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有效地落实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肩负的使命。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要体现学科个性特征。
凭借语言文字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语文大阅读教学固有的特征。两者和谐发展,就会相得益彰。
1.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启发学生作多元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圆明园遗址》时,给学生一个讨论题──“圆明园遗址该不该重建?说说你的理由。”这种开放性问题是颇有价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尽情表达。不重建的理由是让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该重建是可以再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发展旅游事业等等。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提倡思维的多元化,学生的创造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2.在品味语言中培养思维的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这句话,让学生分析“钻”“偷偷”两个词。当学生思维进入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一生答:“‘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看,创新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3.在强化运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语言的实践也已跳出了原来单项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开始致力于综合能力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要注意:
1、变抽象概括为具体演绎。把课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这个”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2.添加未展开的情节。如《朱德的扁担》中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战士们会怎么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根据课文内容,摹拟战士们的语言,有声有色地“劝”起了朱德同志。3.添枝加叶,拓展句子。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冒”字前面加上“使劲地、生机勃勃地”等恰当的修饰词语句子更形象。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我曾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我的鼓励下,一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他的表演不算出色,但却引来了阵阵掌声。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视作文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思维定势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这必须要改革。为引导学生作文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文命题上我作了多种尝试。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当上了班长》、《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克隆家》等题目,来自学生的生活.自然有兴趣写,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2.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会明显提高,并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如:《我班的流动红旗》、《我与凡卡比童年》等作文,充满童真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四、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再见了,亲人》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当列车未开动时,站台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第二,当列车开动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第三,当列车开远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学生没有此类经历,只能通过体会课文内容,大胆想象,此时学生必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分别时的类似场面。这样,课堂教学既能完成激发学生想象的任务,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情感性。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会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北石小学)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要体现学科个性特征。
凭借语言文字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语文大阅读教学固有的特征。两者和谐发展,就会相得益彰。
1.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启发学生作多元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圆明园遗址》时,给学生一个讨论题──“圆明园遗址该不该重建?说说你的理由。”这种开放性问题是颇有价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尽情表达。不重建的理由是让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该重建是可以再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发展旅游事业等等。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提倡思维的多元化,学生的创造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2.在品味语言中培养思维的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这句话,让学生分析“钻”“偷偷”两个词。当学生思维进入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一生答:“‘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看,创新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3.在强化运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语言的实践也已跳出了原来单项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开始致力于综合能力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要注意:
1、变抽象概括为具体演绎。把课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这个”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2.添加未展开的情节。如《朱德的扁担》中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战士们会怎么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根据课文内容,摹拟战士们的语言,有声有色地“劝”起了朱德同志。3.添枝加叶,拓展句子。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冒”字前面加上“使劲地、生机勃勃地”等恰当的修饰词语句子更形象。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我曾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我的鼓励下,一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他的表演不算出色,但却引来了阵阵掌声。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视作文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思维定势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这必须要改革。为引导学生作文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文命题上我作了多种尝试。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当上了班长》、《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克隆家》等题目,来自学生的生活.自然有兴趣写,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2.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会明显提高,并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如:《我班的流动红旗》、《我与凡卡比童年》等作文,充满童真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四、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再见了,亲人》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当列车未开动时,站台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第二,当列车开动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第三,当列车开远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学生没有此类经历,只能通过体会课文内容,大胆想象,此时学生必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分别时的类似场面。这样,课堂教学既能完成激发学生想象的任务,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情感性。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会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北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