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咬合力变化的研究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牵引成骨术前、术后咬合力变化的比较分析,探讨手术对咀嚼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收治22例半侧颜面短小患者,年龄6~10岁,行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矫治,采用机械式咬合力电子测量仪对患者手术前、后双侧磨牙区、双侧前磨牙区及切牙区最大咬合力进行测定,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咬合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结果

患侧磨牙区、患侧前磨牙区、切牙区、健侧前磨牙区、健侧磨牙区平均最大咬合力分别为(170.6±42.8) N、(141.9±34.9) N、(89.7±18.8) N、(169.3±29.0) N、(230.2± 56.4) N。22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术前已呈现咬合力左右分布偏倚的情况(P<0.05)。术后1年,上述5个牙区的平均最大咬合力分别为(198.8±44.0) N、(151.8±31.1) N、(88.9±18.0) N、(167.8±26.1) N、(234.3±52.5) N,患侧磨牙区咬合力升高较明显(P<0.05),而其他牙位最大咬合力基本与术前持平(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术后咬合力分布显示出趋于对称的特点。

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术能改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病例患侧的咬合力,使患者术后远期的咀嚼平衡性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影像学技术如CT、MRI、DSA等在颅颌面外科的临床应用、基因学的检测分析、三维可视化的全景解剖、颅面骨骼模型的快速精准成型、精密的设计制造技术、术前仿真的模型外科技术、术中实时的导航操作系统、网络信息的远程传输会诊体系等,有效提高了颅颌面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应用坚固内固定技术提高了骨折和截骨治疗的稳定性和精准性;骨牵引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研究和应用,使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半侧颜面短小征颌
目的探讨一种可最大程度上避免术后瘢痕形成的重睑成形术式。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们采用近睑缘切口,切口距睑缘上方1.5~2.0 mm(离睫毛根部约1 mm),共为15例患者进行重睑术。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术后效果满意,没有明显并发症,而且重睑效果持久、可靠。结论近睑缘切口的重睑成形术有效、可靠并且没有明显瘢痕,使美容外科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角肥大患者的美学下颌角点和截骨线,探讨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下颌角截骨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数字化技术对14例下颌角肥大的女性患者行术前分析、设计和手术模拟,制作截骨导板,完成下颌角截骨术。分别测量术前、手术模拟和术后患者两侧下颌角度数、下颌升支高度(Co-Go)和下颌骨体部长度(Go-Me),采用配对t检验对模拟手术和截骨术后数据进行分析。结
目的探讨一种提供稳定支撑的口内入路颧骨截骨降低术的新方法。方法根据颧骨颧弓复合体及咀嚼肌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前后支撑的颧骨颧弓截骨术,包括颧骨体部的L形截骨术和颧弓根部的斜形截骨术,参考颧骨颧弓突出程度,整体适度向内、向上推移,于颧骨体部形成第1支撑、颧弓根部形成第2支撑的前后双支撑结构,达到颧骨颧弓降低的效果。结果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应用双支撑颧骨截骨降低手术方法治疗颧骨高突患者76例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合并蝶骨翼发育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蝶骨大翼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本例患者为女性,14岁,临床表现为右侧搏动性突眼、视力消失、头面部"咖啡斑" 。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眼眶扩大和蝶骨大翼完全缺失。术中使用人工"塑形"的钛网在眼眶和颅中窝之间作为"衬托物"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微创治疗婴儿单侧冠状缝早闭的方法。方法把患侧冠状缝截除1条宽约2 cm的颅骨,在颞部截至眶侧壁,沿患侧眶外侧缘向上截骨至眶上缘,然后用超声骨刀斜行60°沿眶缘截骨,截开眶顶,到眶内侧时截到鼻中间额缝处。在原冠状缝处安装2个延长器,在未闭锁额缝的顶部打2个孔,用可吸收4-0微桥线缝合固定。把截下来的颅骨条切成2段,放在患侧额骨中间,用生物胶粘贴住或螺钉固定,重建患侧额结节。术后5 d
目的探讨在额颞部不同密度组织上设计整块多孔硅胶假体,在内镜辅助下置入假体,矫正额颞部低平的方法。方法在计算机辅助下设计额颞部整块硅胶假体的三维图像,以三维图像为基础设计所需金属模具及制作硅胶假体,高温、高压消毒备用。在内镜引导下置入假体。结果20例患者接受了治疗,术后均切口愈合良好,无积液,无面神经、眶上神经损伤,无假体偏斜,随访半年,外形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下在额颞部不同密度组织上设计额颞部整块
期刊
目的探讨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缺损,并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改良螺旋桨腓动脉穿支皮瓣对1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供区采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腓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5.5 cm×3.5 cm~13.0 cm×7.0 cm,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7.0 cm×4.0 cm~10.0 cm×6.0 cm。结果所有
目的通过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下颌不同后退距离在咀嚼肌加载时对近心骨段宽度的影响。方法将1例颅骨模型的DICOM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MIMICS及ANSYS软件,逆向生成包含颞下颌关节及牙列的下颌骨模型,模拟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BSSRO)不同后退距离下,咀嚼肌早期加载时近心骨段的位移变化。结果BSSRO术中远心骨段后移3 mm、8 mm时,近心骨段增宽均值为2.955 mm和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