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关于枪的10种观点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过了两年艰难的连任选战后,美国奥巴马总统准备在第二任上留下辉煌的政绩,啃下几块“硬骨头”。他上任后发表的第一份国情咨文就充分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其中他提到了美国政府必须面对一项不可回避的难题:枪支管制。
  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说:
  “纽镇校园枪击事件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我知道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就缓解涉枪暴力展开辩论,但这次有所不同。数量庞大的美国人——他们信赖宪法第二修正案——联合起来希望改变常识,诸如设立持枪者背景情况调查,以使犯罪分子难以获得枪支。来自两党的参议员联合起来草拟新的严格法律,以防止枪支转售给犯罪分子。警方要求我们立法禁止战争武器和大容量弹匣枪支携带上街,因为他们再也受不了警察反被对方火力压制。
  这些提案,每一个都有理由交国会投票表决。现在,如果你想投反对票,这是你的权利。但这些提案有理由提交表决。因为就在纽镇枪击事件两个月后,又有1000多个生日庆祝、毕业典礼、年度纪念从我们的生活中被偷走了,所用的是一支枪、一颗子弹。
  其中有一个失去生命的叫海迪亚·潘德尔顿的小女孩。她才15岁。她喜欢无花果酥和唇膏。她是学校的乐队指挥。她对朋友们很好,他们都把她当最好的朋友。就在三周以前,她还在华盛顿,和同学们一起在我的就职典礼上演奏。一周以后放学时,她在芝加哥一个公园里遭枪击身亡,那里离我家不过一英里。
  海迪亚的父母内特和克里欧今晚就在会场,同时在场的还有20多名被涉枪暴力夺去亲人的美国人。他们有理由要求一个表决。我们的行动不可能防止这个国家所有无意义的暴力行为。事实上,没有哪个法律、倡议、行政行为能够完全完美地解决所有以上提到的挑战。但我们不是来寻求完美的。我们是来寻求力所能及的改变的,来保护国家、拓展机会,在困难且经常是令人沮丧的境况下坚持我们的理想,进行绝对必要的自我管理。”
  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比其他发达国家严重很多,要求严格限制私人持有枪支的激愤人士自然大有人在。但这个话题辩论了两个世纪了,枪支管制的政策仍然反反复复,皆因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公民拥有武器乃公民权利之一。这项基本法的原意是藏枪于民就可以随时掀翻暴政,可以防止政府与公民对立时,公民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当然,合法自卫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不过,如果真的从法律角度仔细研究,其实这条法案可以有多种解释。因为修正案的原文写的是“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注意是说arms,不是firearm, 更不是gun,更加不是machine gun!武器的范畴多广啊,你拿起把菜刀防身也能算是arms,所以只要法律不禁止菜刀,按理说都没有违宪的嫌疑。
  事实上,历史原因造成一部分美国人对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美国建国之初,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军队,各自为政,不喜欢联邦政府干涉他们的政策和生活方式。如今一些美国人自己组织的军事组织仍然并不鲜见。比如1993年被联邦政府围困进而攻击的大卫教派,就囤积大量枪支武器。不过,民用的几把机关枪和政府在南北战争时代还有一拼,如今和坦克大炮对抗那是鸡蛋碰石头,所以说拥枪的理由从这个方面说并不充分。不过,许多人还是希望藏枪与民,可以对政府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美国广阔的地域,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些人有真实的需要拥枪。我在芝加哥艺术馆遇到过一位来自怀俄明州的母亲,我们聊起枪支管制的话题。她说她的丈夫在小镇上教书,那里人烟稀少,邻居离得远,她一个弱女子在家带着三名幼童,没有枪也真是碜的慌,碰到个逃窜犯或者野兽就束手无策了。我前几年实习的时候,我的老板住在巴尔的摩郊区,院子好几公顷,大路离家门足有一里远,弄个手枪护家还是很有必要的。美国喜好野外打猎的人也是成千上万,每年打鹿季节都有许多人不辞劳苦、起早贪黑加入打猎大军,电视甚至有专门的野外频道。所以说,美国人爱枪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枪,给人一种掌控他人生死的力量感,这就是不少人爱枪的真正原因。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电影《The Brave One》,讲的就是一个弱女子遭受暴力侵犯,买了把枪后成为纽约的复仇天使的故事。可当人看贱其他生命之时,也就是人性丧失、滥杀无辜之始。朱迪的角色很快便杀人成瘾——武器,是人性恶的一面的放大镜。许多拥枪者辩称:杀人的不是枪,而是扣动扳机的那个人。但是,没有枪,人杀人会有那么容易吗?手枪可以自卫,猎枪可以打猎,半自动和全自动的大杀伤性武器如AK-47除了拿来扫射大面积杀人以外,并没有其他用途,却仍然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所以我认为“挺枪派”的这个论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归根结底,美国禁枪之所以难以执行,还因为军火商以及国家步枪协会这些枪支经济的第一受益者利用自己强大的势力控制政局。想象一下,军方区区的几个订单的价值怎么能和庞大的民用市场相比?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永远具有最高话语权。美国国会里的许多议员,都或多或少获得过这些利益团体的政治献金,自然对枪支管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奥巴马也没有在国情咨文里提到具体的措施,他仅仅请求国会对此来个表决而已——国会甚至不愿意对枪支管制表明立场。
  有人提出,干脆绕过国会,不从立法的角度,而是从健康的角度来限制枪支的使用。就像吸烟在30年前还是时尚,如今大家都熟知其危害。国会也没有通过立法禁烟,主要是美国卫生部反复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结果,于是公共场合禁烟和对烟草产品征重税都成了理所当然。且不说谋杀,每年还有不少人因为枪支走火或者使用不慎而成为枪下冤魂或者严重受伤,其中有300多名儿童,所以枪支对健康的危害显而易见。要改变美国人对枪支的青睐,首先要从改变文化做起。
  另外,即使不禁枪,也应该要求武器商增加枪支的安全系数,比如改进枪支的设计,显示枪膛里是否还有子弹,也就不会在除去弹夹后还有可能发出致命的一枪;或者使枪支不会在摔到地上时轻易走火,等等。也有相声演员幽默而无奈地说,应该把子弹的售价提高到3000美元一发,那就不会有人买得起大批弹药了。   美国公共电台上有位挺枪的女士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场景,这位不幸的女性在10多年前的一次餐馆大枪杀案中失去了双亲,可是她却坚决推动公共场合允许隐蔽配枪。她说,当凶手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你那4岁孩子的额头时,难道你想操起餐桌上那把牛油刀反抗吗?难道你不希望手中也有一把枪和凶手拼命吗?她认为政府不能剥夺了守法公民的持枪自卫权,如果这些大屠杀里有人也携带着武器,至少能把受害者的数目降低。可那将是怎么样的社会?一言不和便拔枪互射,在现实生活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许多家庭中的冲动杀人,就是因为有了枪才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有研究显示,家庭中枪支用于威胁和杀害家人的几率远远大于对付入侵者。这次纽镇的凶手,如果不是他的母亲是个枪支爱好者,家里藏有不少武器,他也不可能造成这么严重的伤亡。美国的人民拥枪率已经超过50%了,难道美国真的要成为全民拥枪的国家?
  自从纽镇惨案后,美国舆论对于枪支管制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奥巴马授权副总统拜登负责枪支政策的改革,政治家如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等人也表示强烈支持更加严格的枪支管制政策。芝加哥的孩子们曾经提出了三条合理要求:第一,规定每个月每人只能买一把枪;第二,要求私人交易枪支时也要调查犯罪背景;第三,要求禁售大杀伤性武器。而这些要求,曾经进不了国会的法眼,如今舆论转向,被重新提了出来,至少有了讨论的余地。
  不过,挺枪派和反枪派都承认,禁枪并不可能全面解决美国的暴力问题,因为美国的枪杀率高并不只是因为枪支多。相比之下,瑞士的拥枪率世界最高,因为瑞士没有常规军队而是采用民兵卫国,瑞士成年男子依法必须成为保护国家的自卫队后备成员,瑞士政府发给每个适龄男子手枪,因此基本每家都有枪支,子弹由政府配给,并且年年检查,不允许私自使用。可是,瑞士反倒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很少发生涉枪犯罪。比起很多欧洲国家,美国的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还是比较严重的,这才是暴力的根源。你看芝加哥的枪支管制是出了名的严格,伊利诺伊州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隐蔽持枪,在许多场合甚至不允许公开持枪。可枪支暴力却是顽疾,真是枪支管制的反面典型。同时,芝加哥的枪支暴力集中在黑人和南美移民聚居的贫困南部和西部区域里,北边和中产阶级聚居的富裕郊区并不严重,这说明枪支暴力说到底还是和社会稳定程度以及人口素质有关系,枪的数量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作者系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阿溟:其实学好一门外语最深远的好处不是求职的筹码,而是你可以轻松地读懂可能只在另一个语言体系内流传的文章甚至思想,这意味着你比其他人多一个了解和理解世界的角度。而且这个意义上的好处将会是持续性的。  @FOCUS_小威:深大(深圳大学)医学院某老师的“人体免疫与健康”公选课,有部分是讲按照星座来饮食,说白羊座的人面对竞争压力永远不服输,好斗而易缺乏磷,不妨多吃小鱼、核桃、韭菜、洋葱、荠菜等。  
20多年前我到上海读研究生。刚到上海时,体验到强烈的不适应,是那种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的不适应。  在学习上也有强烈的反差感:每个人懂得都比我多。大家在一起上课时,我感觉自己似乎不是一个研究生,而是一个小学生。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我遇见第一个外国专家。  其实,这个老外本来和我也没有什么关系。当时他是到学校里来访问的美国专家。那时候,对外交往还不多,所以这个老外来学校里还是非常重视的,连接待、交流的一些
这群受伤害的妇女同胞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我该如何去帮助这两个受伤害的女子。她们的维权路究竟在哪里?  刘大姐的家事  朱琳琳 江苏省宿迁市蔡集镇樊湾村村官  2012年11月30日上午9点多,信访办打来电话说有人找我,要维权。随后办公室里进来一个女人,个子不高,看起来很年轻,如果不是脸上有些灰尘,应该也是个漂亮女子。进门就说:“我老公外面有人了,我怎么办?”我很诧异,这是我开始做妇联工作第一次遇
本科期间,赵云龙于2011、2012连续两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其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2年,以他为队长并围绕其科研成果组建的“帧科创业团队”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湖北省
Q:从家乡四川到北京,一直以来都这么爱折腾吗?  A:是的,我从初中起就是不太安分的学生。高三那年经历了汶川地震,我虽然不在震区,但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个夏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担心余震,后来我复读了一年,因为最好的朋友考到了中戏,所以我也想考到北京,但是最后还是差了一点,去了天津师范读广告,总是离得近一点儿。  Q:广告这个专业是你自己感兴趣所以选的吗?  A:不是,我一开始想学日语,因为我
2012年10月,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发起了一项名为“重塑大学”(College, Reinvented)的征文计划,  向读者征集他们心目中大学办学的理想模式。  结果,从大学教授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从本科生到高等教育界的领袖人物,  还有对教育感兴趣的其他人,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有的抽象、充满理想主义;有的详尽具体,列出了预算和课程设置等种种细节。  除了阐释性的方案,编辑部还收到了两部视
前段时间,一家很有名的杂志的总编写了一篇很好的编者的话。大体是感谢了读者的认同,称赞了同事,尤其是年轻同事的努力。结尾的一句话让人头一沉:我希望她们做报道,或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在深夜独处之时,能够说,我做了正确的事情,我尊重自己。  我不知道她们能不能做到,这要看她们作为人的品级了。无论如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个蒸蒸日上、如火如荼的事业,老大是不会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种话的。果然,
李力 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研三学生  李力的“云威科技”搬了新家,在重庆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1000平方米办公面积,120个工位,80台一体机电脑,3个400客服电话,说起现在公司的规模,李力隐隐地流露着骄傲。当然值得自豪,他虽仍是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的研三学生,却已是重庆小有名气的校园创业者,而早在公司成立之前,李力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就创下过半年开发6000余款App的惊人成绩。  王佳琦 华中科技大学
经警方介入,黄洋的死因被确认为同寝室同学林某投毒,最初,公众把焦点集中在了林某的投毒动机上,于是有了各种猜测。由于黄洋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因嫉生恨的说法普遍被认可。但是,据警方后来公布的审讯结果,这起投毒案竟是一些琐事引发的宿舍矛盾所致,并非完全出于嫉妒。这些琐事包括:共用饮水机分摊水费没有达成一致、黄洋睡觉时爱打呼噜等等。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里这颇为骇人的消息如同病毒般快速传播,相关微博动辄达
在武昌某国际教育展上,一名二本院校大三学生欲申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遭拒。无独有偶,“就因为本科就读的不是211高校,找工作屡屡碰壁。”武大校园BBS上的一则吐槽帖异常火爆。(综合整理)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今年招聘教授的要求里都已经将学历由博士降低到硕士,更加注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用人单位也许该借鉴借鉴。  张宇  孔子两千年前后悔自己曾“以貌取人”,用人单位也许用不了多久便后悔当初“以第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