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从楼梯步行下到一楼,每一步都踩出了故作的弹性。电梯口站着的邓秋阳看见了我,呵呵乐着上来拉着我的手问:“你没坐电梯?”
我笑笑,松开他绵软的手,说:“才四楼,不是万不得已,我不坐电梯。”
他上下扫视着我:“难怪你身材一直这么好。”
我也打量着他。这些年他老了不少,最明显的是头发花白了,身体更笨重了,衬衣扎在西裤里,肚子像怀胎五月似的腆出来。因为我要急着去育才小学参加读书活动,没时间跟他寒暄,所以只是微微一笑,没有接腔。他看出了我的急迫,就说:“你有事吧?我上去找朱社长,改天再跟你聊。”
我以为他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一周后,他给我打电话,问我周末有没有时间,咱们兄弟二人好久没聚过了。我愣了一下。我们是好久没聚过了,但这很正常啊,现在也找不到相聚的理由。但我不能谢绝他的好意,就答应了他。
周六中午,我如约赶到他居住的小区。这个小区是他几年前亲手开发的,当时和某著名中学合作,打学区房的牌子,楼盘很快销售一空。但业主入住后,并没有如开发商当初承诺的那样,子女能够去这所中学就读,由此闹出了一个不小的风波。之后是怎么平息的,我也没过多关注。业主与开发商的矛盾司空见惯,媒体没兴趣穷追猛打,吃瓜群众也事不关己。我知道他住在这个小区,但这几年联系不多,我没有到他家里来过。他告诉我,他在临街门面的二楼餐厅等我。
餐厅不小,进门是个大厅,摆了十来张桌子,但还没有一个顾客。我说了包厢的名字,穿着唐装的服务员问:“是邓总的客人?”我点点头,她就领着我往前走。推开包厢门,邓秋阳站了起来,又习惯性地拉着我的手,问:“到了,路上不堵吧?”我点点头说:“还好。”他拉我到桌边坐下,然后吩咐服务员上菜。我看出只有我们两人用餐,就说:“没别的人了?去大厅吧,没必要坐这么大的包厢。”他摇摇手,说:“没事,我自己开的餐厅。”
我暗暗吃了一惊。都知道他这些年赚了钱,没想到他多种经营,还开了个这么大的餐厅。他起身给我添茶,我这才注意到,天气已经很凉了,他还穿着短裤。原来他的左小腿受了伤,从膝盖处往下,贴着近一尺长的膏药。他说,前几天他岳母六十大寿,他全家提前一天去了乡下。家里买了两头猪,关在邻居家久已不用的猪圈里。他两岁的儿子闹着要去看猪,猪圈里堆满了杂物,他抱着儿子,不小心踩在一块断裂的瓦片上,他只能顾着儿子,腾不出手来保护自己,狠狠地摔在地上,左小腿从瓦片的断裂面划过……因为怕感染,他还住了两天院,昨天才从医院回来。
菜很快上桌了。上了三個菜后,菜还在上,他也没喊开吃。我说菜够了,他说:“没事,我老婆一会儿就到。”话音刚落,一个女人抱着小孩进来了。女人年轻貌美,不到三十岁,穿着玫红色暗花连衣裙,上身是半长袖,袖口带蕾丝花边;头发盘在脑后,眼睛大而有神,笑容很是甜美。她一进来就看着我说:“这位就是陈总吧?”
邓秋阳惊讶地说:“你俩还不认识?”
我点点头:“第一次见。你结婚也不请我。”
他赶忙解释:“小范围请了几桌,单位同事一个都没请,请理解。”
虽然现在我们的身家地位有天壤之别,但我们还是同事,他的关系还保留在单位里。开发这个小区前,他也住在单位院子里,他的前妻我倒是认识,以前经常见到的。她的身材跟邓秋阳一样,圆滚滚的,走路倒是很快,基本上不在院子里停留,好像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他不住院里了,她也就再没出现过。这些年他离婚、再婚、生小孩,都只是先听说,尔后再在偶遇时从他嘴里得到证实。
他儿子跑过来,趴在他的膝前。他将儿子抱到腿上。一个漂亮的小男孩,长得像妈妈。他妻子也落了座,大家就开吃了。他们一家人宴请我一个人,让我受宠若惊,又心生狐疑。这些年他变化太大,虽然跟大家名义上还是同事,但正像他所暗示的,有意无意之间,他跟大家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即使我以前跟他共过两年事,但时间匆匆,世事繁复,他恐怕早将我纳入普通同事之列了。今天这么郑重其事,明显是“有事”。
果然不久,他就开口了,问我:“社里要开发建设养老社区的事,你应该知道了吧?”
我点点头。我们单位是家大型的期刊社,在业内名声不小。早几年,单位在城乡接合部买了近百亩地,准备建新院落,当时做的是五年规划,五年后单位就要整体搬迁。但现在五年时间已经到了,地还是地,山还是山,新办公楼影子都没有,搬迁成了纸上谈兵。去年新、老社长交接,新社长朱兵强经多方考证,决定把那块地变换用途,改建养老社区。全社大部分员工都觉得那块地离城太远,本来对整体搬迁兴趣就不大,现在见既不用从城里搬到乡下,又能够开发新型产业,都很赞成这个方案。我只是一个中层干部,只知道事情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不了解具体进程。
邓秋阳又说:“朱社长他们正式定了,想让我牵头来做这个事情,因为社里只有我涉足过房地产。”
我又吃了一惊。因为大家早就没把他当社里人看了,而且我知道不少人对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还颇有微词,请他出来挂帅,合适吗?继而一想,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首先,就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目前社里只有他在房地产领域有经验,算得上是内行;其次,虽然他和同事们保持距离,但都知道他跟前后两任社长关系都好,社长在关键时候要用他也说得过去,谁叫人家是能人呢?
我说:“那好啊,社里确实只有你是内行,你来牵头最合适,但是你自己又有公司,如何忙得过来?”
他说:“是啊,这正是我今天请你来的原因。这些天朱社长找了我几次了,让我来开发养老社区,我一直没答应他。他也知道我的难处,就说,你的公司反正已经走上正规了,日常事务可以请人来管理啊,你可以先在社会上招,如果没有合适的,社里无论是谁,只要你看中了,我都答应给你。我怎么会到社会上去招?我当然要找一个内行啊。”
我立马明白他的意思了。他公司的业务,基本上和社里同类,我以前在公司待过两年,也算是熟门熟路,在公司的时候,我跟他没有任何不愉快的经历;如果要在社里挑一个人去帮他,我自认为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他看着我问道:“你能来帮我吗?” 事出突然,我当然得考虑考虑;正像朱社长找他出马,他也考虑再三一样。我看出我的犹豫,就说:“没事,你考虑一下吧,待遇的事你不用考虑,肯定会比现在高;朱社长晚上会来找我,也在这个包厢吃饭,如果你考虑好了,晚上我就跟他说。”
其实我有点心动了,因为朱社长同意的事情,对我的前途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我没有立马答应他,而是说:“我想一想,回去跟老婆商量一下。”
这时他年轻的夫人插话说:“行,应该的,陈总考虑问题很细致。”
她放下了筷子,儿子在一旁嬉闹。邓秋阳就说:“梅子,你吃好了?那你们先回去休息吧,我再跟陈总聊聊天。”
他们两口子一口一个陈总,好像我一跨进门,就已经同意成为他们公司的总经理了。反正只是个称谓,我没纠正他们,否则的话就显得太较真了。她夫人孩子走了后,我们接着聊了会儿,没聊工作上的事,而是他最近写的诗。他发给我两首,问我写得怎么样,我只得硬着头皮一行行过目,耳边听着他朗读的声音,间或还有他的解读。我对诗歌没什么了解,嘴里只是附和着他。他应该还记得我是外行。当初我们社里派去公司的三个人都是编辑出身,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文学爱好者,三人当中,他和林远写诗,我写小说,所以经常是他们在一起谈论诗歌,我则坐在一旁洗耳恭听。现在,看着他的诗歌,我有些走神,想起了以前三人深夜坐在茶馆里聊天的情景,也想起了林远偷偷跟我说过的话:“邓秋阳的三样业余爱好,诗歌、象棋、乒乓球,样样都在我之下。”想起这句话,我不禁觉得好笑。我嘴一咧,被邓秋阳察觉了,我赶紧指着手机说:“每一个懦弱的孩子,都需要一双愤怒的眼睛。这一句写得好,一下子就把人抓住了,既深刻又有力量。”
他笑了,说:“我也觉得这首诗幸亏有了这句话,不然就太平庸了。”
这就表明,他脸上的笑是得意的笑。不知道林远现在还敢不敢说,邓秋阳的诗歌在他之下了。
这时,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推门进来,叫了声“邓总”;邓秋阳一见他,脸上立马堆满了乌云,瞪着他说:“你前天说要把经营方案送给我看,怎么到现在还不给我?”
年轻人穿着藏青色西装,一看就是个职业人,他垂着头,小心翼翼地说:“前天你到医院打针去了,所以……”
“我在醫院打针,你不知道送到医院来啊?你有那么忙吗?知道我在医院,不正好趁这个机会来看看我?虽说我的伤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我们是至亲啊,你是晚辈,不应该来看看?真不懂事!”
年轻人被批评得哑口无言,脸色通红,低眉顺目。听了邓秋阳的话,再仔细看年轻人,觉得他俩还真有几分相像。
邓秋阳手指在桌面上敲击几下,继续说:“已经半年了,餐厅经营状况还是这个样子,你要多动脑筋,不要老让我来操心;你看看吧,今天是周末,我进来时大厅里还没一个客人,你就不着急?”
年轻人赶紧说:“已经在想办法了,待会就把方案给您送来。”
“我先看看吧。丑话已经跟你说了,年底还是这个样子,要么换人,要么转让,我不可能让餐厅就这么亏下去。”
年轻人不敢看他,诺诺而退。
邓秋阳缓了口气,摇摇头对我说:“这是我二姐的儿子,从小娇生惯养,脑壳不开窍,在深圳混了几年回来,一事无成;硬要过来找我要事做,给他事做又做不好,这个餐厅交给他打理,半年已经亏了我三十万了。”
他什么都跟我说,显然不把我当外人了。但说起来这都是他的家事,我又不知如何插嘴。他觉出了我的尴尬,看看手表,问:“你在这里休息不?”
我赶忙说还是回家休息吧。
我们同时站起来,他又握住我的手,说:“你回去后跟家里商量商量,最好下午就回我个信。”顿了顿,又拍拍我的手,笑呵呵地说:“其实也不用想多了,我俩又不是不了解,你说呢?”
二
我们仨以前都教过书,从不同的学校先后被招到期刊社工作,又依同样的顺序先后被派到墨盛公司开发第三产业。墨盛公司的前身就叫期刊社产业办。那时候许多事业单位都在开拓创收渠道,有的与单位现有业务挂钩,有的是集思广益另辟新路。我们产业办最初从事广告业务,把所有杂志的广告业务集中在一个部门,统一招商,后来还代理了别的杂志的广告,所谓捆绑经营;再后来还给电视台揽过业务,一时有点风生水起的意思。但好景不长,电视台广告经营不与第三方合作了,杂志的广告又每况愈下,产业办的业绩眼看就要下滑。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广告客户不给现金了,而是用商品来冲抵广告款。于是,有一两年时间,我们单位发的福利,基本是广告客户拉过来的商品,比如饮料牙膏洗发水之类;有一次竟然还是服装,男装、女装花花绿绿拉了一车过来,堆在单位大厅里,员工蜂拥而至,每人可以挑选一件,仿佛到了一个服装批发市场。我至今还记得那个服装品牌名叫“派力斯”,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我挑选了一件灰色西装,面料、款式都还不错,前后穿了有三年时间。不知这个品牌为何没能支撑下来。
经营不景气,产业办就想改换门庭,寻找新的出路。这时产业办主任已经换成邓秋阳了,林远是副主任。据说那段时间他们天天在茶馆泡到深夜,先是下棋,大战几个回合后开始探讨产业办发展的长远规划。朋友圈凡是能够请得到的各路高人都被他们请来喝茶,帮他们分析形势,出谋划策。不久后,事情开始有所进展。先是扔掉产业办这个陈旧的称谓,注册成立了墨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然后通过朋友引荐,购买了另一家公司闲置不用的图书市场二级批发证;三是和一家出版社谈合作,协办他们那本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学生杂志,说是协办,就是每年交一定的管理费,把编辑发行业务都接过来。
我就是在他们谈妥了合办中学生杂志之后来公司的。注册成立公司后,他俩一个是总经理抓全面,一个是副总经理抓经营;我来了后,成了抓编辑业务的另一位副总经理。有意无意之间,似乎是要打造一个确保公司长远发展的“铁三角”。来公司工作,意味着要自己养活自己,也意味着大家要齐心协力把公司做大做强;我信心满满地投奔他俩,来了之后才发现,他俩看似爱好相同,相处融洽,但是理念不同,性格上也多有冲突。 那本中学生刊物是面向初中生的,接过来办之后,林远跟我商量,他有个好哥们也是做杂志的,现在人在北京,要不要请他就整本刊物拿个策划,给点建议?他们的杂志在市场上可好卖了。大地方的人眼界肯定不一样,能请到行家里手给我指点一二,我当然求之不得。一周后,策划方案就传过来了,从栏目设计到内容编排,都有详细的说明,确实费了一番功夫,亮点也有不少。但给对方开报酬时,问题来了,林远早就擅自在电话里承诺给对方一万五千元,这大大超过了当时的行情,邓秋阳当然不同意。两人争了起来,林远毫不相让,邓秋阳似乎也不愿妥协。最后林远生气了,说覆水难收,他说出去的话肯定要兑现,如果公司不出这笔钱,他就自己出。当时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他三个月的工资,邓秋阳被逼无奈,最后还是让财务把这笔钱付了。但在心里留下了疙瘩,他特地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吩咐我:“以后你管的事情你自己做主,不要让别人管到你前面去了。”
编辑的事归我管,发行的事总得归林远管吧。但也得看他行事离不离谱。有一天傍晚,公司的员工都下班了,邓秋阳的办公室又传来争吵声。我赶紧过去,见他俩面红耳赤地争着什么,见我去了也不做解释,我听了好久才听出个眉目。原来最近发行部门在招员工,为定薪酬的事两人有不同意见。邓秋阳的意思是,发行部员工的基本工资标准要比编辑部低,业务提成可以定高一点,多劳多得,凭业绩说话。林远的意思,业务提成定高一点当然好,但基本工资不能定低了,肯定不能比编辑的低,定低了没吸引力,招不到想要的人。两人意见不统一,于是争了起来。
我劝道:“别争了,还是定个制度吧,以后一切按制度办事。”
邓秋阳桌子一拍说:“陈总说得对,公司刚刚上路,很多制度不健全,陈总你来牵头做这个事,该制定的制定,该完善的完善。”
林远则没好气地说:“别扯远了,我明天就要招人,等不起。”
邓秋阳倒没生他的气,但语气却是强硬的:“现在很多企业针对营销人员都采用低底薪高提成的办法,我认为这个办法比较先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利于企业的发展。”
“那也得人家愿意来啊,公司先得拿出诚意吧?”
“你可以讲清楚啊。讲清楚了人家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拉倒,这也算问题吗?”
林远一时没有接话,抽了几口烟后才说:“好比在前线打仗,大家肚子饿了,这时前面有条河要过,你说,是先吃饭过河,还是先过河吃饭?”
这弯拐得有点大,邓秋阳咂摸了一会儿,不但没生气,反而笑了,说:“你还不如干脆说,见了鹰就赶紧撒兔子,先把它套牢再说;问题是,我们撒了兔子,鹰会来吗?”
“好吧,你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如果招不到人,那就我们大家都去做发行。”
“没问题啊,又不是没做过。”邓秋阳回答得很是干脆。
类似的争论他们隔三差五就会发生一次,他们年龄相当,争论起来互不相让,我总是挡在中间替他们调解。后来我发现,我的调解真没起多大的作用,因为每次争论之后,他们并没有互不理睬,虽然争论的时候脸红脖子粗,但很快就和颜悦色了,两人照常形影不离,该谈诗谈诗,该下棋下棋。至少面子上大家都说得过去。我心底里其实很佩服他俩,两人的胸怀得有多宽广啊。但我害怕争吵多了终究会伤了和气,他们不团结肯定不利于公司的发展,私底下,我还是分别劝说了对方。
我对邓秋阳说:“邓总,老林就是这么个性格,有口无心,你大人大量,别跟他计较。”
邓秋阳说:“是啊,我还真不能跟他一般见识。他一身江湖侠义之气,侠义有时就是狭隘,没远见,搞企业没有成本意识怎么行?管理水平上不来,又不听劝,他这人不是帅才,为不了头。”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他是这么评价林远的。他拍拍我的肩继续说:“我们兄弟之间,说话就不转弯抹角了,他是脑瓜子活,点子多,但你的管理能力绝对在他之上,要是有一天我不干了,我会力主你来为头,而不是他。”
我摇摇头,红着脸说:“我也当不了。”好像他真的马上要举荐我似的。
单独跟林远在一起,我也劝他:“林总,老邓毕竟是老大,有些无关紧要的事你就别跟他争了,考虑下别人的感受。”
他眼一瞪说:“什么叫争?我是跟他辩论好不好?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辩越清,不碰撞怎么出火花?”
我哭笑不得,说:“好,出火花出火花,当心有一天烧死你。”
我是那年春节过后来公司的,几个月后,农历五月初六,是邓秋阳的四十岁生日。我不知道这个日子,是林远告诉我的。他的意思是,四十不惑,也算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生日,到时兄弟们在一起热闹热闹。我当然表示赞同。提前几天,我俩一块找邓秋阳说了这事,但邓秋阳摇头不迭,说:“父母在,不过生,我从来不过生日的,谢谢你们。”
林远说:“就是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喝杯酒,也没有别人,就几个兄弟,你就别管了,我来张罗。”
“没必要,咱们喝酒还怕没机会?随时奉陪。但生日就不过了,何况头一天过端午,在家里顺便就把生日过了,而且是全国人民帮我一起过。”邓秋阳笑一笑继续说,“要是早一天赶上端午节出生就好了,说不定屈大夫会保佑我成为一个好诗人,晚了一天,天壤之别啊。”
我说:“端午节我们也不好去你家里,初六那天我们还是聚一下吧,就公司里这些人也行。”
邓秋阳摆摆手说:“生日那天我一个人去山里待一天,你们别来打扰我。”
我很好奇:“去哪座山?真的是一个人?”
林远则干脆说:“不会是撇开兄弟们,一个人带小三出去浪吧?”
邓秋阳扑哧一笑,说:“我去大云山,既不拜佛,也不会友,就一个人慢慢逛逛,静静待待,反省一下自己,吸吸新鲜空气,朗读几页书,喝的是净水,吃的是干粮,如果不放心,你们随时可以来檢查。”
大云山在郊县,是省城周边最高的一座山,山上植被茂密,树木葱郁,有一座寺庙,暮鼓晨钟,常年香火不断。在山里待一天,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一下问题,甚至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失为一个独特的举措。我正要发表感慨,邓秋阳又说:“从前年开始,我生日都是这样度过的。说来也巧,每年这一天都下雨,山上风也大,趁着无人再大声读读带着的书,风声雨声读书声都有了,真是声声入耳啊!” 我不再劝他跟我们聚餐喝酒了,而是羡慕地看着他。那可真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啊。
三
经过一年的努力,公司取得了可观的效益,期刊社工会按股份结走一笔钱,大大改善了员工的福利;我们几个也分得了一杯羹。按照当初的约定,我们仨在公司是占有股份的,所以我们这杯羹就比社里员工的要浓稠。那段时间里,社里同事见了我们都是眉开眼笑的,很多老同事都夸我们能干,有本事,为公司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不知他俩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有点飘飘然了。但是好景不长,还没高兴几天,一些不友善的声音开始陆陆续续传到我们耳朵里。
先得大致介绍一下我们期刊社的情况。当年还是杂志很红火的年代,《读者》《知音》《故事会》在全国拥趸无数,动辄就是几百万的期发量。我们期刊社有好几本杂志,名头最响的是那本健康文摘,高峰的时候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全国各地的车站、码头、飞机场,凡是有《读者》们的地方,就能见到我们杂志封面女郎迷人的笑脸;赚钱最多的是那本小学生杂志,分年级出版,曾经达到了省内小学生人手一份的程度。因为渠道畅通,社里还想办一本中学生杂志,但苦于没有刊号,所以也就只是说说而已;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刊号很难批,一时半会也申请不到。因为社里没有中学生杂志,墨盛公司去年才把别人的中学生杂志引了进来,一年过去了,借助社里的渠道,效果果然不错,收入可观,大家都得到了实惠。
分红的钱在口袋里还没捂热,那些不友善的声音就发出来了,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公司借助社里的渠道发行别人的刊物,刊物迟早是要被人家收回去的,收回去了人家不照样发行?把路径打通了,人家不晓得照着走?这不是给人家做嫁衣裳吗?二是既然是依赖社里渠道发行,那这件事谁都可以做,凭什么他们三人还有股份?他们分红比大家多?听说,他们每个月的工资标准就比社里员工定得高,凭什么?
过了不久,社里财务中心主任带着会计来到公司,要查公司的账目。主任是位中年女性,平素很少到我们这幢楼来,当她说明来意后,因为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我们感到很是突然。当然,事情主要由邓秋阳顶着,我和林远基本插不上手。刚刚还有说有笑的邓秋阳听她说完,脸色陡然一变,问:“什么意思?谁让你来的?”
主任沉着地说:“没有谁让我来,我们自己想来看看。”
这事摆明了是受人指使的,她只是不愿说出来罢了。我都能看得出来,怎么能骗得过邓秋阳?他垮着脸说:“公司是独立法人单位,没有谁规定公司财务要受社里财务监管吧?”
“社工会占了主要股份,我们代表工会总可以吧?”主任僵硬地笑着,竭力不把关系弄僵了。
“没有这种搞法,我们现在只接受工商税务的检查,保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就可以了,这一点请你们放心。”邓秋阳强硬地说,有点下逐客令的意思。
“我们看一看也说得过去……”
邓秋阳掏出手机,说:“要不要我给杨文邦打个电话?我先请他给我个说法。”
杨文邦是我们期刊社当时的社长,邓秋阳当着主任的面对社长直呼其名,真把她给唬住了;我站在一旁也吓了一跳。主任终于待不下去了,悻悻地带着会计走了。
邓秋阳平素温文尔雅,待人接物很有分寸,特别是对待社里同事更是笑呵呵的,今天这样不给人面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感到诧异,林远却感到快意,几乎是拍着手夸赞说:“邓总,你今天简直帅呆了,对待这样不怀好意的人就得这样,我们辛辛苦苦为他们谋福利,他们竟然在后面捅刀子。”
“没那么严重。”邓秋阳摆摆手说,“但不给他们个下马威,要是以后经常来给我们使绊子,还干得成事?”
第二天上午,杨文邦社长来到公司,径直去了邓秋阳的办公室,两人关起门谈了半天。林远则在我办公室扯着我聊天,猜测着他们在里面说些什么。他向来不喜欢杨文邦,不知道杨文邦当副社长时是不是给他穿过小鞋,他说起杨社长来没半句好话。他说:“杨文邦这个‘富二代’,昨天派人来唱红脸,今天又亲自来唱白脸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称杨社长为“富二代”,一时不解其意,待明白过来后,捂着肚子笑了半天。后来经常听人暗地里说起,也就习以为常了。“富二代”的意思虽然很明显,但也得解释一下。我们期刊社的第一代社长是毛泽东时代参加工作的老干部,“文革”中下过乡,受过冲击,改革开放后他牵头成立了期刊社。从一本不赚钱的机关刊物起步,发展到拥有四种期刊、年产值过亿元的行业标杆,老社长自然功不可没。他退休后,据说单位账上留有近两亿元的“家产”。杨文邦接任后,如果他競競业业、廉洁奉公,一心扑在工作上,也不会有人说他是“富二代”;偏偏他愛喝爱玩,成天夹着个包在外面忙于交际,拿他老婆的话说,“家里成了他的旅馆”,大家自然也就把他跟“富二代”联系在一起了。林远在公司分管发行,经常要接待市县教育局的领导。有一次,一个跟他关系较好的小领导半开玩笑跟他说:“林总,我每次来省城,你只是招待我吃饭,现在谁还在乎吃啊?你就没你们杨社长会玩。一个图书公司的老总带我去洗浴城,我去过两次,两次都碰到了你们杨社长。”
林远笑着敷衍说:“我招待你吃饭,图书公司招待你洗澡,你看我们配合得多默契;要是我们两家都招待你洗澡,还不把你洗脱皮?”
小领导笑骂道:“你真滑头。”
过后,林远向我抱怨:“我每次一点接待费用,找邓秋阳签字,他还七审八审的,经常说我报多了。你看看人家杨文邦是怎么花钱的?”
我开玩笑说:“你怎么能跟人家比?人家是‘富二代’,我们还在创业。”
关于报账这回事,我不是第一次听他发牢骚了,这也是他跟邓秋阳经常争论的话题之一。因为太了解他了,邓秋阳在经济上总是对他不放心,林远也算是精明的人,但总是不长记性;或者说他就是这种性格,偏偏喜欢向邓秋阳挑战。有一回,我们仨一块吃晚饭,酒至酣处,林远竟然说:“邓总,公司现在基本步入正规了,你就不要太操心了,你的精力要多放在谋求更大的发展上,以后公司财务这块,我来帮你管,人事这块,陈总帮你管……” 我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脚,他竟然浑然不觉,还要继续说什么,我端起酒杯站起来,大声说:“来,少废话,我们兄弟再干一杯!”
我的天,他是想干吗?架空邓秋阳?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说他糊涂,他又不糊涂。有一次邓秋阳要出一趟远门,说是要去考察新项目,时间较长,大概有半个月之久。临走之前,他召集公司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开会,宣布这段时间他要出差,林远主要是抓经营,也要出差,所以由我主持日常工作,财务报账最后由我签字。我偷偷观察林远,见他表情如常,会后也没说什么,也就放下心来。半个月后,邓秋阳回来了,林远把一叠发票掷在我桌子上,说:“陈总,我没为难你吧,这段时间,我有这么多发票,但没找你报过一张。”说罢,把发票拾起,拦腰撕断,弃到垃圾桶里。
我过意不去,说:“干吗这样?该报的还得报嘛。”
他摆摆手,说:“没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心里有数就是。”
杨文邦跟邓秋阳密谈过后,邓秋阳把我俩找过去,告诉我们杨文邦找他谈话的内容。社财务中心来查账的事,不是他授意的,他并不知情;期刊社和公司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他会要求社财务不要再来干涉公司事务。针对利用社里渠道发行一事,大家议论纷纷,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接下来,社班子会把申办中学生刊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落实,一旦申请成功,公司就要停止跟那家出版社的合作,不再编辑发行他们的刊物……
听到这里,林远急了,说:“你怎么说的?”
邓秋阳沉吟片刻,说:“还能怎么说?服从。”
“岂有此理,我们做起来的,凭什么说砍就砍了,我们跟出版社的协议,不是签了八年吗?”林远边叫嚷,边提醒他。
“再说吧。”邓秋阳倒是沉得住气,淡淡一笑说,“申办新刊物,哪是说申办就能办成的。”
与邓秋阳的云淡风轻不同,林远倒是憋了一肚子气。也难怪,春节前分红的时候,趁着心情正好,他思维分外活跃,还建议说,要去说服出版社把那本中学生刊物改成半月刊,上半月刊仍旧面向初中生,下半月刊就面向高中生。从初中生这里尝到了甜头,把高中生市场再做起来,公司业绩就更可观了。把现有的刊物改成半月刊甚至旬刊、周刊,比申办一本新刊容易多了,可以说根本没有难度。这个建议还没跟出版社谈,杨社长却发了话,随时要他们停止合作,这个时候再去跟出版社提建议就不合适了,邓秋阳也不会让他去。
说来说去,又说到买车的事情上。因为林远已经放出话了,今年五月份的车展上,他要出手买台新车。那时候工薪一族拥有私家车的还不多,邓秋阳提醒他,实际上是要求他:“车子暂时不要买了,没听到有人说闲话吗?低调点。公司有台车,大家合着用也够了,保证优先你出差用。”
林远不乐意了,说:“我花自己的钱买车,碍着谁了?”
邓秋阳耐心地说:“听我的劝好不好?道理不需要我多讲吧?”
林远我行我素惯了,平时行事经常无所顾忌,但邓秋阳的话他还是不得不听。听是听了,心里仍然不高兴,肚子里有气没处撒,他就撒在了员工身上。那天上午大家正安安静静地上班,忽听他的办公室里传来吼叫声,原来他在责骂发行部主任李航。李航个子不高,来自山区,老实肯干,在公司里人缘极好。林远高声责骂他,大家都觉得奇怪。赶过去一看,林远正骂得兴起,手还朝门外一指,吼道:“有多远你给我滚多远!再也不要让我看见你了,我最讨厌你这种吃里扒外的家伙!”
李航脸憋得通红,谁也不看,转身就往楼下奔。林远依然怒气未消,跑到发行部的办公室,把李航桌上书籍、文件夹之类的东西全部扔到地上,只差把电脑抱起来摔碎了。
邓秋阳把他扯到办公室,我跟在后面,只听林远仍在愤愤地骂着:“这家伙拿着公司的工资,却帮图书公司推销图书,还不肯承认,嘴巴还很硬。”
邓秋阳一听脸色大变,说:“还有这种事?”
“是啊,下面教育局的人告诉我的,还会有假?”
邓秋阳只差拍桌子了:“此风不可长,没一点规矩了,这还得了!”
他当即给李航打电话,李航不接。第二天李航就发信息来了,说要辞职。既然他不做任何解释,也不露面,说明他心里有愧,默认了这件事。也就没人挽留他。
好在发行上的很多事情林远都亲历亲为,工作他很熟悉,所以经过适当调整后,发行工作没受什么影响。但过了一段时间,邓秋阳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我和林远叫到办公室,突然宣布一个决定,要我们俩换一下分工,也就是要我去管发行,林远去管编辑。我虽然感到诧异,但对上级的决定,我向来不持异议,所以我靜默着,有意无意地等着林远的反应。林远果然沉不住气了,质问道:“什么意思?你要调整,也得先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吧。”
邓秋阳冷静地说:“我这就是在征求你们的意见啊,你们在各个岗位都锻炼一下,对你们只有好处,即使以后回社里,比别人多一点经历,竞争什么职位也有优势。”
“你现在就在想让我们回社里?”
“我这只是假设,大家都可能回社里,我也一样。”
“我没想过要回去,公司垮了我就另谋生路。”
邓秋阳笑了,说:“那就更要多磨炼,最好每个岗位都要熟悉。”
林远呛道:“我都做了十几年编辑了,还有什么不熟悉的吗?”
邓秋阳也严肃了,说:“编辑工作谁也不要吹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看你的编辑工作未必就比陈总抓得好;当然,你有你的长处,陈总也要好好向你学习,他比我俩要小好几岁,更要在多个岗位上多锻炼,要敢于挑重担。”
我就怕他们争起来没个完,听邓秋阳这么一说,我赶紧插话:“林总,你就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要是我脑袋愚笨学不来,到时我俩再换回来不就行了?”
林远见我设了这么个台阶,也只好顺势而下,不再争辩了。
林远以为我事先知道这个事,甚至是我跟邓秋阳一起合谋的,所以过后就来质问我。我否认了。他相信了我,然后疑惑地说:“邓总为什么要这样?” “他不是已经向你解释过了吗?”
他蹙着眉头说:“没那么简单,这事定有蹊跷。”
我扑哧笑了,笑他神经过敏。后来我才知道,不是他过敏,而是我迟钝。过了一段时间,邓秋阳向我透露了他的真正用意:“你是公司高管,我必须要告诉你,不让林远管发行有两个目的,一是现在的发行费用太高,一定要降下来;二是不能让他跟唐雅丽走得太近,苗头很不对了,你发现没有?公司内部绝对不能出现这种情况。”
我又迟钝了。我没发现林远跟唐雅丽之间有不对的苗头。唐雅丽是公司发行部副主任,直接归林远领导。她比我迟两个月来公司,当时来应聘的时候,她刚刚休完产假,不想回原单位了,看到我们公司的招聘广告就过来了。她皮肤白皙,身材微胖,散发着哺乳期女人身上特有的香味;她长得不是很漂亮,鼻翼两侧有明显的雀斑,但女人味很足,声音绵柔带嗲,一笑两个酒窝。那次招聘是邓秋阳和林远主持的,他们挑中了两个人,她是其中之一。事实证明,主考官没有看走眼,唐雅丽很快就展露出她的营销才能,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一年后,她的发行业绩后来居上,排名全公司第一。公司也就不拘一格降人才,将她提拔为发行部副主任。现在李航走了,如果不出意外,发行部主任一职迟早就是她的了。
当有一天林远离职后,再回想起邓秋阳这次谈话,我知道他还有第三个理由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怀疑李航是被林远故意挤走的。即便李航有欺瞒公司的行为,但毕竟没有造成公司的损失,林远可以个别找他谈话,制止他的行为;可以私底下化解的事情,为什么要闹得全公司都知道呢?表面看是李航主动辞职的,实质是被林远逼走的。甚至是,李航根本没有什么吃里扒外的行为,事情是他俩一起杜撰的。后来我才知道,林远和李航实质上是合演了一出戏,他们约好了都要离职,李航不过是先走一步。
四
我不知道邓秋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林远心生防备的,我只知道,当林远离开公司后,公司没受丝毫影响,各项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
林远离职前做了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导致邓秋阳很多年都不肯原谅他。他独自跑到跟我们合作的出版社,请吴社长喝酒。去了出版社,他是客人,吴社长当然不会让他请,于是就变成了吴社长请客。吴社长还叫了另外两位社领导作陪。饭桌上,几杯酒下肚,他透露说,合作一年多来,杂志发行都是他带着人在外面跑,每一份订数都是他辛辛苦苦跑回来的,但邓秋阳疑心重,做事不地道,对他怎么样就不说了,对出版社不该不坦诚。不坦诚主要表现在,一是隐瞒杂志订数,因双方在协议中约定是按订数计算管理费的,隐瞒订数意味着可以少交管理费;二是期刊社对他们的合作并不满意,怕这本杂志抢了市场,社里已经发话了,随时会让他们中止协议,这种情况,邓秋阳不但不告知吴社长,还让大家都要保密。
这些话谁听了都会火冒三丈。吴社长当即说:“中止就中止嘛,现在就中止,我们不靠这本杂志赚钱。”
其他两位社领导也附和。
林远说:“收回来,我来帮你办就是,发行都是我在抓,收回来一点儿也不会受影响。我还有个想法,想请你们将月刊改成半月刊,下半月办高中版,市场也很大。”
于是,三位社领导当场商定了一个意见,明天由冯副社长带队去墨盛公司商谈中止合作事宜。
由于事发突然,邓秋阳面对冯副社长一行当然措手不及。震怒和伤心之余,邓秋阳积极地就他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剧情是怎样反转的我不十分清楚,因为事情都是邓秋阳亲自在沟通,最后还动用了杨文邦的力量,我只知道最后的结果:双方继续在合作。在这场明显被动的较量中,邓秋阳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样的结果我毫不意外:林远哪里是邓秋阳的对手?
林远自然不再来公司了,而且信守着当初的诺言,离开公司也不回期刊社。因为我跟林远之间没有个人恩怨,所以他离职后我们还有联系。但碍于邓秋阳的感受,我跟他见面也不多。有一天晚上,已近十点钟了,林远给我打电话,一定要我赶到某地方吃消夜。我找不到理由推托,只得不情愿地去了。他身边还坐着两个人,令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竟然是李航。看到我讶异的神情,林远朗朗一笑说:“相逢一笑泯恩仇。”
寒暄过后,我问他有什么打算。他笑了,说:“咱们真是心有灵犀。今天找你来,就是想跟你谈这个事情;我们几个想成立一家公司,咱们是兄弟,我不但不会瞒你,还想拉你入伙,你来不来?”
我一怔,机械地问:“出版社不是还在跟墨盛合作吗?”
“世上难道只有这一本杂志?”
我顿了顿,问:“杂志是哪里的?”
“这个别急着问,先回答我的问题。”
我笑了,说:“你得让我考虑考虑吧,这毕竟不是个小事。”
他也笑了,说:“好吧,你考虑一下。但说实話,如果是你出去了,邀我入伙,我肯定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这话让我有点尴尬。我端起酒杯,说:“来,喝酒吧,梁山好汉开始拉旗了,怎么着也得先祝贺一杯。”
林远说:“好,走一个,不是好汉咱也看不上。”
放下酒杯,林远又说:“还有两句话,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我先撂在这里,时间会告诉你一切。一、就算期刊社申办到了新杂志,邓秋阳也不会听杨文邦的话,放弃手头合办的杂志;二、听说邓秋阳的表弟来公司担任发行部主任了?这只是个信号,他的亲戚慢慢都会进入公司占据核心岗位,你一样会被边缘化的,我们都只是被他利用了。”
我沉吟片刻,问:“邓秋阳不是答应杨文邦,如果社里申办到了新杂志,他就停止跟出版社合作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邓秋阳翅膀硬了,还会听杨文邦的?何况他们之间会不会有其他交易呢?天晓得。”林远说着,摊了摊手。
他说的第二点,倒是确有其事。我原以为李航走了,唐雅丽顺理成章会被提拔为主任;但就在不久前,邓秋阳事先没跟任何人通气,就把一个近四十岁的男人领到公司,介绍给大家说,他以前是某品牌电器的区域经理,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从今天开始,由他代理发行部主任一职。由于林远离职了,邓秋阳让我仍旧去管编辑工作,发行力量是得加强,但唐雅丽没被扶正,反倒任命一个新人来担任主任,确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怀疑这人来头不小,今天听林远一说,才知他是邓秋阳的亲戚。 我说:“你消息真灵通,我都不知那人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他狡黠地笑道:“这你就不要问了,反正我说的不会有错。”
我笑他:“你还办什么文化公司?开一家侦探公司得了。”
他哈哈大笑,说:“咱文化人,还是做点有文化的事情吧。”
夜宵结束,大家都失却了几分清醒。林远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翻来覆去地说:“你一定要来哦,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我没有给他“好消息”。我没有他那份激情和勇气,即便不在公司干了,我也会回期刊社,过一种恬淡安逸的生活。自此,我们之间联系就少了。只知他们引进杂志没成功,然后他们分散应聘到别的公司去了。我安心在墨盛公司干著,直到年底再一次分红的到来。
邓秋阳过来对我说:“陈总,林远给我发了短信,说今年他在公司工作了半年才走的,应该给他半年的分红,你怎么看?”
我愣了一会儿,才笑道:“依林远的性格,他不会轻易开这种口的,这说明他现在混得不怎么好。”
他摇摇头,说:“你错了,林远表面看上去不重利,其实不然,我倒是早就料到他会开这个口的。”
我反过来问他:“那你准备怎么办?”
他说:“他不仁,我没必要不义,即便他没有这半年的工作,只要他开口了,我也会给的;钱这东西嘛,取之有道就行,没必要看得那么重。当然,对他我还是会有所保留的,如果他问你分了多少,你含糊一点。”
我点点头。
他接着说了另外一件事,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后来联系到林远请我吃消夜那晚说的话,觉得这其中应该是有“内幕”的,但那时我已回期刊社了,而且我向来不喜欢从坏处去揣测别人,所以也就没放在心上。
他说:“杨社长想要你回去,让我先跟你说,你做好心理准备,过后他会亲自找你谈话的。”
我确实没有准备,愣住了。
他看着我说:“我当然不想放你回去,但杨社长态度坚决,他反复给我做工作,我说不过他。看你能不能说服他。”
杨社长为什么突然要我回去?在他眼里,我什么时候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物了?我虽然没想过要回去,但如果连邓秋阳都抵挡不住,我还有什么能力说服他?继而又想,邓秋阳是不是没有尽全力要让我留下?如果他硬要留下我,杨社长应该不会坚持的。这么一想,我心情就有些不畅,心里打定主意,一旦杨社长找我谈话,我就不要忸怩作态了,还是答应他回去吧。
正式回去前的那一天,邓秋阳对我说:“按通常的做法,我们公司的骨干要聚一餐,欢送一下你,但我准备打破常规,想带你去大云山转一转,不聊别的事情,就是散散心,你觉得怎么样?”
我由衷地说:“太特别了,我求之不得。”
驱车一个多小时,我们到达大云山下。因为是工作日,停车场很空旷;停好车,我们沿着石阶慢慢往上爬。林子幽深,行人稀少,我们的喘息声很响;因为攀爬很费力,呼吸急促,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说是不聊别的事情,但只要开了口,不免就聊到一些事情上;聊得更多的是有关我的“前程”。杨社长前几天找我谈话时,说要我回社里担任发行部副主任一职,因为主任明年就到退休年龄了,他有意培养我接主任的班。我很感意外,推托说我做不了发行。杨社长竟然说:“邓秋阳说你在公司负责过发行,做得不错。”我知道这是个重要的岗位,社里这么安排,有重用我的意思,但既然回社里,我更愿意做安静的工作,闲暇时还可以搞搞创作。于是我说:“我做发行的时间很短,因为我做不来,所以又把我换回来了。”我是做编辑出身的,回去后如果没有更好的位置,那我还是回小学生编辑部吧。在我的坚持下,我回到熟悉的岗位,原地踏步,担任小学生杂志的副主编。
邓秋阳很关心我,帮我分析着“进步”的可能性。他说:“这两年你帮了我很多,我也一定要考虑你的前程,现在这个位置不能久待,没有提拔的可能,你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位置,我帮你到杨社长那里争取。”
我说:“不麻烦了吧,这样也挺好的;如果他想另外安排我,没位置也可设个位置,但他没有特殊关照我的理由吧?”
他笑了,说:“那就先这样吧,你放心,我说过的话一定会算数的。”
到了山顶。逼仄的一块平地,建着几栋寺庙。佛门圣地,环境幽深。山门开着,大雄宝殿前面,两棵健壮的古树分立两旁,冠盖如云,枝丫上垂挂着密密麻麻黄色的布条;穿着长袍的僧人和穿着随意的少量游客出出进进。我们没有进门,沿着围墙往后面走;后面是一片松林,一处空阔的观景台,可以俯瞰小镇的风景。登高望远,风景总是秀丽的,居高临下,心情总会变得舒畅。
我问:“你每年过生日,就是来这里度过的?”
“是啊,我每年都带本书来,听风声雨声,还有自己的读书声,今天这三种声音可就不全了。”
“大自然里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除了风声,还有鸟叫虫鸣,还有和尚念经,如果我俩再背背老庄等人的诗文,不也是很热闹吗?”
“你有这种感觉很不错,可以上山悟禅了。”他笑道,“大自然里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是那么悦耳;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可能就不那么中听;中听不中听的,你都得听了。管不住别人的嘴,可以管住自己的嘴;做什么说什么都是有讲究的,说到底,人还是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水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
“你才是真正悟出些道道了。你是不是信佛?”
“每个人都会信一点吧。但我是心中有佛,不拜佛。很多拜佛的人都是心里有事,来求佛化解的,但佛恰恰要教人放下心里的事,你说,能放得下吗?能放下就不会来拜了。人生就是这么充满矛盾,充满讽刺。”他眺望着远处,突然朝村庄上空的那片白云喊了一嗓子,“嗨——”
然后他扭头问我:“真舒坦。你来喊一声不?”
见我没动弹,他又扭回去,朝苍茫的天空喊着:“邓——秋——阳——” 我笑了。然后他继续劝说我:“来,你也来喊一声自己的名字。”
我不解其意,但被他扯到身边,只得照他的节奏喊了一嗓。
见他笑得合不拢嘴,我问道:“干吗呀?”
“你没见自己的名字在自由地飞翔吗?天空辽阔,一望无际,天高任鸟飞,就算闭上眼睛也不会碰壁。”
我看着刚才喊名字的方向,澄澈的天宇下,我仿佛真的看见我们的名字像两只小鸟在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忽而拉升,忽而俯冲,一阵盘旋,尽情嬉戏过后,就相伴着飞远了,一直飞到遥远的天际。
他接着说:“你知道吗?去年我过生日,林远就说要跟我一起上山,我没有答应他。如果你俩没有走,我倒是想过,今年我们三个一块上山。”
我不知該怎么接话,于是沉默着。
他突然笑了,说:“你不知道吧?你没来公司之前,我跟林远喝过血酒,拜过把子的。如今想来真是搞笑。那个场景下不是每人都要说句话吗,当时我照套路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好俗气吧?你猜猜他说的什么?造福天下苍生。太不切实际了,倒也符合他一贯的说话行事风格。”
我跟着他哈哈大笑起来。
笑罢,他又说:“说真的,不管林远这个人怎么样,我很怀念我们三人在一起的时光,我也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没想到有这么快。你俩都走了,不知别人会怎么看我,特别是社里的人,会不会认为我邓秋阳心胸狭隘,容纳不了别人?”
“不会吧。林远是自己要走的,我是社里要我回去的……”
他打断我:“为什么一个要走,一个要回去呢?把原因归结到我身上,也不能说没道理啊。”
“如果我听到了这种说法,我会做出解释的。”
他点点头,说:“你的性子柔和,能包容人,林远就差远了。他事事都想跟人争个高低,明明不适合为头,偏偏时刻想着要当头;就连下棋打乒乓球之类的休闲活动,他也输不起。”
我呵呵乐了,说:“我倒是听他说过,你乒乓球不是他对手。”
“他是不讲规矩。”他正色道,“他发球根本就不抛出手,两只手同时发力,球在球拍上强力摩擦,发过去的球极度旋转,对手很难接得住;他基本上靠的就是这一歪招,对抗能力根本不行。我们打球不过就是活动活动出出汗而已,哪个又会计较他呢?如果非要争个输赢,对他这种不遵守规则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跟他玩了。”
回社里之后,我和林远一样,在公司的股份自然没有了。这个我能接受,因为当初也没投入资金;当时也没明确股份,只是一种激励机制。但不久之后,社里传出消息,上面来文件了,工会组织不能在公司投资入股,所以社工会要把在墨盛公司的投资撤回来。这么一来,公司自然就成了邓秋阳的独资企业。大家议论纷纷,听说还有人当面去质问了杨文邦:“公司是大家的,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的了?”但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改变不了。为了安抚大家,墨盛公司承诺,每年还是会拿出一部分收益给大家分红,连续三年;也不能叫分红,叫什么呢?改善福利吧,向老同事表示表示吧。吃人家的嘴软,议论也就慢慢平息了。也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三年?”有人答道:“有三年就不错了,谁知道还能不能支撑三年。”
对杨文邦的议论也不少,有些人耿耿于怀,说他是败家子,胆子又小,什么事都不敢担担子。公司变成邓秋阳个人的,会不会有什么猫腻?总而言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作为“富二代”,杨文邦当然不只是会花会玩,他也有励志的一面,在他手上,也办成了两件事。一是成功申办到了一本中学生刊物,是面向高中生的,他认为高中生要面对高考,在中国,高考总是一块大市场,而且是刚性市场;二是买了一块地,地虽然有点偏,但城市在不断扩大,省政府都东迁了,市政府也南移了,我们的地就在市政府板块内,即使以后单位不搬迁,但地的升值潜力也很大。这两件事,多少改变了一些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邓秋阳后面的故事,多少就带有传奇色彩了。他竟然跟破产了的毛纺厂合作,把那块废弃的厂址开发成了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楼盘。要知道,他只是一个从普通的期刊编辑转型不久的小老板,以前从未接触过房地产行业,而且,那块地皮离一所名校不远,多少房地产公司觊觎已久啊,他是怎么弄到手的?所以,对于他的成功,那些脑海里成语丰富的老同事可是用“瞠目结舌”“不可思议”来形容的。有的人还记得我当年在墨盛公司待过两年,竟然跟我说,如果你还在公司,肯定也发了。我只是笑笑,说,我只能发福,不能发财。
我拍拍肚皮,响声沉闷空洞;该警惕了,发福的迹象已经很明显。
五
我跟邓秋阳已经多少年没在一起吃过饭了?这次虽然只是他们一家三口陪着我,但这种随意中透露的重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就和当年杨社长喊我回去一样,对于邓秋阳的郑重邀请,我同样没有忸怩作态。跟他告别后,一路上我都在想着这事,而且基本上决定接受他的邀请。我是这样考虑的:一是当年我跟邓秋阳相处融洽,几乎没有矛盾,我一直相信,那次杨社长让我回去,应该不是邓秋阳的主意,虽然林远在我面前一直坚持他的看法,说这是一场“阴谋”,我们两人都走了,邓秋阳才能在杨社长的支持下,把单位的公司变成他个人的;二是杨社长把我喊回去后,这些年并没有重用我,“事业”上没有进步,原本以为可以静下心来搞点创作,但几年下来也没多大收获,无情的现实已经让我气馁;第三点有些庸俗,但也不必讳言,我多少也打了点经济上的小算盘,发家致富了的人一般都会财大气粗,既然他诚心诚意把我请回去,肯定不会亏待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该准备些钱为他的前途着想了。
听到我答应来公司,邓秋阳自然很高兴,约定两天后我就到公司上班。邓秋阳跟毛纺厂联系开发的楼盘竣工后,墨盛公司就退租了期刊社的办公室,搬进这边的新址了。来公司的第一天,邓秋阳特意在公司等我,召集部门负责人以上的人开了个短会,把我介绍给了大家。我也就算正式走马上任了。
墨盛文化公司已经不叫原来的名字了,现在叫创世文化公司;人员变化也很大,有很多新面孔,我叫得出名字的只是少数。部门负责人里面,我认识编辑部主任,一个戴眼镜、说话细声细气的女孩子,现在已经当妈妈了,她还是当年由我提拔上来的;还认识发行部主任,他是当年李航走了后过来的,当年唐雅丽这么能干都没当上主任,只是因为他是邓秋阳的表弟。财务部、办公室这些部门的主任我都不认识,后来陆陆续续了解到,那都是老板娘——也就是邓秋阳夫人程梅的亲戚;财务部主任是她表姐,办公室主任是她堂妹。可惜这些亲戚文化程度都不高,更不懂编辑业务,不然也用不着把我请过来了。 来这里上班之后,我才知道,邓秋阳除了拥有临街这栋写字楼的整整一层外,还开有餐馆、足浴城,一楼的银行、美容美发店的门面也在他的名下。即使他什么都不做,把写字楼和门面全租出去,光租金收入就可以让他过上富足的生活;但这只是小市民的想法,企业家是十分不屑的。他的主业做得红红火火,别的“小生意”也没放弃,已经有了自己的“商业帝国”。社里这次请他出马开发养老项目,挑战性不可谓不小,他日子过得这么滋润,完全可以不来挑这个担子,也许他也有过犹豫,甚至拒绝过,但最终他还是接受了。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我等平庸之辈佩服得五体投地。
养老项目一上马,邓秋阳就很难见到人了,这里的事基本都落到我身上,拿他的话来说,就是公司人、财、物都归我管。我还没有傻到真的什么都去管的程度,该我签的字我签,一旦有疑问的,我都会打电话向鄧秋阳请示。开始他还会细问一下,告诉我该怎么处理,后来见事情不管大小我都要问,他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哎哟,陈总呀,我是请你来当总经理的,这些事你自己处理就行了。”我口头答应了,但认为是大事的,拿不定主意的,我还是会请示他。后来我斟酌了一下,把主要精力放在编辑和发行工作上,刊物质量是关键,发行是命脉,把这两点抓好了,其他工作我能不管的就不管,反正还有程梅家亲戚在主任位子上顶着,他们如有做不了主的,也可以直接请示邓秋阳。
时间长了,我才知道公司人事关系比较微妙,以前只有邓秋阳的亲戚在公司里,这两年程梅家的亲戚渐渐多了,双方亲戚暗地里还有些较劲,程梅家的亲戚势头渐渐占了上风。我来之前大约三个月,邓秋阳的侄女婿就因为对她不满,愤然离职了。据说这位年轻人毕业于某美术学院,想借助创世文化的资源和资金实力打造一个美术培训学校,但第一年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招不到能够达到收支平衡的生源,略有亏损。按理说这也算正常,一般情况下,每个新创业的项目要有三年左右才能看到效果,但邓秋阳跟侄女婿谈话了,说培训学校经营不善,没有得力的招生手段,得关门;别的人都得辞了,侄女婿本人可以另外安排岗位。这位年轻人不知从何渠道得知,叔父大人跟他谈话的内容,其实是年轻婶婶的意思;年轻人血气方刚,二话不说,头一个辞了职,自此不再与叔父一家有任何往来。因为这件事,听说邓秋阳兄弟俩也产生了龃龉。
我慢慢明白了,邓秋阳请我来,除了我熟悉这块工作外,还因为他认为我性格温和,处事公正,是可以帮他管理好这个错综复杂的公司的最合适人选,可以平衡他们双方亲戚之间的关系。琢磨出了这个门道后,我有些生气,觉得他没早点告知我,我可不想日后夹在中间受气;继而一想,我来公司一段时间了,也没见谁为难我,说明他们都服我,也说明我能管理好公司,能在双方关系间游刃有余,也就不跟自己斗气了。
新的一年征订在即,我和程梅的堂妹,也就是公司办公室主任程李去邮局商谈新一年刊物发行事宜;邮局已经拟定了一个发行协议,把发行费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我和程李据理力争,没有效果,但为了新一年的合作,又不能把关系弄僵,只得说回去商量一下再定夺。回去商量也就是向邓秋阳做汇报。他在电话里没有答复我,只说晚上有个应酬,到时让我去应酬的地方找他。
吃过晚饭后,我如约赶到他吃饭的地方,大剧院旁边的一家豪华餐馆。在大厅里,我等着他从包厢里分身出来。他终于出来了,带着一身的酒气,附在我身边耳语说:“不好意思,今天宴请的是一位省领导,所以没叫上你。”原来养老公寓建设方案有变,为了打造全省一流的养老项目,达到医养结合的目的,我们的养老项目决定增建一所老年医院,医院和养老公寓同步建设。今天宴请的这位领导,就是可以决定医院立项的关键人物。听了他的讲述,我为他的大手笔心生折服,笑着说:“你现在接触的可都是达官贵人啊?”
他嘿嘿一乐,说:“骑牛你没看到,骑马被你看到了,我现在常常被无赖村民刁难,下次让你去见识一下那个场面。”
我简短地汇报了一下跟邮局谈判的情况,他头脑清醒地说:“创世公司的事情就辛苦你了。刊物发行,你不要单独跟邮局谈,要和期刊社一起形成合力,记住,在外人眼里,我们跟期刊社是一体的。待会我跟朱社长打电话,请他把我们的刊物合到一起跟邮局谈。”
他在大厅的沙发上坐下来,当即给朱社长打电话,阐明了他的想法。我坐在旁边,隐隐约约听清了朱社长的意思,创世文化出版发行的事情,期刊社肯定会考虑统到一起,邓秋阳就不要为这个事分心了,要把心思全部放在养老项目上。两人达成一致后,邓秋阳放下电话,对我说:“你放心吧,公司的事情有什么难题,你直接跟朱社长讲就是,他会帮你的,你代表的是我,所以不要有任何顾虑。”
我口头答应了,但心里不免打鼓,也为邓秋阳的能量暗暗吃惊。我在社里时,朱社长没有把我当亲信,我对他也是敬而远之;而邓秋阳随时随地可以给他打电话,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电话里解决,对我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
由于他有重要的应酬,我汇报完了工作就想离开,但他似乎并不急于回到包厢,好像想延迟进去的时间,接着跟我聊起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他问我,在公司这段时间是不是还适应,有没有感到不愉快。
我回答说一切都好,可以说熟门熟路,大家也都支持我。
他点点头,说:“梅子也说你干得不错,说我眼光好,选人选对了。”
我暗暗吃惊,他妻子程梅基本不到公司来,她是怎么了解我的“执政”情况的?转而一想,她的亲戚不都在公司重要岗位吗?公司的动静,包括我的一举一动,岂能瞒得过她的眼睛?但我心地坦荡,也就不在乎她的远程监控,不计较别人有意无意的汇报。
我笑一笑说:“事情靠大家一起做,他们都很支持我。”
他点点头,然后点了几个名字问我他们表现怎么样。这几个人都是他妻子那边的亲戚,我当然回答说还不错。这时,包厢里匆匆走出一个高个子女孩,俯身在他面前,提醒他该进去了。
谁都希望别人见到的是他“骑马”的时候,唯有创业者例外,他想让人见证创业的艰难。邓秋阳“骑牛”的时候我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相关的“故事”倒是听说了不少。邓秋阳看似能量很大,可以跟省领导推杯换盏,却拿工地周边居民没办法;在他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占了他们家园的开发商,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大老板,是一块不啃白不啃的肥肉。这块地皮的拆迁工作早已完成,农户已经迁到了旁边的安置小区,成了社区居民。地皮闲置了几年,用铁丝网围着,但铁网似蜘蛛网,早已千疮百孔,居民们依然在里面自由出入,有在林子里圈了养鸡场的,有挖建鱼塘养鱼的,也有开辟了菜地的……这里就像个绿色环保的种养基地。项目要开工了,这些自然都要清理,公司加紧建起了围墙,把村民隔在外面。但隔天早上,巡查的保安发现,靠近安置小区这边的围墙出现了一个大洞,村民们大摇大摆从这里出入;喊来工人补上,第二天一早,境况如初,洞似乎更大了;补了破,破了补,如是几番折腾,只能增派人员,分成几班昼夜值守。那天傍晚,双方对峙上了,人越聚越多,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邓秋阳最后可能觉得没必要把一件小事闹大,就派公司副总出面谈判,以优于市场的价格把围墙内的鸡鸭鱼及各种小菜收购了,才暂时平息了事端。 村民不养鸡鸭不养鱼,也无地种菜了,因而也就更闲了。几个青壮年出面走进公司,找到公司工程部负责人,要承接土石方工程。见识过村民的无赖后,公司不想得罪他们,向他们说明了公司所有业务都要招标,欢迎他们来应标。他们本就是临时聚到一起的,拿不出任何合法的资质,不可能参与投标。为了安抚他们,公司承诺说,即便别的公司中了标,到时也可争取说服人家分一些业务给他们做,前提是价格标准必须一致。得此承诺,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但等到中标价格出来后,他们又不干了,说这个价格他们做不了,必须每个立方提高5元钱。公司自然不会答应。邓秋阳他们分析,这几个地头蛇其实自己做不了这个事情,他们不过想揽到这个业务后,再转包给别的正规公司,从中赚取差价。本地人把这种行为称作“提篮子”。中标价太低,利润空间太小,“提篮子”自然赚不到钱。这样的原则问题,邓秋阳怎么可能让步?
双方谈崩了,这几个青壮年就天天来公司找领导磨缠,他们都知道邓秋阳是老大,一般就守在他的办公室里。邓秋阳不胜其扰。一开始是让别的副职把他们领走反复劝说,后来请保安过来撵,最后干脆不让他们进大门;这些人刚在门口露面,保安人数就迅速增多,排成一排拦住他们。保安堵他们,他们就堵邓秋阳,堵别的公司管理层;高管们的车一露面,他们就迅捷地拦在前面,想进的进不了,想出的出不来。不知道他们怎么对高管们的车了解得这么清楚。报过几次警,警察倒是来了,在本地工作久了,混熟了的人不少,还能叫出当中一两个人的名字;警察也只能呵斥几句,把他们劝离,还没到把人带走的程度。第二天他们照样来堵,公司照样报警,警察都烦了,出警越来越慢。警察既要考虑村民的感受,又要保护投资环境,确实让他们为难。工程方终于排除万难动工了,晚上,挖土机在园区作业,渣土车装载着砂土刚出门,一台农用车适时出现,挡在前面,也是满载着渣土,几个人一番操作,就将一车土倒在了大门口。
一个个子不高,身材细瘦的年轻人站在渣土车前,叼着烟卷,以与他身材极不相称的豁亮嗓音叫嚣着:“来呀,有本事从我身上压过去啊!”声音竟然盖过了渣土车的轰鸣。年轻人奉“强龙敌不过地头蛇”为圭臬,把自己当成勇闯龙宫的哪吒了。他的同伴围在身后,跟着发出一阵声势浩大的吆喝。
园区呼喇喇跑出一群人,安置小区同样跑来一长串,两拨人在门口顶上了,有的手里还操着家伙。空气里都充溢着汽油星子,哪个的呼吸火气重一点,都可能把空气点燃。邓秋阳当时在外地考察。那些日子,他带领着一支人马几乎把全国发达地区所有的养老项目都考察过了,博采众长,收获颇丰。考察中他们还跟别人谈成了共享模式,日后这边的养老机构投入运营后,随着季节的变化,双方机构的老人可以交流入住。这天晚上,他刚进宾馆休息,就接到工地负责人的电话,还没说上两句,工地负责人就在电话里嚷开了:“不得了了,已经打起来了。”
打架靠的是兵强马壮。园区都是保安和施工方的壮劳力,村民却以老弱妇孺居多,指望得上的就是那几个闹事的。双方势力悬殊,一旦动起手来,村民根本不是对手;他们很快就落荒而逃了,跑得快的早已不見人影。几个闹事的硬着头皮顶着,很快被打趴下了,要不是这边的人里还有未完全丧失理智者,喊大家住了手,指不定会闹出人命。但仍有伤势严重者,最严重的就是那个细瘦的年轻人,右腿被打折了,肋骨也断了两根;受了皮外伤的就很多了,有的在医院住了大半个月,轻者也在医院留了号。后来追究责任,村民咬定打人是邓秋阳下的指示,虽然他没有露面,但据说他在电话里下的指示是:“只要不出人命,你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虽然我知道钱能改变一个人,但我仍然无法把曾经的文学青年、期刊编辑,为该用“推”还是该用“敲”而跟同事争得面红耳赤的邓秋阳,与面色铁青发出这种“江湖大佬”指令的邓秋阳联系到一块。当然,这只是传言,没有证据,不足为信;事后公安部门也确实没有采信这个传言,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即使在期刊社,也仍然有人议论说,这么大的事情,如果不是邓秋阳下令,谁又敢贸然动手呢?
事情是由村民引起的,双方都有错,双方都有人受了伤,只不过村民的伤更重,面更大。经调解,最后以工程方赔钱了事,所谓破财消灾是也。关键是自此村民不再闹事了,血的代价之后,换来养老项目的顺利推进。
六
本地多家媒体上开始陆续出现“华松医院”及“华松养老社区”的名字,这正是邓秋阳牵头开发的项目。在媒体的表述中,这个在建的社区将会是全省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功能最齐全的养老综合体,在众多地产项目中独具一格。邓秋阳的形象和名字也频频在媒体上亮相,他展望着远景,勾画着蓝图,成功吸引了市民的眼球,引发了无数家庭对此项目的关注。
正是广纳贤才的时候,华松公司招兵买马,创世文化公司也有人被抽调到华松公司,而且这几位都是程梅家的亲戚。这就形成了与我来公司之前截然不同的局面,那时她家的亲戚都是流入的,邓秋阳家的亲戚倒是流出。后来,创世文化公司这边只剩财务部主任和办公室主任是程梅家亲戚了。据说发行部主任易叶明也想去那边,但被拒绝了。这是办公室主任程李告诉我的。
易叶明是邓秋阳的表弟,当年挡在唐雅丽前面,出人意料地担任了发行部主任一职。好几年过去了,他仍在担任这一职务。邓秋阳的亲戚基本上在公司站不稳脚跟,但易叶明能稳稳地立足,主要与他所占据的岗位有关。公司里上上下下都知道他跟程李在明争暗斗,加之自以为功高盖主,还不大把程梅放在眼里,程梅早就有意把他清除。无奈公司客户资源都在他手上,他如果走了,公司业务肯定会大受影响,所以他不但没走,反而在谋求升职的可能。据说在我来公司之前,他就觊觎着总经理的位置,但程梅坚决反对,所以邓秋阳只得作罢,转而把我请过来了。这一说法与我刚来公司时易叶明对我的态度相吻合。
毫无疑问,易叶明一开始对我是排斥的,这从他的眼神里可以一览无余。除了工作上的事非找我不可,他不会到我办公室来。如果没有出差,他待在办公室里一般都是守着电脑,抱着手机,不是打游戏就是聊天,桌上一本书都没有,果然是没文化的样子。由他来执掌一家文化公司怎么可能?看来邓总在大事上还是不糊涂的,并不是完全因为程梅反对的缘故。程李私底下撇着嘴跟我说,易叶明老是泡在微信上,有什么好聊的?还不是为了约炮。我愣了一下,哈哈大笑。这话从一个漂亮女性嘴里说出来,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只能用笑声来掩饰。 跟易叶明相反,我一来公司程李就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每天都会比我早来一步,帮我把茶泡好,还亲自给我打扫办公室。除了编辑上的事情,别的她都会帮我把好关,该财务核算的也先请他们核算好了,然后再拿给我过目。有这么个能干的人协助我,我很多事也乐得省心了,特别是财务审核的事,按说不归办公室管,但在创世文化公司,她这里是必过的一个环节。有一天早上,她拿了张发票找我签字,说这是早几天一个晚上易叶明的接待费用,问我知不知道这个情况,我看了看,金额有两千多,就实话实说:“他没有告诉我。”她就附在我耳边说:“金额高于一千,应该事先报批的,我如果问他,他肯定会跟我急的,还是陈总你来问吧。”
我沉吟一下,点点头。把易叶明唤到我办公室后,面对我的询问,他并没给我面子,像程李预测的那样急了:“晚上十点多了,客户喝得醉醺醺的,还想搞别的活动,我能不答应?那个时候给你打电话,你会乐意不?”
我斟酌着说:“不打电话,也可以发个信息啊。不是不信任你,这些制度是在我来之前就定好了的,现在没任何凭证,也叫我为难啊。”
“什么为难?我以前也有比这花得更多的,不一样没请示,不一样报了!”
我嘴一咧,反倒笑了:“你如果要这么说,那我也就可以说了,既然有人愿意给你签,你找别人签好了,但……”
他脸色变得更难看了,抓起桌上的发票就走。
我赶忙叫他:“你听我把话说完!”
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程李肯定一直在隔壁竖起耳朵听着的,见易叶明走了,连忙进来说:“他怎么能这样!对不起陈总,我不该请你问他的。”
我忽地涌上来一股豪情:“难道我不该问吗?”
她笑了,问:“这事要不要跟邓总说?”
我有些犹豫,说:“没必要了吧。”
但程李当晚还是向邓秋阳汇报了。第二天一早,我还没到,邓秋阳就在办公室等着我了。我一进门,他就握住了我的手,我抢先说:“哎呀邓总,感觉好久没见到你了。”
他拉着我坐下来,摇着头说:“没办法,忙得焦头烂额。”
我坐在他旁边,点着头说:“真是不容易,那么大一摊子事,换作我,光是想想头都是大的。”
他笑了,拍拍我的肩说:“你也不容易。幸亏这里有了你,我才可以放心去干别的事情。”
程李過来泡茶,他吩咐说:“易叶明到了吧?把他喊过来。”
易叶明进来后,邓秋阳让他把门关上。看邓秋阳脸色不大好看,易叶明明显有些紧张。果然,邓秋阳张口就把他训了一顿,说他来公司这么多年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还在身上,遇事不动脑筋,不讲规矩。还把他的老底翻出来炒了一遍。我才知道易叶明以前卖过大米,卖过电器,开过小超市,还跟人打架伤过人,每每遇到问题,都是邓秋阳出面帮他解决的。自从来公司后,变化是有了,但还是不爱学习,文化水平不高,还不提高自己,怎么能挑重担?只差明确说“即使把公司交给你管,你也管不来呀”。然后他指着我说:“陈总既有能力,对人又友善宽容,跟着他是你的福气,你要好好学点东西。你好好想想,如果不是陈总在这里坐镇,你的日子会有这么好过吗?”
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岁数也不小了,涨红着脸,被训斥着,自始至终不吭一声,也真够难为他的。我觉得邓秋阳训斥得过了点,他毕竟是邓秋阳的表弟,而不是晚辈。我都替他难受了,几次想打断邓秋阳,让他别说了,但他说在兴头上,我实在插不进话。直到他开始夸赞我,我终于打断了他,说:“叶明工作很不错的,我有事也要多跟他商量。”
邓秋阳摆摆手说:“你别替他说话,他是街上混大的,不比我们乡下人实诚,坏习气不改不行。他要多向你请示汇报,在公司里,你就是老大,按制度办事,任何人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坏了规矩……兄弟,我帮社里做养老项目,肯定会尽心尽力,我也拜托你尽心尽力帮我把公司管好,毕竟这才是我自己的产业。”
他转向易叶明,再次强调说:“好好配合陈总工作,你给我记住,陈总不是外人,他在这里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你个人,只有好处。”
说得我心头一暖,差点热血沸腾了。这场景,好像我才是他亲戚,而易叶明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我激动得说不出话。这时他看看手表,站起来说:“我得赶紧过去了,那边还有一大摊子事。”
我跟着站起来说:“不好意思,你事情这么多,还要让你分心……”
他摆摆手,没让我说完,就匆匆走了。
不知是易叶明“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邓秋阳的话确实打动了他,自此以后,我跟易叶明有不打不相识的味道,关系慢慢铁了起来。他凡事都会先请示我,没事的时候,也会到我办公室闲聊一下,时间长了,不免就把一些不宜向外人透露的家事说到我耳朵里;也许是邓秋阳说过我不是外人,他就真不把我当外人了吧。
比如说到程梅对邓秋阳家的亲戚不友好的原因,竟是因为当初他家的亲戚都反对他跟程梅结婚。也不能说是反对吧,而是建议他做另外的选择。听易叶明说,邓秋阳离婚时只有四十岁,这个年纪的男人如果多金,一般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邓秋阳虽然五短身材,貌不惊人,仍然理所当然成了钻石王老五。很快他就先后跟两个未婚女青年开始相处,除程梅外,还有一位小学老师。时间长了,两个女孩都知道对方的存在,要求邓秋阳做出决断;邓秋阳的兄弟姐妹先后见过这两个女孩,也要求他尽早定下来,毕竟他已到了玩不起的年纪。他们建议邓秋阳选择小学老师,虽然她没程梅年轻漂亮,但她知书达理,职业稳定,更像个过日子的人;而程梅没稳定工作,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顶多算是一只花瓶。在邓秋阳这个年纪,谈对象不应该只看脸蛋,更应该注重内涵。作为一个文化人,这道理邓秋阳当然比他们懂,他也几乎就要听从他们的意见了,程梅这时跳出来说,她怀孕了。她没说假话,苗条的腰身已经明显变了形。于是,他的家人目瞪口呆地看着邓秋阳被迫重新做出抉择,目送他们走进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程梅生了个儿子,安心相夫教子,并不像邓秋阳兄弟姐妹当初预测的那样只是个花瓶,反而成了邓秋阳的贤内助。但她心里一直有个坎,因此对邓秋阳家的亲戚爱理不理的。她自家的亲戚一个接着一个进入邓秋阳的公司,似乎受了她的影响,对邓家的亲戚也抱有成见,并在气势上渐渐占了上风。邓家的亲戚感觉到风向不对,找得到出路的,慢慢开始离开了。易叶明说:“幸亏我有经验,把客户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业绩摆在那里,没人奈何得了我。”
从楼梯步行下到一楼,每一步都踩出了故作的弹性。电梯口站着的邓秋阳看见了我,呵呵乐着上来拉着我的手问:“你没坐电梯?”
我笑笑,松开他绵软的手,说:“才四楼,不是万不得已,我不坐电梯。”
他上下扫视着我:“难怪你身材一直这么好。”
我也打量着他。这些年他老了不少,最明显的是头发花白了,身体更笨重了,衬衣扎在西裤里,肚子像怀胎五月似的腆出来。因为我要急着去育才小学参加读书活动,没时间跟他寒暄,所以只是微微一笑,没有接腔。他看出了我的急迫,就说:“你有事吧?我上去找朱社长,改天再跟你聊。”
我以为他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一周后,他给我打电话,问我周末有没有时间,咱们兄弟二人好久没聚过了。我愣了一下。我们是好久没聚过了,但这很正常啊,现在也找不到相聚的理由。但我不能谢绝他的好意,就答应了他。
周六中午,我如约赶到他居住的小区。这个小区是他几年前亲手开发的,当时和某著名中学合作,打学区房的牌子,楼盘很快销售一空。但业主入住后,并没有如开发商当初承诺的那样,子女能够去这所中学就读,由此闹出了一个不小的风波。之后是怎么平息的,我也没过多关注。业主与开发商的矛盾司空见惯,媒体没兴趣穷追猛打,吃瓜群众也事不关己。我知道他住在这个小区,但这几年联系不多,我没有到他家里来过。他告诉我,他在临街门面的二楼餐厅等我。
餐厅不小,进门是个大厅,摆了十来张桌子,但还没有一个顾客。我说了包厢的名字,穿着唐装的服务员问:“是邓总的客人?”我点点头,她就领着我往前走。推开包厢门,邓秋阳站了起来,又习惯性地拉着我的手,问:“到了,路上不堵吧?”我点点头说:“还好。”他拉我到桌边坐下,然后吩咐服务员上菜。我看出只有我们两人用餐,就说:“没别的人了?去大厅吧,没必要坐这么大的包厢。”他摇摇手,说:“没事,我自己开的餐厅。”
我暗暗吃了一惊。都知道他这些年赚了钱,没想到他多种经营,还开了个这么大的餐厅。他起身给我添茶,我这才注意到,天气已经很凉了,他还穿着短裤。原来他的左小腿受了伤,从膝盖处往下,贴着近一尺长的膏药。他说,前几天他岳母六十大寿,他全家提前一天去了乡下。家里买了两头猪,关在邻居家久已不用的猪圈里。他两岁的儿子闹着要去看猪,猪圈里堆满了杂物,他抱着儿子,不小心踩在一块断裂的瓦片上,他只能顾着儿子,腾不出手来保护自己,狠狠地摔在地上,左小腿从瓦片的断裂面划过……因为怕感染,他还住了两天院,昨天才从医院回来。
菜很快上桌了。上了三個菜后,菜还在上,他也没喊开吃。我说菜够了,他说:“没事,我老婆一会儿就到。”话音刚落,一个女人抱着小孩进来了。女人年轻貌美,不到三十岁,穿着玫红色暗花连衣裙,上身是半长袖,袖口带蕾丝花边;头发盘在脑后,眼睛大而有神,笑容很是甜美。她一进来就看着我说:“这位就是陈总吧?”
邓秋阳惊讶地说:“你俩还不认识?”
我点点头:“第一次见。你结婚也不请我。”
他赶忙解释:“小范围请了几桌,单位同事一个都没请,请理解。”
虽然现在我们的身家地位有天壤之别,但我们还是同事,他的关系还保留在单位里。开发这个小区前,他也住在单位院子里,他的前妻我倒是认识,以前经常见到的。她的身材跟邓秋阳一样,圆滚滚的,走路倒是很快,基本上不在院子里停留,好像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他不住院里了,她也就再没出现过。这些年他离婚、再婚、生小孩,都只是先听说,尔后再在偶遇时从他嘴里得到证实。
他儿子跑过来,趴在他的膝前。他将儿子抱到腿上。一个漂亮的小男孩,长得像妈妈。他妻子也落了座,大家就开吃了。他们一家人宴请我一个人,让我受宠若惊,又心生狐疑。这些年他变化太大,虽然跟大家名义上还是同事,但正像他所暗示的,有意无意之间,他跟大家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即使我以前跟他共过两年事,但时间匆匆,世事繁复,他恐怕早将我纳入普通同事之列了。今天这么郑重其事,明显是“有事”。
果然不久,他就开口了,问我:“社里要开发建设养老社区的事,你应该知道了吧?”
我点点头。我们单位是家大型的期刊社,在业内名声不小。早几年,单位在城乡接合部买了近百亩地,准备建新院落,当时做的是五年规划,五年后单位就要整体搬迁。但现在五年时间已经到了,地还是地,山还是山,新办公楼影子都没有,搬迁成了纸上谈兵。去年新、老社长交接,新社长朱兵强经多方考证,决定把那块地变换用途,改建养老社区。全社大部分员工都觉得那块地离城太远,本来对整体搬迁兴趣就不大,现在见既不用从城里搬到乡下,又能够开发新型产业,都很赞成这个方案。我只是一个中层干部,只知道事情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不了解具体进程。
邓秋阳又说:“朱社长他们正式定了,想让我牵头来做这个事情,因为社里只有我涉足过房地产。”
我又吃了一惊。因为大家早就没把他当社里人看了,而且我知道不少人对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还颇有微词,请他出来挂帅,合适吗?继而一想,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首先,就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目前社里只有他在房地产领域有经验,算得上是内行;其次,虽然他和同事们保持距离,但都知道他跟前后两任社长关系都好,社长在关键时候要用他也说得过去,谁叫人家是能人呢?
我说:“那好啊,社里确实只有你是内行,你来牵头最合适,但是你自己又有公司,如何忙得过来?”
他说:“是啊,这正是我今天请你来的原因。这些天朱社长找了我几次了,让我来开发养老社区,我一直没答应他。他也知道我的难处,就说,你的公司反正已经走上正规了,日常事务可以请人来管理啊,你可以先在社会上招,如果没有合适的,社里无论是谁,只要你看中了,我都答应给你。我怎么会到社会上去招?我当然要找一个内行啊。”
我立马明白他的意思了。他公司的业务,基本上和社里同类,我以前在公司待过两年,也算是熟门熟路,在公司的时候,我跟他没有任何不愉快的经历;如果要在社里挑一个人去帮他,我自认为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他看着我问道:“你能来帮我吗?” 事出突然,我当然得考虑考虑;正像朱社长找他出马,他也考虑再三一样。我看出我的犹豫,就说:“没事,你考虑一下吧,待遇的事你不用考虑,肯定会比现在高;朱社长晚上会来找我,也在这个包厢吃饭,如果你考虑好了,晚上我就跟他说。”
其实我有点心动了,因为朱社长同意的事情,对我的前途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我没有立马答应他,而是说:“我想一想,回去跟老婆商量一下。”
这时他年轻的夫人插话说:“行,应该的,陈总考虑问题很细致。”
她放下了筷子,儿子在一旁嬉闹。邓秋阳就说:“梅子,你吃好了?那你们先回去休息吧,我再跟陈总聊聊天。”
他们两口子一口一个陈总,好像我一跨进门,就已经同意成为他们公司的总经理了。反正只是个称谓,我没纠正他们,否则的话就显得太较真了。她夫人孩子走了后,我们接着聊了会儿,没聊工作上的事,而是他最近写的诗。他发给我两首,问我写得怎么样,我只得硬着头皮一行行过目,耳边听着他朗读的声音,间或还有他的解读。我对诗歌没什么了解,嘴里只是附和着他。他应该还记得我是外行。当初我们社里派去公司的三个人都是编辑出身,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文学爱好者,三人当中,他和林远写诗,我写小说,所以经常是他们在一起谈论诗歌,我则坐在一旁洗耳恭听。现在,看着他的诗歌,我有些走神,想起了以前三人深夜坐在茶馆里聊天的情景,也想起了林远偷偷跟我说过的话:“邓秋阳的三样业余爱好,诗歌、象棋、乒乓球,样样都在我之下。”想起这句话,我不禁觉得好笑。我嘴一咧,被邓秋阳察觉了,我赶紧指着手机说:“每一个懦弱的孩子,都需要一双愤怒的眼睛。这一句写得好,一下子就把人抓住了,既深刻又有力量。”
他笑了,说:“我也觉得这首诗幸亏有了这句话,不然就太平庸了。”
这就表明,他脸上的笑是得意的笑。不知道林远现在还敢不敢说,邓秋阳的诗歌在他之下了。
这时,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推门进来,叫了声“邓总”;邓秋阳一见他,脸上立马堆满了乌云,瞪着他说:“你前天说要把经营方案送给我看,怎么到现在还不给我?”
年轻人穿着藏青色西装,一看就是个职业人,他垂着头,小心翼翼地说:“前天你到医院打针去了,所以……”
“我在醫院打针,你不知道送到医院来啊?你有那么忙吗?知道我在医院,不正好趁这个机会来看看我?虽说我的伤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我们是至亲啊,你是晚辈,不应该来看看?真不懂事!”
年轻人被批评得哑口无言,脸色通红,低眉顺目。听了邓秋阳的话,再仔细看年轻人,觉得他俩还真有几分相像。
邓秋阳手指在桌面上敲击几下,继续说:“已经半年了,餐厅经营状况还是这个样子,你要多动脑筋,不要老让我来操心;你看看吧,今天是周末,我进来时大厅里还没一个客人,你就不着急?”
年轻人赶紧说:“已经在想办法了,待会就把方案给您送来。”
“我先看看吧。丑话已经跟你说了,年底还是这个样子,要么换人,要么转让,我不可能让餐厅就这么亏下去。”
年轻人不敢看他,诺诺而退。
邓秋阳缓了口气,摇摇头对我说:“这是我二姐的儿子,从小娇生惯养,脑壳不开窍,在深圳混了几年回来,一事无成;硬要过来找我要事做,给他事做又做不好,这个餐厅交给他打理,半年已经亏了我三十万了。”
他什么都跟我说,显然不把我当外人了。但说起来这都是他的家事,我又不知如何插嘴。他觉出了我的尴尬,看看手表,问:“你在这里休息不?”
我赶忙说还是回家休息吧。
我们同时站起来,他又握住我的手,说:“你回去后跟家里商量商量,最好下午就回我个信。”顿了顿,又拍拍我的手,笑呵呵地说:“其实也不用想多了,我俩又不是不了解,你说呢?”
二
我们仨以前都教过书,从不同的学校先后被招到期刊社工作,又依同样的顺序先后被派到墨盛公司开发第三产业。墨盛公司的前身就叫期刊社产业办。那时候许多事业单位都在开拓创收渠道,有的与单位现有业务挂钩,有的是集思广益另辟新路。我们产业办最初从事广告业务,把所有杂志的广告业务集中在一个部门,统一招商,后来还代理了别的杂志的广告,所谓捆绑经营;再后来还给电视台揽过业务,一时有点风生水起的意思。但好景不长,电视台广告经营不与第三方合作了,杂志的广告又每况愈下,产业办的业绩眼看就要下滑。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广告客户不给现金了,而是用商品来冲抵广告款。于是,有一两年时间,我们单位发的福利,基本是广告客户拉过来的商品,比如饮料牙膏洗发水之类;有一次竟然还是服装,男装、女装花花绿绿拉了一车过来,堆在单位大厅里,员工蜂拥而至,每人可以挑选一件,仿佛到了一个服装批发市场。我至今还记得那个服装品牌名叫“派力斯”,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我挑选了一件灰色西装,面料、款式都还不错,前后穿了有三年时间。不知这个品牌为何没能支撑下来。
经营不景气,产业办就想改换门庭,寻找新的出路。这时产业办主任已经换成邓秋阳了,林远是副主任。据说那段时间他们天天在茶馆泡到深夜,先是下棋,大战几个回合后开始探讨产业办发展的长远规划。朋友圈凡是能够请得到的各路高人都被他们请来喝茶,帮他们分析形势,出谋划策。不久后,事情开始有所进展。先是扔掉产业办这个陈旧的称谓,注册成立了墨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然后通过朋友引荐,购买了另一家公司闲置不用的图书市场二级批发证;三是和一家出版社谈合作,协办他们那本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学生杂志,说是协办,就是每年交一定的管理费,把编辑发行业务都接过来。
我就是在他们谈妥了合办中学生杂志之后来公司的。注册成立公司后,他俩一个是总经理抓全面,一个是副总经理抓经营;我来了后,成了抓编辑业务的另一位副总经理。有意无意之间,似乎是要打造一个确保公司长远发展的“铁三角”。来公司工作,意味着要自己养活自己,也意味着大家要齐心协力把公司做大做强;我信心满满地投奔他俩,来了之后才发现,他俩看似爱好相同,相处融洽,但是理念不同,性格上也多有冲突。 那本中学生刊物是面向初中生的,接过来办之后,林远跟我商量,他有个好哥们也是做杂志的,现在人在北京,要不要请他就整本刊物拿个策划,给点建议?他们的杂志在市场上可好卖了。大地方的人眼界肯定不一样,能请到行家里手给我指点一二,我当然求之不得。一周后,策划方案就传过来了,从栏目设计到内容编排,都有详细的说明,确实费了一番功夫,亮点也有不少。但给对方开报酬时,问题来了,林远早就擅自在电话里承诺给对方一万五千元,这大大超过了当时的行情,邓秋阳当然不同意。两人争了起来,林远毫不相让,邓秋阳似乎也不愿妥协。最后林远生气了,说覆水难收,他说出去的话肯定要兑现,如果公司不出这笔钱,他就自己出。当时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他三个月的工资,邓秋阳被逼无奈,最后还是让财务把这笔钱付了。但在心里留下了疙瘩,他特地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吩咐我:“以后你管的事情你自己做主,不要让别人管到你前面去了。”
编辑的事归我管,发行的事总得归林远管吧。但也得看他行事离不离谱。有一天傍晚,公司的员工都下班了,邓秋阳的办公室又传来争吵声。我赶紧过去,见他俩面红耳赤地争着什么,见我去了也不做解释,我听了好久才听出个眉目。原来最近发行部门在招员工,为定薪酬的事两人有不同意见。邓秋阳的意思是,发行部员工的基本工资标准要比编辑部低,业务提成可以定高一点,多劳多得,凭业绩说话。林远的意思,业务提成定高一点当然好,但基本工资不能定低了,肯定不能比编辑的低,定低了没吸引力,招不到想要的人。两人意见不统一,于是争了起来。
我劝道:“别争了,还是定个制度吧,以后一切按制度办事。”
邓秋阳桌子一拍说:“陈总说得对,公司刚刚上路,很多制度不健全,陈总你来牵头做这个事,该制定的制定,该完善的完善。”
林远则没好气地说:“别扯远了,我明天就要招人,等不起。”
邓秋阳倒没生他的气,但语气却是强硬的:“现在很多企业针对营销人员都采用低底薪高提成的办法,我认为这个办法比较先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利于企业的发展。”
“那也得人家愿意来啊,公司先得拿出诚意吧?”
“你可以讲清楚啊。讲清楚了人家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拉倒,这也算问题吗?”
林远一时没有接话,抽了几口烟后才说:“好比在前线打仗,大家肚子饿了,这时前面有条河要过,你说,是先吃饭过河,还是先过河吃饭?”
这弯拐得有点大,邓秋阳咂摸了一会儿,不但没生气,反而笑了,说:“你还不如干脆说,见了鹰就赶紧撒兔子,先把它套牢再说;问题是,我们撒了兔子,鹰会来吗?”
“好吧,你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如果招不到人,那就我们大家都去做发行。”
“没问题啊,又不是没做过。”邓秋阳回答得很是干脆。
类似的争论他们隔三差五就会发生一次,他们年龄相当,争论起来互不相让,我总是挡在中间替他们调解。后来我发现,我的调解真没起多大的作用,因为每次争论之后,他们并没有互不理睬,虽然争论的时候脸红脖子粗,但很快就和颜悦色了,两人照常形影不离,该谈诗谈诗,该下棋下棋。至少面子上大家都说得过去。我心底里其实很佩服他俩,两人的胸怀得有多宽广啊。但我害怕争吵多了终究会伤了和气,他们不团结肯定不利于公司的发展,私底下,我还是分别劝说了对方。
我对邓秋阳说:“邓总,老林就是这么个性格,有口无心,你大人大量,别跟他计较。”
邓秋阳说:“是啊,我还真不能跟他一般见识。他一身江湖侠义之气,侠义有时就是狭隘,没远见,搞企业没有成本意识怎么行?管理水平上不来,又不听劝,他这人不是帅才,为不了头。”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他是这么评价林远的。他拍拍我的肩继续说:“我们兄弟之间,说话就不转弯抹角了,他是脑瓜子活,点子多,但你的管理能力绝对在他之上,要是有一天我不干了,我会力主你来为头,而不是他。”
我摇摇头,红着脸说:“我也当不了。”好像他真的马上要举荐我似的。
单独跟林远在一起,我也劝他:“林总,老邓毕竟是老大,有些无关紧要的事你就别跟他争了,考虑下别人的感受。”
他眼一瞪说:“什么叫争?我是跟他辩论好不好?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辩越清,不碰撞怎么出火花?”
我哭笑不得,说:“好,出火花出火花,当心有一天烧死你。”
我是那年春节过后来公司的,几个月后,农历五月初六,是邓秋阳的四十岁生日。我不知道这个日子,是林远告诉我的。他的意思是,四十不惑,也算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生日,到时兄弟们在一起热闹热闹。我当然表示赞同。提前几天,我俩一块找邓秋阳说了这事,但邓秋阳摇头不迭,说:“父母在,不过生,我从来不过生日的,谢谢你们。”
林远说:“就是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喝杯酒,也没有别人,就几个兄弟,你就别管了,我来张罗。”
“没必要,咱们喝酒还怕没机会?随时奉陪。但生日就不过了,何况头一天过端午,在家里顺便就把生日过了,而且是全国人民帮我一起过。”邓秋阳笑一笑继续说,“要是早一天赶上端午节出生就好了,说不定屈大夫会保佑我成为一个好诗人,晚了一天,天壤之别啊。”
我说:“端午节我们也不好去你家里,初六那天我们还是聚一下吧,就公司里这些人也行。”
邓秋阳摆摆手说:“生日那天我一个人去山里待一天,你们别来打扰我。”
我很好奇:“去哪座山?真的是一个人?”
林远则干脆说:“不会是撇开兄弟们,一个人带小三出去浪吧?”
邓秋阳扑哧一笑,说:“我去大云山,既不拜佛,也不会友,就一个人慢慢逛逛,静静待待,反省一下自己,吸吸新鲜空气,朗读几页书,喝的是净水,吃的是干粮,如果不放心,你们随时可以来檢查。”
大云山在郊县,是省城周边最高的一座山,山上植被茂密,树木葱郁,有一座寺庙,暮鼓晨钟,常年香火不断。在山里待一天,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一下问题,甚至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失为一个独特的举措。我正要发表感慨,邓秋阳又说:“从前年开始,我生日都是这样度过的。说来也巧,每年这一天都下雨,山上风也大,趁着无人再大声读读带着的书,风声雨声读书声都有了,真是声声入耳啊!” 我不再劝他跟我们聚餐喝酒了,而是羡慕地看着他。那可真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啊。
三
经过一年的努力,公司取得了可观的效益,期刊社工会按股份结走一笔钱,大大改善了员工的福利;我们几个也分得了一杯羹。按照当初的约定,我们仨在公司是占有股份的,所以我们这杯羹就比社里员工的要浓稠。那段时间里,社里同事见了我们都是眉开眼笑的,很多老同事都夸我们能干,有本事,为公司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不知他俩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有点飘飘然了。但是好景不长,还没高兴几天,一些不友善的声音开始陆陆续续传到我们耳朵里。
先得大致介绍一下我们期刊社的情况。当年还是杂志很红火的年代,《读者》《知音》《故事会》在全国拥趸无数,动辄就是几百万的期发量。我们期刊社有好几本杂志,名头最响的是那本健康文摘,高峰的时候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全国各地的车站、码头、飞机场,凡是有《读者》们的地方,就能见到我们杂志封面女郎迷人的笑脸;赚钱最多的是那本小学生杂志,分年级出版,曾经达到了省内小学生人手一份的程度。因为渠道畅通,社里还想办一本中学生杂志,但苦于没有刊号,所以也就只是说说而已;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刊号很难批,一时半会也申请不到。因为社里没有中学生杂志,墨盛公司去年才把别人的中学生杂志引了进来,一年过去了,借助社里的渠道,效果果然不错,收入可观,大家都得到了实惠。
分红的钱在口袋里还没捂热,那些不友善的声音就发出来了,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公司借助社里的渠道发行别人的刊物,刊物迟早是要被人家收回去的,收回去了人家不照样发行?把路径打通了,人家不晓得照着走?这不是给人家做嫁衣裳吗?二是既然是依赖社里渠道发行,那这件事谁都可以做,凭什么他们三人还有股份?他们分红比大家多?听说,他们每个月的工资标准就比社里员工定得高,凭什么?
过了不久,社里财务中心主任带着会计来到公司,要查公司的账目。主任是位中年女性,平素很少到我们这幢楼来,当她说明来意后,因为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我们感到很是突然。当然,事情主要由邓秋阳顶着,我和林远基本插不上手。刚刚还有说有笑的邓秋阳听她说完,脸色陡然一变,问:“什么意思?谁让你来的?”
主任沉着地说:“没有谁让我来,我们自己想来看看。”
这事摆明了是受人指使的,她只是不愿说出来罢了。我都能看得出来,怎么能骗得过邓秋阳?他垮着脸说:“公司是独立法人单位,没有谁规定公司财务要受社里财务监管吧?”
“社工会占了主要股份,我们代表工会总可以吧?”主任僵硬地笑着,竭力不把关系弄僵了。
“没有这种搞法,我们现在只接受工商税务的检查,保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就可以了,这一点请你们放心。”邓秋阳强硬地说,有点下逐客令的意思。
“我们看一看也说得过去……”
邓秋阳掏出手机,说:“要不要我给杨文邦打个电话?我先请他给我个说法。”
杨文邦是我们期刊社当时的社长,邓秋阳当着主任的面对社长直呼其名,真把她给唬住了;我站在一旁也吓了一跳。主任终于待不下去了,悻悻地带着会计走了。
邓秋阳平素温文尔雅,待人接物很有分寸,特别是对待社里同事更是笑呵呵的,今天这样不给人面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感到诧异,林远却感到快意,几乎是拍着手夸赞说:“邓总,你今天简直帅呆了,对待这样不怀好意的人就得这样,我们辛辛苦苦为他们谋福利,他们竟然在后面捅刀子。”
“没那么严重。”邓秋阳摆摆手说,“但不给他们个下马威,要是以后经常来给我们使绊子,还干得成事?”
第二天上午,杨文邦社长来到公司,径直去了邓秋阳的办公室,两人关起门谈了半天。林远则在我办公室扯着我聊天,猜测着他们在里面说些什么。他向来不喜欢杨文邦,不知道杨文邦当副社长时是不是给他穿过小鞋,他说起杨社长来没半句好话。他说:“杨文邦这个‘富二代’,昨天派人来唱红脸,今天又亲自来唱白脸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称杨社长为“富二代”,一时不解其意,待明白过来后,捂着肚子笑了半天。后来经常听人暗地里说起,也就习以为常了。“富二代”的意思虽然很明显,但也得解释一下。我们期刊社的第一代社长是毛泽东时代参加工作的老干部,“文革”中下过乡,受过冲击,改革开放后他牵头成立了期刊社。从一本不赚钱的机关刊物起步,发展到拥有四种期刊、年产值过亿元的行业标杆,老社长自然功不可没。他退休后,据说单位账上留有近两亿元的“家产”。杨文邦接任后,如果他競競业业、廉洁奉公,一心扑在工作上,也不会有人说他是“富二代”;偏偏他愛喝爱玩,成天夹着个包在外面忙于交际,拿他老婆的话说,“家里成了他的旅馆”,大家自然也就把他跟“富二代”联系在一起了。林远在公司分管发行,经常要接待市县教育局的领导。有一次,一个跟他关系较好的小领导半开玩笑跟他说:“林总,我每次来省城,你只是招待我吃饭,现在谁还在乎吃啊?你就没你们杨社长会玩。一个图书公司的老总带我去洗浴城,我去过两次,两次都碰到了你们杨社长。”
林远笑着敷衍说:“我招待你吃饭,图书公司招待你洗澡,你看我们配合得多默契;要是我们两家都招待你洗澡,还不把你洗脱皮?”
小领导笑骂道:“你真滑头。”
过后,林远向我抱怨:“我每次一点接待费用,找邓秋阳签字,他还七审八审的,经常说我报多了。你看看人家杨文邦是怎么花钱的?”
我开玩笑说:“你怎么能跟人家比?人家是‘富二代’,我们还在创业。”
关于报账这回事,我不是第一次听他发牢骚了,这也是他跟邓秋阳经常争论的话题之一。因为太了解他了,邓秋阳在经济上总是对他不放心,林远也算是精明的人,但总是不长记性;或者说他就是这种性格,偏偏喜欢向邓秋阳挑战。有一回,我们仨一块吃晚饭,酒至酣处,林远竟然说:“邓总,公司现在基本步入正规了,你就不要太操心了,你的精力要多放在谋求更大的发展上,以后公司财务这块,我来帮你管,人事这块,陈总帮你管……” 我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脚,他竟然浑然不觉,还要继续说什么,我端起酒杯站起来,大声说:“来,少废话,我们兄弟再干一杯!”
我的天,他是想干吗?架空邓秋阳?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说他糊涂,他又不糊涂。有一次邓秋阳要出一趟远门,说是要去考察新项目,时间较长,大概有半个月之久。临走之前,他召集公司中层以上的负责人开会,宣布这段时间他要出差,林远主要是抓经营,也要出差,所以由我主持日常工作,财务报账最后由我签字。我偷偷观察林远,见他表情如常,会后也没说什么,也就放下心来。半个月后,邓秋阳回来了,林远把一叠发票掷在我桌子上,说:“陈总,我没为难你吧,这段时间,我有这么多发票,但没找你报过一张。”说罢,把发票拾起,拦腰撕断,弃到垃圾桶里。
我过意不去,说:“干吗这样?该报的还得报嘛。”
他摆摆手,说:“没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心里有数就是。”
杨文邦跟邓秋阳密谈过后,邓秋阳把我俩找过去,告诉我们杨文邦找他谈话的内容。社财务中心来查账的事,不是他授意的,他并不知情;期刊社和公司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他会要求社财务不要再来干涉公司事务。针对利用社里渠道发行一事,大家议论纷纷,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接下来,社班子会把申办中学生刊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落实,一旦申请成功,公司就要停止跟那家出版社的合作,不再编辑发行他们的刊物……
听到这里,林远急了,说:“你怎么说的?”
邓秋阳沉吟片刻,说:“还能怎么说?服从。”
“岂有此理,我们做起来的,凭什么说砍就砍了,我们跟出版社的协议,不是签了八年吗?”林远边叫嚷,边提醒他。
“再说吧。”邓秋阳倒是沉得住气,淡淡一笑说,“申办新刊物,哪是说申办就能办成的。”
与邓秋阳的云淡风轻不同,林远倒是憋了一肚子气。也难怪,春节前分红的时候,趁着心情正好,他思维分外活跃,还建议说,要去说服出版社把那本中学生刊物改成半月刊,上半月刊仍旧面向初中生,下半月刊就面向高中生。从初中生这里尝到了甜头,把高中生市场再做起来,公司业绩就更可观了。把现有的刊物改成半月刊甚至旬刊、周刊,比申办一本新刊容易多了,可以说根本没有难度。这个建议还没跟出版社谈,杨社长却发了话,随时要他们停止合作,这个时候再去跟出版社提建议就不合适了,邓秋阳也不会让他去。
说来说去,又说到买车的事情上。因为林远已经放出话了,今年五月份的车展上,他要出手买台新车。那时候工薪一族拥有私家车的还不多,邓秋阳提醒他,实际上是要求他:“车子暂时不要买了,没听到有人说闲话吗?低调点。公司有台车,大家合着用也够了,保证优先你出差用。”
林远不乐意了,说:“我花自己的钱买车,碍着谁了?”
邓秋阳耐心地说:“听我的劝好不好?道理不需要我多讲吧?”
林远我行我素惯了,平时行事经常无所顾忌,但邓秋阳的话他还是不得不听。听是听了,心里仍然不高兴,肚子里有气没处撒,他就撒在了员工身上。那天上午大家正安安静静地上班,忽听他的办公室里传来吼叫声,原来他在责骂发行部主任李航。李航个子不高,来自山区,老实肯干,在公司里人缘极好。林远高声责骂他,大家都觉得奇怪。赶过去一看,林远正骂得兴起,手还朝门外一指,吼道:“有多远你给我滚多远!再也不要让我看见你了,我最讨厌你这种吃里扒外的家伙!”
李航脸憋得通红,谁也不看,转身就往楼下奔。林远依然怒气未消,跑到发行部的办公室,把李航桌上书籍、文件夹之类的东西全部扔到地上,只差把电脑抱起来摔碎了。
邓秋阳把他扯到办公室,我跟在后面,只听林远仍在愤愤地骂着:“这家伙拿着公司的工资,却帮图书公司推销图书,还不肯承认,嘴巴还很硬。”
邓秋阳一听脸色大变,说:“还有这种事?”
“是啊,下面教育局的人告诉我的,还会有假?”
邓秋阳只差拍桌子了:“此风不可长,没一点规矩了,这还得了!”
他当即给李航打电话,李航不接。第二天李航就发信息来了,说要辞职。既然他不做任何解释,也不露面,说明他心里有愧,默认了这件事。也就没人挽留他。
好在发行上的很多事情林远都亲历亲为,工作他很熟悉,所以经过适当调整后,发行工作没受什么影响。但过了一段时间,邓秋阳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我和林远叫到办公室,突然宣布一个决定,要我们俩换一下分工,也就是要我去管发行,林远去管编辑。我虽然感到诧异,但对上级的决定,我向来不持异议,所以我靜默着,有意无意地等着林远的反应。林远果然沉不住气了,质问道:“什么意思?你要调整,也得先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吧。”
邓秋阳冷静地说:“我这就是在征求你们的意见啊,你们在各个岗位都锻炼一下,对你们只有好处,即使以后回社里,比别人多一点经历,竞争什么职位也有优势。”
“你现在就在想让我们回社里?”
“我这只是假设,大家都可能回社里,我也一样。”
“我没想过要回去,公司垮了我就另谋生路。”
邓秋阳笑了,说:“那就更要多磨炼,最好每个岗位都要熟悉。”
林远呛道:“我都做了十几年编辑了,还有什么不熟悉的吗?”
邓秋阳也严肃了,说:“编辑工作谁也不要吹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看你的编辑工作未必就比陈总抓得好;当然,你有你的长处,陈总也要好好向你学习,他比我俩要小好几岁,更要在多个岗位上多锻炼,要敢于挑重担。”
我就怕他们争起来没个完,听邓秋阳这么一说,我赶紧插话:“林总,你就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要是我脑袋愚笨学不来,到时我俩再换回来不就行了?”
林远见我设了这么个台阶,也只好顺势而下,不再争辩了。
林远以为我事先知道这个事,甚至是我跟邓秋阳一起合谋的,所以过后就来质问我。我否认了。他相信了我,然后疑惑地说:“邓总为什么要这样?” “他不是已经向你解释过了吗?”
他蹙着眉头说:“没那么简单,这事定有蹊跷。”
我扑哧笑了,笑他神经过敏。后来我才知道,不是他过敏,而是我迟钝。过了一段时间,邓秋阳向我透露了他的真正用意:“你是公司高管,我必须要告诉你,不让林远管发行有两个目的,一是现在的发行费用太高,一定要降下来;二是不能让他跟唐雅丽走得太近,苗头很不对了,你发现没有?公司内部绝对不能出现这种情况。”
我又迟钝了。我没发现林远跟唐雅丽之间有不对的苗头。唐雅丽是公司发行部副主任,直接归林远领导。她比我迟两个月来公司,当时来应聘的时候,她刚刚休完产假,不想回原单位了,看到我们公司的招聘广告就过来了。她皮肤白皙,身材微胖,散发着哺乳期女人身上特有的香味;她长得不是很漂亮,鼻翼两侧有明显的雀斑,但女人味很足,声音绵柔带嗲,一笑两个酒窝。那次招聘是邓秋阳和林远主持的,他们挑中了两个人,她是其中之一。事实证明,主考官没有看走眼,唐雅丽很快就展露出她的营销才能,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一年后,她的发行业绩后来居上,排名全公司第一。公司也就不拘一格降人才,将她提拔为发行部副主任。现在李航走了,如果不出意外,发行部主任一职迟早就是她的了。
当有一天林远离职后,再回想起邓秋阳这次谈话,我知道他还有第三个理由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怀疑李航是被林远故意挤走的。即便李航有欺瞒公司的行为,但毕竟没有造成公司的损失,林远可以个别找他谈话,制止他的行为;可以私底下化解的事情,为什么要闹得全公司都知道呢?表面看是李航主动辞职的,实质是被林远逼走的。甚至是,李航根本没有什么吃里扒外的行为,事情是他俩一起杜撰的。后来我才知道,林远和李航实质上是合演了一出戏,他们约好了都要离职,李航不过是先走一步。
四
我不知道邓秋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林远心生防备的,我只知道,当林远离开公司后,公司没受丝毫影响,各项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
林远离职前做了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导致邓秋阳很多年都不肯原谅他。他独自跑到跟我们合作的出版社,请吴社长喝酒。去了出版社,他是客人,吴社长当然不会让他请,于是就变成了吴社长请客。吴社长还叫了另外两位社领导作陪。饭桌上,几杯酒下肚,他透露说,合作一年多来,杂志发行都是他带着人在外面跑,每一份订数都是他辛辛苦苦跑回来的,但邓秋阳疑心重,做事不地道,对他怎么样就不说了,对出版社不该不坦诚。不坦诚主要表现在,一是隐瞒杂志订数,因双方在协议中约定是按订数计算管理费的,隐瞒订数意味着可以少交管理费;二是期刊社对他们的合作并不满意,怕这本杂志抢了市场,社里已经发话了,随时会让他们中止协议,这种情况,邓秋阳不但不告知吴社长,还让大家都要保密。
这些话谁听了都会火冒三丈。吴社长当即说:“中止就中止嘛,现在就中止,我们不靠这本杂志赚钱。”
其他两位社领导也附和。
林远说:“收回来,我来帮你办就是,发行都是我在抓,收回来一点儿也不会受影响。我还有个想法,想请你们将月刊改成半月刊,下半月办高中版,市场也很大。”
于是,三位社领导当场商定了一个意见,明天由冯副社长带队去墨盛公司商谈中止合作事宜。
由于事发突然,邓秋阳面对冯副社长一行当然措手不及。震怒和伤心之余,邓秋阳积极地就他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剧情是怎样反转的我不十分清楚,因为事情都是邓秋阳亲自在沟通,最后还动用了杨文邦的力量,我只知道最后的结果:双方继续在合作。在这场明显被动的较量中,邓秋阳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样的结果我毫不意外:林远哪里是邓秋阳的对手?
林远自然不再来公司了,而且信守着当初的诺言,离开公司也不回期刊社。因为我跟林远之间没有个人恩怨,所以他离职后我们还有联系。但碍于邓秋阳的感受,我跟他见面也不多。有一天晚上,已近十点钟了,林远给我打电话,一定要我赶到某地方吃消夜。我找不到理由推托,只得不情愿地去了。他身边还坐着两个人,令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竟然是李航。看到我讶异的神情,林远朗朗一笑说:“相逢一笑泯恩仇。”
寒暄过后,我问他有什么打算。他笑了,说:“咱们真是心有灵犀。今天找你来,就是想跟你谈这个事情;我们几个想成立一家公司,咱们是兄弟,我不但不会瞒你,还想拉你入伙,你来不来?”
我一怔,机械地问:“出版社不是还在跟墨盛合作吗?”
“世上难道只有这一本杂志?”
我顿了顿,问:“杂志是哪里的?”
“这个别急着问,先回答我的问题。”
我笑了,说:“你得让我考虑考虑吧,这毕竟不是个小事。”
他也笑了,说:“好吧,你考虑一下。但说实話,如果是你出去了,邀我入伙,我肯定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这话让我有点尴尬。我端起酒杯,说:“来,喝酒吧,梁山好汉开始拉旗了,怎么着也得先祝贺一杯。”
林远说:“好,走一个,不是好汉咱也看不上。”
放下酒杯,林远又说:“还有两句话,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我先撂在这里,时间会告诉你一切。一、就算期刊社申办到了新杂志,邓秋阳也不会听杨文邦的话,放弃手头合办的杂志;二、听说邓秋阳的表弟来公司担任发行部主任了?这只是个信号,他的亲戚慢慢都会进入公司占据核心岗位,你一样会被边缘化的,我们都只是被他利用了。”
我沉吟片刻,问:“邓秋阳不是答应杨文邦,如果社里申办到了新杂志,他就停止跟出版社合作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邓秋阳翅膀硬了,还会听杨文邦的?何况他们之间会不会有其他交易呢?天晓得。”林远说着,摊了摊手。
他说的第二点,倒是确有其事。我原以为李航走了,唐雅丽顺理成章会被提拔为主任;但就在不久前,邓秋阳事先没跟任何人通气,就把一个近四十岁的男人领到公司,介绍给大家说,他以前是某品牌电器的区域经理,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从今天开始,由他代理发行部主任一职。由于林远离职了,邓秋阳让我仍旧去管编辑工作,发行力量是得加强,但唐雅丽没被扶正,反倒任命一个新人来担任主任,确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怀疑这人来头不小,今天听林远一说,才知他是邓秋阳的亲戚。 我说:“你消息真灵通,我都不知那人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他狡黠地笑道:“这你就不要问了,反正我说的不会有错。”
我笑他:“你还办什么文化公司?开一家侦探公司得了。”
他哈哈大笑,说:“咱文化人,还是做点有文化的事情吧。”
夜宵结束,大家都失却了几分清醒。林远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翻来覆去地说:“你一定要来哦,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我没有给他“好消息”。我没有他那份激情和勇气,即便不在公司干了,我也会回期刊社,过一种恬淡安逸的生活。自此,我们之间联系就少了。只知他们引进杂志没成功,然后他们分散应聘到别的公司去了。我安心在墨盛公司干著,直到年底再一次分红的到来。
邓秋阳过来对我说:“陈总,林远给我发了短信,说今年他在公司工作了半年才走的,应该给他半年的分红,你怎么看?”
我愣了一会儿,才笑道:“依林远的性格,他不会轻易开这种口的,这说明他现在混得不怎么好。”
他摇摇头,说:“你错了,林远表面看上去不重利,其实不然,我倒是早就料到他会开这个口的。”
我反过来问他:“那你准备怎么办?”
他说:“他不仁,我没必要不义,即便他没有这半年的工作,只要他开口了,我也会给的;钱这东西嘛,取之有道就行,没必要看得那么重。当然,对他我还是会有所保留的,如果他问你分了多少,你含糊一点。”
我点点头。
他接着说了另外一件事,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后来联系到林远请我吃消夜那晚说的话,觉得这其中应该是有“内幕”的,但那时我已回期刊社了,而且我向来不喜欢从坏处去揣测别人,所以也就没放在心上。
他说:“杨社长想要你回去,让我先跟你说,你做好心理准备,过后他会亲自找你谈话的。”
我确实没有准备,愣住了。
他看着我说:“我当然不想放你回去,但杨社长态度坚决,他反复给我做工作,我说不过他。看你能不能说服他。”
杨社长为什么突然要我回去?在他眼里,我什么时候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物了?我虽然没想过要回去,但如果连邓秋阳都抵挡不住,我还有什么能力说服他?继而又想,邓秋阳是不是没有尽全力要让我留下?如果他硬要留下我,杨社长应该不会坚持的。这么一想,我心情就有些不畅,心里打定主意,一旦杨社长找我谈话,我就不要忸怩作态了,还是答应他回去吧。
正式回去前的那一天,邓秋阳对我说:“按通常的做法,我们公司的骨干要聚一餐,欢送一下你,但我准备打破常规,想带你去大云山转一转,不聊别的事情,就是散散心,你觉得怎么样?”
我由衷地说:“太特别了,我求之不得。”
驱车一个多小时,我们到达大云山下。因为是工作日,停车场很空旷;停好车,我们沿着石阶慢慢往上爬。林子幽深,行人稀少,我们的喘息声很响;因为攀爬很费力,呼吸急促,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说是不聊别的事情,但只要开了口,不免就聊到一些事情上;聊得更多的是有关我的“前程”。杨社长前几天找我谈话时,说要我回社里担任发行部副主任一职,因为主任明年就到退休年龄了,他有意培养我接主任的班。我很感意外,推托说我做不了发行。杨社长竟然说:“邓秋阳说你在公司负责过发行,做得不错。”我知道这是个重要的岗位,社里这么安排,有重用我的意思,但既然回社里,我更愿意做安静的工作,闲暇时还可以搞搞创作。于是我说:“我做发行的时间很短,因为我做不来,所以又把我换回来了。”我是做编辑出身的,回去后如果没有更好的位置,那我还是回小学生编辑部吧。在我的坚持下,我回到熟悉的岗位,原地踏步,担任小学生杂志的副主编。
邓秋阳很关心我,帮我分析着“进步”的可能性。他说:“这两年你帮了我很多,我也一定要考虑你的前程,现在这个位置不能久待,没有提拔的可能,你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位置,我帮你到杨社长那里争取。”
我说:“不麻烦了吧,这样也挺好的;如果他想另外安排我,没位置也可设个位置,但他没有特殊关照我的理由吧?”
他笑了,说:“那就先这样吧,你放心,我说过的话一定会算数的。”
到了山顶。逼仄的一块平地,建着几栋寺庙。佛门圣地,环境幽深。山门开着,大雄宝殿前面,两棵健壮的古树分立两旁,冠盖如云,枝丫上垂挂着密密麻麻黄色的布条;穿着长袍的僧人和穿着随意的少量游客出出进进。我们没有进门,沿着围墙往后面走;后面是一片松林,一处空阔的观景台,可以俯瞰小镇的风景。登高望远,风景总是秀丽的,居高临下,心情总会变得舒畅。
我问:“你每年过生日,就是来这里度过的?”
“是啊,我每年都带本书来,听风声雨声,还有自己的读书声,今天这三种声音可就不全了。”
“大自然里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除了风声,还有鸟叫虫鸣,还有和尚念经,如果我俩再背背老庄等人的诗文,不也是很热闹吗?”
“你有这种感觉很不错,可以上山悟禅了。”他笑道,“大自然里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是那么悦耳;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可能就不那么中听;中听不中听的,你都得听了。管不住别人的嘴,可以管住自己的嘴;做什么说什么都是有讲究的,说到底,人还是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水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
“你才是真正悟出些道道了。你是不是信佛?”
“每个人都会信一点吧。但我是心中有佛,不拜佛。很多拜佛的人都是心里有事,来求佛化解的,但佛恰恰要教人放下心里的事,你说,能放得下吗?能放下就不会来拜了。人生就是这么充满矛盾,充满讽刺。”他眺望着远处,突然朝村庄上空的那片白云喊了一嗓子,“嗨——”
然后他扭头问我:“真舒坦。你来喊一声不?”
见我没动弹,他又扭回去,朝苍茫的天空喊着:“邓——秋——阳——” 我笑了。然后他继续劝说我:“来,你也来喊一声自己的名字。”
我不解其意,但被他扯到身边,只得照他的节奏喊了一嗓。
见他笑得合不拢嘴,我问道:“干吗呀?”
“你没见自己的名字在自由地飞翔吗?天空辽阔,一望无际,天高任鸟飞,就算闭上眼睛也不会碰壁。”
我看着刚才喊名字的方向,澄澈的天宇下,我仿佛真的看见我们的名字像两只小鸟在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忽而拉升,忽而俯冲,一阵盘旋,尽情嬉戏过后,就相伴着飞远了,一直飞到遥远的天际。
他接着说:“你知道吗?去年我过生日,林远就说要跟我一起上山,我没有答应他。如果你俩没有走,我倒是想过,今年我们三个一块上山。”
我不知該怎么接话,于是沉默着。
他突然笑了,说:“你不知道吧?你没来公司之前,我跟林远喝过血酒,拜过把子的。如今想来真是搞笑。那个场景下不是每人都要说句话吗,当时我照套路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好俗气吧?你猜猜他说的什么?造福天下苍生。太不切实际了,倒也符合他一贯的说话行事风格。”
我跟着他哈哈大笑起来。
笑罢,他又说:“说真的,不管林远这个人怎么样,我很怀念我们三人在一起的时光,我也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没想到有这么快。你俩都走了,不知别人会怎么看我,特别是社里的人,会不会认为我邓秋阳心胸狭隘,容纳不了别人?”
“不会吧。林远是自己要走的,我是社里要我回去的……”
他打断我:“为什么一个要走,一个要回去呢?把原因归结到我身上,也不能说没道理啊。”
“如果我听到了这种说法,我会做出解释的。”
他点点头,说:“你的性子柔和,能包容人,林远就差远了。他事事都想跟人争个高低,明明不适合为头,偏偏时刻想着要当头;就连下棋打乒乓球之类的休闲活动,他也输不起。”
我呵呵乐了,说:“我倒是听他说过,你乒乓球不是他对手。”
“他是不讲规矩。”他正色道,“他发球根本就不抛出手,两只手同时发力,球在球拍上强力摩擦,发过去的球极度旋转,对手很难接得住;他基本上靠的就是这一歪招,对抗能力根本不行。我们打球不过就是活动活动出出汗而已,哪个又会计较他呢?如果非要争个输赢,对他这种不遵守规则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跟他玩了。”
回社里之后,我和林远一样,在公司的股份自然没有了。这个我能接受,因为当初也没投入资金;当时也没明确股份,只是一种激励机制。但不久之后,社里传出消息,上面来文件了,工会组织不能在公司投资入股,所以社工会要把在墨盛公司的投资撤回来。这么一来,公司自然就成了邓秋阳的独资企业。大家议论纷纷,听说还有人当面去质问了杨文邦:“公司是大家的,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的了?”但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改变不了。为了安抚大家,墨盛公司承诺,每年还是会拿出一部分收益给大家分红,连续三年;也不能叫分红,叫什么呢?改善福利吧,向老同事表示表示吧。吃人家的嘴软,议论也就慢慢平息了。也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三年?”有人答道:“有三年就不错了,谁知道还能不能支撑三年。”
对杨文邦的议论也不少,有些人耿耿于怀,说他是败家子,胆子又小,什么事都不敢担担子。公司变成邓秋阳个人的,会不会有什么猫腻?总而言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作为“富二代”,杨文邦当然不只是会花会玩,他也有励志的一面,在他手上,也办成了两件事。一是成功申办到了一本中学生刊物,是面向高中生的,他认为高中生要面对高考,在中国,高考总是一块大市场,而且是刚性市场;二是买了一块地,地虽然有点偏,但城市在不断扩大,省政府都东迁了,市政府也南移了,我们的地就在市政府板块内,即使以后单位不搬迁,但地的升值潜力也很大。这两件事,多少改变了一些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邓秋阳后面的故事,多少就带有传奇色彩了。他竟然跟破产了的毛纺厂合作,把那块废弃的厂址开发成了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楼盘。要知道,他只是一个从普通的期刊编辑转型不久的小老板,以前从未接触过房地产行业,而且,那块地皮离一所名校不远,多少房地产公司觊觎已久啊,他是怎么弄到手的?所以,对于他的成功,那些脑海里成语丰富的老同事可是用“瞠目结舌”“不可思议”来形容的。有的人还记得我当年在墨盛公司待过两年,竟然跟我说,如果你还在公司,肯定也发了。我只是笑笑,说,我只能发福,不能发财。
我拍拍肚皮,响声沉闷空洞;该警惕了,发福的迹象已经很明显。
五
我跟邓秋阳已经多少年没在一起吃过饭了?这次虽然只是他们一家三口陪着我,但这种随意中透露的重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就和当年杨社长喊我回去一样,对于邓秋阳的郑重邀请,我同样没有忸怩作态。跟他告别后,一路上我都在想着这事,而且基本上决定接受他的邀请。我是这样考虑的:一是当年我跟邓秋阳相处融洽,几乎没有矛盾,我一直相信,那次杨社长让我回去,应该不是邓秋阳的主意,虽然林远在我面前一直坚持他的看法,说这是一场“阴谋”,我们两人都走了,邓秋阳才能在杨社长的支持下,把单位的公司变成他个人的;二是杨社长把我喊回去后,这些年并没有重用我,“事业”上没有进步,原本以为可以静下心来搞点创作,但几年下来也没多大收获,无情的现实已经让我气馁;第三点有些庸俗,但也不必讳言,我多少也打了点经济上的小算盘,发家致富了的人一般都会财大气粗,既然他诚心诚意把我请回去,肯定不会亏待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该准备些钱为他的前途着想了。
听到我答应来公司,邓秋阳自然很高兴,约定两天后我就到公司上班。邓秋阳跟毛纺厂联系开发的楼盘竣工后,墨盛公司就退租了期刊社的办公室,搬进这边的新址了。来公司的第一天,邓秋阳特意在公司等我,召集部门负责人以上的人开了个短会,把我介绍给了大家。我也就算正式走马上任了。
墨盛文化公司已经不叫原来的名字了,现在叫创世文化公司;人员变化也很大,有很多新面孔,我叫得出名字的只是少数。部门负责人里面,我认识编辑部主任,一个戴眼镜、说话细声细气的女孩子,现在已经当妈妈了,她还是当年由我提拔上来的;还认识发行部主任,他是当年李航走了后过来的,当年唐雅丽这么能干都没当上主任,只是因为他是邓秋阳的表弟。财务部、办公室这些部门的主任我都不认识,后来陆陆续续了解到,那都是老板娘——也就是邓秋阳夫人程梅的亲戚;财务部主任是她表姐,办公室主任是她堂妹。可惜这些亲戚文化程度都不高,更不懂编辑业务,不然也用不着把我请过来了。 来这里上班之后,我才知道,邓秋阳除了拥有临街这栋写字楼的整整一层外,还开有餐馆、足浴城,一楼的银行、美容美发店的门面也在他的名下。即使他什么都不做,把写字楼和门面全租出去,光租金收入就可以让他过上富足的生活;但这只是小市民的想法,企业家是十分不屑的。他的主业做得红红火火,别的“小生意”也没放弃,已经有了自己的“商业帝国”。社里这次请他出马开发养老项目,挑战性不可谓不小,他日子过得这么滋润,完全可以不来挑这个担子,也许他也有过犹豫,甚至拒绝过,但最终他还是接受了。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我等平庸之辈佩服得五体投地。
养老项目一上马,邓秋阳就很难见到人了,这里的事基本都落到我身上,拿他的话来说,就是公司人、财、物都归我管。我还没有傻到真的什么都去管的程度,该我签的字我签,一旦有疑问的,我都会打电话向鄧秋阳请示。开始他还会细问一下,告诉我该怎么处理,后来见事情不管大小我都要问,他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哎哟,陈总呀,我是请你来当总经理的,这些事你自己处理就行了。”我口头答应了,但认为是大事的,拿不定主意的,我还是会请示他。后来我斟酌了一下,把主要精力放在编辑和发行工作上,刊物质量是关键,发行是命脉,把这两点抓好了,其他工作我能不管的就不管,反正还有程梅家亲戚在主任位子上顶着,他们如有做不了主的,也可以直接请示邓秋阳。
时间长了,我才知道公司人事关系比较微妙,以前只有邓秋阳的亲戚在公司里,这两年程梅家的亲戚渐渐多了,双方亲戚暗地里还有些较劲,程梅家的亲戚势头渐渐占了上风。我来之前大约三个月,邓秋阳的侄女婿就因为对她不满,愤然离职了。据说这位年轻人毕业于某美术学院,想借助创世文化的资源和资金实力打造一个美术培训学校,但第一年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招不到能够达到收支平衡的生源,略有亏损。按理说这也算正常,一般情况下,每个新创业的项目要有三年左右才能看到效果,但邓秋阳跟侄女婿谈话了,说培训学校经营不善,没有得力的招生手段,得关门;别的人都得辞了,侄女婿本人可以另外安排岗位。这位年轻人不知从何渠道得知,叔父大人跟他谈话的内容,其实是年轻婶婶的意思;年轻人血气方刚,二话不说,头一个辞了职,自此不再与叔父一家有任何往来。因为这件事,听说邓秋阳兄弟俩也产生了龃龉。
我慢慢明白了,邓秋阳请我来,除了我熟悉这块工作外,还因为他认为我性格温和,处事公正,是可以帮他管理好这个错综复杂的公司的最合适人选,可以平衡他们双方亲戚之间的关系。琢磨出了这个门道后,我有些生气,觉得他没早点告知我,我可不想日后夹在中间受气;继而一想,我来公司一段时间了,也没见谁为难我,说明他们都服我,也说明我能管理好公司,能在双方关系间游刃有余,也就不跟自己斗气了。
新的一年征订在即,我和程梅的堂妹,也就是公司办公室主任程李去邮局商谈新一年刊物发行事宜;邮局已经拟定了一个发行协议,把发行费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我和程李据理力争,没有效果,但为了新一年的合作,又不能把关系弄僵,只得说回去商量一下再定夺。回去商量也就是向邓秋阳做汇报。他在电话里没有答复我,只说晚上有个应酬,到时让我去应酬的地方找他。
吃过晚饭后,我如约赶到他吃饭的地方,大剧院旁边的一家豪华餐馆。在大厅里,我等着他从包厢里分身出来。他终于出来了,带着一身的酒气,附在我身边耳语说:“不好意思,今天宴请的是一位省领导,所以没叫上你。”原来养老公寓建设方案有变,为了打造全省一流的养老项目,达到医养结合的目的,我们的养老项目决定增建一所老年医院,医院和养老公寓同步建设。今天宴请的这位领导,就是可以决定医院立项的关键人物。听了他的讲述,我为他的大手笔心生折服,笑着说:“你现在接触的可都是达官贵人啊?”
他嘿嘿一乐,说:“骑牛你没看到,骑马被你看到了,我现在常常被无赖村民刁难,下次让你去见识一下那个场面。”
我简短地汇报了一下跟邮局谈判的情况,他头脑清醒地说:“创世公司的事情就辛苦你了。刊物发行,你不要单独跟邮局谈,要和期刊社一起形成合力,记住,在外人眼里,我们跟期刊社是一体的。待会我跟朱社长打电话,请他把我们的刊物合到一起跟邮局谈。”
他在大厅的沙发上坐下来,当即给朱社长打电话,阐明了他的想法。我坐在旁边,隐隐约约听清了朱社长的意思,创世文化出版发行的事情,期刊社肯定会考虑统到一起,邓秋阳就不要为这个事分心了,要把心思全部放在养老项目上。两人达成一致后,邓秋阳放下电话,对我说:“你放心吧,公司的事情有什么难题,你直接跟朱社长讲就是,他会帮你的,你代表的是我,所以不要有任何顾虑。”
我口头答应了,但心里不免打鼓,也为邓秋阳的能量暗暗吃惊。我在社里时,朱社长没有把我当亲信,我对他也是敬而远之;而邓秋阳随时随地可以给他打电话,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电话里解决,对我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
由于他有重要的应酬,我汇报完了工作就想离开,但他似乎并不急于回到包厢,好像想延迟进去的时间,接着跟我聊起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他问我,在公司这段时间是不是还适应,有没有感到不愉快。
我回答说一切都好,可以说熟门熟路,大家也都支持我。
他点点头,说:“梅子也说你干得不错,说我眼光好,选人选对了。”
我暗暗吃惊,他妻子程梅基本不到公司来,她是怎么了解我的“执政”情况的?转而一想,她的亲戚不都在公司重要岗位吗?公司的动静,包括我的一举一动,岂能瞒得过她的眼睛?但我心地坦荡,也就不在乎她的远程监控,不计较别人有意无意的汇报。
我笑一笑说:“事情靠大家一起做,他们都很支持我。”
他点点头,然后点了几个名字问我他们表现怎么样。这几个人都是他妻子那边的亲戚,我当然回答说还不错。这时,包厢里匆匆走出一个高个子女孩,俯身在他面前,提醒他该进去了。
谁都希望别人见到的是他“骑马”的时候,唯有创业者例外,他想让人见证创业的艰难。邓秋阳“骑牛”的时候我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相关的“故事”倒是听说了不少。邓秋阳看似能量很大,可以跟省领导推杯换盏,却拿工地周边居民没办法;在他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占了他们家园的开发商,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大老板,是一块不啃白不啃的肥肉。这块地皮的拆迁工作早已完成,农户已经迁到了旁边的安置小区,成了社区居民。地皮闲置了几年,用铁丝网围着,但铁网似蜘蛛网,早已千疮百孔,居民们依然在里面自由出入,有在林子里圈了养鸡场的,有挖建鱼塘养鱼的,也有开辟了菜地的……这里就像个绿色环保的种养基地。项目要开工了,这些自然都要清理,公司加紧建起了围墙,把村民隔在外面。但隔天早上,巡查的保安发现,靠近安置小区这边的围墙出现了一个大洞,村民们大摇大摆从这里出入;喊来工人补上,第二天一早,境况如初,洞似乎更大了;补了破,破了补,如是几番折腾,只能增派人员,分成几班昼夜值守。那天傍晚,双方对峙上了,人越聚越多,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邓秋阳最后可能觉得没必要把一件小事闹大,就派公司副总出面谈判,以优于市场的价格把围墙内的鸡鸭鱼及各种小菜收购了,才暂时平息了事端。 村民不养鸡鸭不养鱼,也无地种菜了,因而也就更闲了。几个青壮年出面走进公司,找到公司工程部负责人,要承接土石方工程。见识过村民的无赖后,公司不想得罪他们,向他们说明了公司所有业务都要招标,欢迎他们来应标。他们本就是临时聚到一起的,拿不出任何合法的资质,不可能参与投标。为了安抚他们,公司承诺说,即便别的公司中了标,到时也可争取说服人家分一些业务给他们做,前提是价格标准必须一致。得此承诺,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但等到中标价格出来后,他们又不干了,说这个价格他们做不了,必须每个立方提高5元钱。公司自然不会答应。邓秋阳他们分析,这几个地头蛇其实自己做不了这个事情,他们不过想揽到这个业务后,再转包给别的正规公司,从中赚取差价。本地人把这种行为称作“提篮子”。中标价太低,利润空间太小,“提篮子”自然赚不到钱。这样的原则问题,邓秋阳怎么可能让步?
双方谈崩了,这几个青壮年就天天来公司找领导磨缠,他们都知道邓秋阳是老大,一般就守在他的办公室里。邓秋阳不胜其扰。一开始是让别的副职把他们领走反复劝说,后来请保安过来撵,最后干脆不让他们进大门;这些人刚在门口露面,保安人数就迅速增多,排成一排拦住他们。保安堵他们,他们就堵邓秋阳,堵别的公司管理层;高管们的车一露面,他们就迅捷地拦在前面,想进的进不了,想出的出不来。不知道他们怎么对高管们的车了解得这么清楚。报过几次警,警察倒是来了,在本地工作久了,混熟了的人不少,还能叫出当中一两个人的名字;警察也只能呵斥几句,把他们劝离,还没到把人带走的程度。第二天他们照样来堵,公司照样报警,警察都烦了,出警越来越慢。警察既要考虑村民的感受,又要保护投资环境,确实让他们为难。工程方终于排除万难动工了,晚上,挖土机在园区作业,渣土车装载着砂土刚出门,一台农用车适时出现,挡在前面,也是满载着渣土,几个人一番操作,就将一车土倒在了大门口。
一个个子不高,身材细瘦的年轻人站在渣土车前,叼着烟卷,以与他身材极不相称的豁亮嗓音叫嚣着:“来呀,有本事从我身上压过去啊!”声音竟然盖过了渣土车的轰鸣。年轻人奉“强龙敌不过地头蛇”为圭臬,把自己当成勇闯龙宫的哪吒了。他的同伴围在身后,跟着发出一阵声势浩大的吆喝。
园区呼喇喇跑出一群人,安置小区同样跑来一长串,两拨人在门口顶上了,有的手里还操着家伙。空气里都充溢着汽油星子,哪个的呼吸火气重一点,都可能把空气点燃。邓秋阳当时在外地考察。那些日子,他带领着一支人马几乎把全国发达地区所有的养老项目都考察过了,博采众长,收获颇丰。考察中他们还跟别人谈成了共享模式,日后这边的养老机构投入运营后,随着季节的变化,双方机构的老人可以交流入住。这天晚上,他刚进宾馆休息,就接到工地负责人的电话,还没说上两句,工地负责人就在电话里嚷开了:“不得了了,已经打起来了。”
打架靠的是兵强马壮。园区都是保安和施工方的壮劳力,村民却以老弱妇孺居多,指望得上的就是那几个闹事的。双方势力悬殊,一旦动起手来,村民根本不是对手;他们很快就落荒而逃了,跑得快的早已不見人影。几个闹事的硬着头皮顶着,很快被打趴下了,要不是这边的人里还有未完全丧失理智者,喊大家住了手,指不定会闹出人命。但仍有伤势严重者,最严重的就是那个细瘦的年轻人,右腿被打折了,肋骨也断了两根;受了皮外伤的就很多了,有的在医院住了大半个月,轻者也在医院留了号。后来追究责任,村民咬定打人是邓秋阳下的指示,虽然他没有露面,但据说他在电话里下的指示是:“只要不出人命,你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虽然我知道钱能改变一个人,但我仍然无法把曾经的文学青年、期刊编辑,为该用“推”还是该用“敲”而跟同事争得面红耳赤的邓秋阳,与面色铁青发出这种“江湖大佬”指令的邓秋阳联系到一块。当然,这只是传言,没有证据,不足为信;事后公安部门也确实没有采信这个传言,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即使在期刊社,也仍然有人议论说,这么大的事情,如果不是邓秋阳下令,谁又敢贸然动手呢?
事情是由村民引起的,双方都有错,双方都有人受了伤,只不过村民的伤更重,面更大。经调解,最后以工程方赔钱了事,所谓破财消灾是也。关键是自此村民不再闹事了,血的代价之后,换来养老项目的顺利推进。
六
本地多家媒体上开始陆续出现“华松医院”及“华松养老社区”的名字,这正是邓秋阳牵头开发的项目。在媒体的表述中,这个在建的社区将会是全省乃至中南地区最大的、功能最齐全的养老综合体,在众多地产项目中独具一格。邓秋阳的形象和名字也频频在媒体上亮相,他展望着远景,勾画着蓝图,成功吸引了市民的眼球,引发了无数家庭对此项目的关注。
正是广纳贤才的时候,华松公司招兵买马,创世文化公司也有人被抽调到华松公司,而且这几位都是程梅家的亲戚。这就形成了与我来公司之前截然不同的局面,那时她家的亲戚都是流入的,邓秋阳家的亲戚倒是流出。后来,创世文化公司这边只剩财务部主任和办公室主任是程梅家亲戚了。据说发行部主任易叶明也想去那边,但被拒绝了。这是办公室主任程李告诉我的。
易叶明是邓秋阳的表弟,当年挡在唐雅丽前面,出人意料地担任了发行部主任一职。好几年过去了,他仍在担任这一职务。邓秋阳的亲戚基本上在公司站不稳脚跟,但易叶明能稳稳地立足,主要与他所占据的岗位有关。公司里上上下下都知道他跟程李在明争暗斗,加之自以为功高盖主,还不大把程梅放在眼里,程梅早就有意把他清除。无奈公司客户资源都在他手上,他如果走了,公司业务肯定会大受影响,所以他不但没走,反而在谋求升职的可能。据说在我来公司之前,他就觊觎着总经理的位置,但程梅坚决反对,所以邓秋阳只得作罢,转而把我请过来了。这一说法与我刚来公司时易叶明对我的态度相吻合。
毫无疑问,易叶明一开始对我是排斥的,这从他的眼神里可以一览无余。除了工作上的事非找我不可,他不会到我办公室来。如果没有出差,他待在办公室里一般都是守着电脑,抱着手机,不是打游戏就是聊天,桌上一本书都没有,果然是没文化的样子。由他来执掌一家文化公司怎么可能?看来邓总在大事上还是不糊涂的,并不是完全因为程梅反对的缘故。程李私底下撇着嘴跟我说,易叶明老是泡在微信上,有什么好聊的?还不是为了约炮。我愣了一下,哈哈大笑。这话从一个漂亮女性嘴里说出来,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只能用笑声来掩饰。 跟易叶明相反,我一来公司程李就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每天都会比我早来一步,帮我把茶泡好,还亲自给我打扫办公室。除了编辑上的事情,别的她都会帮我把好关,该财务核算的也先请他们核算好了,然后再拿给我过目。有这么个能干的人协助我,我很多事也乐得省心了,特别是财务审核的事,按说不归办公室管,但在创世文化公司,她这里是必过的一个环节。有一天早上,她拿了张发票找我签字,说这是早几天一个晚上易叶明的接待费用,问我知不知道这个情况,我看了看,金额有两千多,就实话实说:“他没有告诉我。”她就附在我耳边说:“金额高于一千,应该事先报批的,我如果问他,他肯定会跟我急的,还是陈总你来问吧。”
我沉吟一下,点点头。把易叶明唤到我办公室后,面对我的询问,他并没给我面子,像程李预测的那样急了:“晚上十点多了,客户喝得醉醺醺的,还想搞别的活动,我能不答应?那个时候给你打电话,你会乐意不?”
我斟酌着说:“不打电话,也可以发个信息啊。不是不信任你,这些制度是在我来之前就定好了的,现在没任何凭证,也叫我为难啊。”
“什么为难?我以前也有比这花得更多的,不一样没请示,不一样报了!”
我嘴一咧,反倒笑了:“你如果要这么说,那我也就可以说了,既然有人愿意给你签,你找别人签好了,但……”
他脸色变得更难看了,抓起桌上的发票就走。
我赶忙叫他:“你听我把话说完!”
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程李肯定一直在隔壁竖起耳朵听着的,见易叶明走了,连忙进来说:“他怎么能这样!对不起陈总,我不该请你问他的。”
我忽地涌上来一股豪情:“难道我不该问吗?”
她笑了,问:“这事要不要跟邓总说?”
我有些犹豫,说:“没必要了吧。”
但程李当晚还是向邓秋阳汇报了。第二天一早,我还没到,邓秋阳就在办公室等着我了。我一进门,他就握住了我的手,我抢先说:“哎呀邓总,感觉好久没见到你了。”
他拉着我坐下来,摇着头说:“没办法,忙得焦头烂额。”
我坐在他旁边,点着头说:“真是不容易,那么大一摊子事,换作我,光是想想头都是大的。”
他笑了,拍拍我的肩说:“你也不容易。幸亏这里有了你,我才可以放心去干别的事情。”
程李過来泡茶,他吩咐说:“易叶明到了吧?把他喊过来。”
易叶明进来后,邓秋阳让他把门关上。看邓秋阳脸色不大好看,易叶明明显有些紧张。果然,邓秋阳张口就把他训了一顿,说他来公司这么多年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还在身上,遇事不动脑筋,不讲规矩。还把他的老底翻出来炒了一遍。我才知道易叶明以前卖过大米,卖过电器,开过小超市,还跟人打架伤过人,每每遇到问题,都是邓秋阳出面帮他解决的。自从来公司后,变化是有了,但还是不爱学习,文化水平不高,还不提高自己,怎么能挑重担?只差明确说“即使把公司交给你管,你也管不来呀”。然后他指着我说:“陈总既有能力,对人又友善宽容,跟着他是你的福气,你要好好学点东西。你好好想想,如果不是陈总在这里坐镇,你的日子会有这么好过吗?”
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岁数也不小了,涨红着脸,被训斥着,自始至终不吭一声,也真够难为他的。我觉得邓秋阳训斥得过了点,他毕竟是邓秋阳的表弟,而不是晚辈。我都替他难受了,几次想打断邓秋阳,让他别说了,但他说在兴头上,我实在插不进话。直到他开始夸赞我,我终于打断了他,说:“叶明工作很不错的,我有事也要多跟他商量。”
邓秋阳摆摆手说:“你别替他说话,他是街上混大的,不比我们乡下人实诚,坏习气不改不行。他要多向你请示汇报,在公司里,你就是老大,按制度办事,任何人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坏了规矩……兄弟,我帮社里做养老项目,肯定会尽心尽力,我也拜托你尽心尽力帮我把公司管好,毕竟这才是我自己的产业。”
他转向易叶明,再次强调说:“好好配合陈总工作,你给我记住,陈总不是外人,他在这里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你个人,只有好处。”
说得我心头一暖,差点热血沸腾了。这场景,好像我才是他亲戚,而易叶明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我激动得说不出话。这时他看看手表,站起来说:“我得赶紧过去了,那边还有一大摊子事。”
我跟着站起来说:“不好意思,你事情这么多,还要让你分心……”
他摆摆手,没让我说完,就匆匆走了。
不知是易叶明“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邓秋阳的话确实打动了他,自此以后,我跟易叶明有不打不相识的味道,关系慢慢铁了起来。他凡事都会先请示我,没事的时候,也会到我办公室闲聊一下,时间长了,不免就把一些不宜向外人透露的家事说到我耳朵里;也许是邓秋阳说过我不是外人,他就真不把我当外人了吧。
比如说到程梅对邓秋阳家的亲戚不友好的原因,竟是因为当初他家的亲戚都反对他跟程梅结婚。也不能说是反对吧,而是建议他做另外的选择。听易叶明说,邓秋阳离婚时只有四十岁,这个年纪的男人如果多金,一般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邓秋阳虽然五短身材,貌不惊人,仍然理所当然成了钻石王老五。很快他就先后跟两个未婚女青年开始相处,除程梅外,还有一位小学老师。时间长了,两个女孩都知道对方的存在,要求邓秋阳做出决断;邓秋阳的兄弟姐妹先后见过这两个女孩,也要求他尽早定下来,毕竟他已到了玩不起的年纪。他们建议邓秋阳选择小学老师,虽然她没程梅年轻漂亮,但她知书达理,职业稳定,更像个过日子的人;而程梅没稳定工作,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顶多算是一只花瓶。在邓秋阳这个年纪,谈对象不应该只看脸蛋,更应该注重内涵。作为一个文化人,这道理邓秋阳当然比他们懂,他也几乎就要听从他们的意见了,程梅这时跳出来说,她怀孕了。她没说假话,苗条的腰身已经明显变了形。于是,他的家人目瞪口呆地看着邓秋阳被迫重新做出抉择,目送他们走进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程梅生了个儿子,安心相夫教子,并不像邓秋阳兄弟姐妹当初预测的那样只是个花瓶,反而成了邓秋阳的贤内助。但她心里一直有个坎,因此对邓秋阳家的亲戚爱理不理的。她自家的亲戚一个接着一个进入邓秋阳的公司,似乎受了她的影响,对邓家的亲戚也抱有成见,并在气势上渐渐占了上风。邓家的亲戚感觉到风向不对,找得到出路的,慢慢开始离开了。易叶明说:“幸亏我有经验,把客户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业绩摆在那里,没人奈何得了我。”