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艺术包括文学,文学又通常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四大样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文字作品,除了韵文诗歌外,都属于广义的散文,于是换言之:“作文的最高境界是真实。”
我们现在的写作领域,尤其是中学作文教学中,应试写作掌控着一切,套路作文主宰着文坛,教师因考试而教,学生因取得高分而作。殊不知,在每年的作文评分标准中,强调的关键词语,主要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从来没有是否“真实”方面的要求,甚至还对时、地、人等方面不得真实的要求。于是,“只要得高分,何必去求真”。这种应试写作教学的现况,弊端甚多,贻害无穷,严重地影响了写作的真谛,使写作境界不可避免地降到了低点。著名作家茹志鹤先生指出:“做好作文的第一要点,就是需要真情实感。”这就告诉我们,求真,是作文的第一要务,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如果在我们的作文中,真实的人形象丰满,真实的事曲折生姿,真实的景色彩绚丽,真实的情催人泪下,这样的作文,练笔也好,应试也好,都会进入一个成功的“最高境界”。可见,强调作文教学求真,与应试并不矛盾,甚至可以顺利完成“作文教学”,有效提升“应试成绩”。
那么,怎样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真实表现,真情写作,实现作文的“最高境界”呢?
一、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的真谛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过:“写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想。”“观察”就是认识,“总结”和“想”就是思考。我们写文章,无论是写人叙事,达情言理,都要遵循这一渐进过程。在写作时,总要涉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尤其是以其中某一对象为主的文章,更要看重它。要用好它,首先要认识它,通过观察、了解、研究来熟知它。依照的顺序,先是表象的外在特点,后是内在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外形表象往往掩盖了本质的东西,如果只对外表用笔墨、下功夫,就犯了拣芝麻丢西瓜的毛病。对于已经认识了的人、事、物,要如实地写进文中,不能有虚假成分,因为真人真事有可信度,有说服力,真情实感才有感染力,才能激发人、教育人、鼓舞人。例如在公共场所,一位中学生将自己最喜欢吃的无花果送给了一位陌生的病人,这件事情很简单,记叙时,要将自己的亲眼所见写下来,但这还不够,还只是表象,还要进行“总结”,挖掘其内涵,揭示其深意,使之典型化,这件事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我们造假虚构,没有这件事而凭空捏造,那是难以写得真切生动的。
另一个问题,我们在看待某个人、某件事、某种景物时,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来对待之,要有积极健康的态度,要带着进取向上的情感,既客观公正,又实事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内容,才能显示出事物的本质,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趣。不能不加思考,就人云亦云,别人说对就对,别人说错就错,自己没有主见,缺乏分析的头脑,也就缺乏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对于中学生“上网”这件事,就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如果是为了查阅知识丰富自己,就值得肯定;如果是在游戏聊天,甚至日夜为之,害人害己,害学业害家庭,甚至危害社会,这就不仅要否定,还要对其进行批评甚至批判。这种认识就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生活的本质和客观事理。
二、要告诉学生有所选择,有所摈弃,表现时代的主流
人、事物、景的表象和内里,往往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是否将这些真实的内容都一古脑儿地写进文中呢?当然不能。写文章不同于摄像取照,不能客观地实录,不能像记流水账那样,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地全部写进去,那也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几个人之中,必然有主次之分,几件事情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同等重要,即使是一件事,它发展的几个阶段也不是处于同一层次。这就要根据写作需要,根据生活真实情况,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至于一些次要的人、事物、景,或者略写,或者干脆舍去。诚如画家绘画一样,有的地方浓墨重彩,有的地方轻描淡写。例如,写运动员奥运夺冠,最艰难最曲折的那一位就是主要的;写东方朝霞之景,太阳就是主要的。这样写,既是真切的,又符合生活实情。可见,有所选择,有所重点,也是作文求真务实的要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写作宗旨,就很好地告诉我们,写文章要为时代服务,是这个时代真实生活的生动反映。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只有与时俱进,采撷新时代的新鲜浪花,表现新形势下的新人新事,主题才能新颖,文章才有生命力。我们的生活节奏,我们所见到的周围世界,很多内容和现象都是重复的,如每天放学上学,早读晚习,一日三餐,还有花开花落,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等,都有周期性,都有循环往复的特点。如果我们不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它们,不用一种新的理念来写它们,那么,陈旧的东西就太多了。而且这些新东西又往往稍纵即逝,要洞察秋毫,随时捕捉。我们又都知道,不管这些内容和现象如何重复,它们总是在变化发展中不断显示出新东西,只要我们留心注意,新事物、新现象、新内容总是层出不穷,色彩纷呈,正如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全靠我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勤于思考的心灵。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新,勇于挖掘新,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全新的世界,这是生活的主旋律,是时代的主流,我们只有写出这些新人新事,真人真事,我们的作品才新鲜活泼,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三、要激发学生抒真情,写真意,表达真情实感
在特定的情境下,写作主体的真实感受和发自内心的感情,既源于生活中饱含喜怒哀乐的事情,又与写作主体的性格、气质、身世、教养以及禀赋关系密切。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下的感受和产生的感情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个性差异的真情,也是作文表达角度、达情深浅所在。“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诗歌矣。”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只有抒真情,写真意,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充分发挥动情感人的力量。
表情达意要真挚自然。写人也好,叙事也好,绘景也好,都要寄予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应是真挚的,惟有真情最动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为情造文”。不能为抒情而抒情,虚假不实,矫揉造作,这样的情感不但不能感染人,甚至使人产生厌恶。同时,抒发的情感还要自然,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借物借事抒情,都要自然亲切,合情合理,讲究渗透和流露,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潮水。例如:写人,“地震中的温总理,您太辛苦了”;记事,“他为了这块奥运金牌,坚持苦练着”;写景,“这春风春雨真暖人心啊”。这里的写人记事绘景,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都是作者的寄情对象,没有丝毫造作的痕迹,是真挚自然的,表请达意十分成功。
抒情要有所节制。情感的倾诉如潮水涌动,如草原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奔放。但又要有一定的控制,不能“真情到永远”,随心所欲,失度失控。限制的原则,一是作品的主题,不能旁逸或超脱;二是作者的感情基调,不能中途易辙,受它们共同制约的统摄,这样的情就是恰当的,合乎情理的。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情感,始终不离“挚爱”之旨,始终不脱“家庭”范围,始终不走“深沉”基调。几十年来,这种真挚的情感,一直深深地打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这样的情,收放有度,表达有节,就显得令人可信,极具感染力。
真实,是作文的最高境界,求真求实,是写作理念的返璞归真,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表现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需要严肃面对和着力解决的迫切难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技巧问题,也不是单纯写作水平高下所能圆说的,而是一个教人求真、育人求实、培养人、塑造人的大课题。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有这种认识高度。让我们以一颗求真务实之心,以真为文,去伪存真,为还中学作文教学园地一片净土和蓝天而作出努力。
【注释】
① 白居易.《策林》.
② 白居易.《与元九书》.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罗河初级中学)
我们现在的写作领域,尤其是中学作文教学中,应试写作掌控着一切,套路作文主宰着文坛,教师因考试而教,学生因取得高分而作。殊不知,在每年的作文评分标准中,强调的关键词语,主要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从来没有是否“真实”方面的要求,甚至还对时、地、人等方面不得真实的要求。于是,“只要得高分,何必去求真”。这种应试写作教学的现况,弊端甚多,贻害无穷,严重地影响了写作的真谛,使写作境界不可避免地降到了低点。著名作家茹志鹤先生指出:“做好作文的第一要点,就是需要真情实感。”这就告诉我们,求真,是作文的第一要务,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如果在我们的作文中,真实的人形象丰满,真实的事曲折生姿,真实的景色彩绚丽,真实的情催人泪下,这样的作文,练笔也好,应试也好,都会进入一个成功的“最高境界”。可见,强调作文教学求真,与应试并不矛盾,甚至可以顺利完成“作文教学”,有效提升“应试成绩”。
那么,怎样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真实表现,真情写作,实现作文的“最高境界”呢?
一、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的真谛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过:“写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想。”“观察”就是认识,“总结”和“想”就是思考。我们写文章,无论是写人叙事,达情言理,都要遵循这一渐进过程。在写作时,总要涉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尤其是以其中某一对象为主的文章,更要看重它。要用好它,首先要认识它,通过观察、了解、研究来熟知它。依照的顺序,先是表象的外在特点,后是内在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外形表象往往掩盖了本质的东西,如果只对外表用笔墨、下功夫,就犯了拣芝麻丢西瓜的毛病。对于已经认识了的人、事、物,要如实地写进文中,不能有虚假成分,因为真人真事有可信度,有说服力,真情实感才有感染力,才能激发人、教育人、鼓舞人。例如在公共场所,一位中学生将自己最喜欢吃的无花果送给了一位陌生的病人,这件事情很简单,记叙时,要将自己的亲眼所见写下来,但这还不够,还只是表象,还要进行“总结”,挖掘其内涵,揭示其深意,使之典型化,这件事就不那么简单了。如果我们造假虚构,没有这件事而凭空捏造,那是难以写得真切生动的。
另一个问题,我们在看待某个人、某件事、某种景物时,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来对待之,要有积极健康的态度,要带着进取向上的情感,既客观公正,又实事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内容,才能显示出事物的本质,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趣。不能不加思考,就人云亦云,别人说对就对,别人说错就错,自己没有主见,缺乏分析的头脑,也就缺乏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对于中学生“上网”这件事,就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如果是为了查阅知识丰富自己,就值得肯定;如果是在游戏聊天,甚至日夜为之,害人害己,害学业害家庭,甚至危害社会,这就不仅要否定,还要对其进行批评甚至批判。这种认识就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生活的本质和客观事理。
二、要告诉学生有所选择,有所摈弃,表现时代的主流
人、事物、景的表象和内里,往往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是否将这些真实的内容都一古脑儿地写进文中呢?当然不能。写文章不同于摄像取照,不能客观地实录,不能像记流水账那样,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地全部写进去,那也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几个人之中,必然有主次之分,几件事情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同等重要,即使是一件事,它发展的几个阶段也不是处于同一层次。这就要根据写作需要,根据生活真实情况,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至于一些次要的人、事物、景,或者略写,或者干脆舍去。诚如画家绘画一样,有的地方浓墨重彩,有的地方轻描淡写。例如,写运动员奥运夺冠,最艰难最曲折的那一位就是主要的;写东方朝霞之景,太阳就是主要的。这样写,既是真切的,又符合生活实情。可见,有所选择,有所重点,也是作文求真务实的要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写作宗旨,就很好地告诉我们,写文章要为时代服务,是这个时代真实生活的生动反映。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只有与时俱进,采撷新时代的新鲜浪花,表现新形势下的新人新事,主题才能新颖,文章才有生命力。我们的生活节奏,我们所见到的周围世界,很多内容和现象都是重复的,如每天放学上学,早读晚习,一日三餐,还有花开花落,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等,都有周期性,都有循环往复的特点。如果我们不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它们,不用一种新的理念来写它们,那么,陈旧的东西就太多了。而且这些新东西又往往稍纵即逝,要洞察秋毫,随时捕捉。我们又都知道,不管这些内容和现象如何重复,它们总是在变化发展中不断显示出新东西,只要我们留心注意,新事物、新现象、新内容总是层出不穷,色彩纷呈,正如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全靠我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勤于思考的心灵。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新,勇于挖掘新,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全新的世界,这是生活的主旋律,是时代的主流,我们只有写出这些新人新事,真人真事,我们的作品才新鲜活泼,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三、要激发学生抒真情,写真意,表达真情实感
在特定的情境下,写作主体的真实感受和发自内心的感情,既源于生活中饱含喜怒哀乐的事情,又与写作主体的性格、气质、身世、教养以及禀赋关系密切。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下的感受和产生的感情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个性差异的真情,也是作文表达角度、达情深浅所在。“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诗歌矣。”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只有抒真情,写真意,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充分发挥动情感人的力量。
表情达意要真挚自然。写人也好,叙事也好,绘景也好,都要寄予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应是真挚的,惟有真情最动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为情造文”。不能为抒情而抒情,虚假不实,矫揉造作,这样的情感不但不能感染人,甚至使人产生厌恶。同时,抒发的情感还要自然,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借物借事抒情,都要自然亲切,合情合理,讲究渗透和流露,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潮水。例如:写人,“地震中的温总理,您太辛苦了”;记事,“他为了这块奥运金牌,坚持苦练着”;写景,“这春风春雨真暖人心啊”。这里的写人记事绘景,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都是作者的寄情对象,没有丝毫造作的痕迹,是真挚自然的,表请达意十分成功。
抒情要有所节制。情感的倾诉如潮水涌动,如草原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奔放。但又要有一定的控制,不能“真情到永远”,随心所欲,失度失控。限制的原则,一是作品的主题,不能旁逸或超脱;二是作者的感情基调,不能中途易辙,受它们共同制约的统摄,这样的情就是恰当的,合乎情理的。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情感,始终不离“挚爱”之旨,始终不脱“家庭”范围,始终不走“深沉”基调。几十年来,这种真挚的情感,一直深深地打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这样的情,收放有度,表达有节,就显得令人可信,极具感染力。
真实,是作文的最高境界,求真求实,是写作理念的返璞归真,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表现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需要严肃面对和着力解决的迫切难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技巧问题,也不是单纯写作水平高下所能圆说的,而是一个教人求真、育人求实、培养人、塑造人的大课题。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有这种认识高度。让我们以一颗求真务实之心,以真为文,去伪存真,为还中学作文教学园地一片净土和蓝天而作出努力。
【注释】
① 白居易.《策林》.
② 白居易.《与元九书》.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罗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