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希望能把这幅麦秸做的《清明上河图》也拿到世博会上展一展!”这个目标其实不是陈波峰一开始就设定的,而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慢慢形成的。
房间太小,说是两室一厅,但当6米长的画卷徐徐展开时,那上千个人物和牲畜便浩浩荡荡喧闹着从陈波峰儿子的卧室径直越过中厅进入主卧,横贯了三个房间。我们趴在地上,凑近了看,看那些北宋的茶楼、酒馆、作坊,看那些挑担赶路的、驾牛车送货的、赶着毛驴拉货车的、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行人。看完之后我由衷地感叹了一声,精美绝伦啊!那天还是冬日,天气有点冷,蹲着趴着有点累,但陈波峰就是这么在地上趴着,在五年的时间里,用麦秸一点一点地描绘出这幅专世国宝《清明上河图》的。
陈波峰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做一天歇一天,跟所有的出租车司机一样。2002年,他从崇明来上海开出租,就是因为“上海的收入好一点。”一个出租车司机,跟工艺美术好像有点风马牛不相干,他是怎样想起弄那些麦秸画的呢?
我以为麦秸画就是我发明的呢
陈波峰是崇明人,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酒店的安保部。工作比较轻松,别人空闲时喝茶打牌,他却不喜欢。后来,他看见地里的那些麦秸,便无师自通地做起了麦秸画,都很简单,一个亭子一棵树,做着消遣。他说,自己从小喜欢写写画画,而麦秸到处都是,不花钱。
有段日子陈波峰几乎成为全酒店员工的话题,工余时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闷头鼓捣他的那些麦秸,一会儿切割,一会儿蒸煮,夜班做下来都不睡觉,真的是废寝忘食。同事们一拨拨地来看,看过他的那些画后,扔下几句不成不淡的话便走了。有位同事不忍心看他瞎折腾,找来一张刊登着工艺美术大师刘丽敏创作麦秸画文章的报纸,给陈波峰降温。这让陈波峰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说:“自己真的是孤陋寡闻啊,以前一直以为这麦秸画就是我发明的呢,那天看了文章,才知道人家刘丽敏的麦秸画早已走出国门,作为中国礼品赠送给外宾了。”
真是一个打击!不过陈波峰并没在打击中消沉,他思前想后,设定了一个努力方向,自己一定要做一个难度大的东西出来,证明一下自己。好在酒店的一个美工比较理解他,他帮小陈介绍认识了崇明美协的陶老师。那段日子里,陈波峰隔三差五地去请教,然后花许多时间去看书找资料,陈波峰对美的认识和见解,便是在那时候慢慢形成的。
“陈姥爷”进了大观园
难度大一点的东西果真被陈波峰做了出来。那是用麦秸做的《孙子兵法》,他花了8个月。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单是怎么把长长的一幅字,弄成便于携带翻看的一本书,便费了不少脑筋。到印刷厂去请人装订,被拒绝了,说,“就这一本,钱怎么算啊?这麦秸是脆的,万一订坏了怎么办啊?”陈波峰被问住了,自己的心血,确实不能随便交给别人,还是自己琢磨着订吧。
第一次订反了,拿给陶老师看,立即就看出问题来了,怎么办呢,返工是必须的,但自己没经验,这么七试八试的,很可能就把作品弄坏了。正着急呢,一旁的父亲说话了,“我来试试看吧。”父亲是会计,每年都要装订账本,熟门熟路了。陈波峰起先还不放心,反复叮嘱,没想到父亲装订完了一看,竖排成文的三本书,金色的麦秸粘贴在黑色缎面上,再用古铜色棉缎装贴成匣,还真像那么回事呢。
接下来,他便去申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第一次去申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时,工作人员连表都不肯给他,是他拿出了“乡下人”的倔脾气,人家不理,他就赖着不走。后来还是一个女同志出来打圆场,让他交500块钱给了他一张申请表。拿到申请表后,陈波峰又开始了漫长的申请之路,找人鉴定,找有关部门开证明啊,来来回回的,一共跑了20多次。2000年7月,他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拿到了一个牌子,上面证明:6074字的《孙子兵法》,首创了字数最多的麦秸秆书,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陈波峰的“乡下人”脾气在参加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时又让人见证了一次。他收到一个邀请,兴冲冲地赶着去了,可是一打听,一个展位要3000多元呢,他找到有关负责人,好说歹说,最后半价争取到一个过道展位。可是开展了,到那一看,自己的展位上却什么都没有,连答应帮他挂好的作品都不知上哪去了。他找人交涉,有关人员却说,市领导马上就来了,等开幕式以后再说吧。陈波峰的脾气又上来了,他不管不顾地拉了张桌子过来,便踩在上面砰砰地敲钉子挂作品,这下把工作人员吓坏了,拼命地央求他,好容易才在市领导来之前把陈波峰劝了下来。
工艺美术展一共是七天,那七天里,陈波峰就呆呆地坐在桌子前。陈波峰说自己,“真像陈姥爷进了大观园,人家都有介绍自己工艺的册页,而我却什么都没有,别人都不知道我是干吗的。”
运气忽然从天而降,有外国人光顾了,还有人看中了一幅“枫桥夜泊”开始询价。陈波峰没有思想准备,不知该给自己的作品开个什么价,随口就说,400吧。那天,陈波峰一共卖出去三幅作品,到工艺美展结束的时候,陈波峰意外地得知,自己的作品得了银奖,而且据评委说,差点就是金奖了!
五年,成就一个梦
只要问到做《清明上河图》有什么难处,陈波峰是一定会滔滔不绝的:寻找摹本费了多大周折,麦秸处理遇到什么困难,刀片和胶带该选用什么样的,刻好的部分怎么才能平整地粘贴上去。我说打住吧,告诉我这么多,你不怕我以后抢你饭碗啊,工艺就别说了,挑主要的吧。
对于《清明上河图》,陈波峰说自己神交已久。当时觉得自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怎么也得弄个更好的东西出来吧,便选中了这幅国宝。有段日子,陈波峰天天对着摹本琢磨画面上的人物,看眼神,看表情,寻思他们的身份,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他对儿子说:“哎呀,怎么才能在梦中跟张择端对上话呢,我要问问他,该怎么表现这么复杂的画面呢”
儿子也是个小天才,才上预备班,素描已经考到了八级。在父亲作画的时候,他就是个小评委,这里怎么不好,那里又该如何处理,连给麦秸上色这样的技术难题,都是由他“攻克”的。妻子呢,虽然不懂美术,但却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有时候看丈夫做得累了,便拖着他出去散心,两人骑着自行车满世界地兜圈子,兜上几圈,陈波峰觉得轻松了,又重新回来继续干他的活。
做上手的事,常常停不下来,哪天不跟这幅作品见面,陈波峰觉都睡不着。开一天车应该很累了,但回家还总是会惦记着,有时候想不做了,拿出来看看吧,但一看,就忘了时间,看着想着,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做一幅《清明上河图》,陈波峰整整花去了五年时间,用坏了120把刻刀。他承认自己很多次都想放弃,特别是在做到四分之一时因为胶带的质量缘故,前功尽弃的时候。
陈波峰说,这长卷真是凝聚着他的血泪啊!血是没少流的,整天拿着锋利的刀,割破手指是常有的事。天天跪着趴着,手肘膝盖也反反复复地磨破、出血、结痂;眼泪呢,是因为眼睛长年累月地疲劳,时间久了,就会不停地流泪。陈波峰说,画上用了阴刻和阳刻的技法,人物、牲畜、亭台楼阁、桥梁、船舶、河水、树木,哪样都是纤毫毕现的,费眼睛啊,他说,你拿放大镜看看,那么大点的树上,还有鸟巢。
世博会有个公众参与馆,里面的作品都是全国顶尖手工艺人的作品,陈波峰的《清明上河图》被推荐进馆之后,没想到居然把其他人的东西都比了下去,成了公众参与馆的镇馆之宝。很多媒体听说了陈波峰的故事后都盯上了他,通过采访报道让他成了名人。而一个出租车司机和他的创世佳作,也成了无数人口中的谈资。
热闹过后,一切归于平静。陈波峰仍然开着他的出租车,仍然在休息期间做他的麦秸画。他又有了新的愿望,他希望能在自己的老家崇明开个工作室,哪怕给他最低的全市平均工资都行,这样,他就能够专心致志与他的麦秸为伍了。
在那些麦秸里,有他的世界。
房间太小,说是两室一厅,但当6米长的画卷徐徐展开时,那上千个人物和牲畜便浩浩荡荡喧闹着从陈波峰儿子的卧室径直越过中厅进入主卧,横贯了三个房间。我们趴在地上,凑近了看,看那些北宋的茶楼、酒馆、作坊,看那些挑担赶路的、驾牛车送货的、赶着毛驴拉货车的、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行人。看完之后我由衷地感叹了一声,精美绝伦啊!那天还是冬日,天气有点冷,蹲着趴着有点累,但陈波峰就是这么在地上趴着,在五年的时间里,用麦秸一点一点地描绘出这幅专世国宝《清明上河图》的。
陈波峰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做一天歇一天,跟所有的出租车司机一样。2002年,他从崇明来上海开出租,就是因为“上海的收入好一点。”一个出租车司机,跟工艺美术好像有点风马牛不相干,他是怎样想起弄那些麦秸画的呢?
我以为麦秸画就是我发明的呢
陈波峰是崇明人,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酒店的安保部。工作比较轻松,别人空闲时喝茶打牌,他却不喜欢。后来,他看见地里的那些麦秸,便无师自通地做起了麦秸画,都很简单,一个亭子一棵树,做着消遣。他说,自己从小喜欢写写画画,而麦秸到处都是,不花钱。
有段日子陈波峰几乎成为全酒店员工的话题,工余时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闷头鼓捣他的那些麦秸,一会儿切割,一会儿蒸煮,夜班做下来都不睡觉,真的是废寝忘食。同事们一拨拨地来看,看过他的那些画后,扔下几句不成不淡的话便走了。有位同事不忍心看他瞎折腾,找来一张刊登着工艺美术大师刘丽敏创作麦秸画文章的报纸,给陈波峰降温。这让陈波峰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说:“自己真的是孤陋寡闻啊,以前一直以为这麦秸画就是我发明的呢,那天看了文章,才知道人家刘丽敏的麦秸画早已走出国门,作为中国礼品赠送给外宾了。”
真是一个打击!不过陈波峰并没在打击中消沉,他思前想后,设定了一个努力方向,自己一定要做一个难度大的东西出来,证明一下自己。好在酒店的一个美工比较理解他,他帮小陈介绍认识了崇明美协的陶老师。那段日子里,陈波峰隔三差五地去请教,然后花许多时间去看书找资料,陈波峰对美的认识和见解,便是在那时候慢慢形成的。
“陈姥爷”进了大观园
难度大一点的东西果真被陈波峰做了出来。那是用麦秸做的《孙子兵法》,他花了8个月。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单是怎么把长长的一幅字,弄成便于携带翻看的一本书,便费了不少脑筋。到印刷厂去请人装订,被拒绝了,说,“就这一本,钱怎么算啊?这麦秸是脆的,万一订坏了怎么办啊?”陈波峰被问住了,自己的心血,确实不能随便交给别人,还是自己琢磨着订吧。
第一次订反了,拿给陶老师看,立即就看出问题来了,怎么办呢,返工是必须的,但自己没经验,这么七试八试的,很可能就把作品弄坏了。正着急呢,一旁的父亲说话了,“我来试试看吧。”父亲是会计,每年都要装订账本,熟门熟路了。陈波峰起先还不放心,反复叮嘱,没想到父亲装订完了一看,竖排成文的三本书,金色的麦秸粘贴在黑色缎面上,再用古铜色棉缎装贴成匣,还真像那么回事呢。
接下来,他便去申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第一次去申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时,工作人员连表都不肯给他,是他拿出了“乡下人”的倔脾气,人家不理,他就赖着不走。后来还是一个女同志出来打圆场,让他交500块钱给了他一张申请表。拿到申请表后,陈波峰又开始了漫长的申请之路,找人鉴定,找有关部门开证明啊,来来回回的,一共跑了20多次。2000年7月,他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拿到了一个牌子,上面证明:6074字的《孙子兵法》,首创了字数最多的麦秸秆书,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陈波峰的“乡下人”脾气在参加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时又让人见证了一次。他收到一个邀请,兴冲冲地赶着去了,可是一打听,一个展位要3000多元呢,他找到有关负责人,好说歹说,最后半价争取到一个过道展位。可是开展了,到那一看,自己的展位上却什么都没有,连答应帮他挂好的作品都不知上哪去了。他找人交涉,有关人员却说,市领导马上就来了,等开幕式以后再说吧。陈波峰的脾气又上来了,他不管不顾地拉了张桌子过来,便踩在上面砰砰地敲钉子挂作品,这下把工作人员吓坏了,拼命地央求他,好容易才在市领导来之前把陈波峰劝了下来。
工艺美术展一共是七天,那七天里,陈波峰就呆呆地坐在桌子前。陈波峰说自己,“真像陈姥爷进了大观园,人家都有介绍自己工艺的册页,而我却什么都没有,别人都不知道我是干吗的。”
运气忽然从天而降,有外国人光顾了,还有人看中了一幅“枫桥夜泊”开始询价。陈波峰没有思想准备,不知该给自己的作品开个什么价,随口就说,400吧。那天,陈波峰一共卖出去三幅作品,到工艺美展结束的时候,陈波峰意外地得知,自己的作品得了银奖,而且据评委说,差点就是金奖了!
五年,成就一个梦
只要问到做《清明上河图》有什么难处,陈波峰是一定会滔滔不绝的:寻找摹本费了多大周折,麦秸处理遇到什么困难,刀片和胶带该选用什么样的,刻好的部分怎么才能平整地粘贴上去。我说打住吧,告诉我这么多,你不怕我以后抢你饭碗啊,工艺就别说了,挑主要的吧。
对于《清明上河图》,陈波峰说自己神交已久。当时觉得自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怎么也得弄个更好的东西出来吧,便选中了这幅国宝。有段日子,陈波峰天天对着摹本琢磨画面上的人物,看眼神,看表情,寻思他们的身份,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他对儿子说:“哎呀,怎么才能在梦中跟张择端对上话呢,我要问问他,该怎么表现这么复杂的画面呢”
儿子也是个小天才,才上预备班,素描已经考到了八级。在父亲作画的时候,他就是个小评委,这里怎么不好,那里又该如何处理,连给麦秸上色这样的技术难题,都是由他“攻克”的。妻子呢,虽然不懂美术,但却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有时候看丈夫做得累了,便拖着他出去散心,两人骑着自行车满世界地兜圈子,兜上几圈,陈波峰觉得轻松了,又重新回来继续干他的活。
做上手的事,常常停不下来,哪天不跟这幅作品见面,陈波峰觉都睡不着。开一天车应该很累了,但回家还总是会惦记着,有时候想不做了,拿出来看看吧,但一看,就忘了时间,看着想着,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做一幅《清明上河图》,陈波峰整整花去了五年时间,用坏了120把刻刀。他承认自己很多次都想放弃,特别是在做到四分之一时因为胶带的质量缘故,前功尽弃的时候。
陈波峰说,这长卷真是凝聚着他的血泪啊!血是没少流的,整天拿着锋利的刀,割破手指是常有的事。天天跪着趴着,手肘膝盖也反反复复地磨破、出血、结痂;眼泪呢,是因为眼睛长年累月地疲劳,时间久了,就会不停地流泪。陈波峰说,画上用了阴刻和阳刻的技法,人物、牲畜、亭台楼阁、桥梁、船舶、河水、树木,哪样都是纤毫毕现的,费眼睛啊,他说,你拿放大镜看看,那么大点的树上,还有鸟巢。
世博会有个公众参与馆,里面的作品都是全国顶尖手工艺人的作品,陈波峰的《清明上河图》被推荐进馆之后,没想到居然把其他人的东西都比了下去,成了公众参与馆的镇馆之宝。很多媒体听说了陈波峰的故事后都盯上了他,通过采访报道让他成了名人。而一个出租车司机和他的创世佳作,也成了无数人口中的谈资。
热闹过后,一切归于平静。陈波峰仍然开着他的出租车,仍然在休息期间做他的麦秸画。他又有了新的愿望,他希望能在自己的老家崇明开个工作室,哪怕给他最低的全市平均工资都行,这样,他就能够专心致志与他的麦秸为伍了。
在那些麦秸里,有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