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70后”批评家,刘艳不愿随波逐流,她有着十分清醒的批评家自我定位与文学批评意识,故而常能发出自己独特的批评声音.虽然她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只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从事文学批评,但她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却有着足够的了解与认识.最近这些年,不断看到她有长长短短的批评文章发表,而且其中每每可以见到精彩之作,让不同代际的学者和批评家刮目相看,这说明她在自己所钟爱的文学批评道路上日益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她反复伸张学理性批评的文学伦理上,而且体现在她对“70后”批评家的身份辨析中.在她看来,当代文学批评界习惯于将“50后”和“60后”定位为“历史共同体”有其合理性,但把“80后”定位为“情感共同体”、把“70后”定位为“身份共同体”就存在商榷之处,因为“80后”是被流行文学体制包装和制造出来的一代,而“70后”由于缺乏外在的助推和形塑力量,成了有意被虚置的尴尬一代.而事实上,“70后”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当代中国文学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长期以来对文坛前辈们的纯文学谱系和学理性批评的坚守恰恰维系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命脉.所以她呼吁不同代际的批评家要密切关注“70后”的文学创作,尤其是“70后”批评家要格外重视对自己同代人的文学创作展开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而且与那种印象式或者随笔式的批评相比,她更呼唤对“70后”的文学创作展开切实而深入的学理性批评,这确实是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界难得的学理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