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中女神形象的比较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西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由于受地理环境、政治形势、经济条件、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在中西方绘画的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选择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洛神赋图》与《维纳斯的诞生》为例,通过对顾恺之、波提切利两位大师的创作思想及其具体表现手法的分析,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独特魅力,探索不同时代下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
  关键词:顾恺之;洛神赋图;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女性形象
  魏晋时期,仕女画开始出现,顾恺之在其人物画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体现了魏晋时期仕女画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严谨的透视学、解剖学等知识的影响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则具有写实性倾向。这两个时期都有大量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问世,其中包括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等,本次研究将以这两件作品为对象,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一、同时空下的“人的觉醒”
  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处于不同的时期,社会性质也不同,但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共性。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遭到了巨大的冲击,玄学和佛教接踵而兴。顾氏的思想中有一定的儒家基因,如其得意之作《筝赋》中说“其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华文素质,烂蔚波成”,与儒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念显然同出一辙。这在他的作品《女史箴图》中也有所体现。作为生活在玄学盛行时期的艺术家,他亦深受道家玄学的影响,对竹林七贤等风流名士甚为推崇。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多种文化和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时代,同时也是艺术“觉醒”的时代。
  身处文艺复兴前期的波提切利,是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刚刚摆脱了长达一千多年黑暗中世纪的思想束缚,艺术领域空前活跃,艺术家从禁欲主义的桎梏中得以解放,开始关注“人”本身,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绘画作品中。虽然此时的绘画题材仍然以宗教画和神话故事居多,但是与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思想下的呆板、肃穆、不近人情相比,女性形象则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转变。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是真实、亲切、优雅的,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搬上画面,取代了高高在上的神,从而使宗教题材的画作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虽然都处于“人的觉醒”时期,在本质上都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但在女性形象的审美认知及表现手法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二、创作观念差异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一)“传神论”对顾恺之塑造女性形象的影响
  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绘画与文学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时称“三绝”:画绝、才绝、痴绝。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等理论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美学观念不仅奠定了人物画的基本绘画原则,甚至也影响了山水、花鸟画等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顾恺之在《论画》总纲中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他认为绘画难在不仅要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还要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神情传达是否到位,在于对眼睛的描绘。如《洛神赋图》中,洛神徘徊不止,深沉地望向曹植,与岸上曹植沉重的目光相呼应,人物之间通过眼神的交流,使画面洋溢着浓浓的情意,彼此之间形成了“晤对”的关系,这样的处理方式,能使人物的神情与心理状态得到真实传达,亦使整个画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通过神情、眼神交流之间的比较,很容易发现画面中的情感是一种动与静、紧与松的节奏感。在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之前,绘画作品中这种戏剧性的人物形象极为少见。
  (二)写实观对波提切利塑造女性形象的影响
  15世纪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酝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动力—人文主义,彼时的意大利艺术家致力于对于“人”的歌颂与赞美。为了准确地表现人,他们对人体解剖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解剖学一样促进艺术家了解人体的透视学在这时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波提切利的绘画语言就是建立在科学的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并得到发展的。在其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中,波提切利将主人公优雅的身姿、飘逸的秀发、细腻且柔软的肌肤刻画得惟妙惟肖。虽然这幅画中的空间透视感并不是很强烈,但也并没有给观者造成平面化的印象。原因在于,波提切利既善于运用优美动感的线条来塑造人物的体积感,也善于运用色彩对比来表现空间的纵深关系。画面中的人物,其主体与身后的背景是真实的,波提切利的畫面包含了深度空间的透视。相反,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人物肖像则偏向于平面化。
  三、表现手法差异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一)线条的差异
  线条作为最直接的绘画表现语言,是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段。虽然两位大师在绘画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线条,但对于线条的使用以及对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认识有着显著的差别。魏晋时期追求“秀骨清像”的审美倾向,线条的运用不同于前代。张彦远评价道:“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笔者也认为,顾恺之的线条刻画带有情感因素,譬如《洛神赋图》中曹植的服饰刻画,衣服舒展,自然下垂,线条细致流畅、疏密得当;洛神的服饰多用飘动的曲线,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节奏感与流动感,衬托出洛神的柔情与曼妙的身姿,展现出东方女性独特的魅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其线条运用不同于中国的魏晋时期,线条并没有成为其独立的绘画元素,而是隐匿于色彩与光影块面的形体塑造上。波提切利是文艺复兴时期善于运用线条的绘画大师,虽然他的线条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其他画家而言,具有一定的东方技法色彩,但与顾恺之的技法相比,差异仍是显著的。如在《维纳斯的诞生》中,对女神的金发刻画得极为精彩,艺术家为了表现富有体积感、层次感的秀发,根据头部亮面与暗面的不同而运用不同明暗的线条,以及运用线条勾勒出女神的脸部轮廓线、呈曲线的裸体等。虽然轮廓是勾勒而成,但是观察之下很难找到线条的存在,更多情况下,线条隐藏于色彩和光影的变化之内,或者融于背景之中。   综上所述,顾恺之的线条运用极富创作主观性,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将线条作为独立的绘画表现元素。而波提切利的线条是为了造型和定型,依附于色彩和光影变化之中。顾恺之与波提切利两位中西方用线大师的艺术特色,使西方与东方的女性形象相碰撞,擦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火花,照亮了当代艺术发展的前进道路。
  (二)色彩的差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繪画,其用色方式主要以平涂为主,发挥装饰性作用,不追求色彩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颜色不受明暗、体积、透视等因素的影响,较为主观和单纯。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采用传统的勾线填彩法,在人物服饰的色彩搭配上,为曹植、洛神等主要人物涂抹色彩艳丽的红色或黄色,而侍从们的服饰颜色则较暗,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服饰颜色的差异可以区分人物的身份、地位。根据情感传达的需要,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对色彩的搭配进行了主观选择,灰黑色的颜色搭配使人感到压抑与孤独,体现出曹植对洛神真切的思念,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悲剧性色彩。
  而西方在绘画中的设色则更加科学、客观和理性,再看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画面色调和谐,远处深蓝色的天空、近处泛绿色的海洋以及岸边深绿色月桂树枝叶所构成的整体空间,都采用冷色调的背景;而在维纳斯女神的刻画上,金灿灿的秀发,淡黄色的贝壳等,都运用了暖色调。画面中色彩对比、明暗对比都非常鲜明,从而营造出立体感与空间感。
  因此,两位大家在设色运用上的差异可以概括为:顾恺之绘画作品的设色感性且单纯,主要以平涂为主,略加晕染;波提切利对于色彩的运用则合理而严谨,根据光线、明暗、透视等因素来提高或降低色彩的明度等。
  (三)构图的差异
  章法即画面布局、构图法,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谢赫谓之“经营位置”。国画构图有自身的特点,如安排人物形象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采取散点透视,以长卷出之。《洛神赋图》描绘的是同一主人公的事件,故事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徐徐展开,故事情节因时间不同而划分段落,但画面背景并无割裂感。整幅画卷上,山、水、云、树始终相连,犹如电影中水平移动镜头摄制而成的广阔场景。表面上看似乎不太符合生活真实,但如此处理有利于情节展开和主题深化,恰恰是中国画的艺术性所在。《维纳斯的诞生》则是事件发生的某一个瞬间,即优雅唯美的女神维纳斯从海中诞生,画家将这一画面定格于此,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波提切利绘画构图的特点。
  四、结语
  顾恺之与波提切利绘画中的女性形象,能够令人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不同技法所呈现的差异。首先,东方的洛神之美与西方的维纳斯之美是跨越时代、跨越种族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女性美,但她们的美都是在“人的觉醒”时代产生的。其次,顾恺之则采用散点透视法和长卷式构图叙述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而波提切利采用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法,将画面定格在某一时刻,受透视学、解剖学等知识的影响,更追求画面的真实感。通过对顾恺之与波提切利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西方各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女性之美,也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对女性的不同审美倾向。
  参考文献
  [1]李祥林,李馨.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梁文卿.浅谈神思与迁想妙得[J].大众文艺,2016(13):52.
  [3]徐庆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梁来群.顾恺之与波提切利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20.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摘要: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民康物阜,交通四海,诞生了数千篇诗文作品。同时,唐朝的铜镜文化也引发了各界的关注,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铜镜的优秀文化内涵,这一进展又反过来体现在铜镜的制造上。  关键词:古代铜镜;文化艺术;内涵  铜镜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比起精美的结构,铜镜背后蕴藏的价值与文化内涵更值得人们考究。本文将
期刊
摘要:《饮流斋说瓷》是作者许之衡在总结前人知识与个人见闻的基础上,撰成的一部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专著。该论著收集了大量古陶瓷的学名和俗称,为后人保留了众多的历史名词与古董术语,至今仍为中外博物馆及文物界沿用,甚至被当作国际名词而有助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关键词:瓷器的窑口分类;胎釉;色彩及花绘风格;器型及疵伪  一、《饮流斋说瓷》内容概述  《饮流斋说瓷》作者许之衡(1877—1935年),字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其中就包括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日益积极的探索与传承。因此,兼具传统文化特色与审美、实用等特性的文创设计产物应运而生。在古都南京,大量六朝瓦当在考古活动中被发现,其独特的图案也成为不少文创设计的灵感来源。基于此,文章针对以六朝瓦当图案为元素的文创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首先分别介绍了文创设计的意义及六朝的瓦当元素,其次将二者进行结合,探究
期刊
摘要:在湖南湘西地区,凤凰纸扎手工艺源远流长,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始终在传承中追求创新设计发展,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细的制作过程立足于世。但是,在传承与创新设计过程中,凤凰纸扎手工艺也面临着现实传承的危机,本文分析这些危机与问题,并思考创新设计传承的策略,希望为湘西凤凰纸扎工艺的发展答疑解惑。  关键词:湘西凤凰纸扎;手工艺传承;创新设计;传承危机;传承策略  纸扎作为我国古老民间手工技
期刊
摘要: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文物属于珍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民族文化。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研究,探讨提升地方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提升对策  近年来国家政府更加关注和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多珍贵文物得到全面保护,然而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起
期刊
摘要:清代小篆在笔法上的创新可谓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邓石如作为这一创新思想的先驱,使小篆形态变得自由奔放,改变了先秦以来传统的形式,便利书写在大众中得以传播,引发后世吴昌硕在大篆字形上的变革。与此同时,受一批文人雅士钻研“金石学”及篆刻的影响,邓石如将“书由印入,印由书出”的篆刻与书法相融合,成为“邓派”的领军人物。书印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趣味,也为后世的书法家及篆刻家开启东方艺术的革新作
期刊
摘要:在明代书法史上,有两件大事令后人瞩目,一是文人书法流派的崛起,二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其中,明代文人书法流派的主流为明代中期兴起于苏州地区的吴门书派,而祝允明正是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其书风影响后世数百年。本文试以祝允明小楷名作《和陶饮酒诗廿首》为例,分析其诗作内容、书法技法与艺术价值,感受并学习祝氏小楷临古而出新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祝允明;《和陶饮酒诗廿首》;诗作内容;艺术价值  一
期刊
摘要:中国的艺术市场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画家对市场有着不同的态度与看法。本文将中国古代书画市场分为雇佣性市场、自由性市场的萌芽和自由性市场的成熟三个阶段。本文以这三个市场阶段为背景,对不同社会文化影响下画家的市场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市场意识;艺术市场;中国画;扬州八怪;徽商  中国的艺术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画家对市场的态度与看法也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市
期刊
摘要: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气势恢宏的风俗画,具有篇幅巨大、人物丰富、景象壮观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北宋京城的社会形态,场景逼真,充分展现了农耕文明的面貌,表现了创作者追求和平盛世的祥和景象,是中国风俗画的代表。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赏析研究;风俗画  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较为繁荣的时期,商业、手工业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民的生活逐渐丰富,形成了市民生
期刊
摘要:广西侗族农民画是国家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已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近几年,通过国家政府政策的扶持,侗族农民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侗族农民画手工艺不断得到创新,由此衍生出许多符合现代潮流的产品,使其得以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实行“民族文化进课堂”,民族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集中、系统和有效。此外,校园的人际不仅限于国内的学生,还包括留学生,让他们也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