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21年日本马克思主义在《民国日报·觉悟》上的宣介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bobo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由国外传入国内的过程中,日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深远。中国的旅日知识分子和留日学生承担着传播主体的重任,他们积极在报刊杂志上撰文,向国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觉悟》就是众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杂志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1919—1921年刊载于《觉悟》有关日本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学说的译介和日本社会主义团体的文章进行研究和评述,理性认识并正确评价日本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影响。
  [关键词]《觉悟》;日本马克思主义;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在立党立国伟大征程中的指导性地位,以先见性的话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再次焕发生机,离不开先驱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上的砥砺前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渠道主要有3条,分别为日本、苏俄以及法国,其中,尤以日本渠道为最早的、最主要的一条渠道。《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下文简称《觉悟》),创刊于五四洪流滚滚向前发展之际,在上海这一相对开明的文化交流之地,汇集了一批热衷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其中不乏一群旅日知识分子以及留日学生,如陈望道、施存统、李达、李汉俊、谢晋青等,他们通过“译述”“通信”“评论”等专栏形式,向国人传播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发展的成果,这些专栏形式主要集中于创刊前3年,故本文的时间界定在1919年6月至1921年12月间。
  一、关于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介绍
  以报刊为媒介介绍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人生平、思想观念、主要成就等,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知悉这些为谋求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的思想家,有助于了解他们的优秀思想并最终将其应用于指导改造社会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后,日本思想界涌现出一批热衷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积极在日本社会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进程。“为不晓得的人起见”,《觉悟》曾刊登多篇文章介绍这些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谢晋青通过抄译日本《改造》杂志刊发的《现代思想、评论家总览》一文,选取介绍其中77位日本思想、评论家的阅历和外国游学地、专攻学科和主张、著述和最近发表论文、关系团体和其地位等9项内容“来和中国同胞们一晤”,这些思想、评论家中涵括片山潜、河上肇、山川均、山川菊荣、堺利彦等马克思主义者。施存统在《介绍<社会主义研究>》中简要介绍并评价革命伉俪山川均与山川菊荣,认为山川均“是现在日本社会主义者中第一个有研究的人。他对于各派社会主义,都研究很深,而尤以共产主义为最”,赞扬山川菊荣“不但是日本特出的女社会主义者,恐怕也是世界稀有的女社会主义者”。
  此外,在《觉悟》1921年10月10日刊登的《日本社会主义中心人物评》一文中,作者鸣田花费大量篇幅介绍日本社会主义的元老堺利彦。首先,文章开篇即介绍堺利彦的生平及主要贡献,他早年在《万朝报》当记者之时便已确立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由于《万朝报》改变其反对日俄开战的主张、转而声援日俄战争,堺利彦便与幸德秋水脱离《万朝报》,发起社会团体平民社。堺利彦在平民社期间组织发行《平民新闻》周刊,此报“纯然为社会主义的机关报,大受社会欢迎”。堺利彦后又创立卖文社,以其为斗争阵地继续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卖文社存世期间,虽然“社会主义者受权力与舆论的两重压迫,几有欲生不能欲死不得之概”,但“仅赖卖文社得以维持一线”。这说明他不仅是一位和平的守望者,也是社会主义在日本延续的功勋者。文章其次考察了堺利彦的思想的立足点:“据他自身的分类,是正统的马克思派”,“在日本社会主义者间,个人思想的变迁,多如走马灯一般,不可捉摸”,但“他却始终守住马克思主义的地盘,一步不移”。由此可见,堺利彦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更是一位意志如钢、信仰如磐的马克思主义者。此外,鸣田还就长、短处两方面对堺利彦的性格特点进行评析,指出有包容力、有机略、有定见是其性格长处,不明瞭、无热力则是其性格缺陷。
  二、关于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说的译介
  先进理论需要相应载体辅助传播,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国外先进理论的载体主要是译著。毛泽东曾在写给周士钊的信件中谈及阅读译本较阅读原本的优势:“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可于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为了进一步在国内传播社会主义,《觉悟》于1920年7月18日刊登《征求同志共译社会主义著述》的通信,希望知识分子能够积极译述社会主义著作以供革命青年学习社会主义理论与学说。在通信发表之前,一些知识分子便已经翻译多篇日本社会主义的著作,如《马氏唯物史观概要》《唯物史观研究》《马克思底唯物史观》等。通信发表后,大量外文经典理论著作经由施存统、陈望道、李达等知识分子译述而面世。据考证,仅1921年,《觉悟》便刊登多篇有关社会主义理论与学说的译作,如施存统翻译河上肇的《见于<共产党宣言>中底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底进化》《马克斯主义和劳动全收权》《马克思主义上所谓“过渡期”》、山川均的《考茨基底劳农政治反对论》《现代文明底经济的基础》《劳动组合运动和阶级斗争》、北泽新次郎的《劳动问题》以及日本卖文社编辑的《劳动经济论》,李达翻译河上肇的《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等。这些译作的主要内容有:
  (一)解析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毕生两大创造之一,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理论的武器。五四时期,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感于北洋政府黑暗的阶级统治、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愈发加深的民族危机,力求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唯物史观进行传播主要以报刊为媒介,通过撰文、译述的形式。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觉悟》曾刊载多篇河上肇相关论述文章,他对生产力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展开论述,指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手段底发展。”二是阐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共产主义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指出:“到了生产力十分发展,物质供给非常丰富的时候,共产主义底实现,才是可能。”在论述生产关系时,河上肇认为生产关系并非永世不變的,他采取进化论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的变革,同时将社会组织的变革原理称为“社会组织进化论”,指出:“无论哪种社会组织,决没有永世不变的,一定有一个时候要崩坏了的,进行到新组织里面去。”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培养好公立医院党支部书记队伍,使其切实发挥“双带头人”作用,在新时代强化公立医院基础党建工作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政策文件、理论文献和实地调研分析公立医院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结合实践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为新时代加强公立医院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立医院;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是皖籍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早年开展革命活动和创建党组织的地方。由于陈独秀的宣传发动和影响,在早期党组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沪皖两地关联性较强,一体化特征比较明显。  一、受到上海大都市的吸引,一大批皖籍热血青年前来探求救国救民真理,走上革命道路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思想文化非常活跃,成为文明新知的荟萃之所、变革
语言是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基于广东三大方言族群均为中原移民的史实,探讨三大汉语方言的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对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加工的影响。以方言为客家话、粤语和潮汕话的广东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采用群体参照的R/K范式,考察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的记忆;实验2采用启动Stroop范式,考察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信息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语言演变差异与族群/方言名称影响不同方言讲话者对中原族群的信息保持,顽强地保持祖先语言的客家方言族群对中原族群的信息加工产生群体参照效应;语言演变差异
[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本的翻译者,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也曾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十年之久,他的革命和文教生涯始终高举新文化和思想启蒙的旗帜。陈望道新闻教育思想来源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办报办刊方向和“为党办报、为民办刊”的新闻实践。坚持以“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为目标,以“恪守道德,坚守信仰”为价值,以“杂中有专,好学力行”为方法,是陈望道新闻教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