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多数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或者简单建设一些校外实习基地,甚至所谓的订单培养,产教融合的深度不足,形式也不多。本论文拟就这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几个观点,以供大家探讨,以更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证融通;因材施教
0 引言
曾经有位学者说过,“学生越差,对老师的要求越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就要下狠功夫,高职教师不防要求降低一些,与其满堂灌,不如先让他们三分懂,要让学生看到一些效果,保证教学的有效。 “老带新”、“传帮带”这些我们都可以完全实践,在实际应用中找到最适合当前国情、教情、学情的措施。实施完全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 坚持立德树人
无论何种先进制造技术,最终都要由高技能人才生产出来。职业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包括创新、诚信、敬业、协作、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作方针
在当前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支持下,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也在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如果没有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现代学徒制就不可能更好落实下去。“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的良好开展是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环节中,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走向社会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先进的生产理念和专业知识,都需要企业向职业院校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现代学徒制”要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机械制造业中,大多数企业都有着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先进的制造设备。但是高职院校却不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设备不足以与大型制造装备企业抗衡,同时学生本身素质能力不太足,很多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不愿意将这些机会留给动脑能力不足而且动手能力欠缺的学生,这是校企之间信任关系不太好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影响“现代学徒制”能否更好树立落实。
在立德树人的总体指导观念提出后,当前整个社会以及高职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问题。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如果制造类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设备,然而学生却由于不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致使企业遭受了较大损失……作为校方应該深刻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企业的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在未来获取更多的预期收益,所以才和学校达成现代学徒制的协议,因此,加强学生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3 扩大教师规模,优化内部人员组成
我们的人才培养制度怎样才能科学、有效的落实下去呢?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引路人、明灯、航向”,在学生学习知识及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教师团队的优化建设。高职院校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参照的主要标准就是老师,所以,教师职业技能及师德规范应不断提高。
其次,对教师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每学期一次或两次聘请行业内研究成果丰富的专家或企业内优秀技术骨干人才到学院或者进企业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工作。这样,制造业领域最新的行业制度及行业规范,教师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习得。
最后,加强教师本身自我提高的意识,并为其提供动力支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任何的知识和技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积极地去企业进行专、兼职实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而相关部门也要对于教师的各种知识技能的提升提供各种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最明确,最有效率的指导[4]。
4 采取岗位与证书相结合的模式
传统高职教育,学校教务处统一指挥,统一选取教材等等。授课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教材制定,并加以延伸的。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很难跟得上教材版本的更新速度,同时纯理论的知识的授课,对于高职的学生又太过于枯燥乏味。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正在推行 “1+X”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制度制定时可以采取“参照岗位制定课程”的教学模式,同时将证书与课程、课堂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首先,可以成立制造业方面的课题调研、研究小组,积极和有关企业沟通,了解他们的人才要求,分析近年来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的行业动态,然后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去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课程,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而且一走向社会就能充分利用。
其次,注重课程的有效性。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通,现在大部分制造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所考取的内容都是选取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如在校期间就能将这些技能学会,后续走向工作岗位也不会脱节。所以尽快建立岗证融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1+X”证书制度更好的在高职院校推行,都可以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5 加强学校监管力度
要想更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使得“现代学徒制”这个词真正成为广大师生接受、认可的一个词。相关部门及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将现代学徒管理制度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等项目中。加强管理并不等同于严苛管理。应在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引进企业的先进生产及管理模式,注重企业文化的注入与培养。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情的特殊性,部分学生的思想中消极因素、负能量情绪比较严重,学校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监督管理。当然还应该时刻和企业保持联系,根据产品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生产方式和作息时间[4]。
6 更新合作意识,构建产教融合平台
这就需要行业、企业积极投身其中,高职院校也要积极主动与产业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共同发展。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二元化”体制。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相关技能到企业中去学习,企业可以开到院校,但应该是真正的生产线,而不是简单的模拟训练系统或是被淘汰的设备。保证学生所学技能不与社会脱钩。同时,对于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比如,操作工、技术员、销售人员等就要针对性不同。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2]许玉妙.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J].课外语文·下,2015(04).
[3]李庆川.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172.
[4]王佳庆,沈侃.“四方四核多元共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平台建设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11):42-45.
[5]罗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10):146-147.
[6]张曜玮.产教融合背景下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教学改革[J].内燃机与配件,2019(09):250-251.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证融通;因材施教
0 引言
曾经有位学者说过,“学生越差,对老师的要求越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就要下狠功夫,高职教师不防要求降低一些,与其满堂灌,不如先让他们三分懂,要让学生看到一些效果,保证教学的有效。 “老带新”、“传帮带”这些我们都可以完全实践,在实际应用中找到最适合当前国情、教情、学情的措施。实施完全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 坚持立德树人
无论何种先进制造技术,最终都要由高技能人才生产出来。职业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包括创新、诚信、敬业、协作、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作方针
在当前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支持下,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也在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如果没有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现代学徒制就不可能更好落实下去。“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的良好开展是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环节中,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走向社会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先进的生产理念和专业知识,都需要企业向职业院校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现代学徒制”要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机械制造业中,大多数企业都有着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先进的制造设备。但是高职院校却不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设备不足以与大型制造装备企业抗衡,同时学生本身素质能力不太足,很多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不愿意将这些机会留给动脑能力不足而且动手能力欠缺的学生,这是校企之间信任关系不太好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影响“现代学徒制”能否更好树立落实。
在立德树人的总体指导观念提出后,当前整个社会以及高职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问题。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如果制造类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设备,然而学生却由于不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致使企业遭受了较大损失……作为校方应該深刻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企业的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在未来获取更多的预期收益,所以才和学校达成现代学徒制的协议,因此,加强学生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3 扩大教师规模,优化内部人员组成
我们的人才培养制度怎样才能科学、有效的落实下去呢?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引路人、明灯、航向”,在学生学习知识及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教师团队的优化建设。高职院校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参照的主要标准就是老师,所以,教师职业技能及师德规范应不断提高。
其次,对教师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每学期一次或两次聘请行业内研究成果丰富的专家或企业内优秀技术骨干人才到学院或者进企业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工作。这样,制造业领域最新的行业制度及行业规范,教师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习得。
最后,加强教师本身自我提高的意识,并为其提供动力支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任何的知识和技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积极地去企业进行专、兼职实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而相关部门也要对于教师的各种知识技能的提升提供各种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最明确,最有效率的指导[4]。
4 采取岗位与证书相结合的模式
传统高职教育,学校教务处统一指挥,统一选取教材等等。授课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教材制定,并加以延伸的。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很难跟得上教材版本的更新速度,同时纯理论的知识的授课,对于高职的学生又太过于枯燥乏味。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正在推行 “1+X”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制度制定时可以采取“参照岗位制定课程”的教学模式,同时将证书与课程、课堂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首先,可以成立制造业方面的课题调研、研究小组,积极和有关企业沟通,了解他们的人才要求,分析近年来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的行业动态,然后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去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课程,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而且一走向社会就能充分利用。
其次,注重课程的有效性。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通,现在大部分制造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所考取的内容都是选取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如在校期间就能将这些技能学会,后续走向工作岗位也不会脱节。所以尽快建立岗证融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1+X”证书制度更好的在高职院校推行,都可以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5 加强学校监管力度
要想更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使得“现代学徒制”这个词真正成为广大师生接受、认可的一个词。相关部门及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将现代学徒管理制度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等项目中。加强管理并不等同于严苛管理。应在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引进企业的先进生产及管理模式,注重企业文化的注入与培养。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情的特殊性,部分学生的思想中消极因素、负能量情绪比较严重,学校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监督管理。当然还应该时刻和企业保持联系,根据产品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生产方式和作息时间[4]。
6 更新合作意识,构建产教融合平台
这就需要行业、企业积极投身其中,高职院校也要积极主动与产业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共同发展。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二元化”体制。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相关技能到企业中去学习,企业可以开到院校,但应该是真正的生产线,而不是简单的模拟训练系统或是被淘汰的设备。保证学生所学技能不与社会脱钩。同时,对于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比如,操作工、技术员、销售人员等就要针对性不同。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2]许玉妙.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J].课外语文·下,2015(04).
[3]李庆川.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172.
[4]王佳庆,沈侃.“四方四核多元共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平台建设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11):42-45.
[5]罗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10):146-147.
[6]张曜玮.产教融合背景下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教学改革[J].内燃机与配件,2019(09):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