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对劳动者基本素质培养的要求。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的流畅实施,必须对信息技术教育对应的文化层面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使受教育者在适当的认知年龄,接受适当的信息文化熏陶,使其具备驾御信息文化、自由于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因此,其接受信息文化的过程,应该是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过程。笔者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信息价值观思想进行梳理和归纳,期望能充实信息文化教育的内涵。
硬件主导论:硬件决定一切信息技术发展初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硬件制造,全世界一年内能造出的计算机屈指可数,这些庞大而昂贵的计算机难以操作且极不稳定,有些计算机甚至需要通过调整电路结构来应对不同的计算任务。在这种背景下,硬件成了决定信息系统价值的核心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从而形成了硬件主导论,即硬件的价值等同于信息系统的价值,其他组成均附属于硬件。基于这种认识,当时的硬件厂商通常会把配套软件的源代码免费送给用户,以方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硬件主导论存在很大局限,忽略了软件等系统其他组成的价值,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大量的社会资源集中投向硬件制造领域,制造工艺飞速发展。
软件价值论:软件具有独立价值随着硬件制造技术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构甚至个人购买计算机处理事务,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使用目的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用户大多不具备开发软件的技能。于是,能否提供易用、可靠的软件成了评测信息系统的重要因素,软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开发者不再提供源代码,甚至要求用户付费购买软件。对软件的旺盛需求促使研究者反思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并形成了软件价值论,即软件不是硬件的附属品,而是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软件价值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学习编程还是学习多媒体处理,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软件操作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焦点。
开源共享论:开放源码共享智慧开源共享论来自开发人员对软件价值论的反思,他们认同软件的价值,但反对闭源或设置软件专利等手段。他们认为,软件、通信协议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应掌控在少数商业机构手中,而应开放给全人类自由使用,开源正是保证这一权利的必要手段。经过长期努力,开源精神开始从软件开发向其他领域延伸。近年来,随着软件行业垄断的加剧,很多国家希望借助开源获得信息产业上的突破,开源共享的呼声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开源文化教育得到了更多关注,我国一些省市已明确把开源文化纳入课程。
普适计算论:计算无处不在普适计算论最早在1988年被提出,表现为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处理信息,而不必关心技术和设备。普适计算论源自科研人员对“人-机”关系的重新思考,力图让人成为信息系统的中心,其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对信息技术普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受到了充分重视,教育的重心从关注软件操作转变为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过计算机的中心地位还未动摇,已有的发展成果也没能得到课程设计者的充分认可。
网民时代论:你我都是时代人物随着以社交类网站、微博等为代表的Web2.0应用迅猛发展,网民时代论应运而生。网民时代论将网络技能看做必备的生存技能。基于这种认识,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课程基础是否恰当,也必须慎重思考“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等内容是否应当成为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必修内容。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硬件主导论:硬件决定一切信息技术发展初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硬件制造,全世界一年内能造出的计算机屈指可数,这些庞大而昂贵的计算机难以操作且极不稳定,有些计算机甚至需要通过调整电路结构来应对不同的计算任务。在这种背景下,硬件成了决定信息系统价值的核心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从而形成了硬件主导论,即硬件的价值等同于信息系统的价值,其他组成均附属于硬件。基于这种认识,当时的硬件厂商通常会把配套软件的源代码免费送给用户,以方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硬件主导论存在很大局限,忽略了软件等系统其他组成的价值,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大量的社会资源集中投向硬件制造领域,制造工艺飞速发展。
软件价值论:软件具有独立价值随着硬件制造技术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构甚至个人购买计算机处理事务,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使用目的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用户大多不具备开发软件的技能。于是,能否提供易用、可靠的软件成了评测信息系统的重要因素,软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开发者不再提供源代码,甚至要求用户付费购买软件。对软件的旺盛需求促使研究者反思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并形成了软件价值论,即软件不是硬件的附属品,而是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软件价值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学习编程还是学习多媒体处理,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软件操作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焦点。
开源共享论:开放源码共享智慧开源共享论来自开发人员对软件价值论的反思,他们认同软件的价值,但反对闭源或设置软件专利等手段。他们认为,软件、通信协议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应掌控在少数商业机构手中,而应开放给全人类自由使用,开源正是保证这一权利的必要手段。经过长期努力,开源精神开始从软件开发向其他领域延伸。近年来,随着软件行业垄断的加剧,很多国家希望借助开源获得信息产业上的突破,开源共享的呼声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开源文化教育得到了更多关注,我国一些省市已明确把开源文化纳入课程。
普适计算论:计算无处不在普适计算论最早在1988年被提出,表现为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处理信息,而不必关心技术和设备。普适计算论源自科研人员对“人-机”关系的重新思考,力图让人成为信息系统的中心,其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对信息技术普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受到了充分重视,教育的重心从关注软件操作转变为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过计算机的中心地位还未动摇,已有的发展成果也没能得到课程设计者的充分认可。
网民时代论:你我都是时代人物随着以社交类网站、微博等为代表的Web2.0应用迅猛发展,网民时代论应运而生。网民时代论将网络技能看做必备的生存技能。基于这种认识,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课程基础是否恰当,也必须慎重思考“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等内容是否应当成为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必修内容。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