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教师角度的备课和上课两个层面,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 教师角度 小学信息教学 有效性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不会计算机就等于是文盲。所以,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
一、备软件又要备硬件
首先,计算机教学和其他科目一样同样需要备课,而且既要备软件又要备硬件。备软件,即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备教材,不仅要掌握小学阶段整个的教材内容,而且要清楚课时教材所在的章节(位置)、内容、教材特点、难易程度、重点难点。备教法,要明确上课过程中使用什么合适的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把学生研究透了,你的课也就成功了80%”。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这样,对于控制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果都很有帮助。比如学习制作幻灯片时,对打字快的学生可要求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对打字慢的学生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行了。
最后,要备电脑。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脑室经常出现死机,网卡坏,电子教师软件控制不了学生,学生对电脑私设密码等情况。因此一台计算机是否正常工作,就意味着每个学生是否能正常地接受学习,是否能提高35分钟的教学效率。因此备好计算机,让计算机在课堂上正常工作,很好地为学生服务十分重要。
二、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创设适当有趣的情境,有助于形成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迅速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首先,情境创设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成功的情境,可让学生在情境的辅助下,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技能。而失败的情境,则让学生只记住了情境本身,忘记了所学的知识。比如,学习用多边形画五角星,有的教师采用了国歌来创设情境,其实根本没必要,直接嵌入主题就行了。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比如教学《会变的图片》就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情境。
最后,情境的创设要自然真实、贴近学生实际。比如,学习制作卡片,完全可以用真实的情境,比如班上某个学生的生日,或者教师节、母亲节……教师经常把信息技术围绕在生活的周围,有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学生学完了之后就会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意义。
三、精心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精心的设计,得体的悬念是学生思维进入课堂内容的一剂兴奋剂。例如:教学画图软件复制功能时,我先向学生出现一幅姹紫嫣红的花园的图景,然后对学生说:花园里不缺点什么吗?不如添点蝴蝶和蜜蜂蜻蜓吧。于是我用放大镜的功能画出蝴蝶、蜜蜂和蜻蜓各一只。可是花园里不可能就只有三个小动物呀,我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摸索。然后让最先摸索出来的学生一边示范,一边向同学讲解复制的要点,就是先将要复制的蝴蝶用剪刀工具剪下,然后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随着移动,一只只蝴蝶翩翩而起,学生惊讶声四起。在学生依葫芦画瓢时,我问:“为什么要先剪下再复制?”一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巧妙:“如果不告诉计算机要复制谁,那怎么复制呢?”这样回答突破了难点。
四、调整教学顺序,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合理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文字排版和录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识字少,拼音也不熟练,输入汉字的速度堪比蜗牛,一堂课也就十几个字,根本谈不上排版。因此与其叫他们打出文字来排版,还不如给他们一篇文章直接叫他们排版,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五、利用初加工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多,小学一星期只有一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少的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本课任务在本节课尽量完成,不要留到下节课或课后去完成。其次,可以采取初加工策略。“初加工”是为师生提供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作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技术操作要点,提高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比如,教学组合方法就可以提供一些需要组合的图片,让学生组合成一幅画。
六、运用合理的课堂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告诉: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燃烧起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之火。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可给他们的操作进行指导。如“你真棒!”“不错!”“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等这些语言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希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更加明显,也相应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欣赏学生,欣赏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优良的一面,对学生有缺点的不如意的表现,不应该表现出无望与愤怒。辩证地观察每个学生及其反映,总会发现他们的优点。教师应带着放大镜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而这些优点一旦被发现,学生将会在暗示这一心理作用下,激发学习的心理能量,享受高峰体验,使优点成长起来,真正地成为显著的优点,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鼓励语和要求。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孩子,更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学生。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应因人而异,对于聪明成绩出色的学生,可以给他添加“营养”,提高难度,挖掘他们的潜力;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够按照书本的来做,并且适当地加入自己的创意;而对于表现不太理想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或者做其中的一部分,或者与他人合作。对于作品当中的“亮点”,教师应及时鼓励,并且发给他们风采卡,以此激励这些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对于特别棒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并且有更高的要求。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能力,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我认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认真的就应该大力表扬,而不好的不认真的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批评,适当的批评能让他们更好地认清自我。
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对于一个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对他作品的肯定,可极大地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让他的作品和名字放在网页上,长期对其他同学进行展示,对他来说影响将是深远的,不可低估的。对班级中的每位学生来说那更是起着鼓励和激发的作用。由于作品是要展示的,因此学生不会再敷衍了事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会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
七、利用教学变故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因硬件或软件引起的小“变故”,教师不得不停下课来处理这些“变故”。但有时候,电脑课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也可以变成一种教育资源,如果教师处理得当,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总有几个学生喜欢给计算机设置用户密码,导致下个班的学生无法打开电脑。我几次提醒,但效果都不大。既然这种不痛不痒的说教不起作用,不如就让学生切身感受一回吧。于是我把所有的学生机都设置了用户密码,并且谎称自己不知道。学生一个密码又一个密码地试,深受解码之苦后,才会真切体会到文明使用公用计算机的守则之一:不能随意改动电脑设置。这样一次刻意而为的“变故”,既传授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文明使用计算机的意识,一举两得。
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计算机教师也就有一百个信息技术课堂。信息在不断变化,技术在日益更新,教学方法也不妨跟着变一变,让学生更快乐地学,让教师更“轻松”地教。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徐海峰.了解差异分层互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姚晓萍.在情境中习得在整合中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关键词: 教师角度 小学信息教学 有效性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不会计算机就等于是文盲。所以,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
一、备软件又要备硬件
首先,计算机教学和其他科目一样同样需要备课,而且既要备软件又要备硬件。备软件,即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备教材,不仅要掌握小学阶段整个的教材内容,而且要清楚课时教材所在的章节(位置)、内容、教材特点、难易程度、重点难点。备教法,要明确上课过程中使用什么合适的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把学生研究透了,你的课也就成功了80%”。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这样,对于控制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果都很有帮助。比如学习制作幻灯片时,对打字快的学生可要求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对打字慢的学生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行了。
最后,要备电脑。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脑室经常出现死机,网卡坏,电子教师软件控制不了学生,学生对电脑私设密码等情况。因此一台计算机是否正常工作,就意味着每个学生是否能正常地接受学习,是否能提高35分钟的教学效率。因此备好计算机,让计算机在课堂上正常工作,很好地为学生服务十分重要。
二、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创设适当有趣的情境,有助于形成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迅速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首先,情境创设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成功的情境,可让学生在情境的辅助下,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技能。而失败的情境,则让学生只记住了情境本身,忘记了所学的知识。比如,学习用多边形画五角星,有的教师采用了国歌来创设情境,其实根本没必要,直接嵌入主题就行了。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比如教学《会变的图片》就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情境。
最后,情境的创设要自然真实、贴近学生实际。比如,学习制作卡片,完全可以用真实的情境,比如班上某个学生的生日,或者教师节、母亲节……教师经常把信息技术围绕在生活的周围,有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学生学完了之后就会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意义。
三、精心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精心的设计,得体的悬念是学生思维进入课堂内容的一剂兴奋剂。例如:教学画图软件复制功能时,我先向学生出现一幅姹紫嫣红的花园的图景,然后对学生说:花园里不缺点什么吗?不如添点蝴蝶和蜜蜂蜻蜓吧。于是我用放大镜的功能画出蝴蝶、蜜蜂和蜻蜓各一只。可是花园里不可能就只有三个小动物呀,我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摸索。然后让最先摸索出来的学生一边示范,一边向同学讲解复制的要点,就是先将要复制的蝴蝶用剪刀工具剪下,然后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随着移动,一只只蝴蝶翩翩而起,学生惊讶声四起。在学生依葫芦画瓢时,我问:“为什么要先剪下再复制?”一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巧妙:“如果不告诉计算机要复制谁,那怎么复制呢?”这样回答突破了难点。
四、调整教学顺序,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合理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文字排版和录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识字少,拼音也不熟练,输入汉字的速度堪比蜗牛,一堂课也就十几个字,根本谈不上排版。因此与其叫他们打出文字来排版,还不如给他们一篇文章直接叫他们排版,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五、利用初加工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多,小学一星期只有一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少的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本课任务在本节课尽量完成,不要留到下节课或课后去完成。其次,可以采取初加工策略。“初加工”是为师生提供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作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技术操作要点,提高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比如,教学组合方法就可以提供一些需要组合的图片,让学生组合成一幅画。
六、运用合理的课堂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告诉: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燃烧起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之火。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可给他们的操作进行指导。如“你真棒!”“不错!”“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等这些语言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希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更加明显,也相应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欣赏学生,欣赏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优良的一面,对学生有缺点的不如意的表现,不应该表现出无望与愤怒。辩证地观察每个学生及其反映,总会发现他们的优点。教师应带着放大镜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而这些优点一旦被发现,学生将会在暗示这一心理作用下,激发学习的心理能量,享受高峰体验,使优点成长起来,真正地成为显著的优点,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鼓励语和要求。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孩子,更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学生。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应因人而异,对于聪明成绩出色的学生,可以给他添加“营养”,提高难度,挖掘他们的潜力;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够按照书本的来做,并且适当地加入自己的创意;而对于表现不太理想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或者做其中的一部分,或者与他人合作。对于作品当中的“亮点”,教师应及时鼓励,并且发给他们风采卡,以此激励这些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对于特别棒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并且有更高的要求。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能力,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我认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认真的就应该大力表扬,而不好的不认真的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批评,适当的批评能让他们更好地认清自我。
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对于一个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对他作品的肯定,可极大地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让他的作品和名字放在网页上,长期对其他同学进行展示,对他来说影响将是深远的,不可低估的。对班级中的每位学生来说那更是起着鼓励和激发的作用。由于作品是要展示的,因此学生不会再敷衍了事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会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
七、利用教学变故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因硬件或软件引起的小“变故”,教师不得不停下课来处理这些“变故”。但有时候,电脑课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也可以变成一种教育资源,如果教师处理得当,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总有几个学生喜欢给计算机设置用户密码,导致下个班的学生无法打开电脑。我几次提醒,但效果都不大。既然这种不痛不痒的说教不起作用,不如就让学生切身感受一回吧。于是我把所有的学生机都设置了用户密码,并且谎称自己不知道。学生一个密码又一个密码地试,深受解码之苦后,才会真切体会到文明使用公用计算机的守则之一:不能随意改动电脑设置。这样一次刻意而为的“变故”,既传授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文明使用计算机的意识,一举两得。
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计算机教师也就有一百个信息技术课堂。信息在不断变化,技术在日益更新,教学方法也不妨跟着变一变,让学生更快乐地学,让教师更“轻松”地教。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徐海峰.了解差异分层互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姚晓萍.在情境中习得在整合中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