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体验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那一节节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文课堂。“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当然,新课程已经实施好几年了,在新教育政策的引领下,在市教科所的组织实施中,许多一线教师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反思赋予教改教研以新的生命与活力。我们应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呢?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了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要让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就要构建一个幸福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做好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和学习前置,三个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四个形态——展示交流、自我评价、点拨提升、开放拓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快乐。让每个孩子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妙与生动,为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
语文是奇妙、丰富、多彩的世界,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因此,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情感的乐园。要让孩子觉得极富激情,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的激发。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是难以拨动孩子的情弦的。要让孩子充满激情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展示给孩子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内心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不是100%的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富有激情,课堂才能灵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情感交流……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学习氛围。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生命的药方》一课时,倡议为班上患障碍性贫血的某同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联欢会,为他的康复治疗捐献爱心款。当教这篇课文时,孩子们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了。当这位同学充满激情地读完这篇课文时,发现孩子们的眼角都噙着泪花,几个女孩已在抽泣了。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生命的药方》是真诚、是友情、是关爱。语文课堂闪烁着的是人文的光芒,是人性的光辉!
二、给孩子一个“灵动的课堂”
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靠积累,教学更需要等待。急功近利有如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等待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要给孩子一个“灵动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新型课堂、就需要耐心的等待。就如同一个农民扔下了种子,守望着收获。等待能让孩子激情勃发。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孩子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聪明活泼,有的反应迟钝,正是这种个性差异,才使孩子们的探究过程变得多姿多彩。耐心等待就能让他们自主发现,不断地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否定、自我创造的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创新自己。等待是一种幸福,要给孩子们留足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去等待收获喜悦。”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总是在一问一答的圈子里徘徊。如回答不出,老师总是不断重复问题,忙着启发,多数情况下,是启而不发,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这种把孩子当作容器的语文课,久而久之,就如一潭死水,枯燥乏味。其实,在短短的时间里,孩子的思考很难有一定深度的,为了迎合老师,匆忙寻找只言片语,表面气氛活跃,但又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因此,必须给孩子们一个有充裕时间的交流课堂,让交流变成一种班级文化,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搭建一个“民主、探究、共生”的平台,把“民主意识、合作愿望、批判精神、坚强的信念”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展示自己的灵活与机动、灵巧与天真。通过形体表演、语言模仿,丰富文学视野,提升人文境界。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创造说的条件,激起说的欲望,放开说,放心说,放胆说。继而激发想写的冲动,并且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那就进入了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给孩子一个“体验的课堂”
语文教学不是告诉,而是体验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多美的舞蹈。语文课堂应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孩子们健康成长、享受幸福教育最向往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孩子们足够大的舞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鸟”与“乌”,“喝”与“渴”两组形近字时,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便于怎样记住它们,区分它们。竟得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孩子们对“乌”的理解:“乌”表示颜色,比“鸟”少一点,因为乌鸦全身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喝”“渴”的理解:喝水要用口喝,就要张大口,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试想一下,如果是教师发挥自己的才智,给这两组形近字编出儿歌,成顺口溜,让孩子们背下来,尽管也能达到让孩子们识记的效果,但我们就看不到孩子们智慧的光芒了。老师在不经意间就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孩子的创造力需要“十年磨一剑”,厚积而薄发,需要我们的教师搭建平台去开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体验。只有在体验中,孩子们的创造力才能不断巩固、提升。文源于读,只有多读,创造思维才能厚积薄发。因此,老师应成为孩子们读书的表率,丢下麻将和字牌,潜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育人。创设读书好氛围,少留作业,多读书,读经典书、读科普书,读艺体书,开阔孩子的视野,经常性地开展演讲、诵读、背诵比赛,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语言文字的妙曼与生动,让读书成为每个孩子的精神文化大餐。给孩子一个体验的语文课堂。
四、给孩子一个感悟的语文课堂
钱梦龙老师提倡的“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少讲多思,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孩子们的创造潜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要给孩子们一个感悟的课堂,仅仅让孩子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有时难免陷入“百思不解”地境地。所以,语文课堂要在激发孩子们探究的激情,在孩子们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构建“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让孩子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开智启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每个孩子的认知冲动和探究欲望,使其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得益彰。一个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公开课,他找来银河、天体、宇宙图片与孩子们共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渴求的眼神。当老师扣人心弦地提出:“孩子们,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随后这位教师又出示了三种图片,一组是一行行的大树被砍伐、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一组是资水河中漂浮物随处可见,河水浑浊,一条条鱼儿浮出水面求救;一组是工厂黑烟滚滚,把白天鹅的羽毛都染黑了。我们的心再一次被孩子们的倡议、激情所震憾。一条条建议尽管还很幼稚,但充满了真诚。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就在这种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感悟中养成。
语文教学的终端目标,我想应该是要让每个孩子成长在校园,成才在课堂,成功在课外。因此,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以教材为范本,去开发、探索利用新的教育资源。把语文融入生活,课堂才会更鲜活、才会更精彩,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闪耀人性的光芒,陪伴每个孩子度过每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奠基终身学习的未来!当孩子离开学校以后,还喜欢看书,不断在书中找到快乐、幸福,获得心灵的滋养,并且能够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莫大的成功和快乐。
(作者单位:湖南省司马冲镇田心完小)
一、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
语文是奇妙、丰富、多彩的世界,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因此,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情感的乐园。要让孩子觉得极富激情,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的激发。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是难以拨动孩子的情弦的。要让孩子充满激情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展示给孩子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内心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不是100%的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富有激情,课堂才能灵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情感交流……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学习氛围。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生命的药方》一课时,倡议为班上患障碍性贫血的某同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联欢会,为他的康复治疗捐献爱心款。当教这篇课文时,孩子们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了。当这位同学充满激情地读完这篇课文时,发现孩子们的眼角都噙着泪花,几个女孩已在抽泣了。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生命的药方》是真诚、是友情、是关爱。语文课堂闪烁着的是人文的光芒,是人性的光辉!
二、给孩子一个“灵动的课堂”
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靠积累,教学更需要等待。急功近利有如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等待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要给孩子一个“灵动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新型课堂、就需要耐心的等待。就如同一个农民扔下了种子,守望着收获。等待能让孩子激情勃发。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孩子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聪明活泼,有的反应迟钝,正是这种个性差异,才使孩子们的探究过程变得多姿多彩。耐心等待就能让他们自主发现,不断地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否定、自我创造的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创新自己。等待是一种幸福,要给孩子们留足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去等待收获喜悦。”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总是在一问一答的圈子里徘徊。如回答不出,老师总是不断重复问题,忙着启发,多数情况下,是启而不发,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这种把孩子当作容器的语文课,久而久之,就如一潭死水,枯燥乏味。其实,在短短的时间里,孩子的思考很难有一定深度的,为了迎合老师,匆忙寻找只言片语,表面气氛活跃,但又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因此,必须给孩子们一个有充裕时间的交流课堂,让交流变成一种班级文化,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搭建一个“民主、探究、共生”的平台,把“民主意识、合作愿望、批判精神、坚强的信念”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展示自己的灵活与机动、灵巧与天真。通过形体表演、语言模仿,丰富文学视野,提升人文境界。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创造说的条件,激起说的欲望,放开说,放心说,放胆说。继而激发想写的冲动,并且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那就进入了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给孩子一个“体验的课堂”
语文教学不是告诉,而是体验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多美的舞蹈。语文课堂应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孩子们健康成长、享受幸福教育最向往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孩子们足够大的舞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鸟”与“乌”,“喝”与“渴”两组形近字时,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便于怎样记住它们,区分它们。竟得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孩子们对“乌”的理解:“乌”表示颜色,比“鸟”少一点,因为乌鸦全身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喝”“渴”的理解:喝水要用口喝,就要张大口,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试想一下,如果是教师发挥自己的才智,给这两组形近字编出儿歌,成顺口溜,让孩子们背下来,尽管也能达到让孩子们识记的效果,但我们就看不到孩子们智慧的光芒了。老师在不经意间就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孩子的创造力需要“十年磨一剑”,厚积而薄发,需要我们的教师搭建平台去开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体验。只有在体验中,孩子们的创造力才能不断巩固、提升。文源于读,只有多读,创造思维才能厚积薄发。因此,老师应成为孩子们读书的表率,丢下麻将和字牌,潜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育人。创设读书好氛围,少留作业,多读书,读经典书、读科普书,读艺体书,开阔孩子的视野,经常性地开展演讲、诵读、背诵比赛,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语言文字的妙曼与生动,让读书成为每个孩子的精神文化大餐。给孩子一个体验的语文课堂。
四、给孩子一个感悟的语文课堂
钱梦龙老师提倡的“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少讲多思,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孩子们的创造潜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要给孩子们一个感悟的课堂,仅仅让孩子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有时难免陷入“百思不解”地境地。所以,语文课堂要在激发孩子们探究的激情,在孩子们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构建“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让孩子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开智启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每个孩子的认知冲动和探究欲望,使其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得益彰。一个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公开课,他找来银河、天体、宇宙图片与孩子们共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渴求的眼神。当老师扣人心弦地提出:“孩子们,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随后这位教师又出示了三种图片,一组是一行行的大树被砍伐、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一组是资水河中漂浮物随处可见,河水浑浊,一条条鱼儿浮出水面求救;一组是工厂黑烟滚滚,把白天鹅的羽毛都染黑了。我们的心再一次被孩子们的倡议、激情所震憾。一条条建议尽管还很幼稚,但充满了真诚。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就在这种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感悟中养成。
语文教学的终端目标,我想应该是要让每个孩子成长在校园,成才在课堂,成功在课外。因此,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以教材为范本,去开发、探索利用新的教育资源。把语文融入生活,课堂才会更鲜活、才会更精彩,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闪耀人性的光芒,陪伴每个孩子度过每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奠基终身学习的未来!当孩子离开学校以后,还喜欢看书,不断在书中找到快乐、幸福,获得心灵的滋养,并且能够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莫大的成功和快乐。
(作者单位:湖南省司马冲镇田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