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想性错视
看那天上的白云,你是否看到了恐龙的样子?或者是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
你也许听说过火星上的人脸,过去人们通过倍数不高的望远镜观察火星,发现有一块高地的轮廓很像人脸,似乎是智慧生命有意雕刻的。但当望远镜的倍数提高后,人们发现那里只不过是自然形成的岩石地貌而已。
这就是空想性错视,人们在观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杂乱图案时,往往会赋予这些图案以含义,比如把云朵看成恐龙,从一首倒放的乐曲中听出信息。
心理医生利用了这个心理陷阱,他们弄出一些毫无意义的墨迹,然后问人们看到了什么,许多人在赋予墨迹含义的同时,也暴露了他们的一些隐藏在心里的想法,于是心理医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了。
可得性启发
飞机旅行更安全,还是火车旅行更安全?
如果你关注媒体的报道,你会发现全球经常发生空难,而火车事故却在大的媒体上很少出现。但你绝对不能因此断言,火车旅行更加安全。实际上从概率上看,在相同的人数和相同旅行时间的条件下,飞机旅行的死亡率更低。是什么造成了你对飞机旅行的偏见呢?
媒体的报道!人们对医疗事故、飞行灾难、动物袭击、地震、海啸这类不寻常的事件更加关注,所以媒体也就更多地报道这类事件,而火车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火车事故就很难获得媒体的报道。于是,公众就会觉得,空难比火车事故发生的概率要高,飞机旅行更不安全。
这就是可得性启发,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一天中发生的不寻常的事件,而忽略那些寻常的事件。我们的大脑对不寻常事件的记忆更加鲜活,于是误导了我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
关注效应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霍桑工厂展开一项研究,想看看在不同亮度的光照下,工人的生产效率有何不同。结果令人振奋,当光照增加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别高兴太早,以为找到了人体永动机,当研究结束后,虽然光照没有降下来,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却逐渐降低到了过去的正常水平。光照失灵了?
真相是,光照其实对生产效率没什么明显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研究人员对工人的关注!
当人们发现自己被关注的时候,就会不由得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在外人眼中变得更好一些,比如更勤奋,更文雅等。这就是所谓的应激性,这个心理陷阱给人们研究社会问题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比如,当研究人员找来一些人,研究生活中他们相互之间的友善关系时,由于感觉自己受到了关注,于是大家都尽量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不是把生活中正常状态的一面展现出来,研究人员的研究就出现了偏差。
所以现在,研究人员会尽力对研究对象有意隐瞒做研究,让研究对象对此一无所知,以免研究对象因为受到关注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让研究变得毫无意义。
自利偏见
当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会不会觉得这是由于自己智商很高、学习习惯优良呢?当你在考试中成绩糟糕时,你是否会觉得这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或者考试卷印刷得不清楚呢?
别不好意思,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好成绩那是自己获得的,而坏成绩则是外部原因导致的。股市中也一样,许多股民赚钱了就觉得自己是股神,而赔钱了就觉得有庄家背后捣鬼。这就是自利偏见,人们把好成绩归功于自己,而把坏成绩归罪于客观条件。
有趣的是,当我们评价别人的成绩时,标准完全颠倒了。当我们得知旁边一同参加考试的那个人考得一团糟时,我们就会把这看成是主观原因导致的:那个人智力不行或者学习太懒;而如果那个人考试成绩优秀,我们会认为他只是运气很好,或者老师更喜欢他。
我们总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规划谬误
如果有人问你,你到附近超市采购东西大概要花费多少时间,你可能会很快给出一个时间答案,并且真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采购任务。那么,如果问你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完成一篇非洲部落调查报告需要多长时间,你是否能给出一个合理的时间,并真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任务呢?
对于一件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任务,人们在估算时间的时候,由于没有过去的经验参照,往往会对完成时间估计不足,出现规划谬误,比如原本估计3个月完成的事情,一拖再拖,结果需要半年才完成。
规划谬误其实是另一个心理陷阱——乐观偏见的结果。由于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能力很乐观,所以实际完成任务的时间总是多于一开始预计的时间。乐观偏见也被称为霍夫斯塔特定律: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总比你预计的时间要长,即使你把霍夫斯塔特定律也考虑在内,你还是不会按计划完成任务。
有趣的是,生活中有一些非常悲观的人,总是从悲观的角度看问题,这些人在对任务完成时间的估计上,往往比常人更加准确!
看那天上的白云,你是否看到了恐龙的样子?或者是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
你也许听说过火星上的人脸,过去人们通过倍数不高的望远镜观察火星,发现有一块高地的轮廓很像人脸,似乎是智慧生命有意雕刻的。但当望远镜的倍数提高后,人们发现那里只不过是自然形成的岩石地貌而已。
这就是空想性错视,人们在观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杂乱图案时,往往会赋予这些图案以含义,比如把云朵看成恐龙,从一首倒放的乐曲中听出信息。
心理医生利用了这个心理陷阱,他们弄出一些毫无意义的墨迹,然后问人们看到了什么,许多人在赋予墨迹含义的同时,也暴露了他们的一些隐藏在心里的想法,于是心理医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了。
可得性启发
飞机旅行更安全,还是火车旅行更安全?
如果你关注媒体的报道,你会发现全球经常发生空难,而火车事故却在大的媒体上很少出现。但你绝对不能因此断言,火车旅行更加安全。实际上从概率上看,在相同的人数和相同旅行时间的条件下,飞机旅行的死亡率更低。是什么造成了你对飞机旅行的偏见呢?
媒体的报道!人们对医疗事故、飞行灾难、动物袭击、地震、海啸这类不寻常的事件更加关注,所以媒体也就更多地报道这类事件,而火车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火车事故就很难获得媒体的报道。于是,公众就会觉得,空难比火车事故发生的概率要高,飞机旅行更不安全。
这就是可得性启发,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一天中发生的不寻常的事件,而忽略那些寻常的事件。我们的大脑对不寻常事件的记忆更加鲜活,于是误导了我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
关注效应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霍桑工厂展开一项研究,想看看在不同亮度的光照下,工人的生产效率有何不同。结果令人振奋,当光照增加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别高兴太早,以为找到了人体永动机,当研究结束后,虽然光照没有降下来,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却逐渐降低到了过去的正常水平。光照失灵了?
真相是,光照其实对生产效率没什么明显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研究人员对工人的关注!
当人们发现自己被关注的时候,就会不由得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在外人眼中变得更好一些,比如更勤奋,更文雅等。这就是所谓的应激性,这个心理陷阱给人们研究社会问题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比如,当研究人员找来一些人,研究生活中他们相互之间的友善关系时,由于感觉自己受到了关注,于是大家都尽量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不是把生活中正常状态的一面展现出来,研究人员的研究就出现了偏差。
所以现在,研究人员会尽力对研究对象有意隐瞒做研究,让研究对象对此一无所知,以免研究对象因为受到关注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让研究变得毫无意义。
自利偏见
当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会不会觉得这是由于自己智商很高、学习习惯优良呢?当你在考试中成绩糟糕时,你是否会觉得这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或者考试卷印刷得不清楚呢?
别不好意思,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好成绩那是自己获得的,而坏成绩则是外部原因导致的。股市中也一样,许多股民赚钱了就觉得自己是股神,而赔钱了就觉得有庄家背后捣鬼。这就是自利偏见,人们把好成绩归功于自己,而把坏成绩归罪于客观条件。
有趣的是,当我们评价别人的成绩时,标准完全颠倒了。当我们得知旁边一同参加考试的那个人考得一团糟时,我们就会把这看成是主观原因导致的:那个人智力不行或者学习太懒;而如果那个人考试成绩优秀,我们会认为他只是运气很好,或者老师更喜欢他。
我们总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规划谬误
如果有人问你,你到附近超市采购东西大概要花费多少时间,你可能会很快给出一个时间答案,并且真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采购任务。那么,如果问你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完成一篇非洲部落调查报告需要多长时间,你是否能给出一个合理的时间,并真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任务呢?
对于一件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任务,人们在估算时间的时候,由于没有过去的经验参照,往往会对完成时间估计不足,出现规划谬误,比如原本估计3个月完成的事情,一拖再拖,结果需要半年才完成。
规划谬误其实是另一个心理陷阱——乐观偏见的结果。由于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能力很乐观,所以实际完成任务的时间总是多于一开始预计的时间。乐观偏见也被称为霍夫斯塔特定律: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总比你预计的时间要长,即使你把霍夫斯塔特定律也考虑在内,你还是不会按计划完成任务。
有趣的是,生活中有一些非常悲观的人,总是从悲观的角度看问题,这些人在对任务完成时间的估计上,往往比常人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