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伴随着同时进行的城镇发展,乡村旅游自身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本研究基于城镇化发展的实际,论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了问题成因,并阐述了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发展趋势,以期为乡村旅游的未来的发展提供策略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乡村旅游;影响因素
一、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现状
乡村旅游产业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乡村旅游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蜜月期后已经逐步放慢了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日益显露,给该产业自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困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逐渐降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乡村在面貌和本质方面表现出与城市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其次,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动力呈现后劲不足的态势,这种态势主要表现为激起游客旅游兴致的兴奋点和产业项目在急剧减少,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出现类同现象;再次,乡村旅游的发展欠缺理性的规划和合理的组织,从大量数据不难看出相当数量的联合进行乡村旅游的机构或团体建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分崩离析;另外,乡村旅游面临市场萎缩及农村地区受到城市化影响的问题,使得参加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我国乡村旅游现状不甚理想,急需采取解决措施。
二、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的原因
“乡村体验”的缺失是造成游客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原因。这一点的产生根源是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此状况下,乡村原有的特点和风味被城市逐渐掩盖,使得乡村特色逐步丧失殆尽,从而造成乡村旅游失去其本质的乡村属性。此外,我国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逐步的减少着乡村的领域大小,而且也在改变着乡村原有的内在架构。依赖传统宗族或血统建立和维系的人文体系和文化体系被城镇的生活结构思维方式所取代。这一变化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给农村注入了活力,但是却在极大程度上修正了乡村的本质,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村文化。这也造成了乡村旅游无法向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再者,乡村旅游立足于乡村是其产业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而我国的乡村经济脱胎于较为落后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尚能提供一定的产业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发展契合度,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是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
三、乡村旅游的应对措施
(一) 恢复、保存并建设乡村旅游的客观环境
随着乡村开放程度的逐渐增大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的接纳人数以几何级数上升,而且,各种形式的城乡接触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传统的乡村环境,这就使得乡村地区的客观环境及所有的传统因素被逐渐改变、修正或破坏。因此,保持乡村旅游的长治久安,一定要从乡村旅游的客观环境做起,限制过度的开发和不必要的引进,先恢复原生态的乡村旅游客观环境,进而制定措施和政策保存环境并进行理性的发展建设,从而使乡村环境始终能够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发挥作用。
(二)恢复乡村传统的人文属性
乡村旅游的客观环境是产业依赖的肌体,是发展的基础。而乡村传统的人文属性是维系产业生命力的血液,是生命之源。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乡村的人文属性在被城镇的特色代替和吞噬。要想维系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只有让乡村真正回归乡村,恢复乡村传统的人文属性,让乡村真正在文化内涵上有别于其他领域,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结合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需求的发展现实,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具体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独立式田园景观
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从本质上改变了长年以来人们所习惯并熟悉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的人们始终怀有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渴望和冲动。在远离都市的地区,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与原生态的乡村环境相结合可以较为容易的打造出高质量的能够满足人们旅游意愿的乡村旅游产品。这是一个独立式的田园景观,不仅可以将荒弃的土地资源很好的利用,还能让游客身处独立于尘世以外的田园环境,感受所需要体验的田园休闲意味。
(二)多元化植物生态景观
植物花草给游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随着多元化花草的养殖技术日益完善,以及外来花卉种植引发的观光热潮,植物生态观光和旅游是激活乡村旅游的一针强心剂。除观光以外,果蔬采摘也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多元化植物生态景观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视觉享受需要,而且满足了游客的参与欲望,因此是未来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民族村寨式景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村寨式样。民族村寨以乡村的模式呈现着其民族固有的内在特色与内涵,因此,本身就具备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保留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如建筑、饮食及风速习惯等,作为乡村旅游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背景下乡村旅游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景色,达成吸引游客的目的。本文中详细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给出具体的解决从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作者单位: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侨光科技大学 )
参考文献
[1]仇度营.城镇化趋势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遇困境[J].农业科技,2015,(13):23.
[2]张玉姗.城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融合—基于常州市[J].经济研究,2015,(19):91.
[3]张莉萍.城镇化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4,(04):112-114.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乡村旅游;影响因素
一、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现状
乡村旅游产业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乡村旅游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蜜月期后已经逐步放慢了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日益显露,给该产业自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困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逐渐降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乡村在面貌和本质方面表现出与城市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其次,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动力呈现后劲不足的态势,这种态势主要表现为激起游客旅游兴致的兴奋点和产业项目在急剧减少,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出现类同现象;再次,乡村旅游的发展欠缺理性的规划和合理的组织,从大量数据不难看出相当数量的联合进行乡村旅游的机构或团体建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分崩离析;另外,乡村旅游面临市场萎缩及农村地区受到城市化影响的问题,使得参加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我国乡村旅游现状不甚理想,急需采取解决措施。
二、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的原因
“乡村体验”的缺失是造成游客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原因。这一点的产生根源是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此状况下,乡村原有的特点和风味被城市逐渐掩盖,使得乡村特色逐步丧失殆尽,从而造成乡村旅游失去其本质的乡村属性。此外,我国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逐步的减少着乡村的领域大小,而且也在改变着乡村原有的内在架构。依赖传统宗族或血统建立和维系的人文体系和文化体系被城镇的生活结构思维方式所取代。这一变化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给农村注入了活力,但是却在极大程度上修正了乡村的本质,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村文化。这也造成了乡村旅游无法向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再者,乡村旅游立足于乡村是其产业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而我国的乡村经济脱胎于较为落后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尚能提供一定的产业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发展契合度,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是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
三、乡村旅游的应对措施
(一) 恢复、保存并建设乡村旅游的客观环境
随着乡村开放程度的逐渐增大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的接纳人数以几何级数上升,而且,各种形式的城乡接触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传统的乡村环境,这就使得乡村地区的客观环境及所有的传统因素被逐渐改变、修正或破坏。因此,保持乡村旅游的长治久安,一定要从乡村旅游的客观环境做起,限制过度的开发和不必要的引进,先恢复原生态的乡村旅游客观环境,进而制定措施和政策保存环境并进行理性的发展建设,从而使乡村环境始终能够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发挥作用。
(二)恢复乡村传统的人文属性
乡村旅游的客观环境是产业依赖的肌体,是发展的基础。而乡村传统的人文属性是维系产业生命力的血液,是生命之源。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乡村的人文属性在被城镇的特色代替和吞噬。要想维系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只有让乡村真正回归乡村,恢复乡村传统的人文属性,让乡村真正在文化内涵上有别于其他领域,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结合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需求的发展现实,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具体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独立式田园景观
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从本质上改变了长年以来人们所习惯并熟悉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的人们始终怀有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渴望和冲动。在远离都市的地区,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与原生态的乡村环境相结合可以较为容易的打造出高质量的能够满足人们旅游意愿的乡村旅游产品。这是一个独立式的田园景观,不仅可以将荒弃的土地资源很好的利用,还能让游客身处独立于尘世以外的田园环境,感受所需要体验的田园休闲意味。
(二)多元化植物生态景观
植物花草给游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随着多元化花草的养殖技术日益完善,以及外来花卉种植引发的观光热潮,植物生态观光和旅游是激活乡村旅游的一针强心剂。除观光以外,果蔬采摘也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多元化植物生态景观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视觉享受需要,而且满足了游客的参与欲望,因此是未来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民族村寨式景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村寨式样。民族村寨以乡村的模式呈现着其民族固有的内在特色与内涵,因此,本身就具备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保留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如建筑、饮食及风速习惯等,作为乡村旅游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背景下乡村旅游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景色,达成吸引游客的目的。本文中详细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给出具体的解决从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作者单位: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侨光科技大学 )
参考文献
[1]仇度营.城镇化趋势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遇困境[J].农业科技,2015,(13):23.
[2]张玉姗.城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融合—基于常州市[J].经济研究,2015,(19):91.
[3]张莉萍.城镇化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4,(0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