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多潜能干细胞及硫酸锌治疗糖尿病足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q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1年1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例,足部病变严重程度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1996年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胚胎多潜能干细胞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52~78岁,平均613±21岁,其中糖尿病足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1例。对照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54~82岁,平均602±22岁,其中糖尿病足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础治疗基本相同。两组所有皮肤溃疡创面均用01%新洁尔灭液和生理盐水依次清洗,清除溃疡创面的坏死组织,溃疡创面有感染者先用3%双氧水清洁脓性分泌物后再按程序清创。在上述基础上,治疗组予胚胎多潜能干细胞治疗。既患者在局麻下经股动脉输入胚胎多潜能干细胞。
  结果
  两组患者ABI及足趾皮肤温度的比较:结果见表1。
  讨论
  糖尿病足属于祖国医学“脱疽”范畴,1956年Oakley首先提出糖尿病足一词,1972年Catterall将糖尿病足定义为“已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溃疡和坏疽,严重者需要截肢,截肢率高达40%。由于神经病变,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角化变脆,肢端刺痛,感觉迟顿或消失。因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趾间关节变曲,形成弓形足、鸡爪趾等畸形,周围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部皮肤温度下降,休息时伴疼痛等。间歇性跛行,是早期下肢症状,行走一定距离后感觉下肢乏力、劳累、麻木,下蹲起立困难,夜间出现休息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在临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支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目前,各大医院对糖尿病足患者一般采取截肢、搭桥或干细胸移植手术。
  胚胎多潜能干细胞在缺血组织中分化合成血管内皮细胞,并分泌多种血管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改善患者病情以及以愈合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胚胎多潜能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机制[1]可能是移植后干细胞在缺血组织内分化成内皮细胞后演变为毛细血管,再逐渐塑形成小的侧支血管。本研究将1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例和对照组4例,均在控制饮食,严格控制血糖稳定基础上采用清创,抗感染,治疗组予胚胎多潜能干细胞及硫酸锌。对照组予硫酸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57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发现,应用胚胎多潜能干细胞及α-硫辛酸后,患者血糖迅速达标,感染迅速局限,溃疡愈合良好,并且下肢供血明显改善。此外,经胚胎多潜能干细胞治疗后[2]足趾皮肤温度明显增加,且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胚胎多潜能干细胞在改善糖尿病足血液微循环方面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Massey JA,Abrams PH.Obstructed voiding in the female[J].Br JUro,1988,61(1):36-39.
  2Lemack GE.Zimmern PE.Pressure-flow analysismay aid in identif-yingwomen with out flow obstruction[J].JUro,2000,163(6):1823-1827.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治疗桥本病伴甲亢的疗效。方法:通过血清学检查、超声检查及细胞病理学确诊桥本病患者。根据桥本病不同的药物治疗,分为普萘洛尔治疗组38例、抗甲状腺药物(甲巯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数患者头痛剧烈,有效的镇痛是保证内科治疗的关键。我们将1996年1月~1998年11月收治的SAH头痛病人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美施康定和罗通定
摘要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以法莫替丁治疗为对照组,以泮托拉唑治疗者为治疗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以法莫替丁40mg+NS 100ml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组,以泮托拉唑40mg+NS 100ml静脈滴注,1次/日,均以5天1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泮托拉唑显效率79%,总有效率98%,而对照组显效率61%,总有效率80%
摘 要 目的:探讨防治开颅血肿清除、去骨板减压术后脑疝的预防及处理。方法:采用双侧开颅或二次开颅减压,治疗多部位颅脑外伤及脑内血肿。结果:通过对多部位颅脑损伤及脑内血肿术前预判,经改变术式使术后减压性脑疝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合理选择开颅术式,能有效预防减压性脑疝的发生。  关键词 减压性脑疝    资料与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4月处理26例行多部位开颅或二次开颅,男18例,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