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一、营造自立学习氛围,提供创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进发创新的火花。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如"谁来帮帮他"、"讲得好、说得不错、棒极了"等语言来调动情感,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主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
二、动手操作,探索创新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直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適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这堂课还有学生提出了独特的问题:“我们学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呢?”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当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就要从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开发,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则是我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具有浓烈的好奇心,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些问题的设置,进而来激发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好奇,从而积极的参与其中,有效的去解决问题。例如:1+3=?1+3+5=?1+3+5+7=?1+3+5+7+9=?,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趣味性,进而向他们发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它们中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积极的去思考,进而通过归纳和分析寻找出其中的相关规律,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激烈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找到其中的乐趣,进而也就能够更好的实现创新。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①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②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③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尽量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五、培养学生敢于发问、设想的素质
亚里士多德人为,一个能提问题的学生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重大的科学发现也印证了这一原理。而要使学生能够提出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新问题留给他的老师去解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反之,他即使提出的问题,也仅限于“一个针尖上能站上几个天使”的无聊。其次,他必须动脑。而其在具备以上两条后,剩下的也就是最重要的,他必须敢想和联想了,因为每一个重大的科学课题的突破,都是科学家从联想与假设开始的,有了假设(敢想),就必然为科学的创新铺平了道路。可见,假设、敢想或联想又是创新的胚胎和源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敢想素质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首先,我们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一包到底,我们必须有意识地留下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而这些思考的内容,是一种带有作业性质的布置,在下节课必须进行检查。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鼓励他勤于思考,勇于联想和提问,哪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的,也要肯定和表扬他的勇气和行为。再次,要耐心积极地把学生的动脑和联想行为引导到有意义的轨道上来。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为了较好地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练好“内功”,不断的充实自己,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吴全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学探讨,2009.
[2] 曾向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科教资讯,2010.
[3] 李常玉.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一、营造自立学习氛围,提供创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进发创新的火花。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如"谁来帮帮他"、"讲得好、说得不错、棒极了"等语言来调动情感,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主谐气氛;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
二、动手操作,探索创新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直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適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这堂课还有学生提出了独特的问题:“我们学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呢?”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当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就要从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开发,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则是我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具有浓烈的好奇心,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些问题的设置,进而来激发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好奇,从而积极的参与其中,有效的去解决问题。例如:1+3=?1+3+5=?1+3+5+7=?1+3+5+7+9=?,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趣味性,进而向他们发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它们中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积极的去思考,进而通过归纳和分析寻找出其中的相关规律,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激烈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找到其中的乐趣,进而也就能够更好的实现创新。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①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②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③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尽量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五、培养学生敢于发问、设想的素质
亚里士多德人为,一个能提问题的学生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重大的科学发现也印证了这一原理。而要使学生能够提出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新问题留给他的老师去解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反之,他即使提出的问题,也仅限于“一个针尖上能站上几个天使”的无聊。其次,他必须动脑。而其在具备以上两条后,剩下的也就是最重要的,他必须敢想和联想了,因为每一个重大的科学课题的突破,都是科学家从联想与假设开始的,有了假设(敢想),就必然为科学的创新铺平了道路。可见,假设、敢想或联想又是创新的胚胎和源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敢想素质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首先,我们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一包到底,我们必须有意识地留下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而这些思考的内容,是一种带有作业性质的布置,在下节课必须进行检查。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鼓励他勤于思考,勇于联想和提问,哪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的,也要肯定和表扬他的勇气和行为。再次,要耐心积极地把学生的动脑和联想行为引导到有意义的轨道上来。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为了较好地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练好“内功”,不断的充实自己,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吴全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学探讨,2009.
[2] 曾向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科教资讯,2010.
[3] 李常玉.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