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美丽的风景:日出日落、云飘雪降、山海湖泊、名胜古迹、城镇村落、街道庭院……
如何把这些美丽的风景描写出来,让自己妙笔生“画”呢?
有取舍 有细节
我们画画时,一般讲究构图,抓住主体,有所取舍,不能什么都画。其实,写景也是这样。首先要会取景,能从众多的景物中,挑选出典型的、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他的景物可略写或不写。
有个同学这样描写“夜”的到来:火红的太阳慢慢西落了,归鸟纷纷从我头上飞过,回到它们的小巢。一轮明月从东方静悄悄地升上来。夜空中美丽的星星,似乎在眨着眼睛对我说:夜,来了!
这段话中,这个夜就像一块黑色的大画布,而“归鸟”“明月”“星星”这些夜晚特有的景物,融入其中,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作者抓取的这几个景物,并不能代表夜晚的全部,但却能让读者瞬间意识到,夜晚到来了。也许夜晚还有窗户里的暖光、蚊虫环绕的街灯、晚饭后散步的人……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几点来描写,其余可不写,这就是有所取舍。
生活中,人们常常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事态度和方法,但在写作文时,是可以只写“树木”而不写“森林”的。写好“树木”这个“点”,“森林”这个“面”也就呈现出来了。
如何写好“点”呢?这就要关注景物的细节,让人切实体验到景物美在何处。如果你只是笼统地说这景物“很美”,那么别人是无法感受到“美”的。
景物美在哪里?怎么个美法?需要写细致!
每一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能够体现景物特征的方面也很多,比如形状、色彩、质地、声音、气味等。有同学这样写栀子花:白白的栀子花挂满了枝头。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躲在绿叶身后,像害羞的孩子;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像美丽的少女;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熟睡的婴儿。小作者抓住了栀子花的“形状”进行了细致描写,把栀子花写得栩栩如生。
写得细致,读者就更清楚。就像这片热闹可爱的栀子花,通过不同的开放程度,真实地反映出开花时的状态,这样的景物描写自然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留白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写文章也一样,适当的留白,能让读者对你的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有顺序 有条理
同学们都喜欢自己的校园,在这里你们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可是,当老师让你们动笔写一写《校园的花坛》时,你们是不是觉得写不出什么内容?不就是小草、小花、小树嘛,两三句話就写完了。
如果,你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比如写写一年四季的花坛,那《校园的花坛》内容就比较丰富了:
春天,花坛里的花竞相开放,露出灿烂的笑脸,小草也探出了脑袋,一场春雨后,小草长高了,随着春风跳起优美的舞蹈。夏天,深绿色的草丛非常茂盛,整个花坛显得生机勃勃。秋天,树叶随着秋风飘落,覆盖在渐渐枯黄的小草身上。冬天,一场大雪给花草盖上了厚厚的白棉被。我想它们只是冬眠,明年春天会更美丽。
看到了吧,还是那个花坛,还是那些景物,但春夏秋冬时间不同,它们的姿态和颜色都不一样。
同一个地方的景物还可以抓住早中晚各个时段来写。有了时间顺序,景物的变化就一目了然。
观察景物除了时间顺序,还有空间顺序。可以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可以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也可以是由里到外或由外到里,还可以是……
如果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的话,就采用“定点观察”法,这种方法会让目力所及的地方具体展现。比如一个小作者在写《我们的教室》时,准确描写了“黑板的正前方”“教室的两侧”,整间教室尽收眼底,猜猜看,他站在哪个位置?
我们也可以采取“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比如写《我们的校园》,就可以运用“一进校门”“走过花坛”“穿过了教学楼”这些短语,让景物描写随着观察点的改变而改变。
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会让景物的介绍更有条理。
有体会 有情感
写景,不仅是眼前客观景物的再现,还是观察者主观情感的流露。因为我们在观赏景物时往往有自己的体会,甚至带有一定的情感,写景时我们也要将这种体会和情感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古诗里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借“明月”表达了思念故乡的感情;歌曲里有“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词作者借“红的花”“绿的草”“会唱歌的小黄鹂”,表达出小朋友们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同学们的习作中也有,“这里有蓝的天,绿的水,老的街……我骑车穿过村子,看到了小巧精致的公园,古老的房屋,闲谈交流的老人,无忧无虑的孩童,还有嬉戏打闹的小狗。整个村子和谐而美好”,在这一段文字里,“我”眼中的乡村是美丽古老的,又是和谐而美好的。“美丽古老”是看见的,“和谐而美好”是“我”感受到的,这便是触景生情、移情入景了。
同学们,美景无数,写景有法。在写景时,如果你们能做到有取舍、有细节,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学会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你们就能妙笔生“画”。
如何把这些美丽的风景描写出来,让自己妙笔生“画”呢?
有取舍 有细节
我们画画时,一般讲究构图,抓住主体,有所取舍,不能什么都画。其实,写景也是这样。首先要会取景,能从众多的景物中,挑选出典型的、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他的景物可略写或不写。
有个同学这样描写“夜”的到来:火红的太阳慢慢西落了,归鸟纷纷从我头上飞过,回到它们的小巢。一轮明月从东方静悄悄地升上来。夜空中美丽的星星,似乎在眨着眼睛对我说:夜,来了!
这段话中,这个夜就像一块黑色的大画布,而“归鸟”“明月”“星星”这些夜晚特有的景物,融入其中,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作者抓取的这几个景物,并不能代表夜晚的全部,但却能让读者瞬间意识到,夜晚到来了。也许夜晚还有窗户里的暖光、蚊虫环绕的街灯、晚饭后散步的人……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几点来描写,其余可不写,这就是有所取舍。
生活中,人们常常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事态度和方法,但在写作文时,是可以只写“树木”而不写“森林”的。写好“树木”这个“点”,“森林”这个“面”也就呈现出来了。
如何写好“点”呢?这就要关注景物的细节,让人切实体验到景物美在何处。如果你只是笼统地说这景物“很美”,那么别人是无法感受到“美”的。
景物美在哪里?怎么个美法?需要写细致!
每一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能够体现景物特征的方面也很多,比如形状、色彩、质地、声音、气味等。有同学这样写栀子花:白白的栀子花挂满了枝头。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躲在绿叶身后,像害羞的孩子;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像美丽的少女;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熟睡的婴儿。小作者抓住了栀子花的“形状”进行了细致描写,把栀子花写得栩栩如生。
写得细致,读者就更清楚。就像这片热闹可爱的栀子花,通过不同的开放程度,真实地反映出开花时的状态,这样的景物描写自然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留白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写文章也一样,适当的留白,能让读者对你的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有顺序 有条理
同学们都喜欢自己的校园,在这里你们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可是,当老师让你们动笔写一写《校园的花坛》时,你们是不是觉得写不出什么内容?不就是小草、小花、小树嘛,两三句話就写完了。
如果,你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比如写写一年四季的花坛,那《校园的花坛》内容就比较丰富了:
春天,花坛里的花竞相开放,露出灿烂的笑脸,小草也探出了脑袋,一场春雨后,小草长高了,随着春风跳起优美的舞蹈。夏天,深绿色的草丛非常茂盛,整个花坛显得生机勃勃。秋天,树叶随着秋风飘落,覆盖在渐渐枯黄的小草身上。冬天,一场大雪给花草盖上了厚厚的白棉被。我想它们只是冬眠,明年春天会更美丽。
看到了吧,还是那个花坛,还是那些景物,但春夏秋冬时间不同,它们的姿态和颜色都不一样。
同一个地方的景物还可以抓住早中晚各个时段来写。有了时间顺序,景物的变化就一目了然。
观察景物除了时间顺序,还有空间顺序。可以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可以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也可以是由里到外或由外到里,还可以是……
如果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的话,就采用“定点观察”法,这种方法会让目力所及的地方具体展现。比如一个小作者在写《我们的教室》时,准确描写了“黑板的正前方”“教室的两侧”,整间教室尽收眼底,猜猜看,他站在哪个位置?
我们也可以采取“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比如写《我们的校园》,就可以运用“一进校门”“走过花坛”“穿过了教学楼”这些短语,让景物描写随着观察点的改变而改变。
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会让景物的介绍更有条理。
有体会 有情感
写景,不仅是眼前客观景物的再现,还是观察者主观情感的流露。因为我们在观赏景物时往往有自己的体会,甚至带有一定的情感,写景时我们也要将这种体会和情感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古诗里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借“明月”表达了思念故乡的感情;歌曲里有“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词作者借“红的花”“绿的草”“会唱歌的小黄鹂”,表达出小朋友们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同学们的习作中也有,“这里有蓝的天,绿的水,老的街……我骑车穿过村子,看到了小巧精致的公园,古老的房屋,闲谈交流的老人,无忧无虑的孩童,还有嬉戏打闹的小狗。整个村子和谐而美好”,在这一段文字里,“我”眼中的乡村是美丽古老的,又是和谐而美好的。“美丽古老”是看见的,“和谐而美好”是“我”感受到的,这便是触景生情、移情入景了。
同学们,美景无数,写景有法。在写景时,如果你们能做到有取舍、有细节,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学会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你们就能妙笔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