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理想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r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一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1984-1989)就创作出将近三百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和数万行总名为《太阳:七部书》的“大诗”的诗人来说,海子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在后来的写作实践中,更不断超越和发展完善,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理想。本文试图结合海子具体的诗歌创作,从考察其诗歌理想的形成流变历程出发,探析其诗歌理想的深刻蕴含、独特诗意、诗艺韵味,以及对当代诗歌的意义。
  关键词:海子诗歌 理想 诗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海子的出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的一个神话,也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他忧郁而多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与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海子大约是在1982年开始写诗,其时,笼罩中国诗坛的是方兴未艾的朦胧诗潮。作为刚开始写诗的校园诗人,海子也是从模仿朦胧诗开始的,一直持续到1984年前后。此后,虽有反复,但海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写作理念:不同于朦胧诗人关注自我外在世界定位的情感倾向,海子更关注内心的自我体验。朦胧诗的衰落,新诗潮的兴起,文学“寻根”运动的出现带来诗歌艺术的变化,以及诗人自身阅读写作实践的深入,促成海子诗歌“寻找自我”写作的开始。《亚洲铜》(1984年)反映出海子在“追寻自我”写作历程中的印记。
  在诗歌意义上,《亚洲铜》表现的是如何凝视家国和民族的历史,如何在历史和现代的省思中找到关照当下的文化视角,以及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或诗学传统的意义。“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这是一首过渡作品,从中可看出海子在写诗初期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热点的契合,和当时诗坛的“寻根”思潮有很大关系,诗中些许纯洁意象是诗人超越同时代诗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可以解密一些与海子此后写作有关的密码:海子诗歌只有写作时间,没有时代,他不为任何具体时代而歌,他要咏叹的是恒久,带有本根性的人生、神性和生命主题。即使在写作之初,海子已经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时代的主题,远离了社会热点,表现了与主流不一样的一些特质。他的诗常常有意识地远离社会表层喧嚣,而更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致力于精神和艺术本质的探寻,“于人间烟火缭绕中通往超凡脱俗的高远的神性境界,并借助这神性光辉,冲破当代文化和历史的樊篱,提升了时代的诗意层次和诗意境界。”
  一 超越抒情,寻找实体
  纵观海子的整个诗歌生涯,抒情诗贯穿了他写作的始终。在写作前期,诗人全情投入,为尘世而歌,为理想而唱。但很快,他就厌倦了这种“自我官能抽搐和内分泌”的抒情写作,这种转变主要来自诗歌理想的更新。他开始倾心于荷尔德林的“令人灵魂颤抖”的诗,“从荷尔德林我懂得了,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对于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诗歌的全部秘密是什么?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这秘密既包括人兽之间的秘密,也包括人身、天地之间的秘密”。可见,海子已经倾向于思考人类形而上的一些内容,而不仅仅是对尘世的歌唱。超越单纯歌唱和抒情性质而上升为哲理思索的诗歌,必然会交织神性的光芒,一种俯仰天地以救赎世人为写作对象的诗歌则会出现博爱的情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子后期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 “悲天悯人”的诗句的原因,如《四姐妹》、《春天,十个海子》等。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如此。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诗中体现了一种基督教救赎世人,甘愿自身受苦的悲悯情怀,这大大提升了诗的精神维度和哲思深度。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海子写作的后期,一种信手拈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已经出现。诗中透出的空灵剔透而又质朴自然的诗意,已经达到圆润并完全成熟。诗无达诂,靠近中国古代朦胧美丽的意象,让初读者将之理解为一首轻快明丽、健康开朗的诗歌:“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更深入的解读者则可以从诗歌的前后延续关联看出,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追求“民族和人类合一的大诗”,在冲刺的过程中,无论多坚强的战士,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不会始终一往无前、激情澎湃,时时保持昂扬的斗志,而会偶尔流露出稍息情绪和暂时退让的小憩心态。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境,遥远的“远方”遥不可及,这让他痛苦又幸福的所在时时折磨着诗人,有时不仅会想:罢了罢了,“从明天起”,放弃对远方的追求,安心享受尘世的幸福,“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享受平凡的日常生活,珍惜温馨的人间亲情。
  海子对尘世的超越首先是从抒情的超越开始,他在1986年的日记中写道:“抒情,质言之,就是一种自发的举动,它是人的消极能力”,“抒情就是,王的座位。其实,抒情的一切,无非是为了那个惟一的人,心中的人”。追求诗歌之王的海子自然不会满足于只拥有“王的座位”,也不想沉溺于“小我”的诉说中,他需要一种更贴近诗歌本质的元素——实体。他说:“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这种对实体的意识和感觉,是史诗的最基本的特质”,“诗应该是一种主体和实体间面对面的解体和重新诞生。诗应是实体强烈的呼唤和一种微微颤抖。我写了北方土地冷酷的繁殖力,种籽穿透一切在民族宽厚手掌上生长”。从抒情到史诗到实体的写作,使海子站在更高的超越一事一物的高度书写。
  二 冲击极限,构造伟大的诗歌
  从模仿到抒情到史诗,海子在数年时间里完成其诗歌理想内部的跳跃式革命,这种非常的速度,如同西川所说,是用生命做代价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但对海子来说,实现了史诗的变革还不是他的终极理想,他还有更高远的追求——成就千年的诗歌王国。这种建立诗歌理想国的冲动使他对于关注小我的抒情诗感到不足为之,对史诗的气度也不满。他写道:“我的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一开始就有一种宏大高远的精神气质和理想情趣,在他看来,古今中外能列入“大诗”名下的只有埃及艺术、中国敦煌艺术、印度次大陆文明和两河流域的诗歌,这些都是人类历经千百年时间和无数人的共同劳作才完成的人类巨构,而非靠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海子幻想以一己之功建立一个梦想乌托邦,当两者力量悬殊到无以复加的时候,最终个人只能被这个巨大的能量场所吞噬,海子的悲剧也就是这种以个体能量对抗太阳能量的悲剧。在这种情况下,海子用生命的痛苦、浑浊的境界取缔了玄学的形而上的境界作独自挺进,西川说这是“冲击极限”。具体到海子的创作上,“海子的长诗大部分以诗剧方式写成……从悲剧的知识上说,史诗指向睿智,指向启辟鸿蒙,指向大宇宙循环,而悲剧指向宿命,指向毁灭,指向天启宗教,故在悲剧和史诗间,海子以诗剧写史诗是他壮烈矛盾的必然产物。正如激情方式和宏大构思有必然冲突一样……海子的生命充满了激情,自我和生命之间不存在认识关系。”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就导致一旦梦想失败个体必然毁灭,从这方面来说,海子的悲剧也就是诗歌的悲剧。
  我们不妨读一读海子的绝笔之作《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
  这是一幅死亡的自画像,诗人描绘了自己死后的复活场面,充满绝望和悲伤色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生命循环的开始。《圣经》上说:人的生命来于尘土也归于尘土。而在海子看来,“尸体也不过是泥土的再度开始”,这样一种基督教意义上的“复活”仪式,在现代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艾略特的《荒原》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而在这首诗中,“复活”被更为戏剧化地展现出来:十个“海子”,也就是十个“我”围绕这一个“我”跳舞、唱歌,整个场面具有极重的巫术色彩,十个复活的“我”对这一个死去的“我”尽情戏弄,而“你被辟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一句,几乎就是一个谶语,预示了诗人后来的死亡。
  三 海子诗歌理想的当代意义
  光阴流转,白驹过隙,转眼间,岁月流程已到了2011年。22年前的3月26日凌晨,海子带着《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等几本书和两个橘子,在山海关外卧轨自杀。噩耗传开,有人在大学校园里焚烧抄有海子诗歌的笔记本,以示最沉痛的悼念。这一画面,似乎可以定格为上世纪80年代诗歌热潮与浪漫主义的标志。
  20年后,太阳照常升起。虽然如今网络上一些文学、诗歌论坛,以及豆瓣海子小组、百度海子吧等陆续出现了纪念海子的帖子,北京、上海、安徽、广东等地也有各种纪念海子的民间活动,但无可否认的是,人们谈论海子的心情和2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曾与海子、骆一禾一起被合称为“北大三才子”的诗人西川这样说:“一转眼海子去世已经20年。20年里中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不客气地否定我们心中诗性的存在。我们现在说起海子,好像已经没有了当年面对海子骤逝这一事件时的悲伤,仿佛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人物,但每回重读海子,海子诗歌的光辉和力道便骤然显现。这是否说明我们心中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而海子已经不再需要变化了,他在那里,他在这里,无论他完成与否他都完成了。”
  海子逝世已经有22年了。按理说,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是很遗憾,在中国新诗界,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坛,我们并没有看到类似于海子的好汉出现。恰恰相反,在当下所谓“下半身”、“小文人”等丑陋命名都已横空出现与粗鄙下作诗风不断招摇的诗歌界,在无病呻吟与自诩高尚成为流行的文化语境,像海子那种对于文学与诗歌的绝对赤诚,对苦难的直面承担,也许已经成为了某种世纪的绝响。尽管在“冲击极限”上海子没能完成大诗的构建,但其诗歌理想却为中国诗坛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他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和诗意阐释的严谨和创新,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学意义,对后来者产生巨大影响,“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以及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诗歌的虔敬”,他“把80年代的诗歌理想,作为世纪的赠言,给予了新的年代”。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海子及其诗作昭示了某种独特的存在,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过去与启迪了中国新诗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杨框汉:《中国新诗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谢冕:《谢冕论诗歌》,《不死的海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5] 陈东东:《丧失了歌唱和倾听:悼海子骆一禾》,《不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马宝成,男,1982—,宁夏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面对我国书法艺术目前的混乱、迷茫、无奈而痛苦的局面,我们除了困惑之外,更多的应是对书法艺术出路的思考。文章以此导出新的书法流派“彩墨书法”,并围绕这一主题,从“彩墨书法”的概念、理论建立和创作实验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倡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要有新的尝试和创新。  关键词:彩墨书法 概念 理论 创作试验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十余年来,我国的书画界受到了
期刊
摘要 汉代建筑对后世建筑的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房屋宫殿建筑中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重要的大木构架体系相继出现并且趋于成熟,整体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并且追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汉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此时开始形成并且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本文就以未央宫为例,对汉代的建筑和政治文化作一次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汉代 建筑 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一生的简要介绍,以及对其改进和发展二胡音乐的分析,概述了刘天华先生为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音乐 杰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二胡是我国民间流传极为广泛的民族乐器,它音色柔美,表现力丰富,尤其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不仅能够独奏,而且还能和扬琴、古筝及小型乐队进行合作。在二胡协奏曲中,它还能与大型民族管
期刊
朱天心,1958年生,台湾文坛上重要的作家。北一女中就读时就因《击壤歌》成名,大学毕业后专职写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歌》、《时移事往》、《我记得缮》、《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学飞的盟盟》、《古都》等。朱天心自2000年出版《漫游者》之后,似乎如隐居的高士般谨言,长久未拿出新作来,让喜爱她的读者翘首以盼了10年,终于有了如今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那个‘不能忘情’的
期刊
摘要 朱天心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是以中年爱情为主题,表现中年冷漠、沉默的婚恋状况。小说又不限于爱情,而是以婚恋为中心点,呈辐射状涵盖了人类的生命衰老、现代文明的危机等命题。  关键词:《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婚恋 生命 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朱天心,1958年生,山东临朐人,曾主编《三三集刊》,著有《方舟的日子》、《击壤歌》、《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歌》、《时
期刊
摘要 作为一位“70后”作家,鲁敏的小说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同时也很少去迎合大众进行欲望化写作。鲁敏是一个关注社会平常人物日常生活的作家,在“东坝”系列小说里,她以“乡土温情”为表现核心,体现了传统文化记忆里自然、淳朴的人性美,为现代人无根的灵魂寻找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鲁敏 乡土小说 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大
期刊
摘要 凤翔泥塑是陕西乃至全国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凤翔泥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凤翔民间艺术中的众多吉祥纹样进行搜集,深入剖析它的各种丰富寓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论断在视觉传达的新时期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凤翔泥塑纹样除了有着表面寓意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涵义。本文旨在揭示凤翔泥塑吉祥纹饰当中纷繁复杂的吉祥寓意。  关键词:凤翔泥塑 吉祥纹样 寓意  中图分类号:J52
期刊
摘要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黑色幽默”是作家王小波最有标志性的特点,王小波在杂文中通过“黑色幽默”揭示了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荒诞可笑,通过“黑色幽默”使杂文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得以阐发。本文试从“黑色幽默”这个角度谈谈王小波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王小波 杂文 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人若有趣,
期刊
摘要 潘军的小说《流动的沙滩》,无论在语言意味、结构模式还是在睿智的哲理上都打通了现实与梦境之路,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流程,安排了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不同时段的同一个人奇迹般地汇合。这种写作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影响,在作品内容表述方面不注重稳定的言辞、结构以及深层次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失去了关于故事的连贯性思考,徜徉于感受的流动之海。从这个意义上讲,潘军的《流动的沙滩》给我们提供了一种
期刊
摘要 中国艺术的形体不同于西方,中国绘画对于形的要求并不在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描摹,也不计较一笔一划的得失,中国绘画更加重视的是艺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感受,在论及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形”时,总会和“神”、“意”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因为“形神兼备”,中国绘画才显现出极大的不同和极大的魅力。  关键词:形体 形似 形与神 形与意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运用与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