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花乌画沿袭了宋、元、明中期院体画审美的一些特征,但又独树一帜,呈现出一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清初恽格的花乌,以“没骨”写生,开创“常州画派”,以淡雅清丽之色墨闻名于清初画坛。同时又有王武,画作风神盎然,无画院习气,颇有画名。清初花乌画坛还有一特别之人,他既是花乌画家,也是重要的股肱之臣,他就是蒋廷锡。由于兼具画家与侍臣两个角色,所以很多人把其定位于“词臣作家”,但综合其卓越的政绩与超群的艺术成就, “词臣作家”未免有失公允。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論述蒋廷锡的身份地位,并结合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与分期,以期全面还原蒋廷锡的政治生涯与艺术成就。
一、蒋廷锡的政治生涯
蒋廷锡(1669 - 1732),江苏常熟人,名酉君,字扬孙,号南沙,又号西谷,别号青桐居士。蒋廷锡出生于名门望族,家教甚严,其自幼饱读诗书,祖蒋棻、父蒋伊都是官吏,其兄蒋陈锡也曾任山东巡抚、云贵总督。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蒋廷锡的父亲蒋伊卒于任上,19岁的蒋廷锡承担起家族兴衰的重任。3年后,蒋廷锡与其表兄邵甘来至江苏虞山北麓的破山寺读书,后其为了开阔眼界、充实学问,辞母入京。蒋廷锡离乡背井,年轻人的踌躇之志却未得施展,蒋廷锡的稚气逐渐被现实消磨殆尽,此时他幡然醒悟:“洗尽名利心,方得清闲福。”即在名利之前,应保持心中正气,不忘初心最重要。正是这份执着,使他愈加勤奋,逐渐在京都文人圈中站稳了脚跟。康熙三十八年(1699),31岁的蒋廷锡经顺天乡试成为举人,并被举荐南书房行走。南书房为康熙读书处,是国家储才之要地。在南书房当值,不仅皇帝可以察其语言举止,以知其人之能,同时也是这些臣子发挥自己才能的绝好之地。康熙四十二年(1703),蒋廷锡会试并未得中,但蒙康熙帝恩赐,经殿试获赐进士。数月后,蒋廷锡又升迁庶吉士,同年便被恩赐扈从避暑山庄。次年,蒋廷锡至未散馆任编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后,蒋廷锡由编修调至赞善,又升至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康熙年间,蒋廷锡以文臣之职一路升迁,但并无实权。真正在政治上有所施展,蒋廷锡还是依靠雍正帝登基后对他的一路提携。
雍正元年(1723)三月,蒋廷锡升任礼部右侍郎,主持修撰《古今图书集成》,此集成内容丰富,涵括天文地理、草木山川、人物传记等等。陈梦雷原系《古今图书集成》作者,雍正登基之后,因其原系叛附耿精忠之人,被放逐关东,蒋廷锡博览群书,文底深厚,并参与了多次文典编撰工程,遂此书由蒋廷锡负责。雍正二年(1724)五月,蒋廷锡奏请续篆《大清会典》,内容为自康熙二十六年至雍正二年史事。雍正三年(1725),57岁的蒋廷锡任户部左侍郎,留心体访运河阻滞,上书提出治理河道的方案:“漕运全资水利,宜通源节流,以剂运道。”南方水乡百姓因此受益匪浅。次年,由于蒋廷锡克己奉公,凡事都亲自过目,悉心体察,雍正帝对其十分信赖,升为户部尚书,掌疆土、田地、户籍、税赋、俸饷、财政等事宜。在任期间,蒋廷锡关心百姓疾苦,合理地安排粮食赋税,并配合恰当的调度方法,使得当时余粮充足,出陈易新,使京中粮仓无堆积腐烂之米,米价稳定。雍正六年(1728),蒋廷锡被赐太子太傅,后任《一统志》总裁,主持编修各省志与名宦人物传记。雍正八年(1730),蒋廷锡授命与果亲王允礼、内务府总管海望总理三库事务,却积劳成疾。雍正十年(1732),蒋廷锡去世,八月,雍正帝特赐蒋廷锡祭葬加祭一次,并赐谥号为“文肃”。终其为官一生,蒋廷锡历康雍两朝,一步步由文臣逐渐进入权力中心,其政事从未懈怠,又公正严明,对文教事业、编修典籍等有参与,并受到雍正赏识,所谓“倚赖方殷”,无愧为一代良臣。
二、蒋廷锡的艺术交游
在绘画艺术上,蒋廷锡出身官宦之家,家学深厚,自小学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具有丰厚的文人学养。常熟自古多名画家,黄公望、周之冕、王翠、吴历等皆出其地。蒋廷锡的祖辈均能诗善画,蒋廷锡秉承了家族的绘画天赋,受到祖辈画艺的熏陶,自幼喜爱绘画。同时,通过对大量宋元明古画的临摹,使蒋廷锡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蒋廷锡一生交游甚广,考察其交游情况,对进一步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以及艺术创作等各方面都将有所裨益。
蒋廷锡的绘画风格,除源于师古与家学外,还受到了同乡画家马元驭、顾雪坡的影响。马元驭(1669 - 1722),字扶羲,号栖霞,又号天虞山人,马眉之子,江苏常熟人。其写生花乌潇洒出尘,得沈周、陆治逸意。《海虞画苑略》记载: (蒋廷锡)“未第时,与马栖霞、顾雪坡游,游戏翰作,天资高迈。”蒋廷锡与马元驭交情深厚,不仅因为二人有同邑之谊,更因为二人皆精于花乌绘事,趣味相投,时常欢聚。马元驭师法恽寿平,初为蒋廷锡座上客,两人多有交流。后来,蒋廷锡逐渐脱颖而出,马元驭偏安一隅,名声渐渐大不如蒋。蒋廷锡入仕为官后,多次写信请马元驭入都,均被他托病婉拒,二人关系也不如早年紧密,但马元驭对蒋廷锡早年学画所带来的影响不容置疑。蒋廷锡早年临摹北宋徐崇嗣的没骨之法,马元驭又师法恽寿平,亦是没骨之法,可见蒋廷锡绘画的没骨之风,与马元驭息息相关。《故宫书画图录》中收录马元驭的花卉画两幅,分别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十二年(1703)。此马元驭设色荷花白鹭图(图1)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荷花绽放,花瓣用墨线勾轮廓,内敷色,用色饱满;花叶则用没骨画法,着墨勾筋,叶尖处用赭石分染,用以显现枯叶之感。两只白鹭立于水中,游鱼若隐若现。画左上自题: “乙酉夏六月,避暑大树亭,栖霞子马元驭画”,下钤“元驭之印”白文方印,“扶羲”朱文方印。全幅水墨气韵淡雅,不泥陈迹。
除马元驭之外,另一位与蒋廷锡交好的同里是顾文渊,其字湘源,号雪坡,又号海粟居土,工诗文,善山水,尤以墨竹闻名,著有《海粟集》。顾文渊精通绘事,起初与王石谷同画山水,后专攻墨竹。其画墨竹又妙于水口竹石,纵笔挥洒,萧疏简逸,可以涤尘。蒋廷锡称顾文渊为“狂男儿”,且“不做庙堂诗,云是骚人辞”,他一生布衣,不进朝堂,作诗也只为抒发胸中之意。顾文渊赞叹蒋廷锡画竹刚劲有力,有铮铮风骨,“此枝浑疑铸生铁,不怕北风常凛冽”。二人以画会友,私交甚密。 蒋廷锡的晚年,与以书法著称的张照交往紧密。张照(1691 - 1745),字得天,娄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南书房行走。蒋廷锡于康熙三十八年入职南书房,比张照早10年。张照作为晚辈,两人同朝为官,平日里艺事往还,相互交流,私交甚深。据邵松年《澄兰室古缘粹录》卷十一中著录的蒋廷锡《墨花卉图》卷有张照题跋: “人巧天工孰所为,大罗遗事在花枝。曾从贤弟勾陈里,亲见先生试墨时。”可见,张照对蒋廷锡的绘画功底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康熙四十九年左右,蒋廷锡任翰林院编修,兼起居注官,负责起草陛下谕旨,抄写文章,在字迹上要求甚是严格。张照书法气魄浑厚,尤擅行楷书,其行书点划之间透出深厚功力,既不滞,亦不滑(图2)。蒋廷锡善画,张照善书,二人亦师亦友。乾隆五年,张照之女张无垢许给蒋廷锡之孙为妻,结为姻亲。
在蒋廷锡的交游圈中,文士占了相当的比重,多为江南文士,如张道俊、孙贻、邵陵、蒋拱辰、陈玉齐、钱陆灿等人。
三、蒋廷锡的绘画艺术
蒋廷锡擅长花乌画,传世的花乌画作品很多,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收录蒋廷锡绘画作品83件; 《故宫书画图录》收录蒋廷锡作品34张。另外,清代的各类著录中,收录蒋廷锡作品131幅。通过对蒋廷锡存世作品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其绘画风格并无太大的转折,只是到了50多岁后,绘画风格经过了多年的积累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蒋廷锡前期的绘画风格一直是探索、酝酿阶段,他一直在师法众家而取其精髓,没有太大的独创性。蒋廷锡的成熟画风,既非徐崇嗣没骨一派的娴静淡雅,亦非“青藤白阳”般的恣意挥洒。他的技法虽借鉴于前人,但他笔下的花鸟既有着江南文人的情怀,又兼具身为内廷中人的庄重之气。他作为词臣画家侍奉了两朝,除师古外,蒋廷锡亦有使用当时流行于宫中的西洋画法。总体来说,蒋廷锡成熟时期的绘画侧重于文人意趣的表达,风格上更为放逸。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花乌册2册,共计24开,可分别代表蒋廷锡早期和成熟期的艺术特点。
蒋廷锡早期的绘画,以师法宋元明各家为主要特点。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蔣廷锡存世作品中纪年最早者为康熙二十年(1681)所作的《花卉图》,目前存于日本,其上款题: “康熙辛酉春分前三日,南沙蒋廷锡。”画面形式为长卷,分别绘制各种花卉,包括牡丹、梅花、百合、兰花等14种花卉。花卉全部采用没骨作画,技法单一。此时蒋廷锡13岁,他将北宋徐崇嗣的没骨之法加入自己的绘画习惯,虽师法古人,但与五代之原貌又不同。蒋廷锡还师法宋人之作,黄荃的细笔勾勒,宋徽宗的气韵与构图,宋人作画的工整细致,为其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廷锡的花乌画除了师法五代、宋代,还将明代陈淳的大写意加入几分内敛,亦吸取了元人的意趣。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花乌册,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款题“己卯新春,摹元人写生十二帧”。中国花乌画发展至元代,有了新的变化, “不施彩而纯以墨色者”的墨花墨禽作品的盛行,成为了元代花乌画的标志。墨花墨禽的范围包括两种:一是以写意为主,具有文人墨戏之趣;一是以写实为主,将工笔花乌画中的赋色妍美转为水墨清淡。蒋廷锡此花乌册与其说仿元人笔意,不如说将元人的水墨淡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册12开,每开纵42、横29厘米,纸本,墨笔淡设色。各开分绘不同花乌,多以墨笔为之,复以赭石淡着色,少数略施他色。首开右下侧钤“宝之过眼”白文方印、“名山堂印”朱文方印,末开右下侧题款,并署“蒋廷锡”,款下钤“廷锡私印”白文方印、“酉君”朱文方印,左下角钤“知好乐”朱文方印。
其中,群仙祝寿图(图3),怪石嶙峋,墨竹灵芝掩映其中,水仙出玉无瑕,寓意寿长。蒋廷锡生于江南,从小被文人气氛所影响,所以他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追求画面立意而非只为写对象之形似。此图即寓意吉祥,以写实为主,勾勒虽不似工笔的精细,敷色渲染又显清雅柔秀,极富于文人气质。柳蝉图(图4)、海棠蛱蝶图(图5)、雀梅图(图6)、牡丹图(图7)、梨花夜乌图(图8)、蜻蜒月季图(图9)、菊石图(图10)和梅花山茶图(图11)亦以写实为主,对所描绘对象形态的绘制较为细致,如蝉之翅、蝶之触角、山雀之形态、牡丹之花瓣、梨花之多姿、蜻蜒之眉眼、菊之叶和梅之蕊的刻画,继承了宋代院体工笔设色的传统,再用清淡水墨为之,颇有元人的风骨。蒋廷锡早年绘画学写意手法,此册中荷花图(图12)、芙蓉双乌图(图13)和梧桐腊嘴图(图14)写实中穿插没骨,没骨与勾勒并用。此册仿元人笔意,可能有意取元代画家陈琳、王渊之法,设色浅淡,枝叶的浑融不着笔迹已经与南宋人的细腻勾勒相去甚远,淡墨勾勒花瓣略作晕染,墨分浓淡,写叶之向背的方法与元代张中相似。张庚曾形容他所见的蒋氏作品: “尝于海昌查氏见扇上画拒霜一枝,以率笔勾花及跗,渲以淡色,而以工笔点心,累累明析。叶用墨染亦工致,旁发一稚枝以焦墨染三蕊于上,蒂用双勾,笔笔名贵。” 可见,此册页画法与张庚所述几乎一致。首页上钤“宝之过眼”“名山堂印”两方收藏印,可见此册辗转归清光绪年间著名鉴藏家陈长吉递藏,流传有绪。
蒋廷锡31岁作此画,亦在同一年,蒋廷锡被举荐进入南书房,其绘画亦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石渠宝笈初编》收录的31件蒋廷锡作品中,有康熙帝题跋的就达16件,可见康熙帝对其作品的喜爱。
蒋廷锡早年的绘画,以师古为主。师法宋徽宗,学其气韵与构图;师法陈淳与陆治,二者绘工一粗一细,兼粗犷与秀雅于一身;师法元明之作,蒋廷锡的画作在意境上有所提升。师法古人,博采众家之法,通过多年的积累,对前代各家有所涉猎临摹,再加入自己的绘画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蒋廷锡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蒋廷锡成熟期绘画,具有典型的“蒋派”花乌画特色。作画时先以淡墨勾勒花卉的轮廓,再以浓墨或焦墨确定轮廓,叶尖、叶背处用墨色中加入赭石或胭脂,墨与色相互渗透,最后再以干笔擦出叶子的低凹处,营造立体效果。这类风格与蒋廷锡的“臣字款”宫廷绘画的工笔富丽完全不同。蒋廷锡绘画风格的成熟过程,与其身份上的转变是息息相关的。他从一个江南的文人才子转变成为一个京师官吏,不论在生活环境还是审美情趣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雍正帝登基后,他先后升任礼部侍郎、户部侍郎,掌管实权。蒋廷锡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之时的生活状态与心态在其成熟期绘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蒋廷锡成熟时期绘画,在构图及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文人趣味,同时注重画面的丰富;对于绘画题材,则喜用“四君子”松、竹、梅、石等,或者与其他题材相搭配,或者相互映照。而且在绘画技法上更加成熟,突显个人特色。画作呈现出非宋非元非明的面貌,在前期阶段,他吸收前代名家技法,但他善于融会贯通,将各家技法消化吸收,形成个人特色。
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花乌图册,绢本,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是一册诗与画绝配的难得之作。全册12开,淡设色,是典型的“蒋派”花乌画。
1.桃花春燕图(图15)。左题署:“微暖已迎新到燕,轻阴犹护欲残花。酉君。”下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2.清风细雨荷图(图16)。左题署: “微风簌簌生蒲苇,小雨霏霏湿芰荷。酉君。”下钤“廷锡”白文连珠印。
3.紫鳜白藕图(图17)。左题署: “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酉君。”旁钤“廷锡”白文连珠印。
4.绿波鱼戏图(图18)。右题署:“绿波春涨群鱼乐。酉君。”下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5.晚稻新橙图(图19)。上题署:“红颗带芒收晚稻,绿苞和叶摘新橙。酉君。”旁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6.蜂蝶罂粟图(图20)。左题署:“孤蝶惜衣晴曝粉,稚蜂贪蜜晚争花。酉君。”旁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7.栗罅豆荚图(图21)。上题署: “新霜拆栗罅,宿雨饱豆荚。酉君。”旁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8.蜀葵双蝶图(图22)。左题署:“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对开。青桐居士。”下钤“廷锡”白文连珠印。
9.石榴莺啼图(图23)。右题署:“花藏密叶多时在,莺占高枝尽日啼。酉君。”下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10.红枫黄菊图(图24)。左题署:“雨荒园菊枝枝瘦,霜染江枫叶叶丹。青桐居士。”下钤“廷锡”白文连珠印。
11.新筍残红图(图25)。左题署:“残红满地无余萼,新笋掀泥已露尖。青桐居士。”下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右下钤“铁梅”朱文长方印、“青桐居士”朱文方印。
12.寒溪雪梅图(图26)。题署:“一溪水浅梅枝瘦,四野云酣雪意骄。酉君写放翁诗句,戊戌盂秋。”旁钤“廷锡”白文连珠印,左下钤“吉林宋季子铁梅鉴藏”朱文方印。
从最后一开可以看出,全册是蒋廷锡在戊戌年(1718)初秋所作,花鸟画配陆游诗,画与诗相表里,将对草木、禽乌、季节的体察与感悟,通过诗人与画家的双重角度进行诠释, “蒋氏”画风跃然于纸上。画中蜀葵花朵、梅花花朵都用墨线勾勒,各分浓淡,略施淡彩之后,也是洗尽铅华、不着妖媚。所谓“以画作诗诗细腻,以诗作画画入神”,用在蒋廷锡身上恰如其分。
图册扉页上有宋小濂考订跋文: “南沙相国画以显仕高名赝本最多,前人评其画谓逸笔写生,颇有南田余韵,大约妍丽工整者多系门徒代作,真迹纯用水墨题识,书法似赵吴兴。此册以墨笔写意,清灵俊逸,韵味俱胜,款署亦秀润多姿洵,妙品也能勿宝诸。”宋小濂(1860 - 1926),字铁梅,又字友梅,吉林永吉人,官至黑龙江巡抚,辛亥后改任都督,参政院参政。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工诗善书,与徐鼐霖、成多禄合称“吉林三杰”。善收藏,独辟“古欢室”专储藏品,作有《北缴纪游》。此跋作于“己未”,应为民国八年(1919),对蒋廷锡花乌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清代前期,江南地区作为文化艺术的重心,绘画传统和收藏资源使入仕之前的蒋廷锡和恽寿平都有机会接触到前代的大家之作,特别是被认为是花鸟画“正统”的五代、两宋花乌画,以及元、明以来的小写意等等。相似的传统绘画资源,使蒋廷锡和恽寿平在风格上有部分交叉,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二人的工笔设色花乌画,不仅技法上都来自宋人,而且主题又十分接近。另外,很多蒋廷锡的代笔之作,呈现出与恽寿平相关联的蒋廷锡花乌画作品,也是后世人认为蒋廷锡与恽寿平有师承关系的原因之一。宋小濂亦评价“颇有南田余韵”,不过细致研究蒋廷锡的生平,并未与恽寿平有任何交集,可见蒋廷锡与恽寿平并无师承关系。蒋廷锡入仕后的作品,据考证多“纯乎水墨,折枝窠石,以及兰草小品,在青藤白阳之间”,此册恰恰是最好的验证。
四、蒋廷锡绘画的代笔问题
关于蒋廷锡的代笔问题,诸多历史美术文献中常有提及。所谓“代笔”,顾名思义就是借他人之手代作书画,然后由作者本人签名钤印。这种委托作品固然与本人亲笔作品面貌多少有些不同,但是毕竟又与伪作和原作之间的关系不同,一是作者承认是自己的作品,而代笔作品中多少有些亲笔的痕迹。蒋廷锡作品面貌多样,有精细工整、设色清淡,有水墨写意,又有进入内廷后所作的“臣”字款绘画,所以他的绘画在代笔问题上也值得探讨。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徐邦达对蒋廷锡作品的代笔情况有更详尽的分析: “工画花卉翎毛,大都出于他人代作。亲笔画水墨苍楚,白云用朱文‘漱玉’二字圆印为别(应指中年以后)……其代笔又有仿恽寿平工笔一种和学郎世宁西洋画法的几种面貌,所见落‘臣’字款,几乎无一不是代笔。”在徐邦达看来,蒋廷锡亲笔画属于水墨苍楚一路,从其创作的发展来看,这应该是他晚年特有的风格;而“仿恽寿平工笔一种和学郎世宁西洋画法”则多是他前期的探索与积累,并不排除有人代笔这一可能,但作为词臣画家奉旨作画,自己亲为还是必要的。徐邦达还转述《读画辑略》蒋传中的话说“其极品者皆写意之作,以墨为之。图章用葫芦式‘生机’二字、圆印‘漱玉’二字,以特识之。”另外,徐邦达在《中国绘画史图录》中称:“按蒋画有极功能的,也有参入西洋的,大都是他人代作。”由此可见,徐邦达认为“逸笔写生”“笔墨简逸”“墨中带赭”乃“其亲笔特色”。 《桐阴论画》亦称“大约妍丽工致者,多系门徒所作”。而《海虞画苑略》以为“(蒋廷锡)天资高迈,落笔超然绝俗,既贵显,矜重不苟作。今所传长卷大轴,皆赝本也”。综合蒋廷锡的绘画风格,代笔情况可分为如下几种: 1.妍丽工致者,多系门徒所作;
2.长卷大轴者;
3.画中渗入西洋技法者;
4.工画花卉翎毛者,大都出于他人代作。
《国朝画徵录》云: “有设色极工者,皆其客潘林代作也。”潘林,蒋廷锡同里之人,字衡谷,号西畴,据记载为蒋廷锡的代笔之人。潘林的花卉翎毛画师承马元驭,后被蒋廷锡招入幕中,凡进御花乌画卷册,流传有设色极工者,多出自其手。另外,马元驭等同里好友及后辈也有成为蒋廷锡的代笔者的可能。
蒋廷锡官位甚高,喜好结交,凡才艺可观者均罗致门下,指授其成才。在其众多弟子中,邹元斗、钱元昌、李觯几人名声最显,他们师从蒋廷锡,对其风格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也被传是其代笔者。邹元斗,字少微,号春谷,别号“林屋山人”,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寄居于江苏常熟。康熙中期以画供奉内廷,官中书舍人。师从蒋廷锡,工书,能诗,善画,刻苦习摹宋元诸家,深于观察,所作花乌兼有天趣物趣之妙,尤善设色桃花,间作山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邹元斗设色桃花游鱼图轴(图27),作于康熙六十年(1721),图绘桃花数枝,花团锦簇,粉与白相互映衬,点点落英之下,游鱼嬉戏,水藻浮动。此轴构图与蒋廷锡《飞花游鱼图》(图28)极为相似,勾勒精细,敷色淡雅,尤见其工。邹元斗亦以画供奉内廷,且此类型的画风庄重大气,若为蒋廷锡代笔亦有可能。但从蒋廷锡绘画的风格分析,说蒋廷锡精细工整全为代笔颇为片面。
除了精细一路的画风,蒋廷锡追求文人墨戏的风格亦得到了传承。钱元昌之以拙取媚、李觯的狂放恣意虽说都是后来成熟时期的风格,但与蒋廷锡的指授不无关系。李觯,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其素来以扬州八怪之一的名头为后世所熟知,但他早期曾受命向蒋廷锡请教过技法。据《重修兴化县志》载: “五十二年,献诗行在,钦取入南书房行走,年少才长,兼工绘事,特旨交常熟蒋相公教习。”宫廷画家一般所擅长的都是精细一路的画作,蒋廷锡当时的绘画还未到成熟阶段,对诸家之法都有借鉴。李觯此时向其学画,所学徐熙、黄荃工细一派,亦是精细工整一路。后来,他风格向大写意一派发展,亦是他离开宫廷后的变化,但对工整细致一路画风的学习,影响了他绘画的早期阶段,并对后期技法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沈阳故宫院藏清李觯墨笔梅竹兰石图轴(图29),作于乾隆九年(1744),此画以墨写竹、梅、兰三君子。翠竹修长挺拔,竹叶纵横纷披;梅树盘根错节,造型独特;幽兰清雅秀逸,临风飘逸。墨之浓淡相宜相辅,多以双钩纵笔勾勒出梅之枝干,浓墨点苔,圆笔写花,极富情趣。构图大气豪放,笔势劲健,情趣天成。此画虽没有他后期豪放泼辣的风格,但自有清雅秀润的韵味。
五.蒋廷锡绘画成就与影响
蒋廷锡为官清正、政绩卓著,为画者博学善诗,他融合自宋代以来各家之法,开创“蒋氏”画派,使来自江南地区的花乌画风一度主宰了宫廷画坛,为清初的宫廷花乌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康熙帝与雍正帝对蒋廷锡画作的钟爱,使“蒋氏”成为清早期绘画的真正“掌舵者”,蒋廷锡的画作上康熙帝的御题就说明了这一点。能在画史上留名的官吏古往今来确实不少,蒋廷锡虽为中举的文人,虽在宫廷中作画,但他并不供奉在皇家画院或如意馆,他是专职画家之外的“词臣供奉”。后世不识这一点者不乏少数,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绘画史上的一个不准确的记载使得他被忽略。
另外,至乾隆初期,恽南田的花乌画在宫廷和皇帝心目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乾隆九年(1744)编撰完成的《石渠宝笈初编》中就收录恽寿平作品18件,且其中10件被定为上等。而蒋廷锡的作品等级却并不高,许多康熙御题的作品都被定为次等。再之,蒋廷锡承袭恽寿平的误读,使“蒋氏”画名掩没在恽寿平的声名之中。但是, “蒋氏”绘画对清初绘画的影响不能忽略,能在精工細作之外兼擅水墨写意之笔,对后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蒋廷锡的政治生涯
蒋廷锡(1669 - 1732),江苏常熟人,名酉君,字扬孙,号南沙,又号西谷,别号青桐居士。蒋廷锡出生于名门望族,家教甚严,其自幼饱读诗书,祖蒋棻、父蒋伊都是官吏,其兄蒋陈锡也曾任山东巡抚、云贵总督。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蒋廷锡的父亲蒋伊卒于任上,19岁的蒋廷锡承担起家族兴衰的重任。3年后,蒋廷锡与其表兄邵甘来至江苏虞山北麓的破山寺读书,后其为了开阔眼界、充实学问,辞母入京。蒋廷锡离乡背井,年轻人的踌躇之志却未得施展,蒋廷锡的稚气逐渐被现实消磨殆尽,此时他幡然醒悟:“洗尽名利心,方得清闲福。”即在名利之前,应保持心中正气,不忘初心最重要。正是这份执着,使他愈加勤奋,逐渐在京都文人圈中站稳了脚跟。康熙三十八年(1699),31岁的蒋廷锡经顺天乡试成为举人,并被举荐南书房行走。南书房为康熙读书处,是国家储才之要地。在南书房当值,不仅皇帝可以察其语言举止,以知其人之能,同时也是这些臣子发挥自己才能的绝好之地。康熙四十二年(1703),蒋廷锡会试并未得中,但蒙康熙帝恩赐,经殿试获赐进士。数月后,蒋廷锡又升迁庶吉士,同年便被恩赐扈从避暑山庄。次年,蒋廷锡至未散馆任编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后,蒋廷锡由编修调至赞善,又升至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康熙年间,蒋廷锡以文臣之职一路升迁,但并无实权。真正在政治上有所施展,蒋廷锡还是依靠雍正帝登基后对他的一路提携。
雍正元年(1723)三月,蒋廷锡升任礼部右侍郎,主持修撰《古今图书集成》,此集成内容丰富,涵括天文地理、草木山川、人物传记等等。陈梦雷原系《古今图书集成》作者,雍正登基之后,因其原系叛附耿精忠之人,被放逐关东,蒋廷锡博览群书,文底深厚,并参与了多次文典编撰工程,遂此书由蒋廷锡负责。雍正二年(1724)五月,蒋廷锡奏请续篆《大清会典》,内容为自康熙二十六年至雍正二年史事。雍正三年(1725),57岁的蒋廷锡任户部左侍郎,留心体访运河阻滞,上书提出治理河道的方案:“漕运全资水利,宜通源节流,以剂运道。”南方水乡百姓因此受益匪浅。次年,由于蒋廷锡克己奉公,凡事都亲自过目,悉心体察,雍正帝对其十分信赖,升为户部尚书,掌疆土、田地、户籍、税赋、俸饷、财政等事宜。在任期间,蒋廷锡关心百姓疾苦,合理地安排粮食赋税,并配合恰当的调度方法,使得当时余粮充足,出陈易新,使京中粮仓无堆积腐烂之米,米价稳定。雍正六年(1728),蒋廷锡被赐太子太傅,后任《一统志》总裁,主持编修各省志与名宦人物传记。雍正八年(1730),蒋廷锡授命与果亲王允礼、内务府总管海望总理三库事务,却积劳成疾。雍正十年(1732),蒋廷锡去世,八月,雍正帝特赐蒋廷锡祭葬加祭一次,并赐谥号为“文肃”。终其为官一生,蒋廷锡历康雍两朝,一步步由文臣逐渐进入权力中心,其政事从未懈怠,又公正严明,对文教事业、编修典籍等有参与,并受到雍正赏识,所谓“倚赖方殷”,无愧为一代良臣。
二、蒋廷锡的艺术交游
在绘画艺术上,蒋廷锡出身官宦之家,家学深厚,自小学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具有丰厚的文人学养。常熟自古多名画家,黄公望、周之冕、王翠、吴历等皆出其地。蒋廷锡的祖辈均能诗善画,蒋廷锡秉承了家族的绘画天赋,受到祖辈画艺的熏陶,自幼喜爱绘画。同时,通过对大量宋元明古画的临摹,使蒋廷锡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蒋廷锡一生交游甚广,考察其交游情况,对进一步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以及艺术创作等各方面都将有所裨益。
蒋廷锡的绘画风格,除源于师古与家学外,还受到了同乡画家马元驭、顾雪坡的影响。马元驭(1669 - 1722),字扶羲,号栖霞,又号天虞山人,马眉之子,江苏常熟人。其写生花乌潇洒出尘,得沈周、陆治逸意。《海虞画苑略》记载: (蒋廷锡)“未第时,与马栖霞、顾雪坡游,游戏翰作,天资高迈。”蒋廷锡与马元驭交情深厚,不仅因为二人有同邑之谊,更因为二人皆精于花乌绘事,趣味相投,时常欢聚。马元驭师法恽寿平,初为蒋廷锡座上客,两人多有交流。后来,蒋廷锡逐渐脱颖而出,马元驭偏安一隅,名声渐渐大不如蒋。蒋廷锡入仕为官后,多次写信请马元驭入都,均被他托病婉拒,二人关系也不如早年紧密,但马元驭对蒋廷锡早年学画所带来的影响不容置疑。蒋廷锡早年临摹北宋徐崇嗣的没骨之法,马元驭又师法恽寿平,亦是没骨之法,可见蒋廷锡绘画的没骨之风,与马元驭息息相关。《故宫书画图录》中收录马元驭的花卉画两幅,分别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十二年(1703)。此马元驭设色荷花白鹭图(图1)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荷花绽放,花瓣用墨线勾轮廓,内敷色,用色饱满;花叶则用没骨画法,着墨勾筋,叶尖处用赭石分染,用以显现枯叶之感。两只白鹭立于水中,游鱼若隐若现。画左上自题: “乙酉夏六月,避暑大树亭,栖霞子马元驭画”,下钤“元驭之印”白文方印,“扶羲”朱文方印。全幅水墨气韵淡雅,不泥陈迹。
除马元驭之外,另一位与蒋廷锡交好的同里是顾文渊,其字湘源,号雪坡,又号海粟居土,工诗文,善山水,尤以墨竹闻名,著有《海粟集》。顾文渊精通绘事,起初与王石谷同画山水,后专攻墨竹。其画墨竹又妙于水口竹石,纵笔挥洒,萧疏简逸,可以涤尘。蒋廷锡称顾文渊为“狂男儿”,且“不做庙堂诗,云是骚人辞”,他一生布衣,不进朝堂,作诗也只为抒发胸中之意。顾文渊赞叹蒋廷锡画竹刚劲有力,有铮铮风骨,“此枝浑疑铸生铁,不怕北风常凛冽”。二人以画会友,私交甚密。 蒋廷锡的晚年,与以书法著称的张照交往紧密。张照(1691 - 1745),字得天,娄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南书房行走。蒋廷锡于康熙三十八年入职南书房,比张照早10年。张照作为晚辈,两人同朝为官,平日里艺事往还,相互交流,私交甚深。据邵松年《澄兰室古缘粹录》卷十一中著录的蒋廷锡《墨花卉图》卷有张照题跋: “人巧天工孰所为,大罗遗事在花枝。曾从贤弟勾陈里,亲见先生试墨时。”可见,张照对蒋廷锡的绘画功底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康熙四十九年左右,蒋廷锡任翰林院编修,兼起居注官,负责起草陛下谕旨,抄写文章,在字迹上要求甚是严格。张照书法气魄浑厚,尤擅行楷书,其行书点划之间透出深厚功力,既不滞,亦不滑(图2)。蒋廷锡善画,张照善书,二人亦师亦友。乾隆五年,张照之女张无垢许给蒋廷锡之孙为妻,结为姻亲。
在蒋廷锡的交游圈中,文士占了相当的比重,多为江南文士,如张道俊、孙贻、邵陵、蒋拱辰、陈玉齐、钱陆灿等人。
三、蒋廷锡的绘画艺术
蒋廷锡擅长花乌画,传世的花乌画作品很多,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收录蒋廷锡绘画作品83件; 《故宫书画图录》收录蒋廷锡作品34张。另外,清代的各类著录中,收录蒋廷锡作品131幅。通过对蒋廷锡存世作品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其绘画风格并无太大的转折,只是到了50多岁后,绘画风格经过了多年的积累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蒋廷锡前期的绘画风格一直是探索、酝酿阶段,他一直在师法众家而取其精髓,没有太大的独创性。蒋廷锡的成熟画风,既非徐崇嗣没骨一派的娴静淡雅,亦非“青藤白阳”般的恣意挥洒。他的技法虽借鉴于前人,但他笔下的花鸟既有着江南文人的情怀,又兼具身为内廷中人的庄重之气。他作为词臣画家侍奉了两朝,除师古外,蒋廷锡亦有使用当时流行于宫中的西洋画法。总体来说,蒋廷锡成熟时期的绘画侧重于文人意趣的表达,风格上更为放逸。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花乌册2册,共计24开,可分别代表蒋廷锡早期和成熟期的艺术特点。
蒋廷锡早期的绘画,以师法宋元明各家为主要特点。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蔣廷锡存世作品中纪年最早者为康熙二十年(1681)所作的《花卉图》,目前存于日本,其上款题: “康熙辛酉春分前三日,南沙蒋廷锡。”画面形式为长卷,分别绘制各种花卉,包括牡丹、梅花、百合、兰花等14种花卉。花卉全部采用没骨作画,技法单一。此时蒋廷锡13岁,他将北宋徐崇嗣的没骨之法加入自己的绘画习惯,虽师法古人,但与五代之原貌又不同。蒋廷锡还师法宋人之作,黄荃的细笔勾勒,宋徽宗的气韵与构图,宋人作画的工整细致,为其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廷锡的花乌画除了师法五代、宋代,还将明代陈淳的大写意加入几分内敛,亦吸取了元人的意趣。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花乌册,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款题“己卯新春,摹元人写生十二帧”。中国花乌画发展至元代,有了新的变化, “不施彩而纯以墨色者”的墨花墨禽作品的盛行,成为了元代花乌画的标志。墨花墨禽的范围包括两种:一是以写意为主,具有文人墨戏之趣;一是以写实为主,将工笔花乌画中的赋色妍美转为水墨清淡。蒋廷锡此花乌册与其说仿元人笔意,不如说将元人的水墨淡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册12开,每开纵42、横29厘米,纸本,墨笔淡设色。各开分绘不同花乌,多以墨笔为之,复以赭石淡着色,少数略施他色。首开右下侧钤“宝之过眼”白文方印、“名山堂印”朱文方印,末开右下侧题款,并署“蒋廷锡”,款下钤“廷锡私印”白文方印、“酉君”朱文方印,左下角钤“知好乐”朱文方印。
其中,群仙祝寿图(图3),怪石嶙峋,墨竹灵芝掩映其中,水仙出玉无瑕,寓意寿长。蒋廷锡生于江南,从小被文人气氛所影响,所以他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追求画面立意而非只为写对象之形似。此图即寓意吉祥,以写实为主,勾勒虽不似工笔的精细,敷色渲染又显清雅柔秀,极富于文人气质。柳蝉图(图4)、海棠蛱蝶图(图5)、雀梅图(图6)、牡丹图(图7)、梨花夜乌图(图8)、蜻蜒月季图(图9)、菊石图(图10)和梅花山茶图(图11)亦以写实为主,对所描绘对象形态的绘制较为细致,如蝉之翅、蝶之触角、山雀之形态、牡丹之花瓣、梨花之多姿、蜻蜒之眉眼、菊之叶和梅之蕊的刻画,继承了宋代院体工笔设色的传统,再用清淡水墨为之,颇有元人的风骨。蒋廷锡早年绘画学写意手法,此册中荷花图(图12)、芙蓉双乌图(图13)和梧桐腊嘴图(图14)写实中穿插没骨,没骨与勾勒并用。此册仿元人笔意,可能有意取元代画家陈琳、王渊之法,设色浅淡,枝叶的浑融不着笔迹已经与南宋人的细腻勾勒相去甚远,淡墨勾勒花瓣略作晕染,墨分浓淡,写叶之向背的方法与元代张中相似。张庚曾形容他所见的蒋氏作品: “尝于海昌查氏见扇上画拒霜一枝,以率笔勾花及跗,渲以淡色,而以工笔点心,累累明析。叶用墨染亦工致,旁发一稚枝以焦墨染三蕊于上,蒂用双勾,笔笔名贵。” 可见,此册页画法与张庚所述几乎一致。首页上钤“宝之过眼”“名山堂印”两方收藏印,可见此册辗转归清光绪年间著名鉴藏家陈长吉递藏,流传有绪。
蒋廷锡31岁作此画,亦在同一年,蒋廷锡被举荐进入南书房,其绘画亦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石渠宝笈初编》收录的31件蒋廷锡作品中,有康熙帝题跋的就达16件,可见康熙帝对其作品的喜爱。
蒋廷锡早年的绘画,以师古为主。师法宋徽宗,学其气韵与构图;师法陈淳与陆治,二者绘工一粗一细,兼粗犷与秀雅于一身;师法元明之作,蒋廷锡的画作在意境上有所提升。师法古人,博采众家之法,通过多年的积累,对前代各家有所涉猎临摹,再加入自己的绘画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蒋廷锡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蒋廷锡成熟期绘画,具有典型的“蒋派”花乌画特色。作画时先以淡墨勾勒花卉的轮廓,再以浓墨或焦墨确定轮廓,叶尖、叶背处用墨色中加入赭石或胭脂,墨与色相互渗透,最后再以干笔擦出叶子的低凹处,营造立体效果。这类风格与蒋廷锡的“臣字款”宫廷绘画的工笔富丽完全不同。蒋廷锡绘画风格的成熟过程,与其身份上的转变是息息相关的。他从一个江南的文人才子转变成为一个京师官吏,不论在生活环境还是审美情趣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雍正帝登基后,他先后升任礼部侍郎、户部侍郎,掌管实权。蒋廷锡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之时的生活状态与心态在其成熟期绘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蒋廷锡成熟时期绘画,在构图及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文人趣味,同时注重画面的丰富;对于绘画题材,则喜用“四君子”松、竹、梅、石等,或者与其他题材相搭配,或者相互映照。而且在绘画技法上更加成熟,突显个人特色。画作呈现出非宋非元非明的面貌,在前期阶段,他吸收前代名家技法,但他善于融会贯通,将各家技法消化吸收,形成个人特色。
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花乌图册,绢本,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是一册诗与画绝配的难得之作。全册12开,淡设色,是典型的“蒋派”花乌画。
1.桃花春燕图(图15)。左题署:“微暖已迎新到燕,轻阴犹护欲残花。酉君。”下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2.清风细雨荷图(图16)。左题署: “微风簌簌生蒲苇,小雨霏霏湿芰荷。酉君。”下钤“廷锡”白文连珠印。
3.紫鳜白藕图(图17)。左题署: “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酉君。”旁钤“廷锡”白文连珠印。
4.绿波鱼戏图(图18)。右题署:“绿波春涨群鱼乐。酉君。”下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5.晚稻新橙图(图19)。上题署:“红颗带芒收晚稻,绿苞和叶摘新橙。酉君。”旁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6.蜂蝶罂粟图(图20)。左题署:“孤蝶惜衣晴曝粉,稚蜂贪蜜晚争花。酉君。”旁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7.栗罅豆荚图(图21)。上题署: “新霜拆栗罅,宿雨饱豆荚。酉君。”旁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8.蜀葵双蝶图(图22)。左题署:“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对开。青桐居士。”下钤“廷锡”白文连珠印。
9.石榴莺啼图(图23)。右题署:“花藏密叶多时在,莺占高枝尽日啼。酉君。”下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
10.红枫黄菊图(图24)。左题署:“雨荒园菊枝枝瘦,霜染江枫叶叶丹。青桐居士。”下钤“廷锡”白文连珠印。
11.新筍残红图(图25)。左题署:“残红满地无余萼,新笋掀泥已露尖。青桐居士。”下钤“酉君墨戏”朱白文长方印,右下钤“铁梅”朱文长方印、“青桐居士”朱文方印。
12.寒溪雪梅图(图26)。题署:“一溪水浅梅枝瘦,四野云酣雪意骄。酉君写放翁诗句,戊戌盂秋。”旁钤“廷锡”白文连珠印,左下钤“吉林宋季子铁梅鉴藏”朱文方印。
从最后一开可以看出,全册是蒋廷锡在戊戌年(1718)初秋所作,花鸟画配陆游诗,画与诗相表里,将对草木、禽乌、季节的体察与感悟,通过诗人与画家的双重角度进行诠释, “蒋氏”画风跃然于纸上。画中蜀葵花朵、梅花花朵都用墨线勾勒,各分浓淡,略施淡彩之后,也是洗尽铅华、不着妖媚。所谓“以画作诗诗细腻,以诗作画画入神”,用在蒋廷锡身上恰如其分。
图册扉页上有宋小濂考订跋文: “南沙相国画以显仕高名赝本最多,前人评其画谓逸笔写生,颇有南田余韵,大约妍丽工整者多系门徒代作,真迹纯用水墨题识,书法似赵吴兴。此册以墨笔写意,清灵俊逸,韵味俱胜,款署亦秀润多姿洵,妙品也能勿宝诸。”宋小濂(1860 - 1926),字铁梅,又字友梅,吉林永吉人,官至黑龙江巡抚,辛亥后改任都督,参政院参政。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工诗善书,与徐鼐霖、成多禄合称“吉林三杰”。善收藏,独辟“古欢室”专储藏品,作有《北缴纪游》。此跋作于“己未”,应为民国八年(1919),对蒋廷锡花乌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清代前期,江南地区作为文化艺术的重心,绘画传统和收藏资源使入仕之前的蒋廷锡和恽寿平都有机会接触到前代的大家之作,特别是被认为是花鸟画“正统”的五代、两宋花乌画,以及元、明以来的小写意等等。相似的传统绘画资源,使蒋廷锡和恽寿平在风格上有部分交叉,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二人的工笔设色花乌画,不仅技法上都来自宋人,而且主题又十分接近。另外,很多蒋廷锡的代笔之作,呈现出与恽寿平相关联的蒋廷锡花乌画作品,也是后世人认为蒋廷锡与恽寿平有师承关系的原因之一。宋小濂亦评价“颇有南田余韵”,不过细致研究蒋廷锡的生平,并未与恽寿平有任何交集,可见蒋廷锡与恽寿平并无师承关系。蒋廷锡入仕后的作品,据考证多“纯乎水墨,折枝窠石,以及兰草小品,在青藤白阳之间”,此册恰恰是最好的验证。
四、蒋廷锡绘画的代笔问题
关于蒋廷锡的代笔问题,诸多历史美术文献中常有提及。所谓“代笔”,顾名思义就是借他人之手代作书画,然后由作者本人签名钤印。这种委托作品固然与本人亲笔作品面貌多少有些不同,但是毕竟又与伪作和原作之间的关系不同,一是作者承认是自己的作品,而代笔作品中多少有些亲笔的痕迹。蒋廷锡作品面貌多样,有精细工整、设色清淡,有水墨写意,又有进入内廷后所作的“臣”字款绘画,所以他的绘画在代笔问题上也值得探讨。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徐邦达对蒋廷锡作品的代笔情况有更详尽的分析: “工画花卉翎毛,大都出于他人代作。亲笔画水墨苍楚,白云用朱文‘漱玉’二字圆印为别(应指中年以后)……其代笔又有仿恽寿平工笔一种和学郎世宁西洋画法的几种面貌,所见落‘臣’字款,几乎无一不是代笔。”在徐邦达看来,蒋廷锡亲笔画属于水墨苍楚一路,从其创作的发展来看,这应该是他晚年特有的风格;而“仿恽寿平工笔一种和学郎世宁西洋画法”则多是他前期的探索与积累,并不排除有人代笔这一可能,但作为词臣画家奉旨作画,自己亲为还是必要的。徐邦达还转述《读画辑略》蒋传中的话说“其极品者皆写意之作,以墨为之。图章用葫芦式‘生机’二字、圆印‘漱玉’二字,以特识之。”另外,徐邦达在《中国绘画史图录》中称:“按蒋画有极功能的,也有参入西洋的,大都是他人代作。”由此可见,徐邦达认为“逸笔写生”“笔墨简逸”“墨中带赭”乃“其亲笔特色”。 《桐阴论画》亦称“大约妍丽工致者,多系门徒所作”。而《海虞画苑略》以为“(蒋廷锡)天资高迈,落笔超然绝俗,既贵显,矜重不苟作。今所传长卷大轴,皆赝本也”。综合蒋廷锡的绘画风格,代笔情况可分为如下几种: 1.妍丽工致者,多系门徒所作;
2.长卷大轴者;
3.画中渗入西洋技法者;
4.工画花卉翎毛者,大都出于他人代作。
《国朝画徵录》云: “有设色极工者,皆其客潘林代作也。”潘林,蒋廷锡同里之人,字衡谷,号西畴,据记载为蒋廷锡的代笔之人。潘林的花卉翎毛画师承马元驭,后被蒋廷锡招入幕中,凡进御花乌画卷册,流传有设色极工者,多出自其手。另外,马元驭等同里好友及后辈也有成为蒋廷锡的代笔者的可能。
蒋廷锡官位甚高,喜好结交,凡才艺可观者均罗致门下,指授其成才。在其众多弟子中,邹元斗、钱元昌、李觯几人名声最显,他们师从蒋廷锡,对其风格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也被传是其代笔者。邹元斗,字少微,号春谷,别号“林屋山人”,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寄居于江苏常熟。康熙中期以画供奉内廷,官中书舍人。师从蒋廷锡,工书,能诗,善画,刻苦习摹宋元诸家,深于观察,所作花乌兼有天趣物趣之妙,尤善设色桃花,间作山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邹元斗设色桃花游鱼图轴(图27),作于康熙六十年(1721),图绘桃花数枝,花团锦簇,粉与白相互映衬,点点落英之下,游鱼嬉戏,水藻浮动。此轴构图与蒋廷锡《飞花游鱼图》(图28)极为相似,勾勒精细,敷色淡雅,尤见其工。邹元斗亦以画供奉内廷,且此类型的画风庄重大气,若为蒋廷锡代笔亦有可能。但从蒋廷锡绘画的风格分析,说蒋廷锡精细工整全为代笔颇为片面。
除了精细一路的画风,蒋廷锡追求文人墨戏的风格亦得到了传承。钱元昌之以拙取媚、李觯的狂放恣意虽说都是后来成熟时期的风格,但与蒋廷锡的指授不无关系。李觯,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其素来以扬州八怪之一的名头为后世所熟知,但他早期曾受命向蒋廷锡请教过技法。据《重修兴化县志》载: “五十二年,献诗行在,钦取入南书房行走,年少才长,兼工绘事,特旨交常熟蒋相公教习。”宫廷画家一般所擅长的都是精细一路的画作,蒋廷锡当时的绘画还未到成熟阶段,对诸家之法都有借鉴。李觯此时向其学画,所学徐熙、黄荃工细一派,亦是精细工整一路。后来,他风格向大写意一派发展,亦是他离开宫廷后的变化,但对工整细致一路画风的学习,影响了他绘画的早期阶段,并对后期技法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沈阳故宫院藏清李觯墨笔梅竹兰石图轴(图29),作于乾隆九年(1744),此画以墨写竹、梅、兰三君子。翠竹修长挺拔,竹叶纵横纷披;梅树盘根错节,造型独特;幽兰清雅秀逸,临风飘逸。墨之浓淡相宜相辅,多以双钩纵笔勾勒出梅之枝干,浓墨点苔,圆笔写花,极富情趣。构图大气豪放,笔势劲健,情趣天成。此画虽没有他后期豪放泼辣的风格,但自有清雅秀润的韵味。
五.蒋廷锡绘画成就与影响
蒋廷锡为官清正、政绩卓著,为画者博学善诗,他融合自宋代以来各家之法,开创“蒋氏”画派,使来自江南地区的花乌画风一度主宰了宫廷画坛,为清初的宫廷花乌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康熙帝与雍正帝对蒋廷锡画作的钟爱,使“蒋氏”成为清早期绘画的真正“掌舵者”,蒋廷锡的画作上康熙帝的御题就说明了这一点。能在画史上留名的官吏古往今来确实不少,蒋廷锡虽为中举的文人,虽在宫廷中作画,但他并不供奉在皇家画院或如意馆,他是专职画家之外的“词臣供奉”。后世不识这一点者不乏少数,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绘画史上的一个不准确的记载使得他被忽略。
另外,至乾隆初期,恽南田的花乌画在宫廷和皇帝心目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乾隆九年(1744)编撰完成的《石渠宝笈初编》中就收录恽寿平作品18件,且其中10件被定为上等。而蒋廷锡的作品等级却并不高,许多康熙御题的作品都被定为次等。再之,蒋廷锡承袭恽寿平的误读,使“蒋氏”画名掩没在恽寿平的声名之中。但是, “蒋氏”绘画对清初绘画的影响不能忽略,能在精工細作之外兼擅水墨写意之笔,对后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