像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采集数据均由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处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①不同脑区之间慢波振荡的同步性分析,即功能连接分析;②局部脑区内部慢波振荡的特性分析[5]。
2 结果
两组对象的不同脑区及其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感兴趣区具有广泛的联系,但是连接测程度和范围并不一致,有所差异。静息态fMRI数据的功能连接组内分析(P=0.001,α≤0.05),见图1、2。
组间对比分析(P<0.01,α≤0.05),得出PCC、LSⅠ、RSⅠ、RMⅠ、LMⅠ五种连接分析结果,其中PCC、RSⅠ、RMI三种功能连接组间分析Mpnte Carlo多重比较阈值校正(P=0.01,α≤0.05),LSⅠ、LMⅠ两种功能连接组间分析经Mpnte Carlo多重比较阈值校正(P=0.01,α≤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影像学诊断中,常规的CT扫描以及MRI扫描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检查结果却并没有明显的阳性症状。国外学者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长期功能训练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进行了随访研究[6-8];同时,有人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作了对比研究,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9-11]: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治疗发生一定变化。通过这一结论,推断周围性面瘫的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愈和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具有密切关联[12-15]。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学者对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穴位电针刺激治疗后,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变化。研究显示,对左侧的合谷穴和地仓穴进行电针刺激,会导致左右多个脑区的信号发生变化[16,17]。为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和大脑皮层功能重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掌握中医针刺治疗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我院将相关患者和健康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了解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变化,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判定和随访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过去,虽然也有不少学者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其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的脑功能变化,对感觉相关的脑功能变化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分析该病的发生机制可知,患者的面部本体感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本研究中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结果显示:两组对象的不同脑区及其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感兴趣区具有广泛的联系,但是连接测程度和范围并不一致,有所差异;两组对象的PCC、RSⅠ和RMⅠ的功能连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Ⅰ和LMⅠ功能连接则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蒋萃等[9]、单良等[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PCC、LSⅠ、LMⅠ、RSⅠ和RMⅠ等5个部位作为了感兴趣区,这些部位主要分布在面部的感觉皮层区域和运动皮层区域,主要分析了它们和对应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经过研究发现,面部的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与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呈上升趋势,而且这些增强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扣带回、楔前叶、左侧楔叶、颞中回、颞上回颞横回等和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相关的区域[19,20]。
综上所述,和健康者相比,在同侧大脑半球中,面部初级的感觉皮层和运动皮层和对应脑区的连接有所增强,是周围性面瘫混着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主要表现,这些部位主要集中在和感觉与运动有关的脑区,可能和患者的感觉运动障碍的脑功能代偿具有密切联系。当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脑功能连接为什么会出现偏侧性变化,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