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是目前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导致历次考试失分的薄弱环节。提高中学生生物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可谓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1.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授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不规范、(如用方言授课) 表达不清,有可能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所以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即课堂教学必须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授课。
2.板书设计力求简洁、严谨、有条理
板书有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并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的优点。但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大部分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板书,这样容易出现学生对关键词或字印象不深,导致语言表达失误。如在作业或测试的卷面中,经常看到一大部分学生把“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把“应激性”写成“应急性”;把“自养型”写成 “自氧型”;把“需氧型”写成 “需养型”等等。若教师在授课时,能在板书上多下点功夫,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效果就不同了。
另外,板书不能出现用符号代替文字、不恰当的简缩化学式。笔者在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时,其板书中,把“细胞”写成“C” ;把“氨基酸”写成“A A”;把“蛋白质”写成“P r”等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其书面的表达。
3.运用生物学科的术语授课
生物学有自己的概念、理论系列,并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揭示其客观规律,如在授课时,经常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专业术语,若不用这些专业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往往会使语意不严密、表达不理想 。如:“呼吸作用”不能说成“呼吸”;“蒸腾作用”不能说成“蒸发作用”;“静脉输入”不能说成“打吊瓶”等等。所以教师必须运用生物学科的术语授课,这样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材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必须强调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汲取语言营养。可采用两种措施,一是指导课前预习: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课前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资料为工具,正确填充,对知识初步理解;二是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概念、特点、生理功能等阅读,对一些重点的部分,要求原句、原话必须记住,如:“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还具有差异性”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微生物酶合成调节的意义“既保证了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增强了微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这样,只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记于心,才能在做题和分析问题时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
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要有多渠道的知识来源,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也能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三、从平时做起,注重对学生“说”和“写”的训练
1.进行“说”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填鸭式)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对话式) ,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讨论未知,这样,学生往往会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在此过程中,学生互帮互学、相互促进,从思维到表达,都能得到锻炼,使原本易混淆的知识变得清晰 ,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学生是在不断地“听”、“说”中,巩固所学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写”的训练
(1)强调学生对作业“写”的训练。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写作业,尤其是简答题,只是看看,感觉会就行了,很少动笔,所以教师应及时督促检查、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并用适当的激励性批语,给以鼓励,培养他们对完成简答题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信心。
(2)督促学生对资料题“写”的训练。多数学生一看到生物学资料中的一些实验设计题或对已知的方案进行评价的练习题,就有“怵”的感觉,或勉强做下来,也是条理不清,或答非所问、主次不分、无逻辑性、无完整性、表达方式单调等,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避免一边做,一边抄答案的现象,给学生讲解这类题的解题思路,表达习惯,并及时检查、批阅,采用多元式评价方式,唤起学生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意识。
(3)反馈编制的各类综合试题“写”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汇总编制各类综合试题,并对这些试题分析讲评,指出学生存在的各种文字表达问题及原因,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去探索。
总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经常坚持不懈,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教师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1.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授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不规范、(如用方言授课) 表达不清,有可能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所以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即课堂教学必须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授课。
2.板书设计力求简洁、严谨、有条理
板书有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并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的优点。但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大部分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板书,这样容易出现学生对关键词或字印象不深,导致语言表达失误。如在作业或测试的卷面中,经常看到一大部分学生把“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把“应激性”写成“应急性”;把“自养型”写成 “自氧型”;把“需氧型”写成 “需养型”等等。若教师在授课时,能在板书上多下点功夫,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效果就不同了。
另外,板书不能出现用符号代替文字、不恰当的简缩化学式。笔者在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时,其板书中,把“细胞”写成“C” ;把“氨基酸”写成“A A”;把“蛋白质”写成“P r”等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其书面的表达。
3.运用生物学科的术语授课
生物学有自己的概念、理论系列,并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揭示其客观规律,如在授课时,经常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专业术语,若不用这些专业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往往会使语意不严密、表达不理想 。如:“呼吸作用”不能说成“呼吸”;“蒸腾作用”不能说成“蒸发作用”;“静脉输入”不能说成“打吊瓶”等等。所以教师必须运用生物学科的术语授课,这样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材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必须强调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汲取语言营养。可采用两种措施,一是指导课前预习: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课前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资料为工具,正确填充,对知识初步理解;二是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概念、特点、生理功能等阅读,对一些重点的部分,要求原句、原话必须记住,如:“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还具有差异性”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微生物酶合成调节的意义“既保证了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增强了微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这样,只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记于心,才能在做题和分析问题时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
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要有多渠道的知识来源,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也能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三、从平时做起,注重对学生“说”和“写”的训练
1.进行“说”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填鸭式)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对话式) ,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讨论未知,这样,学生往往会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在此过程中,学生互帮互学、相互促进,从思维到表达,都能得到锻炼,使原本易混淆的知识变得清晰 ,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学生是在不断地“听”、“说”中,巩固所学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写”的训练
(1)强调学生对作业“写”的训练。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写作业,尤其是简答题,只是看看,感觉会就行了,很少动笔,所以教师应及时督促检查、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并用适当的激励性批语,给以鼓励,培养他们对完成简答题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信心。
(2)督促学生对资料题“写”的训练。多数学生一看到生物学资料中的一些实验设计题或对已知的方案进行评价的练习题,就有“怵”的感觉,或勉强做下来,也是条理不清,或答非所问、主次不分、无逻辑性、无完整性、表达方式单调等,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避免一边做,一边抄答案的现象,给学生讲解这类题的解题思路,表达习惯,并及时检查、批阅,采用多元式评价方式,唤起学生重视文字表达能力的意识。
(3)反馈编制的各类综合试题“写”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汇总编制各类综合试题,并对这些试题分析讲评,指出学生存在的各种文字表达问题及原因,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去探索。
总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经常坚持不懈,方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