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心理规律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过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良好习惯也越容易巩固住,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得越早,也越容易纠正。”例如,有的学生形成上数学课不集中注意听讲的坏习惯,即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改正的决心,经常是好了几天又犯了。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掌握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心理规律, 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心理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小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而且初入学时对学习体验不深,所以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多是指在教师家长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的情况下形成的,主要是依靠外力作用,很少出于内在自觉。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学习认识的提高,把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动力,使学习习惯的形成更趋于自觉。
2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具体的,简单易行的,主要是一些常规性的行为习惯。例如,上课铃响立即进教室,准备好上课用的文具用品,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那些比较复杂的习惯也发展起来,主要是智力活动技能,例如: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应用系统学习方法的习惯等等。
3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少,活动好动,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稳定的。比如晨读,一开始小学生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他们从晨读中体会到乐趣,加上家长、老师的督促,晨读逐渐稳定为一种需要,每天早晨一起床,就会不假思索的拿起书本坐到固定的位置去朗读了。
4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相比之下,坏习惯比好习惯更易于形成,因为坏习惯可以使人获得一时的愉快。比如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的不良习惯很易养成,这必会导致作业时间加长,作业质量下降,不专心,应付心理等。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防止坏习惯的形成,还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期间,意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意志力不能坚持一贯,良好学习习惯就难以定型,难与坏习惯抗衡。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习惯还未形成,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教育者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从“小”抓起,持之以恒。习惯并非先天带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影响和教育培养下形成的,而且一旦某种习惯趋向定型化、稳化,就不在容易改变。三国时的刘备曾教导其子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足可见注重“小”处的重要性,这是从品性上来讲的。同样,习惯的培养也要从小处着眼。因为“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比如,有的小学生在读书时,一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总是爱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不要马上讲给他听,而应叫他自己先想一想,想不出来时查查字典,或提示他们联系句子或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实在弄不懂时再来问。这就是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阅读时使用工具书和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
凡属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多次重复和训练巩固的全方位的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是不可能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因此,必须持之以恒。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学习,就很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首先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动机和爱好入手,加以正确引导。一个人如果喜欢学习,并终身求学不倦,那么他的一生将是充实的。小学时期就是习惯养成阶段,它好比高楼的基础所产生的作用。此时,喜欢学习,不断打好以后成功的基础,对整个人生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孩子喜欢某位老师,也就特别爱学他教的这门课,这科的成绩就优秀。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融洽良好的感情,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就温馨和谐,教师交的愉快而尽力,学生学的轻松而起劲,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克服困难,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师生缺乏友好情感,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缺乏耐心,动辄埋怨训斥,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就会造成师生间心理隔阂与情绪对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对他们作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养成小学生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老师和家长在孩子们每次做作业前,毫无例外地要求他们先复习好当天的功课,毫无例外地严格训练,一丝不苟地要求,才能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建立起稳定地动力定型,并把先复习好当天的功课作为作好当天作业的一种需要。如果没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的过程,就会出现很多例外:今天作业太多;明日奶奶过生日;后天劳动过累等等。有了这样众多的例外,孩子不仅不能形成“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甚至可能出现“不复习乱作业”的恶习。同时,为了强化良好的习惯,老师和家长可以适时适度地对孩子进行评价表扬,鼓励其发展,使其产生充分的自信,自觉巩固好习惯。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作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坚持学习。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心理学家曾经调查过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良好习惯也越容易巩固住,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得越早,也越容易纠正。”例如,有的学生形成上数学课不集中注意听讲的坏习惯,即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改正的决心,经常是好了几天又犯了。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掌握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心理规律, 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心理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小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而且初入学时对学习体验不深,所以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多是指在教师家长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的情况下形成的,主要是依靠外力作用,很少出于内在自觉。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学习认识的提高,把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动力,使学习习惯的形成更趋于自觉。
2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具体的,简单易行的,主要是一些常规性的行为习惯。例如,上课铃响立即进教室,准备好上课用的文具用品,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那些比较复杂的习惯也发展起来,主要是智力活动技能,例如: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应用系统学习方法的习惯等等。
3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少,活动好动,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稳定的。比如晨读,一开始小学生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他们从晨读中体会到乐趣,加上家长、老师的督促,晨读逐渐稳定为一种需要,每天早晨一起床,就会不假思索的拿起书本坐到固定的位置去朗读了。
4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相比之下,坏习惯比好习惯更易于形成,因为坏习惯可以使人获得一时的愉快。比如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的不良习惯很易养成,这必会导致作业时间加长,作业质量下降,不专心,应付心理等。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防止坏习惯的形成,还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期间,意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意志力不能坚持一贯,良好学习习惯就难以定型,难与坏习惯抗衡。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习惯还未形成,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教育者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从“小”抓起,持之以恒。习惯并非先天带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影响和教育培养下形成的,而且一旦某种习惯趋向定型化、稳化,就不在容易改变。三国时的刘备曾教导其子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足可见注重“小”处的重要性,这是从品性上来讲的。同样,习惯的培养也要从小处着眼。因为“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比如,有的小学生在读书时,一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总是爱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不要马上讲给他听,而应叫他自己先想一想,想不出来时查查字典,或提示他们联系句子或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实在弄不懂时再来问。这就是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阅读时使用工具书和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
凡属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多次重复和训练巩固的全方位的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是不可能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因此,必须持之以恒。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学习,就很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首先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动机和爱好入手,加以正确引导。一个人如果喜欢学习,并终身求学不倦,那么他的一生将是充实的。小学时期就是习惯养成阶段,它好比高楼的基础所产生的作用。此时,喜欢学习,不断打好以后成功的基础,对整个人生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孩子喜欢某位老师,也就特别爱学他教的这门课,这科的成绩就优秀。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融洽良好的感情,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就温馨和谐,教师交的愉快而尽力,学生学的轻松而起劲,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克服困难,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师生缺乏友好情感,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缺乏耐心,动辄埋怨训斥,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就会造成师生间心理隔阂与情绪对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对他们作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养成小学生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老师和家长在孩子们每次做作业前,毫无例外地要求他们先复习好当天的功课,毫无例外地严格训练,一丝不苟地要求,才能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建立起稳定地动力定型,并把先复习好当天的功课作为作好当天作业的一种需要。如果没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的过程,就会出现很多例外:今天作业太多;明日奶奶过生日;后天劳动过累等等。有了这样众多的例外,孩子不仅不能形成“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甚至可能出现“不复习乱作业”的恶习。同时,为了强化良好的习惯,老师和家长可以适时适度地对孩子进行评价表扬,鼓励其发展,使其产生充分的自信,自觉巩固好习惯。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作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坚持学习。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