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年的A股市场初战告捷,令一众在蛇年经历了“结构性行情”的机构开始了新的憧憬。与2013年对于未来的预判一样,2014年的观点仍然分歧严重,焦点在于“成长与新兴还能走多远”,或者“何时进行风格切换”。
对于那些价值投资的拥趸来说,2013年是“有史以来股票涨跌最割裂的一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股价上天;而以银行股为代表的蓝筹股则不断挑战估值底线。在此背景下,“价值可能会迟到,但决不会缺席”。
另一派的观点则大为迥异。比如,在股票型基金中净值增长率排名靠前的兴全轻资产基金经理陈扬帆表示,需要确立这样的大局观:技术变革社会变革给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必然为证券市场所积极反映;转型是长期的确定的历史进程,不是昙花一现的浪花两三朵。
上述对于经济转型的判断,的确不无事实背景。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前不久撰文指出,投资者相信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增长方式的变化以及移动互联网摧枯拉朽般的革命,使得中国经济正面临全方位的重构。
以互联网浪潮为例,这次和上世纪末的那次最终破裂的“泡沫”的确不同。
朱平举例说,上次网络股泡沫时期,亚马逊市值超过400亿美金,超过全美最大的两个实体书店市值总和。随着泡沫破裂,其股价下跌了90%,最低仅30亿美金左右。如今亚马逊市值1800亿美金,而当时美国两个最大的实体书店一个已经破产,另一个已被收购。
上次的互联网泡沫,令众多投资机构风光一时,但当泡沫破裂,又令一干人等输得血本无归,导致了机构间的重新洗牌。如果真的如上述所言,产业发展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次“真的不一样”,是否意味着投资的结果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回顾一下巴菲特在上次互联网泡沫期间的表现,或许有助于我们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上次互联网泡沫时期,沃伦·巴菲特置身事外,仍然坚持持有1999年的表现只能用“恶心”来形容的股票。他因此被《时代》周刊公然在封面羞辱:“沃伦,究竟哪儿出了问题?”但当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其“股神”的地位变得更为巩固。
是巴菲特看到了互联网产业的未来吗?当然不是,巴菲特曾声称自己对科技股一无所知。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股神远离泡沫破裂的屠戮?巴菲特在“此生最难熬”的那段时间的一次演讲中揭示了这一秘密:巴菲特根本就不认为转型或者创新对投资者是一种福音。
在他看来,所有把事物更快联结起来的革命性方式,罕有能让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的。
巴菲特举例说,“美国一度拥有2000家汽车公司:汽车很可能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大的发明。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最终,只有3家汽车企业活了下来,而其股价也都曾低于账面价值。因此,尽管汽车改变了美国,对投资者来说却非幸事。现在,我们能够很容易分辨出输家。但当时投资汽车却是一个当然的决定。”
在当时,汽车是当然的新兴产业,一如当今的一些科技股。目前来看,科技股风光占尽,但比起汽车前鉴,它的未来还会有什么不同吗?
对于那些价值投资的拥趸来说,2013年是“有史以来股票涨跌最割裂的一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股价上天;而以银行股为代表的蓝筹股则不断挑战估值底线。在此背景下,“价值可能会迟到,但决不会缺席”。
另一派的观点则大为迥异。比如,在股票型基金中净值增长率排名靠前的兴全轻资产基金经理陈扬帆表示,需要确立这样的大局观:技术变革社会变革给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必然为证券市场所积极反映;转型是长期的确定的历史进程,不是昙花一现的浪花两三朵。
上述对于经济转型的判断,的确不无事实背景。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前不久撰文指出,投资者相信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增长方式的变化以及移动互联网摧枯拉朽般的革命,使得中国经济正面临全方位的重构。
以互联网浪潮为例,这次和上世纪末的那次最终破裂的“泡沫”的确不同。
朱平举例说,上次网络股泡沫时期,亚马逊市值超过400亿美金,超过全美最大的两个实体书店市值总和。随着泡沫破裂,其股价下跌了90%,最低仅30亿美金左右。如今亚马逊市值1800亿美金,而当时美国两个最大的实体书店一个已经破产,另一个已被收购。
上次的互联网泡沫,令众多投资机构风光一时,但当泡沫破裂,又令一干人等输得血本无归,导致了机构间的重新洗牌。如果真的如上述所言,产业发展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次“真的不一样”,是否意味着投资的结果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回顾一下巴菲特在上次互联网泡沫期间的表现,或许有助于我们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上次互联网泡沫时期,沃伦·巴菲特置身事外,仍然坚持持有1999年的表现只能用“恶心”来形容的股票。他因此被《时代》周刊公然在封面羞辱:“沃伦,究竟哪儿出了问题?”但当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其“股神”的地位变得更为巩固。
是巴菲特看到了互联网产业的未来吗?当然不是,巴菲特曾声称自己对科技股一无所知。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股神远离泡沫破裂的屠戮?巴菲特在“此生最难熬”的那段时间的一次演讲中揭示了这一秘密:巴菲特根本就不认为转型或者创新对投资者是一种福音。
在他看来,所有把事物更快联结起来的革命性方式,罕有能让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的。
巴菲特举例说,“美国一度拥有2000家汽车公司:汽车很可能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大的发明。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最终,只有3家汽车企业活了下来,而其股价也都曾低于账面价值。因此,尽管汽车改变了美国,对投资者来说却非幸事。现在,我们能够很容易分辨出输家。但当时投资汽车却是一个当然的决定。”
在当时,汽车是当然的新兴产业,一如当今的一些科技股。目前来看,科技股风光占尽,但比起汽车前鉴,它的未来还会有什么不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